标题:大般涅槃经卷下(一) 内容: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尔时雪山。 有八万四千白象。 日日来到。 列王殿前。 时王心念。 此诸白象恒来我所经由道路。 践踖众生。 即便敕语主兵臣言。 自今已后。 不须此象日来我所。 经一千岁可令一来。 但令四万二千便足。 不必其满八万四千。 王玉女宝。 名曰善贤。 与余夫人及以婇女八万四千人。 于静室中坐禅思惟。 经四万岁。 共相谓言。 我等在此坐禅思惟经四万岁。 不见大王。 今者宜应礼拜问讯。 作此言已。 即便相随。 到于王所。 其余宫人。 入白王言。 善贤今与八万四千女人。 来问讯王。 时王闻已。 即便往于说法殿上。 升师子座。 俄尔之顷。 善贤等至。 王即唤前。 时善贤等相随而进。 到于王所。 头面礼足。 次第而坐。 即作是言。 我等共在静室之中。 坐禅思惟经四万岁。 不见王久。 故来问讯。 欲有所说。 唯愿听许。 王即答言。 善哉随意。 善贤即便而白王言。 此阎浮提。 西瞿耶尼。 北郁单越。 东弗婆提。 四方人民极为炽盛。 富乐安隐。 皆行十善。 并是大王德化力也。 此阎浮提。 如鸠尸婆帝城者。 其数凡有八万四千。 此诸城等。 国王臣民及婆罗门。 皆悉来此。 欲见大王。 而王坐禅经多年岁。 来朝谒者皆不相见。 譬如孝子不见慈父。 又四天下。 不见大王游历甚久。 唯愿大王。 善将时宜。 抚接民人。 我等女弱。 于国无益。 所以坐禅适意久远。 大王处贵统摄内外。 一切人民莫不宗仰。 岂得如我女人所行。 白象车马。 其数各有八万四千。 大王宜应乘之游观。 大王昔日。 恒为一切说种种法。 授以十善。 顷来坐禅斯事顿废。 于时善贤以如此事。 种种谏王。 大善见王闻此语已。 而答之言。 汝于前后每以善事而谏劝我。 今闻汝言。 殊乖昔意。 尔时善贤闻王此诲。 心生懊恼。 垂涕念言。 我向所以谏大王者。 正以所见。 谓为得中。 不图乃复更生罪咎。 即从座起顶礼王足。 而白王言。 今我愚痴不识正理。 乃以此事而用上谏。 唯愿大王。 听我忏悔。 尔时大善见王答善贤言。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恩爱合会亦复别离。 此四天下虽尔炽盛。 我亦不久当舍弃之。 我于往昔八万四千岁而为婴儿。 八万四千岁而为童子。 八万四千岁为灌顶太子。 八万四千岁为灌顶王。 然后得成转轮圣王。 领四天下七宝具足。 八万四千岁统理民务。 八万四千岁为诸人民讲说诸法。 八万四千岁坐禅思惟。 从尔已来。 五十八万八千岁。 虽复如此寿命延长。 会归于尽。 我今已老。 死时将至。 古昔诸王尊贵快乐。 如我不异。 亦复迁谢归于无常。 鸠尸婆帝城。 及余八万四千大城会亦磨灭。 不应于此独生爱着。 长放逸心。 我今所以获此尊胜。 皆由往昔积诸善业。 今者宜应广植诸善造来生因。 是故坐禅经积年岁。 尔时善贤等闻王此言。 心大欢喜。 顶礼王足。 退还所住。 如是不久王得笃疾。 自知命尽。 即立太子而以为王。 集余大臣及婆罗门长者居士。 以四海水灌太子顶。 事既毕竟。 王即命终。 上生梵天。 阿难。 大善见王。 王四天下而其所居。 唯阎浮提大城。 虽有八万四千。 而其所处。 唯鸠尸婆帝。 雪山之中有八万四千白象之宝。 而王所乘。 不过一象。 虽有八万四千骏马。 而王所骑。 不过一匹。 虽有八万四千七宝之车。 而王常驾。 不过一乘。 虽有八万四千夫人。 王之所爱。 唯在一人。 雕饰宝殿。 八万四千。 王之所处不过一室。 身之所须。 饱足而已。 而王役虑四方。 缠心物务。 徒劳精神。 于身无益。 阿难。 大善见王。 岂异人乎。 我身是也。 我于往昔获此尊贵。 所居国城即在于此。 我于此城作转轮王。 不可称数。 成就利益无量众生。 今者诸天充满虚空。 皆是我昔为王之时。 以诸善法教化所成。 其于今日复在此城。 见般涅槃。 当令其获般涅槃果。 阿难。 以是事故。 汝云何言此鸠尸那城为边狭耶。 我今决定住于此城而般涅槃。 当于如来说此事时。 诸天及人亿那由他。 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即共同声而白佛言。 世尊。 往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以诸善法利益我等。 今又于此以般涅槃乐安立于我。 即散名华。 并作天乐。 歌呗赞叹。 供养如来。 尔时阿难。 而白佛言。 奇哉世尊。 此鸠尸那城。 过去乃有斯奇特事。 我今不复生小心也。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汝今可入鸠尸那城语诸力士道。 我今日于后夜分入般涅槃。 皆悉令来与我相见。 若有所疑。 恣意请问。 莫令于我般涅槃时不及相见后生悔恨。 尔时阿难闻佛言已。 垂泣懊恼。 顶礼佛足。 摄身威仪。 与一比丘俱共入城。 时鸠尸那城。 诸力士等。 男女大小。 始共集聚。 论叙如来当般涅槃。 各各皆欲往诣佛所。 会见阿难。 即便问言。 我闻世尊在双树间将般涅槃。 正共言论欲至佛所。 于是阿难具以如来所敕之辞。 告诸力士。 力士闻已。 悲号懊恼。 闷绝躄地。 互共微声而相谓言。 呜呼苦哉。 世间眼灭。 我等从今何所归依。 犹如婴儿失于慈母。 从今已去。 人天转减。 三恶道趣日就增盛。 白阿难言。 我等眷属。 今欲相随往至佛所。 是时阿难还白佛言。 以世尊语入城宣示。 诸力士众莫不惊绝涕泣歔欷。 皆悉当来瞻奉世尊。 诸力士等。 男女大小。 一切相随。 流泪呜咽。 缘路而进。 是时阿难见诸力士人数甚多。 心自念言。 若此人众一一礼佛无有竟时。 我今当令家家一时礼。 诸力士众至佛所已。 阿难即便普语之言。 汝等来众既为不少。 若人人礼佛不卒得竟。 今可家家一时礼也。 力士奉旨即便礼佛。 退住一面。 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 住寿一劫。 若减一劫。 不般涅槃。 利益一切诸天人民。 今诸众生无有慧眼。 唯愿世尊。 为作开导。 尔时如来告力士言。 汝今不应作此请我。 所以者何。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恩爱合会必归别离。 设我住世。 若满一劫。 会亦当灭。 我所说法但当忆持诵念勿忘。 此则不异我在世也。 诸力士等闻佛此言。 不果所请。 心怀愁悴。 悲泣懊恼。 默然而住。 尔时鸠尸那城。 有一外道。 年百二十。 名须跋陀罗。 聪明多智。 诵四毗陀经。 一切书论无不通达。 为一切人之所宗敬。 其闻如来在娑罗林双树之间将般涅槃。 心自思惟。 我诸书论。 说佛出世极为难遇。 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其今在于娑罗林中。 我有所疑。 试往请问。 瞿昙若能决我疑者。 便是实得一切种智。 作此念已。 往到佛所。 在于林外。 逢见阿难。 即语之言。 我书论中说佛兴世极难值遇。 亿千万劫时时乃出。 如优昙钵华不可数睹。 在世教化。 我初不见。 今闻在此娑罗林中当般涅槃。 我有所疑。 欲往请问。 汝可为我白世尊言。 道我今者欲希相见。 尔时阿难。 闻其此语。 心自思惟。 世尊今者四大不和。 接对来久。 已自增恶。 若复与此外道相见。 必有言论。 容致损剧。 即答之言。 世尊今者四大不和。 寝卧林中极苦身痛。 汝今不须见如来也。 莫临世尊般涅槃时而作障碍。 须跋陀罗如是三请。 阿难亦复如是三答。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 闻须跋陀罗请阿难声。 又观其根。 是可度时。 即以梵音告阿难言。 汝莫于我最后弟子独作留碍。 听须跋陀罗前来。 我欲见之。 此人质直聪慧易悟。 所以求进欲决疑难。 非为故来论胜负也。 于是阿难即承佛教。 语须跋陀罗。 世尊今已敕听汝前。 须跋陀罗闻佛许前。 欢喜踊跃。 不能自胜。 而心念言。 沙门瞿昙。 决定是得一切种智。 即前佛所。 互相问讯坐于一面。 而白佛言。 瞿昙。 欲有所问。 唯愿听许。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跋陀罗。 恣汝所问。 须跋陀罗即问佛言。 今者世间沙门婆罗门外道六师。 富兰那迦叶。 末伽利拘赊梨子。 删阇夜毗罗视子。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迦罗鸠驮迦旃延。 尼犍陀若提子等。 各各自说。 是一切智。 以余学者。 名为邪见。 言其所行。 是解脱道。 说他行者。 是生死因。 互相是非。 云何而得知其虚实。 何师应得沙门之称。 何师定是解脱之因。 尔时如来即答之曰。 善哉善哉。 须跋陀罗。 乃能问我如此之义。 谛听谛听。 吾为汝说。 须跋陀罗。 诸法之中若不见有八圣道法。 当知无有一沙门名。 二及三四。 亦复不有。 既无沙门。 亦无解脱。 解脱既无。 非一切种智。 须跋陀罗。 若诸法中。 有八圣道法。 当知必有四沙门名。 有沙门名。 则有解脱。 既有解脱。 是一切种智。 须跋陀罗。 唯我法中。 有八圣道。 有四沙门名。 是解脱道。 是一切种智。 彼诸外道。 富兰那迦叶等。 其说法中。 无八圣道。 无沙门名。 非是解脱及一切种智。 若言有者。 当知必是虚诳之说。 须跋陀罗。 一切众生。 闻我所说。 信受思惟。 当知其人必不空闻要得解脱。 须跋陀罗。 我在王宫未出家时。 一切世间皆为六师之所迷醉。 初未见有沙门之实。 须跋陀罗。 我年二十有九。 出家学道。 三十有六。 于菩提树下。 思八圣道究竟源底。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种智。 即往波罗捺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 转四谛法轮。 其得道迹。 尔时始有沙门之称。 出于世间福利众生。 须跋陀罗。 当知我法能得解脱。 如来实是一切种智。 尔时须跋陀罗。 既闻如来说八圣道。 心生欢喜。 举身毛竖。 渴仰欲闻八圣道义。 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 为我分别八圣道义。 于是世尊即便为其分别广说。 须跋陀罗既闻佛说八圣道义。 心意开朗。 豁然大悟。 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即白佛言。 我今欲于佛法出家。 于是世尊即便唤之。 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 袈裟着身。 即成沙门。 世尊又为广说四谛。 即获漏尽。 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汝今当知。 我于道场。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初说法。 度阿若憍陈如等五人。 今日在于娑罗林中。 临般涅槃。 最后说法。 度须跋陀罗。 诸天及人。 无复更应闻我说法而得度者。 若有善根应得解脱。 当来皆是我之弟子。 展转相教。 阿难。 须跋陀罗。 虽是外道。 而其善根。 应成熟时。 唯有如来。 能分别知。 我般涅槃后。 若有外道。 欲于我法求出家者。 汝等不应便听许之。 先令四月诵习经典。 观其意性为虚为实。 若见其行质直柔软于我法中实有深乐。 然后方可听其出家。 阿难。 所以然者。 汝等小智。 不能分别众生之根。 是故令汝先观之耳。 尔时须跋陀罗而白佛言。 我于向者。 欲求出家。 世尊若令先于佛法四十年中赞诵经典。 然后听我而出家者。 我亦能尔。 岂况四月。 尔时世尊即告之言。 如是如是。 须跋陀罗。 我观汝意。 于我法中殷勤渴仰。 今作此言。 非为虚设。 尔时须跋陀罗前白佛言。 我今不忍见天人尊入般涅槃。 我于今日。 欲先世尊入般涅槃。 佛言。 善哉。 时须跋陀罗。 即于佛前。 入火界三昧而般涅槃。 发布时间:2025-07-14 09:40: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