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与张具孺居士书 内容: 世间所有境界,皆悉无常。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白衣为将相,将相作白衣。 种种吉凶祸福,皆足以损害人,皆足以玉成人。 非特凶祸能损害,吉福能致益也。 唯素位而行乐天知命之君子,为能随处得益。 否则,随处受损矣。 故中庸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此四句书,其旨甚深。 惜人不善会,或致不得其益。 今僭为注明。 素犹现在也,非谓一向如是也。 现在既得富贵之境,当思贫人甚多,福星甚少,必思所以拯溺救饥,以为同胞作幸福。 使世人皆享其福,方可谓为行乎富贵。 若富贵者,徒从事于财利衣食,以期荣身贻后,便非行乎富贵之道。 行乎者,优游自得,合道与义之谓也。 素贫贱行乎贫贱者,非但一向贫贱者为然。 即一向富贵之人,忽而遇祸,顿成贫贱,固当退一步想,作从来未得富贵之想,则其心固洒落解脱,绝无忧戚怨尤之念。 则此遇祸贫贱,尚为玉成人之利器良导,知富贵贫贱,皆属宿业现缘所致。 而业由心造,亦由心灭。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谁能常享吉福,不遇凶祸乎。 然此凶是已往之业所感,吾当思出此吉凶祸福之范围外,以全吾本具心性之全体大用,作一长享安乐之人。 所谓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本有之佛性,出幻妄之轮回是也。 然欲得如此,修法甚多。 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者,无如念佛求生西方为最妙也。 既欲往生西方,当厌此世界种种之苦。 此世界之苦,说不能尽。 苦固是苦,乐亦是苦。 当欣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之乐。 西方之乐,当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自知。 既生信已,应当发愿,离此苦境,入彼乐邦。 如狱囚之欲出牢狱,归本家乡。 于是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以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并将平日所有所作公益之功德,及今日安分安贫,不怨不尤之善念,用以回向。 并令家中眷属,皆作此思想,皆修此净业。 虽处贫贱患难之中,犹然乐我天真,直进至道。 较彼遇祸愁闷怨尤,俾身心常受苦恼者,奚啻天渊悬殊也。 素夷狄,素患难二句,可以意推,故不详说。 其念佛方法,文钞中具有,此不备书。 文钞中与卫锦洲书,宜详阅。 傅大士云,得如本有,失如本无。 此二句妙极。 如本有则不生欢喜,如本无则不生忧恼。 此心不随境转,故当安乐。 唯是富贵人,一向摆富贵架子惯了,一旦贫贱,便觉种种不如意。 试思我昔贫贱时,何以过活,即我从生来就是富贵人,而我祖我父,昔未富贵时,又将何以过活。 纵已得富贵之后,岂可忘本。 便欲华衣美食,住高楼大厦,呼奴唤婢,以随我意乎。 彼小民有劳碌终日尚难饱腹者,彼灾民有求树皮草根以充腹而不得者。 我尚未至乎此,则当念彼苦,即日食粗粮,家人自作衣食,无一仆使,亦犹享天福,其乐无喻。 此随遇而安之最妙法门。 若肯详察,则幸甚。 复念佛居士书一(按,杂志缺页,此信不全)  享余。 此系尊重佛戒,亦不得过为执著。 世间正神,不妨以世间情理而为礼拜。 但不宜如佛菩萨之常相礼拜耳。 鬼神享余,亦当圆会。 以此布施,则系作福。 若云决不可受,然则祭先祭神之物,皆当弃之。 断无此理。 佛尚受人食。 况受五戒之人,便不可食鬼神享余乎。 好佛法,而不重持诵礼拜者,皆属空谈之流耳。 发布时间:2025-07-14 11:16:1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