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三)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七(三)釋曰。 有亦不廢。 如諸菩薩修諸善法。 厭伏對治煩惱種子。 勢力衰微不能現起。 後還有力能起現行。 現行煩惱熏習力故。 令煩惱種子轉有勢力。 亦如二無心定厭於六識令不現行。 出其定已心還能起。 惡業亦爾。 由念佛等力。 令無感報種子功能。 後退不修善。 更造惡業。 亦令舊業更生感果功能相續。 若復從此長遇勝緣。 惡法漸微。 善法漸盛。 能入聖道遂體永滅問曰。 惡業種子既由念佛。 滅除種上感惡趣功能。 令不能招三惡趣果。 未知念佛等善。 能招善趣淨土功能。 由造重罪。 亦令念佛善業種子感淨土果。 其功能滅不釋曰。 以善翻惡義亦應有。 如一念瞋心能障百千法門。 如遺教經言。 瞋恚之害即破諸善法。 又言。 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故知惡亦能滅善。 非滅善滅善種感果功能。 故知又善惡相違更互相滅。 如一生修善能感善趣。 垂終失念起諸惡業。 遂滅生來一切善品。 垂此後惡即落三塗。 如有生來具諸不善五逆十惡。 無罪不造。 臨終念佛具足十聲。 滅眾重罪得生淨土。 以此准知。 觀諸行者至命終日。 當須用心勿起惡念喪諸善品。 專心念佛往生淨土。 經有誠教。 可不信哉問曰。 今學淨土業者。 既行念佛三昧。 未知此法定有何教。 今諸方道俗多生疑惑。 將無聖教偽行佛法。 誘引凡愚大增誹謗。 請陳至教以除疑網釋曰。 諸大乘經說此三昧其文極眾。 如華嚴經數處皆說念佛三昧。 其文極廣。 故涅槃經. 觀佛三昧海. 賢護. 般舟三昧. 觀經. 鼓音聲王. 大集月藏分. 地藏十輪經. 占察經. 文殊般若. 花首經. 大智度論等說。 如花首經名一相三昧。 文殊般若名一行三昧。 觀佛三昧海經名觀佛三昧。 賢護經名思惟諸佛現前三昧。 花首經言。 如是菩薩於如來相及法界相。 常如是觀。 如是行。 不離是緣。 是時佛像即現在前。 而為說法。 文殊般若言。 隨佛方所。 端身正向不取相貌。 係心一佛專稱名字。 念念無休息。 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 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是名一行三昧。 涅槃經言。 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 十方諸佛恒見此人。 如現目前。 觀佛三昧海經及賢護經最廣明是念佛三昧。 不可具說。 勸諸行者。 披尋聖教自當得知也問曰。 念佛三昧修學之者。 為是菩薩行中修道次第。 為非次第而修學耶釋曰。 此正是菩薩修道次第。 何以知然。 如華嚴經四十五說。 時文殊師利如象王迴。 觀善財童子。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求善知識。 如是等種種讚歎。 略為說法。 即令往覓功德雲比丘請學菩薩行。 其功德雲比丘。 即教善財念佛三昧。 故知第一善知識是文殊師利。 觀發菩提之心。 第二善知識功德雲比丘。 即教念佛三昧。 如是展轉經百一十城。 求善知識。 一一善知識皆教一法門。 乘一法門。 後得一法門。 悉是菩薩修學次第。 故知發菩提心為萬行之首。 此學念佛三昧為萬行之次。 以此准知。 念佛三昧正是初發心菩薩修學次第也問曰。 此念佛三昧未知。 聖凡持戒破戒等為何人得也釋曰。 此三昧者。 通聖及凡持戒破戒。 皆可學也。 如華嚴經言。 功德雲比丘此即是聖人大菩薩。 得念佛三昧也。 如賢護經言。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清淨持戒具足諸行。 以此准知。 持戒之人正是合修念佛三昧。 斯即戒根清淨三昧現在。 破戒之人難成三昧。 准觀佛三昧海經言。 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 破戒者護。 若破戒之人不得此三昧者。 何名護也。 又下經言。 如來今者。 為未來世五苦眾生犯戒比丘不善惡人五逆誹謗。 為如是等說除罪法。 阿難白佛言。 佛滅度後此等愚人。 無怙無歸依處。 佛告阿難。 佛滅度後濁惡世中諸眾生等。 欲除罪咎。 乃至當懃修習觀佛三昧。 故知破戒五逆等惡人。 悉可學得是三昧也問曰。 念佛三昧所見之佛。 三身之中為見何身也釋曰通論念佛。 三身俱念。 得無相念佛三昧。 念法身佛。 得有相念佛三昧。 念報化身佛。 然准依華嚴經. 賢護. 般舟. 觀佛三昧海. 觀經. 鼓音聲王. 文殊般若等。 多明觀佛色身。 名念佛三昧。 又准賢護經第一卷。 念阿彌陀佛。 既得見已。 阿彌陀佛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謂一切法本來不壞。 亦無壞者。 以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 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 亦不得彼如來。 彼作如是念如來已。 如是次第得空三昧。 善男子。 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 以此准知。 前見阿彌陀佛色身。 即是觀報化色身念佛三昧也。 後得空三昧。 即是觀法身念佛三昧也。 又即以此義。 諸修觀者。 從麁至細。 先作色身觀。 後作法身觀。 修學次第也問曰。 何因得念佛三昧者。 所得境界各各不同。 或見淨土不得見佛。 或得見佛不見淨土。 或見淨土得見佛。 或見佛及土。 并見種種眾生業相一生已來所造善惡。 於念佛三昧中悉皆得見。 此所見相為真為偽。 復如何見。 請陳其教釋曰。 一切行道之人無簡道俗。 所修業行若不依聖教而修學者並非佛弟子。 是魔眷屬。 何但誑惑百姓。 亦是王法罪人。 現在生中。 即是為求名利。 偽行佛法。 誑誘愚夫。 於當來生。 墮於十方無間地獄。 自損損他。 毀滅佛法。 如有聖教。 依之修學。 此即自利利人。 功德殊勝。 此生他生永得解脫也。 謹按華嚴經第六十卷。 或看第四十五。 善財童子於文殊師利所。 發菩提心。 文殊師利告善財言。 善男子。 於此南方有一國土。 名曰可樂。 其國有山。 名曰和合。 於彼山中有一比丘。 名功德雲。 汝詣彼問。 云何菩薩行等。 善財童子向可樂國。 登和合山。 見功德雲比丘。 問菩薩行。 功德雲比丘為說念佛三昧法門。 略說二十五種言。 得淨心念佛三昧門。 得嚴淨剎念佛三昧門。 起一切佛剎。 無能壞者。 得淨業念佛三昧門。 見一切諸業。 如鏡中像。 得圓滿普照念佛三昧門。 悉能覩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 今日眾生雖言得念佛三昧。 以根行淺。 未能具足得一切念佛三昧。 有得一者。 有得二三者。 故所見境界寬狹不同。 有見種種業相者。 此即是其念佛三昧也。 既有聖教。 即行無虛偽。 若有毀呰。 便是謗法人。 請尋聖教。 以除疑惑也問曰。 念佛三昧所得境界。 或見諸佛菩薩無邊聖眾。 或見諸佛淨土種種莊嚴。 既有聖教分明。 不敢更生疑惑。 然今時道俗。 或男或女。 生年已來未曾聽習。 於諸聖教一句不知。 復未長時修行佛法。 或童男或童女。 百事無知。 暫入道場至心稱佛。 即言得見諸佛聖眾。 事同劇戲。 法不應然。 寧容念佛三昧。 高僧碩學精勤修習猶恐不成。 斯輩幼童無知俗士。 並能獲證三昧定耶。 將非此法是虛假矣 发布时间:2025-07-18 10:07:2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