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二)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二)問曰。 西方淨土與兜率天宮。 二處校量有何優劣釋曰。 此處之優劣。 其事顯然。 有識咸知。 詎勞更問。 然前德已有淨土之論。 具言優劣。 無勞此釋。 然前德所製猶有未喻。 今更略辨顯其優劣。 以十二義彰其優劣。 一主。 二處。 三眷屬。 四壽命。 五內外。 六身色。 七相好。 八五通。 九不善。 十滅罪。 十一受樂。 十二受生。 言主者。 都率天主跡現凡夫。 雖名補處。 未成妙覺。 縱當成道只現化身。 阿彌陀佛已成正覺。 居處淨土。 多現受用身。 據實而論。 故無優劣。 降跡化物。 師弟道殊。 當成現成。 化佛報佛。 覺滿未滿。 現麁現妙。 優劣不同。 其義一也。 言處者。 兜率是娑婆穢土。 欲界劣天。 極樂是淨土勝方。 超眾妙剎。 論其勝劣。 無可比方。 美醜顯然。 其義二也。 言眷屬者。 兜率天宮多間男女。 極樂淨剎少說女人。 以此相形。 自分好惡。 勝負懸隔。 其義三也。 言壽命者。 兜率天壽用人間四百年。 為彼一日一夜。 即以彼之日夜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年。 壽命四千歲。 然有中夭不盡天壽。 詎比西方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以斯相並。 無以相儔。 長短不同。 其義四也。 言內外者。 兜率天宮有內外院。 內即親近補處。 永無退轉。 外即耽茲五欲。 不免輪迴。 覺師子道亞世親。 猶生外院。 婆藪般豆德隣無著。 誕質內院。 故知內院難生。 多居外院。 還造十惡。 退沒三塗。 未若得生西方。 縱令下品蓮華啟發得遇觀音。 聞說甚深諸法實相除滅罪法。 永免循環。 以此相形。 豈為比挍。 其義五也。 言身色者。 兜率天身色雖是天形清淨微妙實為殊特。 然其終時。 五衰相現。 或兩腋汗出。 或光明隱蔽。 詎類西方純真金色光明照曜百千由旬。 故無量壽經以其貧窮乞士。 類粟散諸王。 將至六欲諸天。 方於淨土生者顏容相貌威光自在。 同夫聚墨況以金山。 美醜不同。 其義六也。 言相好者。 諸天身相雖復端嚴。 豈有四八殊姿。 無諸美醜。 西方淨土乘佛本願。 悉有三十二丈夫相。 無有美醜。 勝負若斯。 其義七也。 言五通者。 如四十八弘誓願言。 設我得佛。 國中眾生所得五通。 或見惑聞。 下至百千萬億諸佛國土。 兜率諸天縱有報通。 飛騰往來。 豈能越界。 縱生內院。 未階聖果。 無經說彼歷事十方。 以此挍量。 其義八也。 言不善者。 彌勒天宮諸往生者。 既是凡夫。 生居欲界。 縱逢補處。 親聞大乘。 具惑凡夫更無願攝。 還起諸惑不善之心。 淨土眾生無斯惡境。 故乘本願不善永亡。 其義九也。 言滅罪者。 彌勒上生經言。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 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敬禮彌勒者。 除却百劫生死之罪。 豈比一聲稱阿彌陀佛。 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得生西方。 其義十也。 言受樂者。 兜率五受間生。 極樂無有憂苦。 其義十一也。 言受生者。 兜率受生或在男女膝上懷中。 淨土受生唯居花裏或寶殿中。 其義十二也。 略以十二種義。 顯其得失。 廣無邊。 不可具說。 雖二處勝劣其義如斯。 然此二處往生。 並是佛經勸讚。 隨人所願依教修行。 並得往生。 咸蒙利益。 如願志求兜率者。 勿毀西方行人。 願生西方者。 莫謗兜率之業。 各隨性欲任情修學。 莫相是非。 即為佛法。 遞相非撥。 便行魔業也。 何但不生勝處。 亦乃輪轉三塗。 諸修學士當思勉勵也問曰。 諸有學者咸知西方勝於兜率百千萬倍。 然恐淨土是彼殊方。 諸願生人恐難得往。 是以古今盛德碩學高僧。 咸謂難生。 作兜率業。 今既勸修淨土行。 其義如何。 斯疑最深。 請除其惑釋曰。 此疑也誠深矣。 古來盛德博通玄旨。 探究內外。 精閑大小。 尚於此義猶自躊躇。 況僕下愚是非莫辨。 豈能釋茲幽滯。 辨之難易者哉。 然尋諸聖典可以談其旨趣矣。 且如彌勒上生經明往生兜率之行。 與觀經無量壽經稱讚淨土經等明修西方之業。 顯其同異。 其義可知。 然兜率與西方所修之行。 有十五同八種異。 一觀行同。 二持戒同。 三十善同。 四懺悔同。 五造立形像有為功德同。 六聖迎同。 七稱念同。 八禮拜同。 九迴向發願同。 十讀誦經典同。 十一往生同。 十二見聖同。 十三歸敬同。 十四聞法同。 十五不退同。 八種異者。 一本願異。 二光明異。 三守護異。 四舒舌異。 五眾聖異。 六滅罪異。 七重惡異。 八教說異。 一觀行同者。 願生兜率者。 上生經言。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願生西方者。 觀經言。 寶地寶樹寶池佛菩薩等觀。 一一觀察。 亦言。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此即各隨所願。 觀所生處天宮淨土依正莊嚴。 此其同也。 二持戒同者。 上生經言。 應持佛禁戒。 觀經言。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此其同也。 三十善同者。 上生經言。 思惟十善。 行十善道。 觀經言。 慈心不殺。 修行十善。 此其同也。 四懺悔同者。 上生經言。 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 誠心懺悔。 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鼓音聲王經言。 六時專念。 五體投地等。 此其同也。 五造立形像有為功德同者。 上生經言。 造立形像。 香花衣服繒蓋幢幡。 無量壽經言。 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繒燃燈。 散花燒香。 此其同也。 六聖迎同者。 上生經言。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 來迎此人。 觀經言。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 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此其同也。 七稱念同者。 上生經言。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觀經言。 若一念頃稱彌陀名。 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此其同也。 八禮拜同者。 上生經言。 禮拜係念。 淨土論言。 身業恭敬門。 禮拜彌陀佛。 此其同也。 九迴向願生同者。 上生經言。 以此功德迴向。 願生彌勒前。 觀經言。 以此功德迴向。 願求生極樂國。 此其同也。 十讀誦經典同者。 上生經言。 讀誦經典。 觀經言。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此其同也。 十一往生同者。 上生經言。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觀經言。 如彈指頃。 或言。 如一念頃。 或言。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此其同也。 十二見聖同者。 上生經言。 值遇彌勒。 觀經言。 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此其同也。 十三歸敬同者。 上生經言。 頭面作禮。 觀經言。 即下金臺。 禮佛合掌。 此其同也。 十四聞法同者。 上生經言。 未舉頭頃便得聞法。 觀經言。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此其同也。 十五不退同者。 上生經言。 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阿彌陀經言。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此其同也。 云八異者。 言本願者。 往生兜率。 彌勒本無誓願。 往生西方。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 無願若自浮度水。 有願若乘舟而遊。 斯一異也。 言光明者。 作兜率業。 慈氏神光不來攝受。 修西方業者。 阿彌陀佛白毫毛孔圓光相好光明等一切神光。 皆照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光照如晝日之遊。 無光似暗中來往。 斯二異也。 言守護者。 兜率業者。 慈氏菩薩不來守護。 西方業者。 觀經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 與觀世音大勢至。 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稱讚淨土經言。 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十往生經。 佛遣二十五菩薩。 常守護行人。 有護若多人共遊不畏強賊所逼。 無護以孤遊嶮徑必為暴客所侵。 斯三異也。 言舒舌者。 上生兜率。 無十方諸佛舒舌證。 勸西方極樂。 有十方種覺舒舌證誠。 如兜率易往。 淨土難生。 十方世尊何須證勸。 斯四異也。 言眾聖者。 兜率之業無有眾聖守護。 發願願生西方。 即有花聚菩薩山海慧菩薩發弘誓願。 若有一眾生生西方不盡。 我若先去不取正覺。 斯五異也。 言滅罪者。 上生經言。 稱念彌勒。 但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觀經言。 稱南無阿彌陀佛。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斯六異也。 言重惡者。 上生經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犯諸禁戒。 造眾惡業。 觀經言。 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斯即造五逆罪。 不生兜率。 然得往生西方淨土。 斯七異也。 言教說者。 言兜率易生西方難往。 此乃凡夫之輩斟酌佛經。 窮之聖典。 竟無經說。 縱使道窮四果。 尚昧衣珠。 位階十地。 猶昏羅穀。 況凡夫學侶正習未亡。 見修兩惑何時暫捨。 縱尋聖教。 同諸模象。 豈得依之楷定為司南之語哉。 然無量壽經自有誠教言。 橫截五惡趣。 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此即佛教。 顯然。 斯八異也。 上來同文十五。 猶不可說於難生。 況異有八門。 而乃說言難往。 請諸學者尋理及教。 鑒其難易二門。 可永除其惑矣。 理窮聖教。 於一法門。 或讚或毀。 皆是勸入道之方便。 捨堅執之愚惑。 今為此意。 請審詳之問曰。 依對法論九種命終受生。 謂欲界死欲界生。 欲界死色界生。 欲界死無色界生。 如是等至將死位。 欲受彼生。 即起彼界煩惱潤生。 今生西方起何煩惱。 以潤生也釋曰。 此有二釋。 若未離欲界欲生西方者。 起欲界愛。 潤淨土生。 若已離欲界欲得色界定者。 起色界愛。 潤淨土生。 若已離色界欲得無色定者。 其退性者退起欲色煩惱。 生於西方。 若不退者。 必不生淨土。 彼說。 淨土是欲色二界攝故。 有說。 雖非欲色二界攝。 然是色相土故。 不可以離色界煩惱。 得無色界定而生色相淨土也。 有釋言。 生於淨土命終之時大聖來迎。 慈悲加祐。 令心不倒。 便即命終。 若起煩惱。 即名顛倒。 然受生之法必須煩惱。 此乃用煩惱種子。 以潤有支。 令生相續。 亦無有過。 問。 有學聖人可以種子潤生。 既是凡夫。 唯用現行煩惱。 何得說言種子潤生也。 答。 論據穢土受生。 凡夫唯用現行煩惱。 以凡夫煩惱熾盛命終皆悉顛倒。 往生淨土。 蒙佛加祐。 心不顛倒。 煩惱不起。 不可例同穢土生法。 雖無聖教義准可知。 如無心死。 理必定然。 或起現行。 義亦無失問曰。 生淨土者。 十二有支三界所攝。 未知淨土分位緣生是何攝釋曰。 此有二釋。 一釋。 淨土即三界所攝。 未離欲惑。 往生淨土。 無明支行支即是欲界。 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果種子。 還是欲界。 愛取有支。 既是欲界。 生老死果寧非欲界也。 若已離欲界欲得色界心。 十二有支即色界攝。 法相道理其義決然。 有說。 淨土非三界。 前已廣成立。 此十二有支據三界說。 故於淨土不分別也。 又此十二有支就穢土中。 亦攝法不盡。 如唯別定業受得別報果。 豈得說為十二支攝。 故知分位緣生。 攝法不盡也問曰。 若生淨土不起諸惡者。 為亦不起諸煩惱耶。 且如初地菩薩。 猶有微細破戒之垢。 三地菩薩猶起我執。 七地已來猶有愛佛愛菩提障。 如何亦生彼土。 現是凡夫。 即不起於諸惡煩惱也釋曰。 生彼凡夫雖具煩惱。 由闕惡境。 不起何妨。 如地獄眾生。 十不善業道中。 唯起五業道。 貪瞋邪見惡口綺語。 地獄雖是惡趣。 尚闕五惡業。 況於淨土而無闕惡不生耶問曰。 豈彼淨土頓不起餘一切煩惱。 為亦得起有覆無記諸煩惱耶 发布时间:2025-07-19 08:34:3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