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一)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一)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問曰。 法華經說。 謗斯經者。 常生難處。 永不見佛眾聖中尊。 如何此經謗法之人得生西方。 見佛聞法。 永離眾苦。 若爾如何常生難處釋曰。 觀經言。 如此愚人無惡不造。 經歷地獄受苦無窮。 下言。 念佛十聲得生淨土。 若言常生難處。 不許便永離彼。 彼既受苦無窮。 寧得往生極樂。 故知無窮苦報。 罪滅便即有窮。 常生難處惡消。 何妨見佛。 又禪師引教意。 皆欲證第三階人有罪不可滅除。 無愆不生淨土。 廣引眾多聖教。 欲證邪人不生。 未知第二階人亦許謗法華不。 設謗常生難處不。 念佛得生淨土不。 若許得生。 即不可引前經為證。 若不得生。 此即第二階謗法眾生。 亦不得生淨土。 何為偏證第三階人不得生也問曰。 維摩經言。 菩薩成就八法。 於此世界。 行無瘡疣。 生於淨土。 信行禪師言。 此八法是第三階眾生往生之法。 觀經等教是第二階人往生之法。 今日既多是第三階眾生。 如何學第二階法。 求生淨土釋曰。 按禪師立教之意。 以當根佛法為宗。 將為得聖教之旨歸。 陵架於古今學者。 然禪師以其三義尋教。 知是當根法門。 一依時。 二約處。 三准人。 詳禪師立此三門。 求諸教意。 可謂。 妙即妙矣。 能即能焉。 然古來盛德。 雖探賾幽微。 學該內外。 義兼半滿。 窮法門之巢穴。 究真乘之祕藏。 未有如禪師作斯以判宗旨也。 然禪師自立其義。 而自乖其趣。 何者觀經言。 如來今日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凡夫。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說清淨業。 及未來世惡時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惡人也。 此教化茲穢土。 惡處也。 然此經具斯三義。 計是當根佛法。 禪師言不當根。 何意也。 維摩經八法不言為未來世。 非惡時也。 菩薩成就八法非惡人也。 唯有化茲穢土。 是惡處也。 此經有斯一義。 闕彼二門。 而言當根。 何義也問曰。 菩薩處胎經第二卷說。 西方去此閻浮提。 十二億那由他。 有懈慢國。 其土快樂作倡伎樂。 衣被服飾香華莊嚴。 七寶轉關床。 舉目東視。 寶床隨轉。 北視西視南視。 亦如是轉。 前後發意。 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而皆染著懈慢國土。 不能前進生阿彌陀國。 億千萬眾時有一人。 生阿彌陀佛國。 以此經准難可得生。 何因今勸生彼佛國也釋曰。 只由此經。 有斯言教故。 善導禪師勸諸四眾。 專修西方淨土業者。 四修靡墜。 三業無雜。 廢餘一切諸願諸行。 唯願唯行西方一行。 雜修之者。 萬不一生。 專修之人千無一失。 即此經下文言。 何以故。 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 是知雜修之者。 為執心不牢之人。 故生懈慢國也。 正與處胎經文相當。 若不雜修。 專行此業。 此即執心牢固。 定生極樂國。 妙符隨願往生經旨。 經言。 娑婆世界人多貪濁。 信正者少。 習邪者多。 不信正法。 不能專一。 心亂無志實十方淨土無差別。 令諸眾生專心有在。 是故讚嘆彼國土耳。 諸往生者。 悉隨彼願。 無不獲果。 故知雜其行。 墮於懈慢之邦。 專其業。 生於安樂之國。 斯乃更顯淨門專行而得往生。 豈是彼國難往。 而無生勗哉。 學徒不可不專其道也。 又報淨土生者極少。 化淨土中生者不少。 故經別說。 實不相違也問曰。 如觀佛三昧海經說。 五百釋子。 過去生中俱為兄弟。 習學外典。 不信佛法。 父生怜愍。 為說十二因緣甚深佛法。 誹謗毀呰。 臨命終時。 受種種苦。 其父哀愍。 恐墮阿鼻。 教令稱佛。 其子欲死。 起敬父心。 隨順父言。 稱南無佛陀。 父更教令稱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子已命終。 乘念佛善。 得生天上。 受天快樂。 天報盡已。 以舊有彼謗法之愆。 墮阿鼻獄。 受眾劇苦。 若准此經。 臨終念佛雖得生天。 罪不得滅。 還墮地獄。 如何下輩生類。 一聲念佛。 即滅眾罪。 得生西方。 永絕沈淪。 不生惡趣。 恒受快樂。 乃至菩提。 同念佛名。 昇沈有異釋曰。 彼雖念佛得生天宮。 受天快樂。 耽著五欲。 更不修善。 念佛福盡。 還落三途。 如箭射空勢盡便墜。 不乘本願。 落惡趣中。 今此往生極樂。 蓮花開已。 見佛聞法。 漸漸進修諸道品法六波羅蜜。 念念恒行。 無始罪愆悉皆消滅。 殊勝行願。 念念增長。 百千三昧皆悉現前。 觀人法空。 逮無所得。 豈比天宮五欲男女歡娛放縱六情造十惡罪。 同彼淨土往生有情。 又彼雖念佛。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求生淨土慇懃慚愧。 又本願言。 更經三惡道者。 不取正覺。 又不至心。 但依父命。 故罪不滅。 暫得生天。 還沈惡趣。 又謗法罪。 准依觀經當下品下生。 須具足十念罪始滅除。 彼不至心。 復唯一念。 故罪不滅生天。 還墜。 譬如負債強者先牽。 念佛福強暫生天趣。 謗法罪重還落惡趣。 此彼兩經有斯別也問曰。 經言。 內有邪三毒。 外感神鬼魔。 今言。 念佛三昧得見阿彌陀佛及臨命終時。 佛與聖眾持花來迎。 既是凡夫。 有邪三毒。 如何不是神鬼魔耶釋曰。 以有邪三毒。 依經修行念佛三昧。 得見阿彌陀佛及命終時聖眾來迎。 悉是神鬼魔者。 即應一切凡夫皆悉具邪三毒。 縱不得念佛三昧及修西方業。 應一切時處。 常應見佛臨命終時。 皆見阿彌陀佛持花來迎。 若言不見不迎。 應無有邪三毒。 又至心稱念阿彌陀佛。 作西方淨業。 修持齋戒等。 為是邪三毒因。 為非邪三毒因耶。 若是邪三毒因者。 何因念佛修善。 反起邪三毒耶。 即應世尊不勸眾生念佛等。 而修善念佛。 乃招神鬼及魔。 破齋破戒。 乃無魔鬼等相也。 若非邪三毒因者。 此是能滅邪三毒法。 我修能滅之法。 止見神鬼魔。 汝本不作滅因。 何為不曾見佛。 若以此文為證。 定判是魔。 即應無邪三毒人不為眾魔所嬈。 若然者。 何為阿難心生迷惑。 不請如來住世。 優波毱多在定。 魔以華鬘冠首耶。 故知未必一切邪三毒皆感神鬼魔。 一切無惑人皆無魔所嬈。 豈關命終見佛皆是神鬼魔也。 又有邪三毒。 感於神鬼魔。 何必唯變佛身。 方成所感魔相。 涅槃經言。 未來世中。 魔或變身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及與佛身。 來惑行者。 佛教弟子。 辨其魔說及與佛說。 令其覺知。 眾生墜陷。 入魔境界。 多緣言教被惑。 豈皆形相錯亂也。 故觀經中。 作十六觀。 所見淨境不辨邪正。 若於觀中聞說妙法。 佛遣出定憶持不忘。 令與修多羅合。 以辨邪正。 若如汝所解。 即汝所見四眾皆應是魔。 為汝身有邪毒故。 又見佛身。 縱是魔者。 為由我法真正能出魔境現佛身來惑亂耶。 為由我法非真佛法長邪毒法感魔現來耶。 若由法真正故能出魔境。 魔來現身者。 縱使是魔。 更須勤心念佛。 以是出魔真正法故。 若法不真正。 能長三毒。 感彼眾魔現佛形者。 即屠兒魁膾旃荼羅等。 悉長邪三毒。 應言常見十方諸佛。 命終之時身心安樂眼見諸佛持花來迎。 若爾者。 觀經所說九品往生聖眾來迎。 此教應是邪三毒法。 此諸聖眾應並是摩。 即應此經非佛經法是魔法也。 又有邪三毒。 能感魔鬼。 何必要須見佛方是魔來願生西方始感神鬼。 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接引一切罪惡眾生。 悉得往生。 聖教明說。 古今已來有諸傳記。 咸陳嘉瑞。 清樂神香善相皎然。 豈虛構也。 汝須聞此妙法見眾善相。 理須發菩提心專心修學。 而乃不尋聖教。 靡信佛經。 見有修行。 反生誹謗。 此是汝邪三毒感神鬼魔。 令汝顛倒亂心謗諸佛教。 自毀正信壞他深心。 須覺其魔事正信念佛三昧。 此即是魔來。 惑亂壞汝善心。 何須要為現形作諸佛相。 方名神鬼三毒感耶。 且佛將般涅槃。 告阿難曰。 我善修四神足。 能住世一劫。 阿難默然。 不請佛住。 般涅槃。 後迦葉結集以六突吉羅。 呵責阿難。 何因不請世尊久住於世。 阿難言。 魔惑我心。 忘請佛住。 佛滅度後惡魔離心。 方生覺察。 慚愧悔過。 故知魔來惑亂。 未必唯為現形。 但令汝心邪錯。 即為魔得便。 又魔來顯惑。 易覺易除。 魔來隱惑。 難知難遣。 只如阿難。 在娑羅林外十二由旬。 為六萬諸魔之所惑亂。 一切咸知。 佛遣文殊師利。 持呪往救。 乃至垂欲滅度。 魔乃密蔽其心。 阿難不覺知。 滅度之後方生悔過。 此豈非顯魔易覺隱魔難知。 爾只謗他念佛之人。 言見佛皆是魔鬼。 曾不自覺不信聖教所說。 魔已惑亂汝心耶。 又薩陀波倫菩薩。 為往曇無竭菩薩所學般若波羅蜜。 不應空見大師。 遂即賣身市肆。 惡魔知菩薩心生決定不能迷惑其心。 遂蔽眾人之耳。 令不聞菩薩賣身之聲。 有長者女。 在高樓上宿。 有善因。 魔不能蔽。 遂聞菩薩賣身之聲。 如是(云云)具如經說。 以此經准知。 不聞聲者。 為魔蔽耳根。 聞其聲者。 魔不能障聞聲也。 我亦如是。 聞說西方淨土教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娑婆眾生。 十方恒沙諸佛世尊出廣長舌。 證勸往生。 信向專修淨業。 願生淨土。 此是我出魔境界。 魔不能惑。 如長者女在高樓上。 有勝善因魔不能蔽。 得聞菩薩賣身之聲。 我亦如是。 故稱讚淨土經言。 於此雜染娑訶世界五濁盛時。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得聞如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清淨莊嚴。 聞已生信。 當知此人無量佛所。 曾種善根。 如說修行一切定生無量壽國等。 故知修西方業者。 皆是無量佛所。 曾種善根。 惡魔不能蔽心。 遂能深生信解信知。 汝等見聖言。 無信向心。 魔蔽其心。 反生誹謗。 不覺為魔所惑。 翻乃咲我有魔。 願細尋思。 早生覺察。 無得自誤及誤於人。 又依經文。 精進持戒。 修行三福。 作十六觀。 未知此業為是為非。 為邪為正。 為是魔法。 為是佛法。 若是佛法是真是正。 見佛見魔。 此法恒正。 縱使見魔。 以魔為佛。 但令依教修行。 斯有何苦。 若其此法。 是於魔法非真非正。 縱見真佛。 以佛為魔。 行非佛法。 斯有何益。 如諸外道等佛在世日亦見世尊也。 子今定此觀經等教所說三福十六觀是正是邪。 若是正者。 依教修行。 見佛何錯。 而汝謗耶。 若非正者。 爾是闡提謗正法者。 深可悲愍。 為魔得便。 又維摩經。 天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 狀如帝釋。 惑亂持世菩薩。 維摩大士從魔索女。 教令發心。 魔從淨名復更索女。 維摩還女。 女即白言。 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摩詰言。 有法門。 名無盡燈。 汝等當學魔。 女得法隨魔還宮。 至彼天中化諸魔輩。 皆令捨諸魔業發菩提心。 故知得真正法。 縱在魔宮。 知魔是魔法恒真正。 此義亦爾。 但使念佛三昧是真佛法。 縱使魔化佛來。 以魔為佛歸向之心轉盛。 菩提之意不渝。 亦何所畏。 優波毱多遣魔作佛。 五體歸誠。 以似於佛。 想佛禮拜。 此豈是錯。 假令同汝邪解。 所見皆魔。 以魔為佛。 豈損於正見也。 又維摩經言。 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 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 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 現作魔王。 縱使是魔。 還是菩薩。 何所畏也。 強誹謗乎。 只如信行彈師。 作生盲觀。 不別前境是聖是凡。 總為聖解。 普敬設要。 汝既不別是佛是魔。 亦須總敬作真佛想。 又魔作非魔業。 非魔作魔業。 魔作魔業。 非魔作非魔業。 魔作非魔業者。 如彌勒下生時。 魔於夜半覺諸眾生。 令捨睡眠勤修出世。 非魔作魔業者。 如今眾生雖非是魔。 勸人造惡即是魔業。 魔作魔業者。 如有諸魔等常惑行人。 令退菩提耽著五欲。 非魔作非魔業者。 如諸佛菩薩及善知識。 勸人發菩提心修眾善品等是。 何必汝語不當非魔作魔業魔作魔業耶。 經言。 如人覺賊賊不能為也。 又如薩陀波倫菩薩。 精誠勇猛懃心行道。 唯念何時曇無竭菩薩從三昧出為我說般若波羅蜜。 是時惡魔雨土砂礫石枯骨木枝。 惑亂菩薩。 菩薩爾時更增勇猛。 刺血灑地。 莊嚴道場。 魔雖惑亂更增菩薩精進之意。 我今念佛得見聖容。 縱使是魔。 我將作佛想。 更增勇猛。 何所畏也。 上來廣引眾多聖教。 開悟爾心。 勿生謗也。 若爾所引經教。 若為會通。 答有邪三毒。 不能覺察。 作身語意諸麁惡業。 毀壞正見。 事鬼事神。 此名內有邪三毒外感神鬼魔也。 雖有邪三毒。 能親近善知識。 依三藏聖教諸了義經。 發菩提心。 修諸善品。 正信正見而無神鬼魔也。 縱有眾魔亦不得便。 諸佛護念為其勝緣。 自菩提心為其正因。 何有魔鬼而來惑也 发布时间:2025-07-19 09:08:1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