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四(三)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四(三)釋曰。 迷理煩惱俱生起者。 彼亦得起。 以是凡夫未悟甚深真如實相。 不妨得起。 分別起者。 彼不現行。 論說分別我見緣邪教起。 然彼無邪教。 故不現行。 我見是諸惑之本。 本既不起。 末惑不生。 任運煩惱不緣教生。 既是凡夫。 起亦無廢。 然此煩惱依對法論。 若任運起能發惡行。 亦是不善。 彼所起惑不發惡行。 故唯有覆無記性收。 經遮不善。 不言有覆。 但言無不善名。 不妨起煩惱也。 愛佛愛菩提法執煩惱也問曰。 經言。 生彼西方皆是阿鞞跋致。 或言。 唯是正定聚。 無有邪定及不定聚。 然阿鞞跋致位非下凡。 正定之聚道登聖果。 今既凡夫。 往生淨土。 彼豈即聖人。 寧得頓超阿僧祇成歡喜地。 然退轉凡夫生彼。 不可即至阿鞞跋致之位。 邪定不定聚者。 即登正定聚也。 不得者。 即與觀經等文相違。 如得者。 復與眾經論義乖返。 兩文鉾楯。 請為解釋也釋曰。 此兩經文實成乖返。 然淨土穢土區域既殊。 此生彼生根機亦異。 故判正定聚等。 高下不同。 阿鞞跋致淺深亦別。 然娑婆穢土聖少凡多。 信希謗眾。 根行淺者。 多遇退緣。 邪風所扇。 悉皆退轉。 依諸經論說有四退。 一信退。 二位退。 三證退。 四行退。 信退者。 十信位中初五心位。 猶有退生邪見斷善根等。 後位不然。 位退者。 十住位中前六心位。 猶得退敗作二乘等。 後位不然。 證退者。 十地已前諸凡夫位。 於前所證尚有退失。 十地不然。 行退者七地已前。 於所聞行尚生怯劣。 不能修學。 不能於念念中恒修勝行。 中間間起諸有漏煩惱人法二執等心。 名為念退。 八地菩薩入第三阿僧祇。 無四種退。 於諸行中具修一切行。 於一切時念念相續。 常起無漏人法空觀。 無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惡無記。 八地菩薩等具四不退。 故名阿鞞跋致菩薩也。 餘七地等無四不退。 故全不得名阿鞞跋致。 若從一義。 初地菩薩入第二阿僧祇。 以預聖流。 斷於見道分別二障。 證遍滿真如。 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 此具證行兩種不退。 亦得名為阿鞞跋致。 乃至七地已來。 猶有愛佛愛菩提障現行。 間起有漏等心。 不得行不退。 亦名非阿鞞跋致也。 而隨少分亦名阿鞞跋致菩薩也。 依菩薩本業瓔珞等經說。 第六住名正心住。 此位菩薩猶有退菩提心作二乘等。 如舍利弗等是也。 七住已上無有此退。 故於四不退中。 唯有位證行三不退。 無初一不退。 隨分亦名阿鞞跋致也。 若依起信論等。 從初發心住總名入位不退。 十住已前十信菩薩名為外凡。 亦曰輕毛凡夫。 譬如輕毛隨風東西。 故有退轉。 十住菩薩非是輕毛。 以善根堅固不為邪風所動。 入內凡位無有位退。 名阿鞞跋致菩薩也。 依此穢土十信菩薩為邪風散動。 退菩提心。 退菩薩行。 輪轉三惡道。 非阿鞞跋致也。 淨國土若入十信初五心。 及未入十信一切眾生。 論其信位雖未堅固。 猶如輕毛。 然無邪風之所扇動。 令其退轉菩提之心。 造眾重罪輪迴惡趣。 以闕退緣無眾退具。 唯有進道殊勝之緣。 雖未入於阿鞞跋致之位。 而亦得名阿鞞跋致也。 而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法。 學無學聖人雖是鈍根俱合名退轉。 若生人中逢五退具。 所謂長病遠行和諍僧事習誦等五退具。 雖得聖道斷除煩惱。 逢此退緣。 還復退轉起諸煩惱。 若生天上無五退緣。 雖未練根至不動姓。 闕退緣故不退起惑。 望姓雖與不動姓殊。 不退修惑。 與彼第六不動種性無差別也。 彼亦如是。 為生淨土。 無眾退緣。 雖是十信假名菩薩等。 悉得名為阿鞞跋致也。 若穢土之中。 小乘燸頂大乘十信等。 以根不定。 或遇惡緣。 退造五逆。 入邪定聚。 邪者三惡道果也。 定者五逆業因也。 若人造五逆之因。 決定無間墮三惡道。 名邪定聚。 若遇勝緣修道。 得入不退轉位。 名正定聚。 正者涅槃離繫擇滅果也。 定者人法二空無漏聖道也。 修得聖道。 決定當證涅槃正果離繫擇滅。 名正定聚。 餘名不定聚。 以或能造邪定聚。 或能修正定聚。 在二不定。 名不定聚。 此之三類眾生其數非一。 故名為聚也。 今生西方。 無有惡緣或造無間之罪入邪定聚。 位行雖淺唯遇勝緣。 念念進修大乘聖道。 決定無退。 故得名為正定聚也。 不得一一同彼娑婆退轉之處。 判阿鞞跋致及正定聚位地高下。 即令淨土無退轉處同於此方也。 以淨穢二土退不退緣有無差別故。 於此非阿鞞跋致位。 非正定聚位。 生彼西方。 悉得名為阿鞞跋致及正定聚也。 以生彼土無有退緣。 及決定不造邪定聚也問曰。 如法華經說。 著樂癡所盲。 又言。 耽著世樂無有慧心。 又聖教言。 若不厭苦。 無以樂求涅槃。 若不樂求涅槃。 便即樂著生死。 若然者。 生彼淨土與上義相違。 便成障道之患。 一即耽著世樂。 不有出世之心。 二即無厭苦心。 絕求寂滅之果。 斯為大損。 何願生乎釋曰。 斯義別也。 此難不然。 穢土五欲增長貪心。 造十惡業。 輪迴惡趣。 故經說言著樂癡所盲也。 淨佛國土雖有眾樂。 順於出世無漏之心。 大乘法樂三昧定樂。 非染著樂。 故能導凡情。 令增聖道。 故稱讚淨土經言。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 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花。 光澤香潔細軟雜色。 雖令見者身心適悅。 而不貪著。 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又言。 大乘法樂常無退轉。 無量行願念念增進。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願生之人。 並是厭茲穢苦。 欣求涅槃。 方始樂往西方行菩薩行。 此已有欣厭之意。 更生無退之方。 豈須有苦縈身方興寂滅之慮。 又樂求涅槃。 非唯厭苦。 或聞諸佛功德不可思議。 或聞六波羅蜜諸道品法。 或覩諸大菩薩遊戲神通。 或嗅妙香。 或甞美食。 皆能進道。 趣求涅槃。 故背生死。 向還寂滅。 非唯一途。 不可唯言無苦可厭。 遂不許欣求涅槃也問曰。 如論中說。 過去生中所造重罪。 縱修勝善乃至得聖。 猶受過去定報之業。 如離越阿羅漢等。 今既具造重罪。 往生西方。 雖生淨土既無聖道。 生彼國已為受苦耶。 為不受苦耶。 若受苦者。 即不應言無有諸苦但受諸樂。 若不受者。 生彼凡夫未起一念無漏聖道。 如何造彼重罪。 而永不受苦耶釋曰。 此義不定。 不可一准。 諸受苦者為生穢土。 縱令得聖。 身是苦身。 乘是苦身。 受斯苦果。 生彼淨土。 具惑凡夫。 雖無聖道不及聖者。 然是極樂世界殊勝淨身。 見佛聞法。 修行大乘。 佛本願故能超此聖人。 不受苦報。 只如退法種姓。 不及思法種性。 而思法勝種性生於人中。 具有五退緣。 雖勝而退。 退法種姓生於天中。 闕五退緣。 雖劣不退。 不為性劣在上而退。 不為性勝在下不退。 此亦如是。 雖得聖道為生穢土。 而受苦果。 為生淨土。 雖是凡夫而無惡報。 善緣力加必無苦報。 如阿闍世王定不受苦也 发布时间:2025-07-19 10:14:3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