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二)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一(二)釋曰。 此有二釋。 一有漏淨土是欲色界攝。 以有漏心不離五界故。 三界即有漏。 有漏即三界。 既言有漏。 即三界攝。 若未離欲界欲。 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修三福行又十六觀等。 以此善根生於淨土。 此心所變即欲界攝。 若已離欲。 得色界心。 修十六觀生於淨土。 即色界攝。 故彼淨土通欲色二界。 無色界眾生無實色身可生淨土。 以淨土是眾寶莊嚴故。 實非無色界攝。 定心示現其理可然。 彼淨土寶地上者。 是於欲界。 虛空中者。 是欲色天。 故無量壽經。 阿難白佛言。 彼佛國土若無須彌山。 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語阿難言。 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 皆依何住。 阿難白佛言。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佛語阿難言。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其諸眾生功德善力。 住行業之地。 故能爾耳。 下卷言。 爾時佛告阿難。 汝見彼國。 從地已上至淨居天。 其中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 為悉見不。 以此准知。 彼之淨土有漏心所變。 即欲色二界攝。 二釋雖是有漏所變淨土。 不得名為是三界攝問。 既是有漏識心所變。 有漏之心即三界攝。 無有漏心而出三界攝。 心既三界攝。 所現淨土寧非三界耶釋。 雖知有漏體性不出三界。 然以別義。 但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 故三界名局。 有漏名寬。 只如凡夫得生西方非五趣攝。 故無量壽經言。 橫截五惡趣。 惡趣自然閉。 又阿彌陀經言。 彼佛國土無三惡趣等。 又無量壽經言。 彼國眾生非天非人。 因順餘方。 故有人天之號。 故知彼土無五趣。 既許生是凡夫。 而非五趣所攝。 何妨土名有漏。 而非三界所收問。 彼土凡夫是人是天。 於義何廢。 經文但言無三惡趣。 何妨得有人天趣耶。 而經言非天非人者。 此說大菩薩等非天非人。 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 非據凡夫得往生者。 凡夫生彼。 或是人趣。 或是天趣。 於理無妨答。 若是凡夫得生淨土。 是人天趣者。 若是人趣。 人趣有四。 為是南閻浮提人。 為是東西二洲及北欝單越人趣耶。 若是天趣。 為是四天王天乃至色界阿迦尼吒天耶。 若是四天下人趣者。 彼北欝單越。 應是八難之中欝單越難。 若是色界等。 應是長壽天難。 此是難處。 云何名淨土。 勸眾生生耶。 若言是人趣而不得名四天下人等。 亦得名天趣。 而非四天王天等。 若然者。 四天下外。 別有人趣耶。 四天王天等外。 別有天趣等耶。 若言有者。 何即淨土眾生是人天。 非四天下等人天耶。 亦有淨土有漏非三界有漏。 其義何妨。 若言四天下人趣等外。 無別人趣。 四天王天等外無別天趣。 淨土凡夫亦得名凡夫。 不得名人趣天趣者。 何妨淨土亦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也。 以彼五趣例此三界。 其義顯然。 不可迷執也。 又諸法相中。 有寬有狹。 只如世間名寬有漏名局。 有漏名寬三界名局。 三界名寬四生名局。 四生名寬五趣名局。 何者只如如來所變穢惡國土。 雖似三界非如三界。 雖是無漏而名世間。 此則世間名寬有漏名局。 有漏名寬三界名局者。 即是凡夫等有漏識心所現淨土。 亦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 故大智度論言。 淨土非三界。 無欲故非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有形故非無色界。 此論義意。 非是淨土無漏識心所現淨土名出三界。 但有漏識心所變淨土器世間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樂等事。 不同於此三界等相。 名非三界也。 三界名寬四生名局者。 四生唯取異熟五蘊有情世間。 三界通三性及器世間。 故三界名寬。 四生名局也。 四生名寬五趣名局者。 中有是化生而非是五趣。 及淨土眾生等是化生非趣。 如是等名字寬狹。 體性差別。 此經論等有此不同。 豈得有漏識心所變淨土之言則令是三界攝也。 又如第八識有三名。 一名阿賴耶。 二名阿陀那。 三名異熟。 若得阿羅漢辟支佛果。 及入八地諸菩薩等所有第八識。 但名阿陀那。 及名異熟。 不得名阿賴耶。 豈依無阿賴耶名。 即遣阿羅漢無第八識。 執持諸法種子耶。 豈以無三界名。 而令凡夫眾生生於淨土。 有漏識心不變化淨佛國土。 受用種種大乘法樂也。 又託如來無漏淨土。 雖以有漏心現其淨土。 而此淨土從本性相土。 土亦非緣縛相應縛縛。 不增煩惱。 如有漏心緣滅道諦煩惱不增。 猶如觀日輪損減眼根也。 故非三界。 非三界繫煩惱增也問。 若不許是欲色界攝者。 何因無量壽經言乃至淨居天等答。 此是施設為天。 不可即為實天分欲色界也。 若實天者。 如來淨心所變。 豈是欲色界攝。 又言若是色界者。 已下欲天為勝為劣。 若劣者。 如何色界反劣欲界。 若勝者。 如此娑婆世界欲色兩界勝劣不同。 欲色有情優劣差別。 彼土亦爾。 生色界者勝生欲界。 何因四十八弘誓願。 說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 不取正覺。 彼色界形既勝欲形。 如何說同。 故知假安立說為淨居天等。 非實即是欲色界也。 於前二解初釋為正。 異熟識體是實有情。 生彼眾生諸菩薩等未滅異熟。 何得說彼非實天人問曰。 若凡夫所變淨土是有漏。 非三界所。 感之生彼者。 不同餘人天造惡受苦果。 說非人天。 如勝鬘經。 說變易生死非三界攝。 非彼生死實報。 是化生非人天趣者。 未知淨土化生凡夫非三界。 瓔珞經說。 三界之外有眾生者。 是洴沙王國安多偈師義。 非佛說。 故是三界身。 實非三界身耶。 依此後解復為斯問釋曰。 此何所惑更為斯問。 淨土器世間雖有漏識心所變。 而不得名三界。 即有漏義寬。 三界義局。 淨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 不得言人天二趣。 此即四生義寬。 五趣義局。 今此亦爾。 雖是凡夫有漏之身。 不得名為三界身也問曰。 此義更難。 若爾者即應身非三界之身。 業非三界之業。 若業非三界者。 當在娑婆孝養父母。 修行三福。 作十六觀念佛等業。 此等業當起之時。 未得色界心。 即是欲界生得善聞慧思慧心。 若得色界定。 即是色界修慧之心。 生色界已。 願生西方。 即是色界生得善聞慧修慧心。 無漏之心不能感報。 業既是其界所攝。 以業招報。 還須三界所收。 因果決然。 豈得乖斯道理。 而言生淨土非是三界之身耶釋曰。 前言是其有漏非是三界。 已廣成立。 此但失名。 而不失體。 斯有何過更復重徵。 雖知造業之時此業是於欲色二界有漏善心。 有漏善心所感之報。 即是淨土之形。 不名欲色界攝。 而此業報以果攝因。 不得名為欲色界業。 但得名為淨土之業。 若言是欲色界身起欲色界心而造於業者。 寧容不是欲色業者。 欲界之業所感人天受報。 極長不過萬六千歲。 若感淨土遂得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豈欲界業能感彼命無量阿僧祇劫耶。 斯亦乘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弘誓願力。 令其業力感報極長。 非是凡夫所測度。 經文顯然。 不可不信。 大乘道理意趣難知。 諸佛境界非凡所測。 但知仰信專誠修學。 不可一一依諸法相楷定是非。 論是三界非三界也問曰。 凡夫眾生所生淨土。 凡夫未得無漏淨心。 隨心所變土還有漏。 有漏之土即名穢國。 何得亦言生淨土釋曰。 淨有多種。 有真實淨。 有相似淨。 有究竟淨。 有非究竟淨。 真實淨者。 謂無漏善心。 相似淨者。 謂有漏善心。 究竟淨者。 謂諸佛世尊。 非究竟淨者。 謂十地已下乃至凡夫。 有體淨相穢。 有體穢相淨。 有體相俱淨。 有體相俱穢。 體淨相穢者。 謂佛心無漏清淨。 故所現之土亦復清淨。 然所現土現於穢相名體淨相穢。 故維摩經言。 為欲度斯下劣人。 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體穢相淨者。 如十地已還本識及有漏六七識并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現淨土。 是有漏故名為體穢。 以依如來清淨佛土。 自識變似淨土相現。 故名相淨也。 體相俱淨者。 如佛及十地已還無漏心中所現淨土。 名體相俱淨。 體相俱穢者。 如有漏心所現穢土等。 是也。 今此得生西方。 雖是凡夫。 然前第二句。 體穢相淨也 发布时间:2025-07-19 11:20:2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