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二(四)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二(四)問曰。 如此穢土色界諸天。 亦無憂苦。 但有喜樂。 與彼淨土有何勝劣。 願生淨土。 不樂生色界等天耶釋曰。 彼色界天雖無有憂苦唯有喜樂。 然非極樂。 終有苦受。 故修行者不願上生。 略以八義顯非極樂。 一上無寂樂。 二下墮苦輪。 三無聖歸依。 四不聞正法。 五有諸味定。 六邪見惑增。 七三災壞境。 八八難成身。 第一上無寂樂者。 大涅槃寂滅之樂。 生彼凡夫不能剋證也。 第二下墮苦輪者。 生色無色受報畢已。 欲界業熟還生下方也。 第三無聖歸依者。 色界雖有五淨居天。 詎比西方多諸補處。 第四不聞正法者。 彼色界天豈方淨土佛菩薩眾水鳥樹林晝夜六時恒宣妙法。 第五有諸味定者。 彼色眾中。 雖有淨定多諸味定。 以相間雜增生煩惱。 淨土無也。 第六邪見惑增者。 生色界者通諸外道。 有生邪見。 又受無想報。 將生盡心生。 謗聖涅槃墮地獄也。 第七三災壞境者。 三禪已下。 初火次水後風所壞。 淨土無也。 第八八難成身者。 色無色界雖無憂苦。 然是八難之中長壽天難攝。 具斯八義。 雖有喜樂終淪苦惱。 故樂非極樂。 與彼淨土勝劣懸殊。 故往生之徒。 不願生於色界也。 一生淨土。 畢竟不退故也問曰。 願生淨土。 諸修行者。 或持一日一夜齋戒。 或復孝養二親。 此業如不願往生。 即感人天之報。 閻浮上壽不越百年。 天即六欲。 上壽極多萬六千歲。 今即迴斯戒行願生西方。 如何以此善因。 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戒因無別。 勝劣不殊。 壽報短長延促懸隔也釋曰。 此義甚深。 難可解釋。 經陳業力不可思議。 但知仰信。 難以圖度。 今正一釋者。 雖復一日一夜齋戒無有差殊。 然其受戒之心有於勝劣。 由心上下。 戒成差別。 若本以願心祈生淨土。 心求勝果。 戒成妙因。 感彼西方壽命長遠。 如願生人天。 心非殊勝。 順生死流。 增長有業。 故所感報命不遐長。 故戒雖是同。 由發戒緣別。 成其勝劣之業。 感報有斯長短別也。 又戒因雖等。 念願有殊。 緣勝助因便生淨土。 且如分段變易報業雖同愛願潤殊果成勝劣。 此亦如是。 詎勞生惑也問曰。 若本期心願生淨土。 心成上品。 戒成勝因。 可能招彼長時延增壽命。 若本期心生天受戒。 垂至終日願生西方。 即將先所受戒無作功德。 招淨土報。 如何復能感阿僧祇之命根也釋曰。 諸業不定。 或轉重作輕。 或促長令短。 具如經說。 不可備陳。 行者本雖受戒願生天中。 後遇勝緣歸生淨土。 行雖劣弱以後願強。 資前戒品轉增殊勝。 與佛願合。 壽命遐長阿僧祇劫。 如捨福行作其命行。 有雖豐財多病命短。 捨物入定。 捨衣鉢業延彼命根。 更增長遠。 佛力法力願力業力不可思議。 非諸凡夫所度量也問曰。 念阿彌陀佛。 生彌陀佛國。 正與佛願相當。 往生可爾。 何聞藥師佛名。 乃生西方釋曰。 按藥師經言。 若四輩弟子常修六齋。 或晝夜精勤。 一心苦行。 願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 憶念晝夜。 一日乃至七日。 或復中間悔。 聞我說是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德。 盡其壽命欲終之日。 有八菩薩。 迎其精神得生淨土。 為此人初願生於西方。 後心悔修前行。 為有悔障。 不得往生。 聞藥師佛名悔障消滅。 引八菩薩來迎此人。 還遣令生極樂世界。 此顯瑠璃光佛為滅諸障助成西業怜令得生。 亦由前持戒精勤先修西方業得功德之力。 生於西方義亦無違。 若不得聞藥師佛名。 乘有悔心不生淨土。 若無悔者。 其人終日。 自須念彼阿彌陀佛名。 豈合棄西方佛號而不稱名假東域佛名求生安養問曰。 准依法華維摩經等。 此方即有淨土。 何須遠求西方耶釋曰。 雖有聖教言於此處即有淨土。 同處同時不相障礙。 然維摩足按地。 雖現淨土。 法華經中。 雖說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而此二經盡於品末。 竟無處勸往生其國。 豈得以有淨言即云我生其國。 細詳其義。 恐理不然問。 所現淨土為勸往生。 不勸生。 何須現也答。 今現淨土自為別益。 別益是何。 如維摩經所現淨土。 為除舍利弗等心淨即佛土淨疑令其見淨明了聖教。 又為寶積等宜見淨土得無生忍。 又法華經顯一乘妙二乘為麁。 初穢後淨。 非關勸物往生現於淨土也。 由極樂淨土內外功德勝餘方。 下品眾生生亦不退。 況餘勝者。 餘佛淨土不說是事。 故勸往生。 不說此方等無淨土也 发布时间:2025-07-19 11:50:4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