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信愿篇 内容: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 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 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 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书一】二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空谷主人注:若无信愿,持名则非妙行,因如后所说不能往生故),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 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 何以故? 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 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 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 净土行者,所当切戒。 (续杂著二0二)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 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 如是信心,可为真信。 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 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 (正书一)六五修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 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诚言可凭故。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正书一)六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 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 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 生西当以信愿为本。 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 或只专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 (永思集五四)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 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 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 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 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 何能即出轮迥。 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 须知去卻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 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乃铁案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 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 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 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 不能专,要他专。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铁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肌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经尘点劫,轮迥六道。 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 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愿,方能摄受。 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迥矣。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 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 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 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蕅益云。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 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 三法具足,决定往生。 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 况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 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 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 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 譬喻心法,非有实境。 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 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 既造恶业,必受恶报。 久经长劫,轮迥六道,乃不赦之牢狱。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 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 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 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 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上书)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 方可谓真信矣。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 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 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 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 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 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 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 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难免沈溺。 (增广文钞卷一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 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 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 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诚言可凭故。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 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已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众生习气,各有所偏。 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 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 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 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 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 (增广文钞卷一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 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 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 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 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 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 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 傥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 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 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效实益,况决难透彻乎。 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 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 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著。 (增广文钞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六)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 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 以其心无异见故也。 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 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 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 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 否则求升反坠,乃自误耳,非佛咎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 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 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 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 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 徒负亲恩,空为佛子。 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 实未蒙一知识开示。 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 所有开示,皆破净土。 吾则自量已力,不随人转。 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 (增广文钞卷二与谢融脱居士书)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 西方之乐,自生欣心。 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 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 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增广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温州大灾,闻之惨然。 天灾人祸,无有底极。 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 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 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 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 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 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 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 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 (增广文钞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念佛之法,重在信愿. 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 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 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 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 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 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 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 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 (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 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 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 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 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 尚须往生,方成正觉。 至顿至圆,彻上彻下。 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方法门。 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而我世尊,自叙宿因。 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已出世之本怀而已。 然此法门,甚深难测。 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 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 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 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 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 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 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 (增广文钞卷三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出。 一切菩萨,及菩萨上求下化称性所修之道,皆从此入。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 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 噫。 如来大慈,普度众生。 唯此一法,堪畅本怀。 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 法门广大,利益宏深。 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 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 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 其故何在。 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 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 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 烦惑未断,转生即迷。 自利尚难,焉能利他。 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 参宗者专主参究,以期明心见性。 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 即使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 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确证。 噫。 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 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 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 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 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 其志可谓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 不观华严一经,王于三藏。 乃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一生成佛之法。 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夫善财所证,已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所谓等觉菩萨也。 等觉去佛,特一闲耳,尚须回向往生。 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同禀此教,同修此法。 岂今之通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证入之深,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岂此诸经论,皆不足遵依。 此诸圣贤,皆愚夫愚妇耶。 一言以蔽之,曰,业深障重,未应解脱。 故致日用不知,习矣不察而已。 (增广文钞卷三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 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则可出此娑婆,生彼乐极。 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增广文钞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况复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仗佛力,决难解脱。 于是特开一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净土法门。 俾已证圣者,速圆佛果。 未断惑者,带业往生。 但具真信切愿,恳切至诚持佛名号。 能如是者,万不漏一。 如人堕海,乘救船力,速得到岸。 末世众生,舍此一法,欲出生死,万无一得。 是知如来大法,抚育群萌。 如天普盖,似地均擎。 森罗万象,无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 如日月丽天,普照万国。 虽生盲不见光相,亦蒙其照。 如时雨普润万卉,大根大茎,小枝小叶,悉皆向荣。 纵焦芽败种,亦复平等沐泽。 如大海普纳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沟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 既入大海,则与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 失彼故名,得此海号。 (增广文钞卷三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爰有大士,名阿阇世。 以大慈悲,欲佛开示仗佛慈力,舍秽取净。 普令上中下根,皆得临终往生之不思议奇特大法门。 特示病行,作大逆恶。 囚父禁母,以为发起。 致其母韦提希,请佛降临。 愿离娑婆,愿生净土。 于是世尊放眉闲光,遍示诸佛净妙国土。 其母唯愿生极乐国,又请众生得生方法。 因兹如来说此十六依正妙观。 但能依教修行,无一不满所愿。 非但善人如是。 即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 受知识教,称念佛名。 或满十声,或止一声。 亦得蒙佛慈力,带业往生。 诚可谓转凡成圣之大炉bai(风箱),畅佛本怀之大法门。 其力用超出一代时教之上。 若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芸芸众生,谁能出离苦海乎。 是知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 一则示居秽士,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 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此经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究竟不二为体。 若能于此直下信去,则其人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 须知此经,与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乃如来于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别法门。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故无论业之轻重,惑之厚薄。 但能信愿念佛,无一不获往生。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 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分量,各得其益。 譬如修罗香象,及诸蚊虻,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 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各令得益,亦复如是。 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 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 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 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 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 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唯此一法,最为周挚。 (增广文钞卷三净土释疑序)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彼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则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轮迥,实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达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法。 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论工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 如船拯溺,无所拣择。 唯信愿不真,而心行与佛相背者,则不能蒙佛接引也。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 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 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 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无非欲令众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圆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 但以众生根机不一,故致如来随顺机宜,作偏圆顿渐,种种说耳。 然众生轮转生死,久经长劫,惑业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于一生取办,实乏其人。 既不能一生取办,则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万有十千,悟而进者,亿无三四。 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断烦惑而证涅盘,其难如是。 致如来普度众生之怀,郁而不畅,众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 然如来大慈,必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遂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悉令现生度脱,乃以已信愿念佛,感佛慈悲摄受,感应道交,故获斯益。 其有已断烦惑者,即可顿证法身,速成佛道,纵令惑业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故华严证齐诺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观经将堕阿鼻之逆恶罪人,犹得以十称洪名,预诸末品。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尽法界一切众生,但有信愿,无一不被其泽,其圆顿直捷,超出一切法门之上。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 (增广卷三归宗精舍同修净业序)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 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 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 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筹经,作愿生偈论。 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 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 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 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士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 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 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增广文钞卷三往生论注跋)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 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 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 不可不知。 (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续编卷下楹联)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 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 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便不能生之心。 若常存此想,得则可。 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 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 (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 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 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 (三编卷二复王诚中居士书)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 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 (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净土法门,普被三根。 於在家人,更为要紧。 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 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覿体全彰。 待至临终,定登上品。 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 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 净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 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迥不得出离。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 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 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文钞续编下净土篇序(民二十年))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 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 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 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 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 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 (文钞续编上复慧空大师书(民国二十五年) 发布时间:2025-07-21 08:33: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