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彻悟大师行略 内容: 师讳际醒。 字彻悟。 一字讷堂。 又号梦东。 京东丰润县人。 族姓马。 父讳万璋。 母高氏。 师幼而颖异。 长喜读书。 经史群籍。 靡弗采览。 二十二岁。 因大病。 悟幻质无常。 发出世志。 病已。 至房山县。 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 越明年。 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圆具。 次年闻香界寺隆一法师开演圆觉。 师与会焉。 晨夕研诘。 精求奥义。 遂悟圆觉全经大恉。 复依增寿寺慧岸法师。 听讲相宗。 妙得其要。 后历心华寺徧空法师座下。 听法华楞严金刚等经。 圆解顿开。 于性相二宗。 三观十乘之恉。 了无滞碍。 干隆三十三年冬。 参广通粹如纯翁。 明向上事。 师资道合。 乃印心焉。 是为临济三十六世。 盘石七世也。 三十八年。 粹翁迁万寿寺。 师继席广通。 率众参禅。 策励后学。 津津不倦。 十四年如一日。 声驰南北。 宗风大振。 每忆永明延寿禅师。 乃禅门宗匠。 尚归心净土。 日课十万弥陀。 期生安养。 况今末代。 尤宜遵承。 遂栖心净土。 主张莲宗。 日限尺香晤客。 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 五十七年。 迁觉生寺。 住持八年。 百废尽举。 于净业堂外。 别立三堂。 曰涅盘。 曰安养。 曰学士。 俾老病者有所依托。 初学者便于诵习。 师于禅净宗旨。 皆深造其奥。 律己甚严。 望人甚切。 开导说法。 如瓶泻云兴。 与众精修。 莲风大扇。 遐迩仰化。 道俗归心。 当时法门为第一人。 嘉庆五年。 退居红螺山资福寺。 以期终岁。 奈因衲子依恋追随。 致难避迹。 师为法为人。 心终无厌。 遂复留众。 俄成丛席。 担柴运水。 泥壁补屋。 一饮一食。 与众共之。 如是者又十年。 十五年二月。 诣万寿寺扫粹祖塔。 辞诸山外护。 嘱曰。 幻缘不久。 人世非常。 虚生可惜。 宜各努力念佛。 他年净土好相见也。 三月还山。 命豫办荼毘事物。 十月十七日。 集众付院务。 命弟子松泉领众主持。 诫曰。 念佛法门。 三根普被。 无机不收。 吾数年来。 与众苦心建此道场。 本为接待方来。 同修净业。 凡吾所立规模。 永宜遵守。 不得改弦易辙。 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临示疾半月前。 觉身微病。 命大众助称佛号。 见虚空中幢幡无数。 自西而来。 乃告众曰。 净土相现。 吾将西归矣。 众以住世相劝。 师曰。 百年如寄。 终有所归。 吾得臻圣境。 汝等当为师幸。 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 命监院师贯一。 设涅盘斋。 十七日申刻。 告众曰。 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 今复蒙佛亲垂接引。 吾今去矣。 众称佛号愈励。 师面西端坐合掌曰。 称一声洪名。 见一声相好。 遂手结弥陀印。 安详而逝。 众闻异香浮空。 供奉七日。 面貌如生。 慈和丰满。 发白变黑。 光润异常。 二七入龛。 三七荼毘。 获舍利百余粒。 门弟子遵遗命。 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师生于干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时。 终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 世寿七十。 僧腊四十九。 法腊四十有三。 所着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 嘉庆十七年壬申九月既望。 有师之弟子惺聪者。 持师之行实。 请叙于余。 余与师相契有年。 素蒙开诲。 启迪良多。 师真过量人也。 六根通利。 解悟超常。 既具辩才。 兼持苦行。 始终如一。 余所目睹。 故此录不容一字假饰。 愧余不文。 特质言之。 以传信云尔。 拈花寺慕莲杜多体宽申敬叙 发布时间:2025-07-21 10:40: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