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果篇 内容: 一、因果的普遍性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 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 此举世亲知亲见,谛信无疑者也。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 以其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 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后代。 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后,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 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偶尔凑泊其形骸而已。 其至于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 无因无果,成断灭见。 其负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 孔子之赞周易也。 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箕子之陈洪范也。 末后方明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二者若不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则上天之畀与,圣人之言论,明王之政令,诸多矛盾。 (如奸党荣贵、忠荩诛戮、颜渊短命、盗跖长寿等、)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 纵遇逆境,不怨不尤。 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 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增广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佛光者,心光也。 此之心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只因众生从未悟故,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心光之力,起惑造业,轮迥六道,了无止息。 故佛随众生之机,为其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因果法门,及湛寂圆融,常乐我净等深妙理性。 俾众生依之而修,自有圆满菩提之一日,而究竟亲证此心光,得以普照法界也。 因果一法,儒教亦极注重。 故孔子赞周易,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末后则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 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迥,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 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者,是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 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 (文钞续编下婺源县内成立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二年))二、因果规律的含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 今生作善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 后报则迟早不定。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 其人后来生大渐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 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 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榖。 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 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睹,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 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 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 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 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增广文钞卷一与卫锦洲居土书)数载未晤,时常忆念。 今秋令兄枝芬赴乡试,持书来山,方悉居士近来操持。 又言家门不幸,丧其爱子。 旦夕忧思,不能置怀。 予欲详陈事理因果,以录遗期迫,不能住宿,故略言之。 今嘉平望日,彻权师至,又言居士怨尤之状,及无知俗人谓作善获殃,修行无益等,种种邪说。 予闻之凄然。 恐上智者因兹惰行,下愚者敢于作恶,故不揣固陋,直词以告。 如来说经,报通三世。 凡人生子,略有四因。 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 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 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 此凡眼能见者。 第二生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 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发达。 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 (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不可以词害义,至祷。 )第三后报。 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 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 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 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 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 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 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 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 境缘之来,若镜现像。 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 逆来顺受,方为乐天。 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子有四因者。 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 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 则务劳奉养,生事死葬。 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 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 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 )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 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为报怨故,来为其子。 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 生无甘旨之养,死贻九泉之辱。 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墓,使天下后世,唾骂其人并及其亲。 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 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债故,来为其子。 若所负者多,则可以终亲之身。 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 如学甫成名而丧命,商才得利而殒身。 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 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尔丧亡。 大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己。 谛观令子,恐是讨债而来。 幸所负者少,故弱冠而去。 当忏悔宿业,努力勤修。 天必畀汝好子,光大门户。 况孔子圣人,中年丧子。 颜渊大贤,壮岁夭亡。 原宪赤贫,子路殉难。 夷齐饿死于首阳,伯玉穷困于卫国。 将谓圣贤因修德而遭天谴耶,抑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耶。 但责己德之不诚,勿问天报之祸福。 能如是者,五福自然临门,六极决定避舍。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须知人生世闻,具足八苦。 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将非天以汝倡导净土,以此无福无寿之子,为汝作顶门一针。 使汝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畏惧。 人命无常,速如电光。 大限到来,各不相顾。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 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祈垂慧察。 (增广文钞卷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土书二)嘉梦奇特,必有嗣书香而绳祖武,出类拨萃之嘉男,赐自佛天也。 不胜欣慰,贺贺。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 即性德也。 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 即修德也。 修德有顺有逆。 顺性而修,愈修愈近。 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 逆性而修,愈修愈远。 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 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 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 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 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 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 是亲得者皆无凭也。 袁了凡颇会此义。 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 前因俗所谓天。 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 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 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 若恣意妄为则反是。 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 可不以努力栽培,以祈嘉梦有据也已。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六四页))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一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 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须知智慧与妄想执著,原非二物。 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著。 悟之,则全妄想执著,以成智慧。 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 结冰融泮,原是一水。 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盘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 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迥之凡夫而已。 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沈之殊。 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 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输回六道。 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盘。 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 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 致所受生处,辗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 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 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 侵习气者,证缘觉果。 破无明者,证菩萨果。 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 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 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 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镇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沈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 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 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 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 由宿福未尽,故享福。 由享福,故造业。 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 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 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稳,为上计也。 大丈夫生于世间,既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 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证,不出自心。 固当发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直成佛道。 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毕竟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 如或根机陋劣,未能如是。 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迨至证无生忍,再乘愿来,度脱众生。 (增广文钞卷三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三、因果的重要意义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伦常,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 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 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 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 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 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 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光前年曾刻安土全书(文抄中有二序,可知大概)板存扬州,各经房皆为流通。 诚淑世善民之要书也。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 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 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 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 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增广卷二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讲起信论甚好。 但恐能领会者少,则于天机浅者失利益矣。 似宜净土法门,与之并行。 令彼先知了生死之要道,又知佛法心法之要,则为机理双契矣。 现在人的对证药,唯因果为第一。 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 若夫研究起信,虽亦具因果净土。 而凡夫知见,不能普领全义,又不能按论起修,则只一解义了之矣。 无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 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 (增广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七)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 稍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 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 已得其位,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 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以启迪之也。 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 即不欲希圣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 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著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 其至长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增广卷二复洪观乐居士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生佛不二,凡圣一如。 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别。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 示成正觉,普度众生。 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 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 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 随顺世间,循循善诱。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 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 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 不盗,即义。 不邪淫,即礼。 不妄语,即信。 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 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 此与儒之五常大同。 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 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 不贪,不瞋,不癡,名意三业。 此与五戒大同。 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 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 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釐。 堕狱生天,唯人自召。 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 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 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 易之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 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 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 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 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若约人道而言,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 藉令各修戒善,则俗美人和,家齐国治。 唐虞盛世之风,何难见于今日。 因兹道启西乾,法流东震。 历代王臣,咸皆崇奉。 以其默化人心,隐赞治道,伏凶恶于未起,消祸乱于未萌故也。 至于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 非谓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此诸浅说,乃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 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咸皆以此为基。 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觉,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其义深远,姑置勿论。 (增广卷二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 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 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 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著相。 愚者防已愧怍,谓为渺茫。 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 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 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 哀哉。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 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 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 洵淑世良谟也。 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 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 祈予为序。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增广文钞卷三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世之口是而心非,阳为善而阴作恶者,皆由不知心通法界,与三世因果之故耳。 使知之,纵极下劣,亦不肯于明镜之前,现诸丑相,以自贻伊戚也。 惜世多不知,故致为己之安富尊荣,直使杀人盈城盈野,而毫不悯恤,噫嘻痛哉。 末世人心,残忍已极,使无如来三世因果之说,则人之得正命而死者,盖亦鲜矣。 若欲出世,亦不须另起炉灶,但依佛之言教,对治烦恼习气,俾其净尽无余即已。 虽身在俗境,不妨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进趣佛果。 如西天之维摩居士,及此土之傅大士。 (增广文钞卷三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四、因果与心性的关系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 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 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 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 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 )详谈因果,理事并进。 事迹报应,历历分明。 阅之令人不寒而栗。 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 上中下根,皆蒙利益。 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 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 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 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众生沈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 其所以升沈迥异,苦乐悬殊者。 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阐扬佛法,大非易事。 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 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 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 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 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 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 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 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 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 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 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 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故梦东云。 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增广文钞卷一与佛学报馆书)自世尊拈华,迦叶微笑。 正法眼藏涅盘妙心,遂得永传。 而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诸祖。 心心相印,固已腾辉竺震矣。 迨至南岳让下,出马祖一。 其启迪之法,超越常格。 机用无方,善巧莫喻。 即彼迷情,示本觉心。 不离当念,超凡入圣。 如惊天霹雳,闻之则丧身失命。 如甘露醍醐,尝之则起死回生。 不但如来大教,悉彰常住真心。 且令山河大地,全显法王妙体。 直教举世间形形色色,咸归本地风光。 尽宇宙法法头头,亲见当人自己。 故得会下杰出八十四位知识,而怀海禅师,实为第一。 当野鸭飞去,鼻头扭回。 振威一喝,耳聋三日时。 直如金像脱模,光明遍照。 师子出窟,威猛无敌。 遂于百丈山,大开选佛之场。 以一法不立之洪炉,铸万德本具之佛体。 其自行化他也,则律教莲圆修无闲,戒定慧一道齐行。 其随机说法,了无辙迹。 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忘念,即如如佛一段,最为亲切。 深虑法久弊生,严立清规,预为防范。 殆禀佛律制,以期因时适宜耳。 遂为天下丛林金科玉律,而天下师表阁,由兹建焉。 其律身也严,作务必先众,或有阻之,则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训。 其诚众也挚,故有不昧因果一语,令彼悮道不落因果者,立脱野狐业报之身。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 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 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 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耶见。 毫釐之差,佛狱立判。 前百丈主人,欲拯末世狂慧之堕落,不惜现身示报。 实与百丈禅师,砧锤相成,煆淬相济。 俾后之禅者,彻悟不涉因果之理,实行修因证果之事,以期究竟彻证而圆彰焉。 此两百丈之深心,学者不可瞒盰读之也。 (增广文钞卷四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五、不信因果的危害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捨因果而言治,不过稍瘉皮肤之病。 若夫心病,则反令增长,决无能瘉之理。 彼唱高调者,谓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乃佛骗人之妄谈。 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间正理。 圣人穷理尽性,如来断惑证真,皆不出因果之外。 人果深信因果,自然意诚、心正、而身修矣。 彼以诚意、正心、修身,为淑世善民,希圣希贤之据。 而极力破斥因果轮回。 不知能令人诚意、正心、修身、之权,唯因果轮回之事理。 既无因果轮迥,有几肯从事于诚意、正心、修身乎。 欲人皆诚意、正心、修身,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诚意、正心、修身,不敢不诚意、正心、修身、之权,其诬往圣、误来学、之罪,罄竹难书矣。 彼犹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 以致现出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互相残杀,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输回之所酿成。 彼若梦见此祸,纵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 况只求无关紧要之虚名,而又何敢为之乎。 甚矣,众生之恶业深重,而感此学说,以重增其业,岂不大可怜哉。 愿一切同伦,同怀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门庭之见。 由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以驯至于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及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则由此一杯,直登如来之大愿船,以诞登觉岸。 又复传传相渡于尽未来际,庶可不虚此生此遇也已。 (文钞续编下杯度斋文集序(民二十二年))六、仗佛力特别之因果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 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 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 (文钞续编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 发布时间:2025-07-21 11:10:1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