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说要 内容: (王求是龚云伯)记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 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 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 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 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于一乘法,作种种说。 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 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 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门,多仗自力。 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 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 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 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生死了脱,是诚不易。 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 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 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 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 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诸大乘经,咸启斯要。 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顾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 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界齐收。 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夫善财位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 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 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也。 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所谓纯真心体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禅与净土,是约教约理。 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 一理一事。 理虽如是,须如理起行,行极证理。 务使实有诸己也。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而因地不真,心恋尘境,乃至求来生富贵,生天求乐,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而于诸法之中,惟以信愿念佛一法,自利利他。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而丧胆,如虎之戴角。 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即以禅净双修接之。 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即以专修净土接之。 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 岂非人天导师欤。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 即最下证圆初住,能现身百界作佛,故曰,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是决志净土,求生西方,志诚念佛,感应道交,定蒙摄受。 力修者,固得往生。 即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来接引。 非万修万人去乎。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然已高预圣流,竟不退转,渐证圣果。 则其开悟,可不待言。 故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略识心性,而见思未尽。 直须磨厉净尽,至于无余,则生死方可出离。 若一毫未断,六道轮回,依然难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即便命终,归途莫测。 十人之中,九人如是。 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 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眨眼之间,随其业力,便尔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修诸法门。 (非指埋头造恶不修行者。 )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 又不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 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 享福愈大,恶业愈多。 既造恶业,难逃果报。 一息不来,即堕地狱,偿其夙债。 所谓铁床并铜柱是也。 如是造业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见。 虽有诸佛菩萨垂以慈悲,以彼恶业障故,不能获益,永劫受苦。 故曰,没个人依怙。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 净土法门,专仗佛力。 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 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 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 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捨净土,无由解脱。 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 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 信者,当笃信佛力。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 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 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 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 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 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 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 二三根者,何也。 即耳口心是也。 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 心中念得明明白白。 耳里听得明明白白。 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只念不听,易生妄想。 )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 其他看经亦然。 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 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 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 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 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 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 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 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 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 若无思想,那有邪见。 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 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 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 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 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 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 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 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 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 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 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 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 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 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 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 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 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 既造恶业,应受恶报。 此所谓三世怨也。 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 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 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 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 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发布时间:2025-07-22 10:03: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