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之门 内容: 真如法性,生佛体同。 迷悟攸分,苦乐天殊。 故我世尊特垂哀愍。 虽于尘点劫前,早成佛道。 又复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不违寂光,示生浊世。 出家修行,成等正觉。 拯彼迷流,同登觉岸。 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大机则示以五蕴皆空,六尘即觉,毕竟一法不立,直下万德圆彰。 小机则曲垂接引,为实施权,令其渐培佛种,以作得度因缘。 如上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 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 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 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 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果能拳拳服膺,念兹在兹。 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 生佛相契,感应道交。 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 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 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 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 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 此之法门,全仗佛力。 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 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 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 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 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 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 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 性本不失,月属固有。 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 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 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 猗欤懿哉。 何可得而思议也。 (南五台山西林茅篷专修净业记)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不须别修他法。 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 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 佛在世时,见思惑业断尽无余者,固不乏其人。 末法时代,根性陋劣,断惑证真者,诚不易得。 惟有净土一门,能于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即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又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 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 亦不可看得太难。 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 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仪。 次则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根本。 若依余法门,皆仗自力。 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飞渡。 能浮者,已不足恃,况不能浮者乎。 仗佛力,则如乘轮渡海,须臾即达彼岸。 又如平民致身贵显,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诞,即为储君。 此其间自力他力,难易得失,不可同时而语也。 故知了生脱死,入圣超凡,舍净土别无长策。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 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 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 但念弥陀,莫加他法。 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一无量寿经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 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 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 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 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复王子立居士书)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 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 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 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 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 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 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 若不省察,难免著魔。 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 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 否则,了生脱死,当在驴年。 (复济善大师书)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 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说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固用不著又复展转求人开示也。 古人立言,各有所为,对机不同,故所说亦不同,当自量自己是甚么资格,则方可于古人对机之说,不致或失本意。 今人绝无古人之办道之缘,自己色力单薄,心量狭小,或复狂悖。 而所有知识,欲得古人之具眼者,实千万中难得其一二。 有此仗佛力了生死之法门,犹然视作等闲,尚欲向自力法门知识中讨了生死捷径,已经是不知利害。 况所见者,或有是大权所示之行于非道之人乎! 汝若死得下痴心妄想,决定会现生往生西方。 (复温光熹居士书)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所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 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 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而定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而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 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 (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 (复李觐丹居士书)每见学佛者亦有伪为,其实则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务,依旧瞒因昧果,欺佛欺人。 此种假善人,实为佛门之贼,当深以为戒。 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动念,当以诚为事。 果能真诚不欺,久而久之,必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则天地鬼神当常护佑,令其常得吉祥也。 况佛菩萨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 生死到来,还用不著。 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方有了生死分。 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 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 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 (复宁德晋居士书)佛法浩瀚,薄地凡夫欲于现生了脱生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 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 而于此最简单、最圆顿之法,返浅近视之,而不肯修。 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 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 返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 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 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 (复郭汉儒居士书)好高务胜,见异思迁,乃文人及虚浮学道者之通病。 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 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捷、最圆、最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净土法门,贵乎实行。 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 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 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 (复张曙蕉居士书)立言之道,千难万难。 纵学问渊博,欲有著作,或节录成言。 必须详审斟酌,察其文势,按其语脉,方可不致因词害意,及以讹传讹之弊。 大凡后世聪明人之著作,多有不审谛处。 以才力有余,遂不肯再三斟酌,率尔命笔。 虽能利人,人以己为通人,随之以讹传讹,则其过亦非浅鲜。 (复丁福保居士书)徒有好善好佛之心,绝未入具眼知识之炉韝锻炼,致成邪正不分,是非混滥之糊涂知见。 宿世种善根时,断不可混滥,混则今生邪正不分。 以宿世之混滥善根,今生虽有数十年之精修,只成得一个流俗善士。 古人谓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若博闻之士,不与通方作家讨论数番,则食古不化,反成大病。 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终成骨董。 (复丁福保居士书)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 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 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 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 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 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 否则求生反堕,乃自误耳,非佛咎也。 (复周群铮居士书)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 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 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 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复周群铮居士书)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如此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尊,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生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 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 名者,实之表,有实有名,亦不为荣,何以故,以属本分故,无实得名,辱孰甚焉。 况欲张罗,动人视听,必致遍登报纸,彼于表彰处,必加一番疑议,则成欺世盗名之实案矣。 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详告也。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 祈沉潜杜默,则其利益无量,戒之! (与马契西居士书)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己。 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真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修行第一忌。 (青莲寺念佛宣言书)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 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 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净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应。 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务胜,以致或因撑场面,反累实益也。 现今之人,一动手先讲建筑。 未知净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 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视之若不济事者。 禅宗纵能悟,谁到业尽情空地位。 相宗纵能记清名相,谁能真破我法二执。 密宗之神通,及现身成佛,亦实有其事,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 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兹著魔发狂者甚多。 (复闵宗纯居士书)今之宏法者,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诩,又复以上根利器待人,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而以开悟为期望也,此在当人自量可也。 如其能开悟,明教理,又能断尽见思二惑,则何善如之。 如其不能,固当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唯一无二之决定良策。 否则,于种善根则诚有之,于了生死,恐难以预断其劫数也。 汝既生信,凡所言所行,第一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 若欲化人,正不必张罗门庭,但令大家各于自己家中修持,如上所说之事即已。 (复蔡锡鼎居士书)居士讲演,只可专注净土一法,不宜泛讲。 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 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为彼说其信愿行,令无知识、有智慧者各注重于此。 何可只图扩张门庭,不计行人契机,只得一人天福报,深负佛恩。 (复章缘净居士书)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 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 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 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 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 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犹豫而退悔。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学道之要,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习气愈盛者,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 故其所学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 居士之学,是为己之学,非徒欲做一虚张声势之大通家而已。 净土经典甚多,如观经善导疏、无量寿经疏、普贤行愿品疏抄撷,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 往生论注此书好极;弥陀疏钞虽复广大精微,但以文繁义广,反令初机难以得益。 而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仅有者,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 (复王尊莲居士书)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之伶人无异。 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 如此便是好名而恶实之痴汉,心欲欺人欺佛,实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过。 人尚不能欺,何况于佛乎? 务须从脚跟下做去,方好。 至于修持,当专主净土。 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一法,视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 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 (复许熙唐居士书)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 楞严正脉,且做缓图。 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 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 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 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饥,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 现今世道,不知将来作何相状,尚欲以将尽之光阴作不急之务哉! 祈专心念佛,即是真法门眷属,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 真心为己者,其绎思之。 (复戚智周居士书)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 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 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 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 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 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 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 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 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复罗鉴端居士书)(光)之所说,大似跛夫行路。 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见弃,则不妨归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 令慈宿世于净土有大因缘,当常以净土不思议之事理相谕。 则以慈善讽经功德,悉作往生资粮。 决定俯谢凡流,高预圣会。 世之尊亲孝亲,孰有过于此者。 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 可于生我者,不竭力劝谕,以期其必果所愿乎。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 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来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 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阁下天姿聪敏,不以禅教自高,专心念佛,足见宿生于此法门有大因缘。 不但阁下现生当获实益,且令令慈,并与阖家眷属,悉于现生了生脱死。 可谓劫外优昙,火中莲花,不胜钦佩。 (复刘观善居士书)汝于相宗,颇有入处。 然借此以折伏狂徒,使回向净土则可。 若专一用心于此,将信愿念佛置之脑后,则恐娑婆世界常为主人矣。 以娑婆为己有,亦狠大名目。 但被娑婆拘絷不得自在,则有不如无之为愈也。 某法师学问颇高,但其性情好高务胜,不能俯循初机。 则其利益,便以不能领会而小矣。 (复康寄遥居士书 )讲经,岂必年讲一经,不可重覆乎? 然则日日吃饭,何不厌其重覆耶? 心经义理渊深,初机何由得益。 纵有所得,亦只解路。 何如净土法门之即闻即可实行乎! 即行愿品,亦不必定要讲多日。 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蕴奥,以二百六十字发挥无遗。 岂必要钩枝延蔓,只取广多以逞口辩乎? 道绰禅师乃出格高僧,专弘净土。 寿七十余岁,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即二十岁讲,五十多年,年须二三次方可。 彻悟语录与一居士书云,一夏两终楞严,何畏行愿文长,而非七日所了乎? 七日过促,或作十日。 讲经岂定规要任讲者尽量东拉西扯,不在肯綮处指点乎。 汝之知见,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约。 欲以博益初机,则是门庭建设中事。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愈病不在驴驼药,皆守约之古训也。 若不以净土专修为事,欲遍通教义,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 十要一书,为净宗至要之书。 且勿作好高务胜之计画,便可得至高至胜之利益。 一函遍复,亦人人当务之急。 (复林赞华居士书)邱公之生净土,来此间固无可疑。 以执经文不会经意,遂成大疑。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 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 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 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 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 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 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 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 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 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 计公即时生西,不踰时回报,皆属此义。 所云须陀洹七生天上,七返人间,乃误以此间之须陀洹,论极乐之须陀洹。 其错谬误人,实非小可。 以彼国虽有此种小乘名字,实皆已了生死入菩萨乘。 不过暂以所证者立此名耳。 诸位直以此之须陀洹而论,则是西方极乐世界,尚未了生死,仍旧轮回矣。 何不体两土实理实事,而妄生此种谬论,不惧违经误人之如是。 现在人通通皆当恪修净业,方有实益可得。 若学口头禅,则虽是善因,定招恶果。 (复王砚生居士书)修净土,唯论信愿行。 四威仪之如法不如法,何关禅堂之故。 彼殆以禅堂之虚套子,当做禅门工夫。 似此见地,何堪与谈禅净。 而汝遽于此生疑。 其平日读诵古人言论,皆不深信,而唯以今人是效。 岂非执德不弘,通道不笃之流类乎。 学道之人,各随其质而为修持。 何可立一崖规,令一切人悉皆胶守乎? (复唯佛居士书)一生虚生浪死,倘无遇净土法门之机缘,则生生虚生浪死矣。 纵此生不即堕地狱,而后一二三四生堕地狱,乃决定无可逃避之事。 人惟未见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载籍,则无从导引。 若无出苦之法,则无可如何。 今有净土一法,若犹不肯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负佛天之恩德也,大矣。 (复李慰农居士书)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 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 对中下人,即有泛滥无所指南之过咎。 谈何容易。 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 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 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 即教家虽曰讲演非博不可,然亦须有专业,方为实修。 又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 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 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 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 (复周智茂居士书)(光)以五十八年之阅历,知净土一法,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 余诸法门,虽则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谁能现生亲证,而得其实益? 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 既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是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 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 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 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 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 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 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 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不即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 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 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 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 (复陈慧恭孙慧甲书)常看文钞、嘉言录,则用不著写信请开示,然此但约修净土说。 若妄想心死不下,要做一个大通家,想于人前宣表自己智识,则专随一法师,尚不能满意,况此数本书乎? 窃恐大通家做不到,并愚夫妇之修持亦废之,则其结果,有不堪设想者,切宜慎之! (复杨慎予居士书)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既欲即生了大事,当以净土五经为常课。 金刚经念也好,不念也好,无碍。 日暮途远,固当专一其心。 夜间念佛,昼则泛研经论,或致精神注重于义路,净业难达于一心。 主宾倒置,在种善根边则有,在了大事边则欠矣。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若具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阁下以一心不乱为期,而日唯研究各经论,似乎与所期望不甚相符。 (复露园居士书)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 此书有二种,派头大同,文字不甚同。 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 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此书乃法师升座,连念带讲说一段,大众坐听讲说毕,念一次佛。 盖以讲说为重,念佛为助。 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 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复德培居士书)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大通家或可彷佛做到。 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 须知念佛法门乃教中之特别法门,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证初二果之圣人,亦不能即生了。 且莫心高,谓为明佛经义,便可得大利益。 若作此想,便与店铺作司帐者无异,虽曰有数千数万数十万,经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谢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数而已。 (复章以铨居士书)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 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 (复蔡契诚居士书)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 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 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 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所作功德,人天因也。 回而向涅槃之果。 所作功德,生灭事也。 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 所作功德,原属自行。 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 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此即回事向理之义。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此即回因向果之义。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义。 回向之义,大矣哉。 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 若生净土,无愿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复愚僧居士书)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 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 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 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 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 倘如赶路之只图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则不但经义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 (复周群铮居士书)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 否则,梦也梦不著。 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脱。 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 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 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 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 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复姚维一居士书)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既此一生,证大菩提。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如斯大力用,请佛共宣扬。 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幸得闻熏,勉力修习。 (净土问答并序) 发布时间:2025-07-22 11:09:2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