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修学导引》-第六章(三) 内容: 第三节 九品往生一、上品往生《观无量寿佛经》详细描述了念佛行人,以净业三福为净业正因,往生后有九个品位。 九品往生是与《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往生相配的。 (一)上品上生1、往生前的因行《观经》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经典,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 ”(1)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虔诚心坚信净土法门,以深切心发愿求生净土,以回向发愿心普度一切众生。 (2)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天。 六念中任修一念即可,首选念佛最好)。 这三者只要诚心实践,老实念佛,必能满众生一切愿。 (3)精进勇猛,修持念佛等行,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2、临终接引情景《观经》云:“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1)西方三圣,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都亲自来迎接。 (2)观音菩萨执金刚莲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诸圣众菩萨也一起伸手迎接。 (3)佛菩萨与诸圣众赞叹念佛人,劝进其心。 这时,行者亲自见到这些情景,才欢喜踊跃,至心信乐。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是佛力的大用,净土的心要,净土法门确立的关键。 如不蒙佛菩萨接引,如果佛菩萨不亲口赞叹念佛人,如果佛菩萨不亲自劝进其心,那么,念佛人就达不到真正的高水平的欢喜踊跃,就不能万修万人去。 “欢喜踊跃”一句就明确证明,念佛人往生的条件,都在佛的帮助下,住持下,摄护下,才完完全全达到了,比如,发菩提心,一心不乱,修清净心,持戒行善,六度万行,理事双修等等。 并且一切罪业恶业都是在这时瞬间消灭的。 带业,只带见思惑业到极乐世界去再修行。 我们想靠自力达到一心不乱。 发真正的无上菩提心,消除业障,等等,都是一般罪恶凡夫在平时仅靠自力达不到的,只靠自力修得的功德就能确保往生,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依靠佛力! 在平时,在佛光照耀下,佛力摄持下,以自力老实信愿念佛,随缘尽份修诸功德,就能以此自力的修行,感得临终蒙佛菩萨前来迎接。 所以我们念佛行人,不要越念佛越愁眉苦脸,怕往生不了。 只要自己的信愿是坚定的,念佛是老实诚心的,就随时往“自己必定往生”想,往“自己能上品上生”想。 往必定往生想,心中无比快乐,越念佛越快乐。 (4)自己看到自己坐上金刚台,瞬间随从佛菩萨后面,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七宝池莲花中。 3、往生后的果报《观经》云:“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 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1)往生彼国后,瞬间莲花化生,莲花马上开放。 (2)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诸菩萨的无比庄严的色相。 (3)马上闻法即悟无生法忍。 无生法是不生不灭,一切法本来不生也不灭,心生则万事万物生,心灭则万事万物灭。 一切众生,本来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实无众生可度。 忍,是安忍,安住不动的意思。 安住于不生不灭法中就叫无生法忍。 (4)瞬间游离十方,供养诸佛,获佛授记,必定成佛,然后即回到极乐净土。 (5)获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学到无量法门。 所以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娑婆世界是办不到的,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瞬间就达到了。 (二)上品中生1、往生前的因行《观经》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1)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对于没有机会没有文化的老年念佛行人,可以不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方等是方正无等,即正确完善的佛理,没有可以与它相比而等同的,即最高义理的大乘佛经。 佛说法的五时中有方等时,是佛陀主要讲大乘佛法的时期。 虽然念佛人没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对其义理、趣向即真义是完全理解,完全解悟的。 老实念佛,就是善解义趣。 第一义又叫了义,是一生成佛的最高最圆满的佛理。 小乘经典,不讲成佛,属于不了义经。 大乘经典中《华严经》、《法华经》、《梵网经》及净土五经都是讲一生成佛的经,是了义经。 闻听可以在一生成就的第一义理,能生信仰,心不惊动,就是坚决信仰,心中不惊异怀疑,不动摇。 信愿念佛人,有的虽然没有读多少经典,乃至《阿弥陀经》都读不完,但是在善知识开导下,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善解第一义义趣,就是潜通佛智,暗合妙道。 这就已经达到了上品中生的条件了。 (2)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对世间的因果,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深信不疑。 对出世间的老实念佛必蒙佛接引往生成佛的出世大因果,也深信不疑。 佛法就是因缘果报。 因果二字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完了。 无论凡夫还是圣人菩萨都逃不脱因果。 老实念佛,就是不谤大乘而是弘扬大乘佛法的最佳功德。 (3)回向愿生极乐净土。 2、临终接引情景《观经》云:“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叹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1)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无量眷属持紫金莲台前来接引。 (2)赞叹行者,安慰教导,同时授手接引。 应该注意,“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这一句很关键。 如何蒙佛接引呢? 修行大乘佛法,对第一义谛,应解悟明白于心。 信愿老实念佛,就是“行大乘,解第一义。 ”而其余助行,随缘随分努力去作,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以无所得心,尽力依教行持。 不论是否一心不乱,不论是否正念分明,不刻意追求瑞相。 无论功德多少,都通通接引。 佛一接引,必定往生。 所以往生与否在众生来说,全在信愿的有无,全在念佛可以感应佛菩萨临终接引。 印光大师说,真修净土,即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不是偏指“惟心净土、自性弥陀”,即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就必定感应阿弥陀与诸圣众前来临终接引,当然必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3)自己看到自己坐上紫金莲台,一念的时间就往生到七宝池中。 3、往生后的果报《观经》云:“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佛及菩萨,但时放光,照行者身。 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即下金台。 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应时即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1)莲花经过一夜就开花。 经佛光照耀,眼睛马上睁开。 (2)闻佛菩萨讲法,走下莲台礼佛赞佛。 (3)经过七天得不退转。 (4)遍游十方佛国供佛,修诸三昧。 (5)经过一小劫获得无生法忍,获得佛的授记。 (三)上品下生l、往生前的因行《观经》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1)信因果但不算很深,对大乘佛法不诽谤,但也懂得不多。 (2)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道心,也就是能发菩提心。 但是没有修多少大乘行。 念佛不多,水平也不高,也可上品下生。 (3)所获功德,回向极乐,回向众生。 (4)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以上品下生的往生条件是相当低的,信因果不深,可以不读诵大乘经典,行善积德,所修功德也不多,但只要发大乘菩提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愿生极乐就够了。 我们学佛多年,皈依三宝,能读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并能数年数十年老实念佛,证明我们是大乘根性,是大乘凡夫,所以至少会上品下生! 上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也是有份的,只要努力依教奉行,也是可以达到的。 2、临终接引情景《观经》云:“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1)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菩萨及五百化佛来迎接。 (2)化佛同时授手,劝慰赞叹行者。 “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什么是“汝今清净”? 即是宿世今生所造罪业恶业的现行全部消除,烦恼执著不再起现行。 所以说罪业恶业是不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一切罪障在佛接引时都消除了,“因念佛故,诸罪消灭”,因佛接引故,罪业恶业的现行都消灭了。 所带的只是认识知见上的见思惑业的种子。 即带业往生,只带业种子,不带业现行。 这是很重要的。 (3)行者见自己坐上了金莲台,莲花合起来,即瞬间随佛往生极乐世界。 3、往生后的果报《观经》云:“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 ”(1)一日一夜,莲花开放。 (2)一到七天后才得见佛,所见朦胧,二十一天后方看清楚佛身,并能听闻极乐世界一切音声演说的妙法。 (3)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在诸佛前,听闻甚深佛法。 (4)经过四小劫,得百法明门,即成登地菩萨。 百法明门是初地菩萨即欢喜地菩萨所得的智慧门,入百法的真性。 《观经》在讲完上品的上、中、下三品之后说:“是名上辈生想。 ”这就证明《观经》中的上品生就是《无量寿经》中的上辈生。 善导大师指出上品上生为大乘上善凡夫,上品中生为大乘次善凡夫,上品下生为大乘下善凡夫,大乘根性的凡夫,信愿念佛至少是上品下生。 发布时间:2025-07-24 10:37: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