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种什么善根能富贵长寿 内容: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 是时国中有一辅相。 其家大富。 然无儿子。 时恒河边。 有摩尼跋罗天祠。 合土人民。 皆悉敬奉。 时此辅相。 往诣祠所。 而祷之言。 我无子息。 承闻天神。 功德无量。 救护群生。 能与其愿。 今故自归。 若蒙所愿。 愿赐一子。 当以金银校饰天身。 及以名香涂治神室。 如其无验。 当坏汝庙屎涂汝身。 有一天,佛祖在罗阅城的竹园精舍,当时,国中有一位宰相,家财万贯,但是却没有儿子。 当时,恒河边上有一座神祠,供奉的是摩尼跋罗,这是一位天神。 人民都敬重供奉这位天神。 当时,这位宰相也去这个神祠求子,他说:我没有儿子,听说天神的功德无量,救护众生,能够满足大家的愿望。 所以我今天来归依您,希望能赐给我一个儿子。 如果满愿的话,我就为您重塑金身,用各种名贵的香来装饰神祠。 如果搞不定,那我就拆了你的庙,用大粪涂在你的身上。 天神闻已。 自思惟言。 此人豪富。 力势强盛。 非是凡品。 得为其子。 我德鲜少。 不能与愿。 愿若不果。 必见毁辱。 庙神便复往白摩尼跋罗。 摩尼跋罗其力不办。 自诣毗沙门王。 启白此事。 毗沙门言。 亦非我力能使有子。 当诣天帝从求斯愿。 毗沙门王。 即时上天启帝释曰。 我有一臣摩尼跋罗。 近日见语云。 王舍城。 有一辅相。 从其求子。 结立重誓。 若愿得遂。 倍加供养。 所愿若违。 当破我庙而毁辱之。 彼人豪凶。 必能如是。 幸望天王。 令其有子。 庙神听到之后,心想,这个人位高权重,一般人做不了他的儿子啊。 我的德行不够,不能给他满愿。 如果做不到,必定会被他侮辱啊。 于是,庙神就赶紧去向摩尼跋罗禀告这件事情。 摩尼跋罗一听,这个我也搞不定啊,于是就亲自去找多闻天王帮忙。 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他说,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啊,我去求玉皇大帝帮忙。 于是,多闻天王就去忉利天启禀玉皇大帝说:我有一位臣子,名叫摩尼跋罗,最近说王舍城有一位宰相,找他求子,发了一个重誓,如果满愿,就加倍的供养,如果不能满愿,就要拆他的庙,毁他的像。 这个人很有权势,拆庙的事情他真的干得出来,希望玉皇大帝给他赐个儿子吧。 帝释答曰。 斯事至难。 当觅因缘。 时有一天。 五德离身。 临命欲尽。 帝释告曰。 卿命垂终。 可愿生彼辅相之家。 天子答言。 意欲出家奉修正行。 若生尊荣。 离俗则难。 欲在中流莫遂所志。 帝释复曰。 但往生彼。 若欲学道。 吾当相佐。 天子命终。 降神受胎辅相之家。 玉皇大帝说: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啊,我要仔细找找合适的机缘。 当时,有一位天人,现了五种衰相,快要死了。 玉皇大帝就对他说:你死了之后,愿不愿意去宰相家里投胎啊? 天子说:我希望出家,修行佛法。 如果投胎到豪门贵族,那就很难脱离俗世出家修行了。 玉皇大帝说:你尽管去,如果你以后要学道,我会来帮助你的。 有了玉皇大帝的担保,保证他可以出家修行,天子命终之后,就去宰相家里投胎去了。 即生出外。 形貌端政。 即召相师。 为其立字。 相师问曰。 本于何处。 求得此儿。 辅相答言。 昔从恒河天神求之。 因为作字。 为恒伽达。 年渐长大。 志在道法。 便启父母。 求索出家。 父母告曰。 吾今富贵。 产业弘广。 唯汝一子。 当嗣门户遣吾存活。 终不相听。 出生之后,相貌端正,于是就请相师为他起名。 相师问,你从哪里求来的啊? 宰相说:以前找恒河边的天神求的。 于是就起名叫做恒伽达。 恒伽达长大之后,立志出家修行,于是向父母请求出家。 父母说:我们家这么多财富,都指望你来继承,光宗耀祖呢,坚决不同意他出家。 这是佛祖制定的规矩,父母不同意你出家,你就不能出家。 儿不从志深自惆怅。 便欲舍身更求凡处。 于中求出。 必极易也。 于是密去。 自坠高岩。 既堕在地。 无所伤损。 复至河边。 投身水中。 水还漂出。 亦无所苦。 复取毒药。 而吞啖之。 毒气不行。 无由致死。 恒伽达出家的志向不能满足,非常的遗憾,于是就准备自杀,投胎到一个平凡的家庭,这样应当很容易出家了。 于是就悄悄的跑去自杀。 他试了很多种自杀方法:试过跳崖,结果摔下来毫发无损;试过跳河,结果始终浮在水面,沉不下去;试过服毒,结果这个毒性不发作,也毒不死。 复作是念。 当犯官法为王所杀。 值王夫人及诸婇女。 出宫到园池中洗浴。 皆脱衣服。 置林树间。 时恒伽达。 密入林中。 取其服饰。 抱持而出。 门监见之。 将往白阿阇世王。 王闻此事。 嗔恚隆盛。 便取弓箭。 自手射之。 而箭还反。 正向王身。 如是至三。 不能使中。 恒伽达很郁闷,于是就想,我去犯法,让国王把我杀掉。 当时王后和宫女出宫去一个园林的池中沐浴,把衣服脱在树林里。 当时,恒伽达就潜入林中,偷了她们的衣服,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门卫见到之后,就去报告给阿阇世王。 阿阇世王听到之后,大发雷霆,就亲自用弓箭射恒伽达。 结果呢,这个箭飞到半路,就掉头了,射向国王自己。 连射三箭,都是这样。 王怖投弓。 问彼人言。 卿是天龙鬼神乎。 恒伽达言。 赐我一愿。 乃敢自陈。 王曰当与。 恒伽达言。 我非是天。 亦非龙鬼。 是王舍国辅相之儿。 我欲出家。 父母不听。 故欲自杀更生余处。 投岩赴河。 饮毒不死。 故犯王法。 望得危命。 王今加害。 复不能伤。 事情如是。 何酷之甚。 愿见顾愍听我为道。 阿阇世王见了非常恐怖,于是就把弓箭扔掉了,问他:你是天龙鬼神吗? 恒伽达说,大王要满足我一个愿望,我才回答。 阿阇世王说:没问题。 恒伽达说:我不是天龙鬼神,我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 我要出家,父母不批准,所以准备自杀重新投胎。 我跳崖投河服毒,都死不掉,所以就故意犯法,希望被杀。 大王现在杀我,也杀不了,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真是太惨了啊。 希望大王慈悲,准许我出家。 王寻告曰。 听汝出家。 修学圣道因复将之。 共到佛所。 启白世尊。 如向之事。 于时如来。 听为沙门。 法衣在体。 便成比丘。 佛为说法。 心意开畅。 成罗汉道。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脱。 阿阇世王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就说:我批准你出家,学佛修行。 于是就带着恒伽达一起去到佛祖面前,向佛祖禀告之前发生的事情。 当时,佛祖就同意恒伽达出家,为他说法,很快就证了阿罗汉。 阿阇世王。 寻白佛言。 此恒伽达者。 先世之时。 种何善根。 投山不死。 堕水不溺。 食毒无苦。 箭射无伤。 加遇圣尊得度生死。 阿阇世王就问佛祖:这位恒伽达,前世种了什么善根啊? 跳崖也摔不死,跳河也淹不死,服毒也毒不死,弓箭也射不死,还能遇到圣尊,证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为什么呢? 佛告王曰。 乃往过去无数世时。 有一大国。 名波罗奈。 其王名梵摩达。 将诸宫人。 林中游戏。 诸婇女辈。 激声而歌。 外有一人。 高声和之。 王闻其声。 便生嗔妒。 遣人捕来敕使杀之。 时有大臣。 从外边来。 见此一人。 而被囚执。 便问左右。 何缘乃尔。 其傍诸人。 具列事状。 臣曰且停。 待我见王。 佛祖就说了一个故事:过去无数世以前,有一个大国,叫做波罗奈国,国王叫做梵摩达。 有一天,国王带着宫女在树林中玩耍,宫女就高声歌唱。 结果呢,林外有一个人,听到宫女的歌声美妙,情不自禁,起了轻浮之心,于是就也高声和唱。 国王听到之后,心里很不高兴,就派人把这个人抓起来,要砍他的头。 当时,有位大臣,正好从外面进来,见到这个人被抓了,就问卫兵是什么缘故要抓人。 卫兵就说了情况,大臣说,先等一等,先不要杀他,我先去跟国王说说。 大臣进入。 启白王言。 彼人之罪。 不至深重。 何以杀之。 虽和其音。 而不见形。 既无交通奸淫之事。 幸愿垂矜。 丐其生命。 王不能违赦不刑戮。 其人得脱。 奉事大臣。 勤谨无替。 大臣见到国王之后说,这个人虽然有罪,但是不至于死罪,为什么要杀他呢? 虽然跟着宫女唱歌,但是没有见到面,既然没有通奸邪淫的情况,希望国王慈悲,留他一条活路吧。 国王没办法反驳,于是就赦免了这个人的死罪。 这个人死里逃生之后,就去侍奉大臣来报恩,非常得勤快。 如是承给。 经历多年。 便自思惟。 淫欲伤人。 利于刀剑。 我今困厄。 皆由欲故。 即语大臣。 听我出家遵修道业。 大臣答曰。 不敢相违。 学若成道。 还来相见。 即诣山泽。 专思妙理。 精神开悟。 成辟支佛。 这个人侍奉大臣多年之后,心想,都是这个淫欲害人啊,比刀剑还要锋利啊。 我现在受苦,都是因为不能战胜自己的淫欲啊。 于是就对大臣说:请允许我出家修行。 大臣说:这是大事,不敢耽误,如果成道了,请回来度化我啊。 于是这个人就去到深山老林里面静修,最后证了辟支佛。 还来城邑。 造大臣家。 大臣欢喜。 请供养之。 甘膳妙服。 四事无乏。 时辟支佛。 于虚空中。 现神变化。 身出水火。 放大光明。 大臣见之。 欣然无量。 便立誓愿。 由吾恩故。 命得全济。 使我世世富贵长寿。 殊胜奇特。 数千万倍。 令我智德相与共等。 佛告王曰。 时彼大臣。 救活一人。 令得道者。 今恒伽达是。 由是因缘。 所生之处。 命不中夭。 今值我时。 逮致应真。 佛说此已。 诸在会者。 信敬欢喜。 顶受奉行。 辟支佛就回到大臣家,大臣见了非常欢喜,就用甘美的饮食和微妙的衣服等供养这位辟支佛。 当时,辟支佛就在空中现出各种神通变化,身上一会出水,一会冒火,放出大光明。 大臣见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发了一个愿:因为我的恩惠,让辟支佛得以保命,希望这个功德让我世世代代都能富贵,都能长寿,非常殊胜奇特,让我的智慧和福德都相匹配。 对于没有佛法的年代,这个愿望也算是可以了,对于精进群的师兄来说,这个愿望就属于很傻很天真的愿望了。 我们的所有功德,都应当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世界。 佛祖告诉阿阇世王,当时那位大臣,就是恒伽达,因为救活一人,让他有机缘得道,因为这个因缘,他所生之处,都不会中途夭折。 现在遇到佛祖,很快就证果了。 佛祖说完这个故事,与会的大众,都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5-07-27 10:38: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