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复念佛居士书_2 内容: 昨接来函,具知一一。 光近来作一格物致知确解,今为陈之。 解曰,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 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 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 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 此圣人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 修齐治平在是。 超凡入圣亦在是。 于此用功最省力。 而其所得之利益,随各人之工夫浅深,为贤为圣,乃至为佛,悉由是得。 况其下焉者乎。 惜后儒不察,以物为事物,以知为知识。 则是以根本之根本,认为枝末之枝末。 又以枝末之枝末,认为根本之根本。 不但不得圣人之意,亦乱圣人之文。 何以言之,以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此极省力,极简便,举念即得之法。 弃之不讲,令人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以期诚意正心者,则举世难得其人矣。 由宋儒误认物为外物,故后儒只云诚正,而不提格致。 此理极明显,以自命得圣人心传者错解之。 致圣人教人修己治心之道,晦塞不彰。 可不哀哉。 若专主自治,则格物一法,便可足用。 以私欲一去,则众恶悉除,众善悉生,故云足用。 若欲令举世之人悉去私欲而显正知,非提倡因果报应不可。 以凡欲自利者,固不暇计及人之利与否。 若知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 了此,则不期格物,而自肯格物矣。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积不善,因也。 余庆,余殃,则果矣。 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此实明前生之因,今生之果。 向,顺也。 用,以也,得也。 威义,当是违。 极,穷厄也。 由前生所行,违背正道,致今生得此穷厄之果也。 后儒不察文理,一归于王政,则成违天理而诬王政矣。 小儿生于富贵家,即享福,生于贫贱家,即受苦,岂王政令彼生乎。 五福之四,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 一寿,二富,三康宁,五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报也。 六极之一凶短折,二疾,三忧,四贫,五恶,(貌丑曰恶)六弱,(身柔曰弱)乃前生多作不顺道义之事之果报,何得皆归于王政乎。 发布时间:2025-07-29 10:37:4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