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性法师:佛教智慧与幸福人生 内容: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内心浮躁,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不良情绪不仅没用而且还很有害。 按佛法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留下潜在的能量,这种潜能会以一种隐没的形式保存下来,到一定的时候,它会发生作用。 如果你对自己不负责,你的错误的语言和行为甚至念头,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扰,而当你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以后,你自然会很坦荡、光明磊落,所有羁绊都会远离你。 大家都知道寺庙里的大雄宝殿,什么是大雄,大雄就是承当的意思。 没有对自己的承当,就会有情绪的放纵。 高压力生活下,人做事往往随意性大,散漫心多,对事业缺乏激情,工作不尽心,佛法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工作生活要尽心尽责,很多有怨气、牢骚的人,他们可以反问下自己,你真的尽心尽责了吗? 有没有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 很多人知道负面情绪不好,但坏心情好像很难控制,常常说来就来。 禅的理念就是减少不良情绪,减少负面影响。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到失落,是因为他老是跟人家比较,看到人家风光,就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其实他不知道,别人风光的背后也有人家的苦处,而他也有自己的优点。 绝望也是普遍存在的状态,很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觉得任何努力都是白费,有一个惊人现象,就是如今自杀率在增高。 然而绝望有用吗? 自杀能解决问题吗? 佛法讲生命轮回,轮回里面有六道。 六道轮回,很多人觉得不理解,其实并不难,六道轮回就是生命的六种形态,生命在不同条件下,会以不同形式存在,生命是不会消失的。 举个例子,水的固态叫冰,液态就是水,气态就是水蒸气,但不管是哪个态,它的组成变化是不变的,都是H2O。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形式存在,今天这个形态结束了,但不会绝灭,它会不断延续,积德行善决定了生命轮回的质量。 自杀解决暂时痛苦,却不能解决永远的痛苦,因为他心里的结始终没有解开,永远与他的生命相伴。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想说的是绝望没有用。 选择放弃回避都没有用。 要快乐就要明白四个字放下包袱。 但放下不等于放弃。 放下不太容易,有个人跟我讲:师父,我看透了,我决定放下。 我就问他:你看透什么,放下什么? 他说:人呀,没意思,金钱名利都是假的。 我问他:你有多少钱? 他说:很少。 我说:你当过官没有? 他说:从来没当过。 我说:你没当过官也没有钱,你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 其实没有钱他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这不叫放下,不叫看破。 为什么我们要先放下,比如我手上拿个东西,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能再抓住另一个东西。 只有我把这个东西先放下,才能拿住第二件东西,要拥有喜悦和快乐,你必须放下原来的枷锁。 但真的放下需要勇气和智慧。 你要是放得不好还会障碍别人,所以放下,不能妨碍别人的快乐。 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不但要把原来的东西撤掉,还要有新的东西填补进去。 不然会形成真空,又会引来新的空虚和失落。 另外,生活中不要天天胡思乱想,妄想太多会让你的生理机能透支,妄想多的人眼睛容易花,脸上容易长皱纹。 佛法认为,体有体能,心有心力。 就是说,妄想太多,无谓地耗费了你的心理能量。 放下总给人消极感。 其实不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 是追求与超越。 就是要在有与没有之间,要与不要之间,善巧地拿捏。 佛教主张,在追求的当时,在拥有的当下,能够从中超越出来,而不是被他束缚。 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生活品位,追求生活质量,但还是不快乐? 因为他们被品位束缚了,被艺术束缚了,只有追求,没有超越。 学佛就是为了打破生命怪圈,从而获得生命自由。 佛法强调,重今生、重现在、重当前一念。 当前一念是改善人生的起点,而不能什么都等到将来再说。 我们常听人讲,等我老了、退休了,再来学佛。 这都不对,佛法是重当下的,重今生、重今年还不够,要重当下一念。 生活中有种人,他们因为后悔懊恼常常苦闷自责,看一个人只要他们语言里出现如果和要是,就表明他很在意过去,过去就压制着他过日子,过去变成了束缚。 但现在多数人都只看眼前、看当下,天天忙碌,这不对吗? 忙字是怎么写的? 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就是把你的心给丢了。 现在上班时间,马路上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都跟玩命似的,争先恐后毫不谦让,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糟糕情绪相互传染。 大家都认同时间就是生命,但其实他们将时间和金钱画等号了。 如果把时间变成了凝聚金钱的资本,你觉得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很多人忙不是为了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是在为了金钱拼命。 说到底,大家都没有停下来思考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在呼吸间,其实说的是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我们要珍惜它,要让它变得更有价值。 很多人都说忙,好像很珍惜当下,其实用的却是错误的方法,目标也是错误的。 忙到年过半百,不知道哪件事情是这一生中可圈可点的。 说到底我感觉今天人的价值观是颠倒的,很多人的价值观是靠虚伪和虚荣支撑起来的。 在今天社会很多人认为名利比别人拥有得多,就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如果事业没成就就觉得自己没价值。 可是所谓成就,就真有价值吗? 按照传统文化和佛教观念来讲,一个人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多少。 如果接受这个观点,我相信很多人心态会平和不少,也能看到除财富之外,更多有价值的事。 放慢脚步,刹下车,减少一些对物质的依赖,用欣赏品味的心态看待生活。 内心沉静下来,禅意的生活其实很有幸福感。 您刚才提到了幸福感,幸福感确实是稀缺物,人们常说奉献能让人幸福,您是怎么看待奉献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奉献,更多的是占有、索取和贪婪。 要消除这些就要培养奉献精神。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占有、索取和贪婪让我们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有人会想,都不贪婪,都不索取,我们这个世界哪来的创造力。 我要告诉大家,佛教讲对治贪欲,不等于放弃,不等于没有创造力,相反佛法鼓励人们不但要创造,还要勇敢地创造更多财富和快乐。 佛教讲对治贪欲就是说不要把一切都作为私有产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 佛法的断贪欲,不是放弃而是超越。 名利不是坏事,当你拥有名利的时候,能不为名利所累;当你拥有财产的时候,能不为财产所累。 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能贪什么? 所以贪字就是:今天有宝贝。 现在有财物而不在乎财物,你才是英雄。 但要注意奉献也有误区。 我们生活中,奉献不是只要拿钱,奉献的方式有很多,给对方希望、鼓励、信心、方便和快乐,只要是利益别人,帮助别人,都是奉献。 还有人跟我讲,好人没法干,我那么帮他他反而恩将仇报。 我告诫大家,奉献心态很重要,好人难当背后有一种心态,因为他老是希望:我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对我好,你看他对人好是有前提,是一种交换,其实他是给自己设定的圈子套住了。 要奉献就要有真爱,真爱就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不要讲条件,奉献别人时也不要讲条件;要把别人的痛苦与自身痛苦联系起来,站在人家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及人之痛。 奉献是幸福喜悦的源泉。 佛法提倡行善积德,要获得欢喜就要有感恩、结缘、分享、包容的心态,但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关键是要有欢喜心,看到别人成就时一定要欢喜,比如看到别人升官,心里要觉得,好啊,他通过努力终于有结果了。 看到人家赚钱,心里要觉得,他的脑子真聪明,我要跟他学习。 只有这样,欢喜心才生得起来,不良的情绪慢慢就会消失。 要获得长久喜悦,就要有包容心,包容不等于忍气吞声,而是不要挑剔、不要苛刻。 生活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爱挑剔? 因为他总是看着别人的缺点,而不是看别人的整个人,难道人家真的一无是处,就没有一点点优点? 要包容,就必须学会整体看、全面看人和事。 佛法讲,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肠对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乐,每天的生活就有质量。 早晨起来,看到家人的第一反应就要想:她今天这么辛苦,给我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想着别人。 除了慈悲,还要有智慧。 学会吃亏就是最大的智慧。 过去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不仅是福,更是智慧。 常有人问我:师父,那个乞丐是骗子,我给不给他钱呀? 佛法里有个观念,不管他多富有,只要向你伸手,他就是乞丐。 因为他的内心和精神是贫穷的。 尽管我们被骗了,但我们心是快乐的,我们是精神的富有者。 佛法改善人内心,提高生活质量,但能改变环境的恶化吗? 一直以来适者生存这个说法很流行。 这个观点表面上有道理实际上却有问题,如果我们适应环境,自然就能生存,可现在人把这个理论用歪了,与天斗,与地斗,把它当成了一个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理由。 本来,人应当去适应自然,但现在是让自然配合人类,我们把这服药用反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想要生存空间大一点,生存好一点都是对的。 但今天很多人的想法已超越了生存本能,打破了人与动植物之间生态的平衡。 既然动物与我们有关联,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彼此关系呢? 有人问我苍蝇蚊子太讨厌,打死它们可不可以? 大家之所以同意把蚊蝇打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觉得蚊蝇是害虫,会传播疾病。 那人传不传播疾病,难道也要把得了病的人杀死吗? 你认为它是害虫是因为你太自私,当你站在蚊子的立场上,就会想,这个大家伙真小气,我叮他一口,他就要打死我,我总有一天也要把他弄死,因为他觉得你也是害虫。 由于总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考虑问题,人类就会轻视其他生命。 佛法就是要打破自己比其他生物更尊贵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相互依存。 大家常常提到科学是第一推动力,其实真正的第一推动力是欲望,欲望让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恶化,佛法认为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尊重自然,欲望少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自然也就小了。 发布时间:2025-08-01 12:48: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