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三十集 内容: 第三十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好,放掌请坐。 诸位同修,上一堂课称佛名号品,后面这些经文,我们讲的比较快,为什么呢? 因为时间到了,所以比较快将它讲完,从学习以后,诸位同修就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也就是说,其他的经,其他的咒,消不了的罪业,还有念佛能消掉。 这个是经文非常清楚的,最重的罪是什么罪? 五无间罪,阿鼻地狱的重罪。 「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这样极重的罪,五无间的罪,称佛名号。 「于是罪中亦渐消灭」所以经文,非常清楚告诉我们,「自称自念 获福无量 灭无量罪」,所以在座同修,念佛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阿罗汉,不但不了解,连菩萨都不究竟。 念佛法门叫「称性之谈」,所以诸位同修,能遇到念佛法门,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得到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得了。 所以这个问题,你们学习了以后,慢慢的领悟,领悟了什么? 这个就是自己生生世世,包括因缘,包括业障,都有关系。 《无量寿经》怎么说呢?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迁遂。 所以我们今天被习气、被业障,障住了。 如果有人,能转迷为悟,关键就是转心,道场如果经常有一些附体的,经常跳神的巫婆,你打几个地藏七,地藏七打完以后,连打几个佛七,几乎这些现象,一个是好了,一个是跑了。 会这样的,正常来讲,三个地藏七打下去,七个佛七打下去,会这两种现象,神经不正常的,身体有病痛的,冤亲债主找麻烦的,还有一些附体的,很难治疗的,这样经过打地藏七,连着打佛七以后,两种现象,一个好,一个他在道场待不住,跑了。 所以诸位同修,这几年,我们在南北,经常有看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 其实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佛法,身体好了,病怎么样? 就好了。 身体不好了,病就来了。 一样的道理,一个道场有正法的久住,邪魔外道不是转过来,就是跑。 就这么简单。 所以念佛告诉我们怎么念呢? 自称自念。 这是根本获福无量,为什么叫获福无量? 今天给大家报告,最大的福报并不是当皇帝,并不是当国王,最大的福报是没有烦恼,没有欲望,心地清净,这样一分钱没有,超过了国王的家产、江山万万年,为什么? 他一分钱都没有,心地是清净的,是觉悟,是智慧,国王的家产、江山是什么? 欲望,争夺的,杀人的,造业的。 你可以去看历史,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哪个皇帝没有烦恼? 所以,大家应该要发现经典很多记载,成佛的佛祖,佛陀,有很多都是弃国捐王,有没有? 那这样你就好懂,想要出家也好,想要学习佛法也好,没有福报人遇不到佛法,没有福报的人也出不了家,你以为出家那么容易? 诸位同修你们这一生当中,什么事情都很容易经历过,唯独到现在出家还没经历过,你不要看这个剃头,非常不容易。 我遇到好几个出家师父,剃完头以后关在房间里面,连哭好几天,一下子怎么样? 好像人生全部的或者说,突然间的改变了,好像换了一个人。 如果这样讲大家不太好懂,就像一个人突然间到国外去,未来的生活怎么样不知道,所以有很多人认识不够的,真的哭得很厉害,但是慢慢就好了,为什么? 慢慢学习,慢慢觉悟过来。 那么从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有一句话出家是大丈夫行为,非王侯将相所能当。 意思就是说,王侯将相有欲望,有烦恼,有执著,出家要放下欲望烦恼和执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所以在座同修,念佛为什么叫大福报呢? 因为念到心地清净,心地清净,相当这个人身体健康,一分钱都没有。 心地不清净,有欲望、有执著、有痛苦,相当这个人有病痛,家产很多,我相信大家,你们会选择一个身体健康没钱的这个人,也不要选择有钱身体有病痛的对不对? 这个就是福报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搞清楚呢? 你说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日中一餐,吃饭就像现在那一种乞丐,要饭一样的托钵,哪来的福报圆满? 对不对? 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用得不好,住得不好,日中一餐,大树底下过夜,吃饭还得一个人拿一个钵,慢慢去托钵,你说能吃好吗? 不可能。 能住好吗? 不可能。 能休息好吗? 更不可能。 那这样的不好的环境,不好的生活,为什么叫做福德圆满? 就要明白,真正的福德,是讲心地的解脱,并不是外在的物质,福德是这样讲,我们今天认为当领导当大款,然后有奔驰的,有宝马的,多少辆好车,你看,大福报! 错了。 人家一分钱就快乐,有的人一分钱不需要都快乐了,那个大老板要几百万,几个亿才能快乐,这样说起来,物质多的人快乐和一分钱都不需要的人快乐,哪一种人比较高? 物质少的,不需要物质我就快乐,不需要名闻利养,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江山,我就快乐了。 有的人说我要有好的轿车,好的高楼大厦,好的楼房才快乐,得不偿失。 也许他还没得到这么多东西,已经这样了,这样知道吗? 死翘翘了。 所以佛法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福报看成身外之物质,身外之名利,身外之名誉,这是错误的。 今天一个内心没烦恼的人,穿着衣服破破烂烂,旧旧的百衲衣没人搭理他,今天有一个大老板,娶了十多个老婆,一个老婆开一辆奔驰的来到道场,哎呀你了不起,有宝马,又有奔驰,老婆有十多个,大家羡慕他,向他学习。 没有人向他这个百衲衣的,一分钱没有,心地清净的人学习。 这个就是,惑道者众,悟道者少,五浊恶世,众生颠倒。 所以在座同修,人生的认识就在一念间,这一念间地藏王菩萨,今天他全部明白,他放下了身心世界,放下了一切名闻利养,不但放下还表演给我们看,积功累德行善布施。 底下要讲的就是第十品。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怎样布施呢? 布施的对象又要怎样做呢? 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识。 有很多人发好心,确确实实干坏事,太多人是这样。 我举个例子,你要拿一把刀,买一把刀送给别人,你要看对象,如果对象是好人,这一把刀利益众生对不对? 买这一把刀送给歹徒,这一把刀怎么样? 变凶器。 歹徒杀人,刀是你买的,你买一把刀又花钱,又受法律制裁,倒霉不倒霉? 确实倒霉。 冤枉不冤枉? 也很冤枉。 为什么会这样? 三个字,没智慧。 所以地藏王菩萨看到这样的情况,问释迦牟尼佛,怎么问呢? 他说,有的人布施福报很大,有的人布施福报很小,甚至有的人布施,搞来了什么? 麻烦,搞来了罪业,搞来了祸,这是为什么? 在南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在家人,那一天到南方,这两个在家人,是北方下去的,挣不到钱,后来那一天就想,怎么办呢? 突然间想起来了,到寺院去买两套出家人衣服,买完以后,自己剃光头,到理发店,剃完了,回家以后,穿两套出家人衣服,那么这也就是说,一夜之间变什么? 出家人了对不对? 变出来以后现出家相,刚好到一个地方,我不要把地方讲出来,去了以后,找一个在家学佛,那么在家学佛看了出家人,是不是很高兴? 很开心,他说,老菩萨,您能不能发发心,帮帮忙? 这位老菩萨说,怎么回事? 我有一个出家同参道友,从北方来到我们南方,突然间胃出血了,胃病,胃出血,现在在医院,你能不能发发心,拿一点钱出来,让他吃药,住院? 如果让我们在座同修,你们肯不肯拿钱? 不多也少对不对? 这位居士同修听了非常紧张说,师父,你等一下,我马上拿钱给你,马上给他吃药住院,口袋里不多,跑回家,叫那个师父说,师父,你也到我家里来,现金拿三千块,三千块这个男众就说,三千块可能不够,你能不能多拿一些? 这位在家居士说,可以可以,师父,我给邻居拿一些钱,一起拿给你,我再给邻居拿三千块,这也就是六千了对不对? 她因为现金只有三千,其他的钱在儿女家里,她拿不到,她给邻居拿钱的时候,回来那位出家人没有了,没有跑到哪去呢? 你才带走了三千块,我现在手上还有三千,找不到这位出家相这个人,一看吓傻了,孙子也没有了,她的一个孙子被他抱跑了,她非常紧张,不知道孙子跑到哪里去,电话一响,老人家,你赶快把钱拿过来,不然你的孙子就没命了。 这位老太太电话扔在那个地方,唠不出来了,南无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观音菩萨刚好去旅游也不在,坐在那个地方,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再把三千块送过去,把孙子抱回来,然后这样是多少? 六千块,对不对? 然后他自己把孙子抱回来,再给儿女拿三千块还给邻居,六千块花出去以后,后来她知道有问题了,但是,到最后还是抓起来了,还是抓起来了。 这是前几年在南方发生的事情。 他们给我打电话以后,我就觉得,众生没办法说了,转恶为善,十有一二。 那诸位同修你说那六千块,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只能说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凡夫,因为我们还没开悟,不知道他们的因果,不知道他们的过去,也不知道现在和未来,对不对? 但是后来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要她六千块,那两个人说钱早就花完了,马上上酒店,上歌舞厅,吃喝玩耍。 所以诸位同修,地藏王菩萨,今天要讲这一些,「校量」,念校jiao,不念叫校xiao,「布施功德圆品 第十」,怎样布施功德才大? 布施什么,功德福德才大? 那么讲这一些大藏经里面有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讲到一段,释迦牟尼佛说,有人供养一百个恶人,就是说做饭菜请客,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今天这样说起来,诸位同修我讲出来,是以经典为标准,希望你们不要对立。 在大酒店里面请人家吃饭,相当于供养一百个恶人,为什么? 大酒店吃饭是什么? 杀生、吃完以后干什么? 特别是北方,洗澡。 洗完澡以后干什么? 干坏事去了。 这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个就是供养一百个人吃饭,大酒店里面,相当供养一百个恶人。 释迦牟尼佛怎么说呢? 供养这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什么叫善人? 这个地方可以说,诵经,念佛修善的人。 释迦佛陀再说,供养一千个善人吃饭,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吃饭。 那这就不一样了,一千个比一个五戒的,比不上。 为什么? 大家要知道,善的作用,善的发挥力量是善道,戒的作用发挥力量是功德。 善是福德,戒是功德。 福德在善道,功德解脱。 所以《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假令供养恒沙圣,这个就是福德,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个就是功德。 从这个地方,供养一千个人吃饭,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 释迦佛陀再说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一万个,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 须陀洹叫做什么呢? 初果阿罗汉,他是天上人间来回七次,七次他就正果,跳出六道轮回了。 他虽然还没达阿罗汉果,但是他永远不堕落恶道,证到初果阿罗汉相当什么? 这个人绝对绝对的成佛,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就像什么呢? 小孩一出生,肯定是你的儿女,虽然他小,但也是你的亲生儿女,这好懂吧? 证到须陀洹虽然初果,虽然刚刚证果,断了三恶道,这个果位已经什么? 刚刚证果。 但是你不要看他小,他慢慢长大,慢慢修,达到什么? 佛的果位。 释迦佛陀再说,供养百万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斯陀含,二果。 刚才一果,初果,现在是供养二果。 然后释迦佛陀再说,供养百亿辟支佛,一直往上,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 这样说完以后,所有的在家弟子,包括刚刚出家的弟子,都供养谁? 统统供养佛。 菩萨也不供养了,罗汉靠边站,刚刚出家的挨饿,饿肚子,挨饿,谁要供这些? 供养这么多? 不如供养佛一钵饭,那我供养你干什么呢? 谁都不想供养罗汉,也不想去供养菩萨,争先恐后供养谁? 佛。 释迦牟尼佛每天的供养,多的不得了,吃的、喝的,都排队送给他。 其他的罗汉菩萨都在旁边,没办法一口都捞不着,那么捞不着怎么办呢? 释迦牟尼佛给他们分,菩萨给多少,阿罗汉给多少,其他的刚刚的出家给多少,相当释迦牟尼佛开仓放粮,搞这个工作。 舍利弗尊者看到这样还得了! 怎么办呢? 然后有一天,舍利弗不让所有人来供养,他是长者,又是长老,长老舍利弗他自己托钵,托完钵不吃,这一钵饭热热的,不吃。 跑啊跑,跑到释迦牟尼佛前面,后面的人都挡住了,都不让他来,也就是说都排队等着,释迦牟尼佛把舍利弗这一钵饭接过来,接完以后,留一半自己吃,留一半供养旁边一条狗,吃完以后,那一条狗饭也吃完了,然后其他人还等着,等着供养,等着释迦牟尼佛吃饭。 释迦牟尼佛就向所有的来供养的人问一句,你们看舍利弗,今天供养我一钵饭,福报大不大? 大家老羡慕了,可大,可了不起了! 你舍利弗供的是佛陀,我们也想供养佛陀,希望佛陀接受我们的供养。 然后佛陀又问,那我把半钵饭,供养那一条狗,这样我供养一条狗半钵饭,舍利弗供养一钵饭给佛陀,这样两个人谁福报比较大? 大家都说当然舍利弗,释迦牟尼佛问为什么? 舍利弗供的是一钵饭,所供的对象又是佛陀,对不对? 那么佛陀您供养一条狗,是一条狗,又供养半钵饭。 释迦牟尼佛笑笑的,他再问这些同修,问这些居士,在家弟子,那请问舍利弗的心量比较大,还是我佛陀心量比较大? 你们说哪个比较大? 当然是佛陀,对不对? 然后释迦牟尼佛说,量大福大。 今天舍利弗供养一钵饭给我,他的福报不如我供养半钵饭给那一条狗。 释迦佛陀讲完以后,大家明白了。 原来的供养不论物质,论什么? 心地。 当然舍利弗的心地比不上佛陀对不对? 听完以后,大家才懂得,以后不一定要供养佛陀,只要我们拓开了心地,来供养任何众生,不要论物质,这叫增福、培慧,从那一天开始,所有的菩萨,包括阿罗汉,包括刚刚出家的凡夫,出家人才能得到什么? 一钵饭。 就是说外面托钵,否则没人供养,一钵饭都没有。 这些在家人才懂得,供养原来是论心,论心。 《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明确的记载,那一个人供养了方丈两毛钱,比较好懂吧? 方丈亲自给他上供,等到她当皇后,拉了黄金白银修建道场,方丈叫徒弟你接待她,你给她上供就好了。 这位皇后觉得怪怪的,我以前两毛钱,方丈亲自出来,现在黄金白银都用车拉的,方丈怎么不出来? 后来就问方丈,方丈才说当时你的两毛钱,是所有的家产,现在的黄金白银那么多,是九牛一毛。 而且当时你两毛钱是诚心善意的,现在的黄金白银那么多,你是什么? 显赫自己的。 你看,我现在当皇后了,我可以给你道场全部翻盖,装修。 方丈说一句话,你的黄金白银来翻盖,来装修道场,你能够建起道场,也就能毁灭道场。 而你以前的两毛钱,你只有供养的心,没有毁灭的权利。 你想一下,皇后要建一个道场,是不是很容易? 要毁灭道场呢? 也一句话。 而你以前两毛钱,有一个善心、真心、布施供养的心,我老和尚亲自要给你作供养,做什么? 上供、消灾、念经念佛,而现在你这样的心地和你的身份,我徒弟足够了,这个老和尚是开悟的。 所以诸位同修这样说起来,学佛就懂得,修行从根本修。 这好懂吧? 根本就是心地。 我们有很多,现在南方北方看到,大老板拿一百万两百万,你看,我拿多少? 多少出家人在我面前得俯首听命,你不如不拿出来,为什么? 你不拿出来,还能对三宝恭敬一点,你拿出来瞧不起出家人,瞧不起道场。 在道场里面只有造业,只有造业。 诸位同修,校量布施功德缘品,论心地,不论物质,再来,这样心地能清楚了,论布施起的作用,作用,举个例子,今天建一个道场五百万,建一个讲堂五十万,可以给大家报告,五百万的道场,假如没有诵经念佛,里面没有修行用功,那五百万的道场等于什么? 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等于什么呢? 等于一个很简单的接引作用,很简单的接引作用,也就是说那五百万比外面杀生,好一点点而已的,如果建一个讲堂五十万,能听经、能闻法、能深入经藏,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五十万的作用和价值,就超过了这五百万起不了作用。 这是论作用的能明白吗? 一定要懂,一定要知道。 那么普贤菩萨行愿品,告诉我们供养当中,法为最,佛法的法,为什么? 我举个例子,你今天请他听经,听清楚听明白,一辈子思想转过来了,一了百了,这一辈子,不会去干坏事,为什么? 不敢去干坏事。 为什么不敢。 他懂道理了,那么如果你拿十万,二十万给对方,搞救济,搞慈善,只能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所以佛门讲慈善,只是一个附带,不是佛门的根本。 佛门是讲教育,这也就是说你二十万块,来做弘法利生和二十万块去救济贫穷、鳏寡孤独这是两个作用。 因为你二十万,只能救他一时对不对? 而弘法利生思想转过来,道理明白了,心地觉悟了,他是管一辈子。 那这样二十万的意义和作用又不一样,刚才讲论心,现在论什么? 作用。 诸位同修南方北方,道场太多了,南方北方居士林、念佛堂,出家在家太多太多了,如果每个都发挥了法的作用,释迦牟尼佛本意的作用,今天的佛教不是这样。 你信不信? 有的不是这样,就是说,没有发挥作用,像一个道场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建下去,没有发挥作用,一百年五十年以后怎么样? 毁掉从新再来修建。 那你说这些钱有什么作用? 好了,今天就看到这样的问题,今天给大家报告,你们南北走那么多地方,有几个地方在讲经说法? 是每个道场在讲经说法? 还是偶尔一两个。 这就好懂了,这个就作用不一样,今天地藏王问这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们,论心论作用,有体是心,有相是布施,有用要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一定注意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三个标准,这才是佛法的核心,才是诸佛菩萨的本意。 我在南北看到多少问题,是这样的,说起来,你不知道相信不相信,不相信你也得相信,事实存在,爷爷召集很多人建道场,建完以后都是大家的钱,把道场不给别人管理,给儿子管理,交给儿子,儿子死掉以后交给谁? 第三代的孙子。 在座同修爷爷学佛,能代表儿子学佛吗? 儿子能代表孙子学佛吗? 第一代学佛勉强还在道场做一些好事,第二代的就在道场里面,拿了钱坏面挥霍,杀盗淫妄,那你说爷爷是在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那么有很多人在里面的话,帮助这个在家人管道场,是好事还是坏事? 那你自己去看,我不能讲,讲了得罪人,现在要聪明一点,耿直讨人嫌,不要再学傻了,要学智慧,有时候好言相劝,没人会理会,反而来遭到攻击和诽谤。 但《地藏经》讲到这个地方,我只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论心地,论作用,如果这样讲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道理好懂,你供养一钵饭,给那一个乞丐,和供养那一钵饭给一个念阿弥陀佛领众修行的作用就不一样。 为什么? 那个乞丐,吃完那一钵饭,还要第二钵饭。 这位领众念阿弥陀佛的人,吃完这一钵饭还是领众再念阿弥陀佛,同样一钵饭没有同样作用? 所以以后我们在布施供养当中,诸位同修心地是根本,遇到哪供养到哪,做到了,以无所求之心来供养,这要懂,能听懂吗? 以无所求之心来供养,遇到哪做到哪,但要记住,只要发现这个作用大的,一定要怎么样? 多做。 这能懂吗? 打个比方,你见到每一件好事,都一百五十十块一块,都在做。 突然间让你看到,这一件事作用太大,太好了,一下子多少? 一千两千,五千,使劲做。 除非没能力,没能力没话可说对不对? 有能力,往这一件好事里面使劲做,这样我们就能够用无所求的心来达到了圆满的福报,又能有智慧的心,来种下有作用的福田,能懂吗? 就这个道理。 我对建道场一般都随喜,南方北方见到建道场,我可以拿一百,可以拿一千,可以拿两千,一般我不会拿多,为什么? 我身上的钱都是居士的钱,不能随便做,但是在弘法这一方面的,我会尽力做。 打个比方,这个道场同意让我讲课,那个道场同意让我讲课,我会做三千五千一万,都做下去,目的干什么? 目的圆满开智慧的道路,这个不一样。 看到《地藏经》你要学会,为什么要遇到建道场随喜,建道场也是好事对不对?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在里面诵经念佛,我们有一百块两百块随喜,这样很好,但是印经,那就不一样,我会认真去做,放生也会随喜,印经我会尽力,为什么放生要随喜呢? 因为有的放生,这边放生那边杀生,我只能随喜,我不会认真去做。 上一次有发生这样的,在家居士,居士头,他的外甥养狐狸,狐狸卖不出去,通知他舅舅,居士头怎么办? 舅舅说,很简单,我通知大家发心来放生,你一百,他一千,他两千他五百,一下子收了三十万,三十万的放生款,买他外甥的狐狸,他外甥养的狐狸,全部卖光了,狐狸放到山上,有病死的,有的饿死的,有的被打死的,有的被别人偷走的,三十万的狐狸几乎死光光,他外甥三十万在口袋里,暖暖的。 你说这个是智慧,还是在放生? 还是修福,还是在造业? 有的人这边放,那边马上来抓,抓了又来放,放了又来抓,有没有? 所以我在放生当中一般随喜,印经、印碟、拼命做,印大藏经拼命去做,然后道场要讲课,拼命怎么样呢? 好,你创造条件给我讲课,给我们学习,诸位同修,今天我们几百个人在学习,没有骂人的机会,没有干坏事的机会,像这样弘法的创造条件,再多都可以做,这一定要懂的,脑袋要有智慧,不要让他灌水。 所以人家建念佛堂,我去随喜,居士林我也去随喜,不管你建什么,只要善的,都要随喜。 弘法的这一方面,绝对不随喜,用什么? 拼命的,认真的,全力以赴的,不是用随喜的,所以希望诸位同修要学会,论了心地,以无所求之心,遇到哪做到哪,随喜到哪,但是眼睛要睁开,看准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太有意义了,拼命去做,尽我们的能力,不要压力,尽我们的能力,尽我们的本事,这样来修福田,圆满自己的福报,好不好? 这样讲能不能听清楚? 能了,能听清楚。 我们接下来来看经文:《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 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会众,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这很好懂,确确实实有的布施,得到功德很大,有的布施得到很少的福报,甚至有的没智慧搞来什么? 灾难重重。 方向错了,有一个成语叫做,南辕北辙,作用,反其作用。 诸位同修就像吃药一样,药吃对了,是治好病,药吃错了怎么样? 那是神经病,一定要懂,这不能开玩笑的,一样的道理。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上贼船,听说过吧? 一生当中最怕走错路,一生当中最怕上贼船,这个时代龙蛇混杂,你没有高度的智慧,根本是不懂的。 《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能不能想得起来? 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有没有? 你要看这件事情做下去,有没有发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发展的,有未来的,能带给大家利益的,你要做,当时南方北方,大家发心建念佛堂,二十个人念佛堂,三十个人念佛堂,南方北方建太多了,这几年我们在南北发现,关起来有多少? 全部关起来不能说全部吧,大部分都关门关起来,为什么? 刚开始都挺发心,你一万,我一万,你两万,我两万,掏出来以后把念佛堂建起来,建到富丽堂皇,搞不到三年,里面是非恩怨,然后执着,争名夺利,没人去了,只好关门谢客,只好这样。 那你说钱花在那一种没有未来发展,没有未来带给众生利益的,有多大福报? 你看这个地方,「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时间长短就看你利益众生的长短,这不一样,这一品我们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讲详细一点,让大家就知道,有些人搞慈善,搞得怎么样? 对方还没慈善,他家先慈善,他家先发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不听经能明白道理吗? 所以诸位同修,你不深入经藏,能了解这一些吗? 有一句话叫做,不要挖坑埋自己,多少人就是挖坑埋自己? 也许同修说,师父你这样一讲,我以前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并不是故意,是不懂,记住到今天开始,过去的事统统让他过去,明白吗? 过去的罪也好,错也好,过去,因为佛法讲的是当心,当下,不要再怀念,不要再埋怨。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当下要活着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不要再愚痴,不要再糊涂,你别说,师父,人家说难得糊涂,记住难得糊涂是装的,不是真糊涂,难得糊涂谁讲的? 郑板桥。 明朝的了不起文人,郑板桥,难得糊涂,他是看了这么多是是非非,不跟人家计较,不跟人家对立,装作糊涂。 这好懂吧? 真正难得糊涂的含义,没几个人懂。 讲了当时明朝的政治和教育,两个根本。 你要去了解历史,当时明朝政治和教育,讲这两个根本,难得糊涂。 所以这个地方,诸位同修,有一生受福,有十生,有百生,甚至有的多生,生生世世。 那地藏王菩萨一问,释迦牟尼佛回答。 下面:「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剎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力,何以故? 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这段经文就论心,你看经文很清楚了,对这一些鳏寡孤独,贫穷的人,六根不健全的人来布施,来行善关键是什么? 「若能具大慈悲」以慈悲之心,慈悲里面是要智慧平等的。 下一句注意看的,「下心含笑」,什么意思? 不能以那一种,瞧不起,可怜那一种心。 你供养,你是佛,你是菩萨,来示现这样的身相,我以下心含笑的心,这样来布施,这个道理能不能领悟? 我们拿一块乞丐,如果说,你是个乞丐,我就一块钱给你,傲慢的心,瞧不起的心,或者可怜他的心,这一块钱没什么作用,如果有作用也不大,因为你生什么? 傲慢,瞧不起他的心,来给他一块钱,如果换一个心态,你是佛,你是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我恭恭敬敬把一块供养他,下心含笑就不一样。 这能懂吗? 这个地方是什么呢? 「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派别人多做,「软言慰谕」,放下自己没有贡高我慢的心,这样的国王,所获得的福利有多大? 「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力」,为什么? 因为他不是以众生的心来对待,是以圣人的心,是以佛的对象来对待,不是以凡夫的对象来对待。 这能不能领悟?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往往,给出家人比较恭敬,给乞丐比较怎么样? 随便。 乞丐,有啥了不起? 给你一块就不错了,有没有? 就这个心,给出家人的时候,跪在那个地方,师父,慈悲纳受。 你看,两种心,这个作用就不一样,心地也不一样。 所以以后要记住,当对方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不管是佛,还是菩萨,不管是凡夫还是俗子,不管是乞丐,还是怎么样的对象,要以像恭敬佛那样的心,来行布施就能得到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样能懂吗? 就是这个心,恭恭敬敬,而对方接受我们的供养,高兴的不得了,谢谢你的慈悲,接受我的供养,不但供养他还感恩他,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这样才能达到无心供养,功德福德不可思议,就在这一念心。 以前有没有还样的心来供养? 没有? 今天哪个出家人来,不好意思,多多少少拿一点,刚好有一个乞丐来,你干嘛今天来我钱才花完,你来干啥呢你? 有没有? 这样的心错了,换句话说供养佛,供养乞丐,供养圣僧,供养凡夫僧,要一样的平等心,喜悦相,感恩戴德,这个福报不可思议。 下面:「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这个就讲作用,这一段讲布施出去的作用。 所以在座同修,佛法学习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很多问题,都没搞明白。 平常时虽然在修行,在行善往往也没做到恰到其处,对不对? 偏了。 不是偏大就是偏小,不是偏好就是偏坏,偏了。 不能来当自端心,所以这些经文学习以后,希望这样演讲能带给大家多多少少的利益,只要你能够得到利益,我讲课就累趴倒了,也高兴,这是我的心情,只要你们能听懂,能有受用,给小和尚讲倒了,我也高兴的,讲到这个地方时间又到了。 回向法界一元即心如无上功德普回向师承孝道圆九有悟本心明法性空仅供参考 欢迎流通谢谢观看 发布时间:2025-08-03 13:19: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