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内容: 节录《净土决疑论》,系民国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报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热闹耳。 此论、文虽鄙菲,而于断疑生信,不无少补。 此论,见文钞卷二。 约六千馀字。 至于《永明四料简》训释处,须仔细参详;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虚文。 此不慧数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发挥之。 万不可以今人所说为的,致孤负永明大慈悲心也。 《四料简》义,《净土决疑论》中详辨,宜细读之。 《持经利益随心论》以今人受持经典,了无敬畏而发。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敬畏中求。 能竭诚致敬,纵究竟果德,尚能即得,况其下焉者哉! 《持经利益随心论》,见文钞卷二。 《拣魔辨异录》,文理高深,禅教融贯。 系雍正十一年夏初始著,致十三年方毕;未及刊板,龙驭宝天,迨后刊时,以草书替字,钞者不察,便许多直作本字,而错讹便不胜其多。 使世宗在世,断断不至如此耳。 今春细校两次,俾还本来面目。 倘后因缘果就,当不负世宗一番至意矣! 《拣魔辨异录》,印祖校订本,扬州藏经院尝刻板印行。 卍续藏一一四册所刊,则是未校正者,不可读。 《中华藏》第三辑,全据卍续藏。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观经四贴疏》: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释上品往生章》)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耳。 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 宜参阅《净土决疑论》释四料简义。 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迥。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 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 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 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 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 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覶缕及之。 得神通而反障道,如佛世之提婆达多。 佛不许显通;宝头庐因现神通,佛不许其入涅槃。 学佛、旨在断惑证真;惑断、则通自具矣。 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 又、自既修净土,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乎? 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成近耳。 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捨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 度人要有权巧方便,故须渐磨渐染。 或有因学佛而使致家人反感者,此必不懂渐法,或是猛攻所致。 当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乐邦文类》等,则取法有地,怀疑无由矣。 《乐邦文类》:宋、沙门宗晓编。 五卷。 《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卍续一○七。 《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 凡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岂但有益于身心性命,实于格物致知、文章学问,大有裨益也。 《安士全书》,亦与此同其气类耳。 《法苑珠林》:参阅一九八页 发布时间:2025-08-06 10:17: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