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贤首宗) 内容: 华严立宗依经立名华严宗是由唐代法藏〈即贤首大师〉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 它以『华严经』为主要所依经典,所以称为华严宗。 而由于此宗之止观及教学体系由贤首大师完成,故又名贤首宗。 思想渊源自东晋佛陀跋陀罗〈意译觉贤,公元三五九── 四二九〉译出六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虽有人开展研究,但未能普及。 至北魏永平年间〈公元五零八── 五一二〉,世亲菩萨的 『十地经论』译出,受到当时佛学界的普遍重视,因而导致地论宗的成立。 自此,对六十华严的研究大盛,最终促成华严宗之确立。 “华严宗”创派距今已经有 1200 多年的历史了,发源于陕西长安县华严寺。 法藏开宗此宗推戴杜顺为初祖,智俨为二祖,但实际创始人是称为三祖的法藏。 法藏〈公元六四三── 七一二〉,俗姓康,祖籍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一带〉。 其高曾祖,曾任康居国宰相。 至其祖父,始迁移来长安定居。 十七岁时,从智俨学习晋译六十卷华严 ,深通玄旨。 二十八岁时,值武则天舍宅度僧,获准出家。 受具足戒时,武后除命京城十大德为他传戒外,更赐号贤首。 后来实叉难陀〈公元六五二── 七一零〉 进行新译八十卷 『华严经』时,法藏担任笔受。 新译完成后,即奉敕在太原寺讲解此经。 法藏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多次,并有着述一百余卷,其中与『华严经』有关的有 :『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传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名『华严五教章』〉、『华严问答』等。 他在著作中,详尽发挥智俨的教学,许多问题都经过他的整理而得到定说 ,树立了华严宗学说的规模。 此宗判教五教分判在判教方面,法藏主张五教说,把佛一生的说法,依于解说义理的深浅分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一〉小乘教:佛陀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及由论师所著的『俱舍论』等。 〈二〉大乘始教:佛陀引导小乘人转入大乘所说的教法。 大乘始教包括 ──── 一、相始教:即大乘有宗的『解深密经』及世亲菩萨所著的『唯识论』等;二、空始教:即大乘空宗的 『般若经』,兼摄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等。 〈三〉大乘终教:此为大乘终极的法门,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兼摄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等。 〈四〉顿教:此是顿修顿悟的法门,指不依言辞、不说法相、不设阶位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 〈五〉圆教:此为万法融通、事事无碍的教门,指说理圆满的『华严经』等。 华严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缘起说』及『四法界说』。 思想概述法界缘起依佛教思想的发展,缘起说可有四种。 一、『业感缘起』:这是小乘教所主张的。 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造作诸业,由业而感受苦果,由苦果而再起惑造业,轮回不已,所以众生心身世界都由业力而起。 二、『赖耶缘起』:这是大乘相始教所主张的。 他们认为每一有情都各具有一种深细难知的心识,名『阿赖耶』。 它含藏能生起万法的无量种子,根身器世界都是由这些种子遇缘而显现出来的。 三、『真如缘起』:这是大乘终教所主张的。 他们认为『真如』随缘而生万法。 所以森罗万象,即是真如。 真如为平等的本体,万法是差别的事相;本体与事相是彼此融通无碍的。 四、『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圆教所主张的。 他们认为法界〈整个存在〉是一大缘起。 能做缘起者,并非是我们的业力,亦非是阿赖耶识,也非真如,而是个宇宙的存在。 实则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 『无尽缘起』。 四法界说为了说明法界缘起理论,华严宗以『四法界』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一、事法界:指宇宙万象〈现象界〉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如波浪的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形状各各不同。 这是小乘教所论究的。 二、理法界:指诸法所依的平等本体,即真如,又称法性。 由事法界作进一步视察,事物虽有各别差异,彼此不同,但从理性上看,其实是同一体、同一性、无二无差别。 就如波浪虽有大小高低不同 ,其体则无非是水。 此理法界是大乘始教所说的。 三、理事无碍法界:指各别的『现象之事』与其所依的『本体之理』不是彼此对立,而是一体的两面,互相融通无碍。 从理法界再进一步观察,由于理是事物的本体,事物是本体的表现 ,所以不能离开事来看理,两者的关系是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各别事物之差别性与本体之理的同一性不相碍。 如水与波浪,波浪即是水,水能变生波浪,水与波浪乃一体的两面。 此一法界是大乘终教与顿教说的。 四、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各差别的事物,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从理事无碍法界再进一步观察,不论是收理于事,还是收事于理 ,仍有理事的对立,所以最终得要互夺两亡,消解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对立 以达致彻底的不二一体,全理为事,以理融事,事事无碍。 此如离波浪无水,离水无波浪,水与波浪固然无碍 ,而水和水,波浪和波浪,并皆无碍。 此一法界是圆教所独说的。 发布时间:2023-06-28 06:47: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