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莲宗诸祖论智者大师 内容:   △唐法照大师论曰:  龙树、天亲亦修念佛三昧,皆著赞颂,并往净方。 又佛法东流,晋时有庐山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 又梁时,有并州玄中寺昙峦法师,亦修念佛三昧。 至陈隋,庐山珍禅师、天台智者大师、长安诸大德、睿法师,乃至今时唐朝一百年前西京善导和上、并州文水县玄中寺道绰和上、慈愍三藏等,数百高僧。 般舟、方等,岁岁常行。 十六妙观,分时系习。 咸睹西方灵相、极乐世界众宝国土,难以具陈。 圣教记传,并有明文,岂虚构也。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  诵诸赞了,欲散,即诵《道场乐》,音即高声。 须第三会念阿弥陀佛三百余声。 最后唱《西方礼赞》、《天台智者回向发愿文》。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今之法事礼赞竟,且须诵后第十门中《天台回向发愿文》,应知。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  第十回向发愿门。 行人既此世界,当来修行、作佛事竟,所有一念善根,不唯自利,皆等法界,愿共有之,回向菩提正真觉道。 先标此意。 念诵礼赞了,即诵《天台回向发愿》云:向来念诵,无量胜因,散沾法界,同得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 到彼国已,获六神通,游历十方,奉事诸佛,常闻无上大乘正法,修行普贤无量行愿。 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成无上正等菩提。 法界怨亲,同斯愿海。 至心发愿已,归命顶礼西方阿弥陀佛。 (同上)  △宋永明大师论曰:  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 临终令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香台宝树,易到无人。 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 况戒定慧熏,修行道力,终不唐捐。 佛梵音声,终不诳人。 (《万善同归集》卷上)  智者大师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 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 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 而外故,诸佛护念。 云何不信外益耶? (同上)  《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 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同上)  《止观》明念佛三昧门。 广引《摩诃止观》常行三昧之法。 (《宗镜录》卷十七)  天台《无量寿疏》云: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 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 喻于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 乃至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记》云:妙观至道者,业行虽多,以心观为要术。 一念心起,净土宛然。 无作体如,故言微行。 一心三观,皆空、假、中。 能所虽分,互照不思议境。 要在心原,即观功也。 横周竖穷,平等无二。 三观因圆,三德果满。 皆由心要义成,故言至道要术。 (《宗镜录》卷二十一)  △明莲池大师论曰:  大师道德崇重,一家教观,万代宗仰。 而舍寿之际,唯西方是归。 乃至疏《观经》,著《十疑论》,恒于此谆谆焉,意可知矣。 或曰:《疏》称心观为宗,净土其非实欤? 噫! 大师谓约心观佛,不谓无佛。 如其无佛,心观何施? 正报既然,依报亦尔。 学台教者审之! (《往生集智者大师传》)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 一家教观,万代宗祖。 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 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 诚哉末法之要津矣! 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 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 唯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 由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 岂曰多言? 言所不容已也。 (《答四十八问序》)  智者入灭,唱三宝名。 章安临终,亦称弥陀,及二大士。 彼师资自行如斯。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一)  问:厌苦趋乐,似专自利,何名菩萨? 答:求生净土,正为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 是菩萨行,非声闻道。 如天台《十疑论》中说。 (同上)  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 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 所云在定者,今心不颠倒是。 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四)  过、未、现在,但有愿者,无一不生。 方知愿力,如是广大。 焉可不信? 焉可不愿? 智者云:火车相现,尚得往生。 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 信之至也。 永明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 愿之至也。 (同上)  智者大师云:生彼国者,即得寿命永劫,共佛菩萨齐等。 但生彼国已,即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生死业缚者。 安得有分段死也? 离生死苦,故愿求生。 生死同于娑婆,求生何益? 慈云忏主云:彼国无复生死。 无为居士云:彼国身非分段。 二公纵不足信,智者大师犹不足信乎? 若据伏惑断惑,而曰未断惑者有分段死,乃此土修行则然耳。 岂不闻净土是带惑往生,故殊胜异常也。 如极乐与诸世界等,何智者云:释迦佛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 弥勒出世亦尔。 而独赞极乐也?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来谕谓老朽既出世开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闾巷老斋公、斋婆举止,设被伶俐人问着、明眼人拶着,向北斗里潜身耶? 铁围里潜身耶? 老朽曾不敢当出世之名,自应无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论。 而以修净土者鄙之斋公、斋婆,则古人所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 岂独文殊、普贤、马鸣、龙树? 凡远祖、善导、天台、永明、清凉、圭峰、圆照、真歇、黄龙、慈受、中峰、天如等诸菩萨、诸善知识,悉斋公、斋婆耶? 刘遗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苏长公、杨无为、陈莹中等诸大君子,悉斋公、斋婆耶? 就令斋公、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转地,亦安可鄙耶! (《答苏州曹鲁川书》)  有谓:吾非不信净土,亦非薄净土而不往。 但吾所往与人异,东方有佛吾东往,西方有佛吾西往。 四维上下,天堂地狱,但有佛处,吾则随往。 非如天台、永明诸求净土者,必专往西方之极乐世界也。 此说语甚高,旨甚深,义甚玄,然不可以训。 经云:譬如弱羽,止可缠枝。 则知翮翼既成,身强气茂,方可翱翔霄汉,横飞八方耳,非初发菩提心者所能也。 世尊示韦提希十六观法,必先之落日悬鼓,以定志西方。 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岂不知随方皆有佛国耶? 大解脱人,任意所之。 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竹窗二笔》)  △明蕅益大师论曰:  远公后,凡修净业得往生者,皆见知、闻知之流类也。 有人仅立莲宗七祖,但约行化最专者耳。 然四明尊者、慈云忏主等,何尝不以净土行化? 而智者大师《十疑论》、飞锡法师《宝王论》、天如禅师《净土或问》、楚石禅师《怀净土诗》、妙叶法师《念佛直指》,尤于净土法门有功。 至若近世,则幽溪师《生无生论》、袁中郎《西方合论》,皆远公之的裔也。 (《儒释宗传窃议》)  昔人列莲宗七祖,太局。 只如天台教主,坐不背西,卧必合掌。 其发明净土,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无敢与敌。 非皆莲宗列祖乎? (引自《净土十要第九述》)  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 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 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 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 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灵峰宗论卷四示念佛法门》)  具诸戒行,读诵方等。 上上品生,斯其券矣。 然天台云:一一生因,皆判九品。 随治惑浅深,分位次高下。 是则三阶、四土、宝地、疑城,问心不论事,是在不负最初欢喜顶受之一念而已。 (《灵峰宗论卷七血书经品跋》)  《法海观澜卷五净土要典》列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疏》、《净土十疑论》为净土要典。 (见《法海观澜》卷五)  《阅藏知津观无量寿经疏》提要: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 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 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大乘方等而为教相。 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渐顿悟入,此即顿教。 (《阅藏知津》卷三十五)  《阅藏知津净土十疑论》提要: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 (《阅藏知津》卷三十九)  △清行策大师论曰:  如此最胜独异法门,释迦善逝,殷勤示劝于五竺遐邦,恒沙如来,广舌赞扬于十方刹土,岂欺我哉! 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行路,有难有易。 徒步则难,乘船则易。 欲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阿弥陀佛名号,疾得阿耨菩提。 又智者《十疑论》云:在五浊恶世,求阿毗跋致,甚难可得。 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 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 如乘船遇顺风,须臾千里。 又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 乃世之驾言直指者,多以西方为钝置,谓此法门专摄钝根劣器耳,苟能一超直入,何假他力。 不思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及此土智者、智觉,咸发愿往生,尽属钝根乎? 世尊于宝积会上,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尽是劣器乎?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安有如斯曲径? 甫育莲胎,便阶不退,奈何反属廉纤? 若夫已悟心宗,为垂警策,犹曰生生不退,佛阶可期者。 其难易、迟速,皎然可知矣。 而世之学者,或疑或谤,或耻谈而不屑道。 虽曰非愚非狂,吾不信也。 (《净土警语料柬法门》)  上上生者,所谓读诵大乘,则宗说俱通;修行六念,则行解相应。 故弹指即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须臾历事十方诸佛,亲蒙授记。 僧如远公、智者,俗如刘遗民、杨无为辈,足以当之。 (《净土警语九品略辩》)  经云: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如法系念。 释迦如来金口垂示,天台智者劝令专修。 近代唯幽溪大师,常修此观。 今净业行人,苟能一心持名,往生可保。 兼修妙观,则托品必高。 (《净土警语观佛毫相法》)  △清省庵大师论曰:  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 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 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贤莫测。 三根普被,万类均收。 捞漉苦海之鱼,信为巨网。 挽回末法之症,的是奇方。 离斯捷径,出生死以奚从? 舍此法门,脱轮回而何日? 但今时泛念者多,深信者少。 或有诃为著相,贬作小乘。 并由不读教文,只是任凭胸臆。 岂知中天调御,开金色口以叮咛。 十方如来,出广长舌而赞叹。 文殊、普贤,尚有求生之偈。 马鸣、龙树,亦有愿往之文。 至于智者、永明之辈,中峰、天如之流,并是教祖、禅宗,莫不垂文著论,阐明至理,深劝后人。 奈何末代凡夫,钝根浅识,乃欲远胜古人,置之弗屑耶? (《劝修净土诗序》)  去去莫愁途路远,不劳弹指见空王。 天台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劝修净土诗》)  △清彻悟大师论曰: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广通寺,领众参禅。 间有东语西话,笔以记之。 至丁酉岁,以宿业深重,多诸病缘。 因思教乘五停心观,多障有情,以念佛治。 且此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 我何人斯,敢不皈命? 于是朝暮课佛。 而禅者愿随者颇夥,因顺时机,且便自行,遂辍参念佛。 时门墙见重者,谤焰四起。 余以深信佛言不顾也。 (《自序》)  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 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 不生净土,更生何处?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示众法语》)  干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夫干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 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 智者大师是其明证。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一句弥陀,列祖奉行,马鸣造论,龙树往生。 一句弥陀,因缘时节,异香常闻,莲社创结。 一句弥陀,利大象龙,永明禅伯,智者教宗。 一句弥陀,感应非轻,少康化佛,善导光明。 (《念佛伽陀教义百偈》)  △民国印光大师论曰:  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 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 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飞锡、承远、法照、少康、大行。 如上诸师,悉皆道超十地,德震九重。 无一法而不通,唯此法以是尚。 (《增广文钞卷四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 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 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 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 (《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溯自大教东来,庐山远公,创开莲社,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精修净业,咸得往生。 自后代有高人,为之提倡,而天台、清凉、永明、大智等,其发挥阐扬,尤为不遗余力。 由是莲风遍及中外,因兹出五浊以预海会者,又何可以算数譬喻而得知其数哉! (《增广文钞卷四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 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 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 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宗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著论,普劝修持。 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 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 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 (《文钞续编卷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 (《增广文钞卷三印施极乐图序》)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 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 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 (《增广文钞卷三〈往生论注〉跋》)  此之一法,即浅即深,即权即实。 上上根不能逾其阃,故已证等觉者,尚须十愿导归。 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将堕阿鼻者,犹能九品立预。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众生出苦之达道。 由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菩萨,远公、智者、清凉、永明等诸祖师,悉皆出广长舌以赞扬,发金刚心而流布。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 (《文钞续编卷下敦伦莲社缘起序》)  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 (《增广文钞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发布时间:2025-08-09 10:04:4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