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 第十八卷 内容: 金刚经注解 第十八卷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注1、是故佛说菩萨心⊙所以佛说、发菩萨心之人2、不应住色布施⊙不应该、住於色相、行於布施3、须菩提⊙唤醒本心意4、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行菩萨行之人、应将方便施诸众生、把困难留给自己5、应如是布施⊙应当这样布施6、如来说一切诸相⊙如来者、自性无相而无灭。 世间大地山河、以及万物等相、为一切诸相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虚妄、故名非相8、又说一切众生⊙凡是有情、皆为众生9、即非众生⊙凡是众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诸类、皆是虚妄、而非真常。 倘能全盘放下、其人即非众生解是故佛说菩萨心。 所谓持经人、当发菩萨心。 发起菩萨心、当断一切相。 一切相者、诸贪欲心也。 不应住色布施。 不住以自己财宝、施於众生财宝相。 不住以自己利益、施於众生利益相。 不住以自己方便、施於众生方便相。 所谓与众生、一切利益、不顾虑自己、一切利益相。 即为菩萨心、能利益一切众生。 持经人、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菩萨布施众生时、无见众生受施相。 无见自己、施於众生相。 以及色身、与生命、亦复如是施。 即名为施无施相。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者。 倘能无一切相、而施於众生者、即不见一切众生相。 众生者、妄心造也。 倘能无见诸相兴、亦复不见诸相灭。 即名无见众生相。 是故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偈云菩萨心为利众生 不住色施无相施利益众生无著相 应如是施无我施若见诸相非非相 无见众生相亦然施相受相财宝相 三相皆无三轮空三轮相空大施主 十方如来在其中无相心包虚空量 其性常住诸大千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注1、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2、如来是真语者⊙如来者、自谓也、是真语者、是真实不虚之语也3、实语者⊙无假冒之语也4、如语者⊙譬喻其义、其性如如、不动之语也。 5、不诳语者⊙不欺骗不哄诈也6、不异语者⊙不异常、不离奇也7、须菩提⊙佛含转折语者8、如来所得法⊙佛自谓、我所得之法9、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之法、无有真实、亦无虚假、无真实者、无形无相也、无虚假者、其道义、而无穷无尽也解如来经常、呼须菩提者。 是叮咛我等、需要发菩提心也。 如来是真语者、而非世间凡夫、梦幻泡影之语也。 实语者、而非世间、争名夺利图妄易灭之语也。 如语者、而非世间、口是心非虚伪之语也。 不诳语者、而非世间、欺诳讹诈之语也。 不异语者、而非世间妄想奇怪、两舌之语也。 须菩提者、发菩提心之人、应当深谛。 如来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 此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法身无形无相。 无虚者、如来真心本性常乐我净也。 而非凡夫、逐妄追贪、寻求色声香味触法、以六欲为究竟。 修菩提法者、当知凡夫见色追寻不舍。 二乘见色、如见毒蛇猛兽。 大乘见色、无污染心。 最上乘见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 能转一切诸色相、而不被诸色相所转。 转者用也。 佛眼见色者、无见无不见。 见无见相、声香味触法者、亦复如是见也。 如来所得法者、得此法也。 此法无实无虚者、一眼五观也。 凡贤圣道、以至如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得其义而、不可得其相也。 偈云凡夫见色追逐相 初果见色鹤顶红 鹤顶红、是鸩毒见如未见二三果 能转诸色道性成如来无见无不见 一眼五观色差别声香味触法如是 不须问佛当自参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附志铭今日一餐方清净 直至尽形寿亦然 无去无来本面目 凡圣无别亦无参 其寿八二 其时中伏 其愿无相 其年九0注1、须菩提⊙如来复向须菩提言2、若菩萨心⊙内施欲望、外施财法3、住於法而行布施⊙倘若住於财法二施相、行於布施者、其或使他众生、住於财法二相者4、如人入暗⊙住相布施之人、如人入暗室、无光之处5、即无所见⊙其人毫无所见、犹如瞽目6、若菩萨心⊙倘若发菩萨心、行菩萨行者7、不住法而行布施⊙内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财法二施相8、如人有目⊙犹如有目之人、心明而眼亮9、日光明照⊙如在阳光之中、无有不亮10、见种种色⊙无所不见、无所不明。 内施欲望者本觉心中、无有欲望之心也。 外施财法者、以财物与经中妙义、向诸众生、施而说之行菩萨行者、行字、上读形、下读恒解呼须菩提者、反复叮咛、受持之人也。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 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之人、不可住於一尘法、一尘相、而行布施。 当内施诸相、外施二法。 内施诸相者、无四相也。 外施二法者、以财物施於他人、与向他人演说、金刚经中妙义也。 然而施七宝如须弥、而不可逃脱、福罪二相也。 所谓福大罪大。 不若老庞、将七宝投入於江心之中。 所以佛说、求福者、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 当不住一尘相、行於布施。 即不可生执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赐给、福德果报相、而行布施。 当以慈悲心、无我性、而行於布施。 此布施名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 日光明照者、明心见性也。 见种种色者、见如来境界也偈云彭祖八百住寿相 子仪七八子亦空六朝五代人王相 付於笑谈话柄中世出世间都放尽 大慈平等无相施无求诸相果报相 心同如来性同天无住功德无住相 世出世间希中希无求福报无求得 智明慧朗出世间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注1、须菩提⊙如来继续发言2、当来之世⊙指现代世间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此时、有善心男同志与女同志们4、能於此经⊙能奉持金刚经者5、受持读诵⊙受持者、能受持经中道义、读诵者、能读诵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6、即为如来⊙即是我佛7、以佛智慧⊙如佛智慧8、悉知是人⊙我佛彻底悉知、受持读诵之人9、悉见是人⊙我佛彻底悉见此人10、皆得成就⊙成就受持读诵之人11、无量无边功德⊙凡是受持读诵者、悉皆成就、不可思议、无漏之功德解 合理性所谓每一环节、呼一次须菩提者。 是呼起本觉慧命、正在迷梦未醒之中之人也。 菩提者、须要发菩提心也。 当来之世者、本师指某甲、一时来於此世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间、至善也。 他类众生、无福德性、能闻是经者。 能於此经者、必须在无量劫中、种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见得闻、是经之义也。 何况能受持读诵乎。 能受持读诵者、是天上人间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无邪、直心受义、弗可为受也2、持者、弗能弃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为持也3、读者、弗能六欲无染、称性读义、弗可为读也4、诵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诵也。 倘能如是受持、而读诵者、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者、如来智慧也。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也。 非来者、喻凡夫、其心性识如处深山茂林之中。 其人犹如、是污沟浊水相。 外感云雾风尘、砾石之遮。 内心尘相不无。 其心水不清、故名为非来。 非不来者、喻受持读诵之人也、其心性识、犹如高山之顶、清净宝潭。 潭中之静水。 上无云雾风砾、边无障碍、以佛智慧。 犹如皓月当空、而无障碍、宝潭之中、清净之静水。 印虚空之皓月。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犹如清潭之水、印虚空之月、无二无别。 所谓如来、悉知悉见、受持读诵、之人之心。 与如来心印、之智慧、无分别相。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者。 是受持读诵之人、真心之功德也。 所谓真心与功德、皆无形相、倘若生执著心。 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注1、须菩提⊙使读者听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信心男女等3、初日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晨时、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4、中日份、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时、复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5、后日份、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暮时、亦按照、恒河沙数字、数次之身命、而布施、诸有情者6、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如是布施、复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数字、数次身命、献於诸有情者。 其所施之次数、莫可衡量与比喻7、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倘若复有其他之人。 听到见到、此金刚经。 复明其义8、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净信心、如是如实、信受奉行。 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时、以无量身布施者、过而善之9、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甚至笔书此经、复能1、受2、持3、读、4、诵耶。 仍能向其他有缘之人、讲解此经妙义乎。 以此功德、超越长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无量无数无边、倍而倍之、倍数倍数之上解如来屡次呼须菩提者、使其本性谛听、本心之义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无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义者、不鲜矣。 是故如来、唤起读诵之人、速发菩提心也。 一日三时、将身献於有情者、只可喻之、何况每时、以恒河沙身命、而布施耶。 如来这一比喻者、勿可忽视也。 佛曾对须菩提说、如我昔为哥利王、割截身体。 以及将身投虎。 割肉饲鹰。 当不及日日。 三时之中、所施於万一。 何况沙之数乎。 佛遇哥利王、而无四相者、是权乘、曲径之道也。 复经五百、方至正道。 五百生死、五蕴未净也。 无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厦成也。 然初果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来。 何况道性乎。 学佛儿、勿可混淆本末之训之。 哥利者、梵言恶性也、唐言哥利者。 善男女、逐诸色声为歌。 贪诸供养名利。 贪名图利、其名为恶王也。 节节支解时、是用智慧刀、割诸五蕴、截诸六欲、诸妄也。 身即平复、法身无伤、慧命无损也。 乔陈如等、五蕴意识也。 以及虎鸽等情、希自参自悟为妙。 故於无量无边劫、以身布施者、着相也。 着相之人、不可脱生而毕死。 是故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者、诸相莫可入也、不入诸相者、其福甚彼也。 甚彼者、甚诸有为有相、所施也。 何况书写此经、其精神、必归至、於真心、其慧命、纳入於、本性矣。 1、不变曰受2、不更曰持3、不违曰读4、不背曰诵。 为人解说者、自心领会、无一切相、则解说竟。 亦无解说竟相、则为无量、恒沙亿劫、而为我转。 故名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 为我转者、佛智慧也 发布时间:2025-08-10 12:10: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