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阿含暮抄解第七 内容: 四阿含暮抄解第七问已说功德亦说恶。 云何依名。 答依阴界处(修妒路也)阴界处者是名依此相。 依是故依依立。 是义阴者界者处者。 此众生依作相应功德及恶。 故是依功德恶可知。 问云何阴名。 答阴者色行智(修妒路)色行智是阴可知。 阴积聚束是一义。 此青黄赤白一长短。 小大圆四方。 以是为首。 解色义。 所生物姓受色阴。 知彼色有是受。 是色二义可见不可见可见属眼不可见异。 彼声香味细滑风。 如是以为首(是五事皆不可见)问已说。 诸大彼受诸大。 未知云何知色受。 答诸大地水火风(修妒路)此地为四首诸大相。 此是色一一等坚地也。 湿水也暖火也动摇风也。 此诸大受彼色烟云。 尘雾影光镜像五根净。 以为首(色五情也)问已说色阴云何行。 答行者身口意依(修妒路也)身是依是故依身口是依。 是故依口意。 是依是故依意此身口意依已依也。 此是行有为所作。 是故行修妒路说。 色有为此复。 以色成有为行(行是色也)如谷子成谷子。 如是知五阴。 彼无数彼。 是阴说如谷聚薪聚。 彼福无福不纯淑行问云何智名。 答痛想识(修妒路)痛想识此三道品法。 不为他界所取(不为六欲所牵也)世尊亦说。 谓忍则想知。 谓想知则智(忍则知痛知痛智所了也)此法杂是修妒路。 问云何痛名。 答痛者乐苦不苦不乐(修妒路)痛者痛之声以此痛(痛无形故云声)余命不相应。 若此痛痛此命相应。 是故言痛。 痛字亦尔。 彼痛有三。 苦乐不苦不乐。 是故各各生苦因。 乐生乐因。 苦生俱因。 不苦不乐。 世尊亦说乐痛者。 苦分苦乐。 不苦不乐。 苦乐分。 各对是义。 问云何乐名。 答乐淫不恶止生(修妒路)谓乐说此有三。 淫生不恶生止生。 彼淫生有五界。 爱淫界乃至欢喜不恶生。 不彼谤是义。 此是善出家者。 义戒戒想意不变悔是想。 谓爱此是不恶生。 止生。 根为首。 五盖得解脱无乱念。 禅等为首。 念行是想。 谓念欢喜。 此止生(自守也)止生名谓。 无热根。 义中不着(不受也)止生亦尔。 说此是三乐痛。 问云何苦。 答苦者生老死(修妒路)生老死者此是苦痛。 彼生名苦。 如生疽老。 如熟疽死。 如疽内溃流入支节。 若生已有一切苦。 此是生苦。 世尊亦说。 生已截手为首。 老苦色变。 力消如压(如压油也)死苦一切所爱财物。 离为首苦痛。 问云何不苦不乐。 答不苦不乐者。 谓三界(修妒路)此不苦不乐痛。 此有三当知。 不苦不乐苦乐相对界中。 当说前三界。 说前二苦乐痛。 不苦不乐三界。 是知欲界有三色界。 二乐。 无苦乐无色界。 一不苦不乐。 是故此一切界相应。 问云何此依。 答乐依欲为妙。 苦依恚为妙。 不苦不乐痴为妙。 何故此有乐痛。 谓无欲欲已尽如三禅苦。 如世尊头痛枪脚不起恚。 不苦不乐第四禅。 及四无色。 彼痴稍尽。 是故如相应说。 问此从何所起。 答彼因缘行界生(修妒路)彼苦乐不苦不乐痛行生因缘生界生。 如是为九若卒遇痛。 问因缘无数为尽。 是因缘也不尽是乎。 答因缘生福无福无余随数(修妒路)此苦乐不苦不乐痛因缘生。 彼因缘有。 三福无福无余随数相应。 福是乐不福。 是苦无余。 不苦不乐。 彼福者苦行对三禅也。 无福苦行无余。 第四禅及无色也。 问如福说施戒分别也。 如师说分别禅等无色。 是一向说福乐。 答此彼受言所伤。 (受三禅也)如与比丘三衣。 持钵与佛图罗刹(喻也。 衣与比丘者非一人以喻十二门。 钵与觉护喻一切三禅也)不与佛图罗刹比丘三衣也与钵耳。 若复有胜佛图罗刹比丘者。 三衣与如是分别禅等。 无色福三禅。 受福三禅分别。 受异他与是故禅福无所伤。 问此行生云何。 答行生者。 己身他行俱(修妒路)行痛有三。 己身想他想行有二。 知乐想苦想。 如自刀刺己也。 若已栴檀用涂(自治)他想彼系首破乐俱想语。 他为我刺头治涂以此为首(俱两也刺弹首凿凿首如是比也)问此界生云何。 答界生者时患卒遇。 (修妒路)问界异说欲色无色为是界。 答此非是界。 除众生。 此是因缘。 略举要有三想。 时患卒遇是界想。 彼时名。 夏冬春(修妒路)夏时冬时春时。 此三时知也。 痰夏时聚(风增唾减)唾冬时聚(风增痰息也)风春时聚。 (痰增唾息)如方说时想。 苦乐痛有。 问云何患为如苦行。 爱痴如所说说耶。 答此不也。 是法身相对耳。 此说依大身异。 彼患风澹唾(修妒路)此是风痰唾患大身。 彼想痛有。 问此云何卒遇。 答卒遇除众生因(修妒路)卒遇名除众生因。 苦痛生垣墙树山崖崩为首。 所因众生。 斯已他俱入内。 此痛义智。 问此云何想名。 答想有想无想有所有相(修妒路)想。 增益相似说。 此中随修妒路。 以想为首增益相。 是义彼想名。 及依是义无。 想无依。 如众多瓶。 或有言此是糗瓶。 此是酥瓶。 以此想得分别。 此中无糗无酥。 空是无想受。 如是声为首想。 增益受声为首。 除是受无所有名。 此非所有。 如是相欲为首说所有。 彼杂欲者欲解脱处。 知相无所有知相。 若虚空识处受。 无想有想无想处想杂想。 无所有无所有智相。 问此识云何。 答识者欲起成未成门行(修妒路)无色俱依因缘。 可得识种种识。 是识各二识(心识与根识六情皆尔)此是三起。 成门不成门。 行依俱依因缘可得。 此三因缘起世尊演行因识。 若复名色因识。 若复眼因色起眼识。 此是三行所作。 是故彼起阴阳精合在母胎识生。 此是生生因行在胎中稍长聚(藕叶上水也)转长。 (如小指状也)渐凝凝为首(转厚)未成门谓识是名色因(六情未成为名色因)若复成门未灭。 灭正受因根义识生。 此二依因缘依一义不异依得识。 是故因缘。 得问何故重说智。 前说戒息智。 依何故复说智。 答依智所布依智。 是二此中依智。 彼依智如戒分二说。 如是此知。 是故无所伤婆素跋陀三法。 次三初度说竟也 发布时间:2025-08-11 08:34:1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