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随法师:如何看待不同经典? 内容: 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地藏经》《华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些基本上是最常见的经典。 为什么这些经典最常见呢? 因为这些经典差不多就代表了佛教的几个宗派了。 比如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学净土法门必须学这三部经典。 学禅宗呢? 看似不依文字,实质上也有很多相关经典,《金刚经》《心经》等,还有很多人读《坛经》,严格讲《坛经》不算经典,《坛经》是中国祖师讲的,算是祖师语录。 从佛经来讲,还有《楞严经》,很多人研究《楞严经》,因为有开悟的楞严之说。 想要开悟的,大多会去学《楞严经》。 学天台宗,《法华经》;学华严宗,《华严经》;唯识宗呢? 《解深密经》,这是唯识宗的主依经典之一;唯识宗依据的经典比较多,有六经十一论之说,但主要的是《解深密经》。 律宗呢? 律宗依据的不是经典了,是戒律《四分律藏》,依戒律来建立这个宗派的;密宗呢? 密宗有三部经典,《苏悉地经》《大日经》《金刚顶经》。 为什么这些经典流通最广呢? 实际上这是代表了中国佛教的宗派现象。 这些不同的经典,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正因为具有代表性,才能成为普及性的经典。 这些经典讲的内容都不一样。 如果某两部经典的观点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的时候怎么办?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有人说经典都是佛说的,佛在某些经典没有讲念佛,怎么就专讲念佛呢? 《金刚经》里面不讲念佛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有相都是梦幻泡影,都是空的,连极乐世界也是空的。 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好像净土法门很着相,禅宗是不着相的,以此就认为净土法门境界很低。 是不是这样的呢? 看净土经典明显不是这样的,要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只有通过判教才能完全了解其内涵。 一比较,不同经典的理论差异就出来了。 作为一个学佛人,看到这样的经典差异,如何分辨? 怎么取舍? 只有判教能解决这个问题。 判教可以把各种经典拿来比较,判《金刚经》是什么经,判《无量寿经》是什么经,判《法华经》是什么经祖师为什么要判教? 就是因为佛经太多了,学佛的人面对如此多的经典,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入手。 中国佛教跟印度佛教不一样,佛在世时,佛说的经典,大家都听、都学,本身有先后次第,有应机而说。 几十年说的经典最后汇集成为一大藏教。 但是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从无到有,很快大量的佛经就来到中国了。 大家还不了解佛法,经典已堆积如山。 面对浩瀚的佛经,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来认识、取舍。 祖师大德的智慧高,为了给大众找到一个学习的方法,就先把所有的经典进行梳理、比较,把经典的教义、宗旨、理论体系提炼出来。 比如学净土宗,净土宗的宗旨是什么? 善导大师有讲念佛三昧为宗,就是念佛为宗。 当然,在念佛后面还有往生念佛往生;禅宗呢? 直指人心的,明心,以心为宗的;天台呢? 天台的教理是圆教,修圆顿止观,体是中道实相。 每一个宗派,站在本身的体系来讲都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学习经典就要懂得每一部经典的宗旨,知道这个教理是在哪一个层面。 比如《金刚经》和《法华经》,两部经拿来比较,到底哪一部经典好,一定要比较才知道。 世间有一句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比较怎么知道哪一个好呢? 比较,不是在评论是非。 很多人一听说比较,就认为是在评论是非。 判教不是在评论是非,而是要如实地反映经典之间的差异性,经典的高低。 经典有没有高低呢? 有高低。 大乘小乘,权教实教,这不就是高低吗? 如果没有高低,都一样的话,那佛就太多事了,讲那么多干啥? 佛之所以讲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法本身有差异,众生的根机有差异,得到的利益也有差异,这样才会形成不同的经典。 想成佛,有成佛的方法;如果不能成佛,想成菩萨,就有菩萨的方法;不能成菩萨的,想成为小乘圣人,有小乘的修法;连罗汉也不能成就了,那就修人天善法,持五戒十善,修四禅八定。 你在哪个阶位,你追求什么果位,就有相应的方法。 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认识经典,就要通过判教,才知道哪一部经典在讲什么,在整个佛法里面居于什么位置。 比如我们看中国地图,成都在中国的哪个地域呢? 西南。 西南是一个大定位,那在地图里面就要找到成都在西南的哪一个点上,离北京有多远,四面八方大概是什么状况。 这样才能够对成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然成都在哪里都不知道,对成都的概念就是模糊的。 我们要认识每一部经典也是一样的道理。 佛法是一个整体,就像中国地图一样,每一部经典是一个局部,那么它在整个佛法里面处于什么地位,重要性有多高,这要通过判教才能看得出来。 为什么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呢? 实际上就是把所有重要的经典拿出来选,各自选择主依的经典,并建立相应的体系,最后形成影响的就是八个类型。 八个宗派虽角度不同,各成体系,但基本上把佛法都包含完了,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了。 后人也没有别的事可做了(当然也很难做建立宗派这样的事),只能是继承前人、古德的智慧。 关于不同的经典,只有通过判教才能够认识经典的差异性。 差异性不是是非之分。 经典之间本来就有差异,这个很正常。 不要一听说差异就觉得在分辩是非,就在讲是非。 判教是智慧问题,不涉及是非问题,是非是因为凡夫的情见才有是非。 把凡夫的情感抛掉,完全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认识佛法,就法论法,就没有是非之争。 古代的高僧大德辩论法义,可以辩得面红耳赤。 但古人辩论比我们现代人高明,只辩论法义,不涉及人情是非。 都是围绕法义来辩,凭你的智慧、凭你对佛法的了解来辩,当然要有充分的依据,不是凭空来辩的。 要从经典里面找到依据,大家都依佛经来辩,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来辩才能够体现出法义的差异。 古代这样的辩论是很厉害的,有很多祖师大德就是因为这一点,甚至被迁单。 比如道生法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道生法师,早期在北方弘法,讲阐提众生都有佛性。 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 《大般涅槃经》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当时这部经典还没翻译过来,道生大师还未见经证,就敢讲阐提众生都有佛性。 整个佛教界都反对他,不认可这个观点,把他赶到南方去了(当时南北分立,就不让他在北方待了)。 古代这种法义的辩论是非常强的。 当然,现在也是一样,不过现在的人多了一点,法义辩论的时候开始有是非,开始人身攻击,甚至障碍、破坏对方。 学法心要正,既不能夹杂是非,又要分清法义,不能含糊笼统。 如经典所说:善能分别诸法相。 能如实分别不同的教法,就知道经典不同,法义不同,应机不同,利益不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11:34:5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