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随法师:“经”的五种涵义 内容: 古代祖师大德对经作了一些解释,大概有五种涵义:一、经有出生义佛经能够出生很多法义,有些佛经虽然文字很短,但是每句话里面有法味。 为什么学佛的人会有欢喜、法喜充满? 因为佛法的文字跟世间的文字不同,佛经里面有内涵、有法味。 法能够给众生带来欢喜,法跟我们的心性是相应的。 凡夫的心被染污,我们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用佛法的眼光来看就不一定对。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障碍、那么多烦恼? 是因为内心装了很多错误的东西。 但是读佛经,修学佛法,能够净化我们的内心,将我们的心性引导到正面的道路上来,这样我们的心性才是正面的,才是它本来的状况。 二、经有涌泉义涌泉,就是涌泉水,像地下的泉水不断地上涌,不断地流出来,表面看流出来的很少,但是它会源源不断。 就像深井里的水,随时抽随时有水。 读世间书和读佛经,会有不同的感受。 世间再好的小说,有没有人天天念的? 有没有把中国的四大名著天天拿来念诵? 没有。 再好的书,最多看三遍,就不得了了。 当然,传统的一些典籍,如《论语》等,可能会看得多一点。 而佛经不一样,值得我们一生一世去看,因为佛经意味无穷,今天看有意思,明天看还有更多的、更深的意思。 佛经的内涵没有固定化。 像现代人讲佛法、写文字,都很僵化,一个文字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写的文字很长。 但是佛经不同,一个文字可以包含很多意思。 我们简单讲一个空字,这一个字可以讲几十年都讲不完;讲极乐两个字,可以讲大量的文章出来。 世间的文字,意思就很简单,只能表达固定的东西。 三、经有显示义佛法是通过文字来传道,文以载道以文传道,文字只是在传递法味。 如果我们执著于文字,而忘记了文字所表达的义理,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有很多人喜欢天天读经,但经典讲的意思却不知道。 以为读了经就有功德,就能够成佛。 读经一定要明白经显示的意思,才能依教奉行。 善导大师把读经定位为助业,为什么叫助业? 佛经是告诉我们道理,我们通过读经明白道理之后,就可以放下经典,依教奉行了。 禅宗为什么可以不要经典? 因为不立文字。 但是,不立文字也没有办法把这个道传下去,一定还要立文字。 所以,禅宗的经典,有时候比其他宗派还多。 好比我们讲月亮两个字,可以用很多文字来描述,一个大圆盘、淡淡的光色虽然形容了很多,但是别人看不到,就无法理解。 还有一个办法,用手指头告诉他,月亮在天上挂着,只要抬头仰望就可以看见了。 禅宗就是直接告诉你,月亮在空中,你自己看,看到了,就不需要解释了。 学教理的人,就是在解释月亮是什么形状,怎样的大小,什么色味等等。 解释了半天,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月亮,那就是文字。 禅宗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直接指示真相,但是因为真相无形相,反而最难理解。 因为脱离了文字,脱离了我们的根机,我们很难理解。 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借一个手指头来看月亮,这个手指头就是文字记载,文字就能够指明方向,文字能够载道把道理告诉我们。 我们读《阿弥陀经》,就要读到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我念佛可以往生西方,这样,《阿弥陀经》就算读懂了,就可以放下来念佛了。 四、经有绳墨义做木工活的人,能够理解这一点,现在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了。 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木工活都是木匠取材来做。 比如做桌子,把原始的木材拿来之后,先要规范它,拿两颗钉子在木材两头一钉,中间用一条绳子一拉(上面沾上写字的墨),然后再弹一下,木头上就会印上一条直线,这叫绳墨。 绳墨有辨别邪正的功效,比如木材多了一点,把线一拉,多的地方就可以去掉了,不直的地方可以把它变直。 我们有经典作依据,就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了。 经典就像标准线一样,世间法讲标准,佛法也要有标准。 经,就是标准,能让我们分清邪正。 我们读《阿弥陀经》,就知道往生的正因;读其他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地藏经》,就无法分辨往生正因在哪里,因为这些经典不讲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有另外的正因,另外的道理。 如果用世间法来讲佛法,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善导大师讲: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这是善导大师对我们依经的一个说明。 为什么要依经? 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这句话很严重,连菩萨的教法都可以不听,只有佛的教法才是最高的标准。 为什么菩萨教法都不能听? 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相应教。 如果菩萨讲净土法门,跟净土三部经不相应,跟佛说的有违背,那菩萨讲的就可以不听了,就要依佛说的。 佛法讲依法不依人,为什么要依法不依人? 佛为什么定这个标准? 因为我们人的智慧不圆满,即使是菩萨的智慧也还没有圆满,只是比我们普通人高,但是跟佛比,菩萨还在修行阶段,福德智慧不够,没有究竟圆满。 那菩萨讲的内容,也有可能跟佛讲的有差异。 善导大师讲这句话,当然有原因,不是无缘无故讲的。 因为在唐代以前,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在弘扬净土,到了善导大师的时代,其他宗派的祖师也在弘扬净土,也有关于对净土三经的一些解释和说明。 尤其是《观经》,讲五逆十恶都能往生。 五逆众生临终念十声佛,就往生西方了。 有一部论著是无著菩萨所作,叫《摄大乘论》。 学习《摄大乘论》的人就认为,《观经》的临终十念没有往生,认为临终念十声佛,有愿无行。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只走了十步路,不可能走到终点。 比如从成都到北京,一千多公里,我们才走几里路,怎么能到终点呢? 佛是为了鼓励我们,说可以往生,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念佛,以后再慢慢修、慢慢修,修到一定的时候才可以成佛。 这个观点就严重影响了净土行人对往生的信心。 所以在隋唐时期,这个问题是一个焦点,其他宗派和净土宗的祖师,为了这个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法义上的辩论。 善导大师《观经疏》里为什么用楷定古今这样的词,就是因为有如此特殊的背景。 当时,其他宗派的观点很盛行,善导大师为了让大家正确地理解净土的教法,对往生有信心,所以就讲了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 虽然是菩萨,但是讲的内容如果违背了净土教法,那也不能相信,要唯信佛语。 这些在《观经疏》里面都讲到了,大家可以去关注,了解。 如果把菩萨的观点作为标准,就会形成怀疑障碍,心中就有疑惑了。 抱惑自迷,心中抱着这种疑惑,迷失自我,觉得往生很困难了。 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抱惑自迷,不愿意放弃疑惑,再自误误他。 自己不相信,又去告诉别人,甚至反过来,还要障碍有信仰的人。 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净土教法自古到今,都有人破坏、误解,甚至起邪见。 如果我们自己误解了,就会失去往生的大利益。 这个损失不小,我们损失一千万不算大事,损失往生大利益,这是大事情,因为人生就会白过了,白白错过解脱、往生成佛的大利益。 五、经有结鬘义世间有将零散的各种花类编织成一定形状以作装饰之用,称为花鬘。 佛经之结鬘义,即是指经典以文字义理贯穿诸法,显佛法之庄严。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智随18 发布时间:2025-08-13 12:06: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