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忍让吃亏的前因后果 内容: 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 佛教讲三世因果。 有一首偈颂:“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天就是指因果规律。 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 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 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 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 《金刚经》说,假如受持此经的人罪恶大应坠落恶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轻贱,他的罪业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一方面消除罪业,另一方面种了成佛的因,这个利益非常大。 还有些人说:“忍让是软弱,你越忍让,人就越欺负你。 ”这种看法也与佛教的观点相违背。 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 “大人”是指修菩萨行的人。 忍不是软弱而是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 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受到感化。 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 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其实这句话本来是“无度不丈夫”。 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 “度”就是度量、气度。 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 佛教认为,吃亏是福。 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 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 我们要用佛法来作为人生的指导,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 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害人就是恶。 害人等于害己。 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要有还债的想法。 我们早一天把债务还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扫除障碍。 弘一大师说:“我不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占便宜的就是小人。 ”这个标准很明确。 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弘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 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 ”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 ”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还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个性,就是吃不得亏,受不得气。 ”好象这个毛病没有办法改。 这种说法也是非常错误的。 修行就是要针对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修。 如果不改掉这些习气,就不能学佛;纵然学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学佛就是要学舍,我们种种的习气,应该全部舍掉。 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学佛的障碍。 障碍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说:“你欺负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 人格是最重要的。 ”从佛法的观点看,修菩萨行,忍受别人的侮辱,对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影响。 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显示了我们人格的高尚。 前面举的那个禅师,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没有受损失,而且更显示出他人格的灿烂光辉。 我们平常与别人发生争执,常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忍不下去。 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检查自己,不应到别人身上找原因。 宣化上人教导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这个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行必须遵守的准则。 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 一件事即使别人完全错了,我们也应该检查、忏悔自己的业障。 星云大师有那么大的福报,与他待人处世那种宽阔的心胸很有关系。 他经常教导弟子,在待人处世上就四个字-—“你对我错”。 即使他诽谤我们,侮辱我们,他完全没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绝对没错,肯定是在过去生中种有恶因,得罪了他,对不起他,今天应该忏悔。 所以,不能割断三世因果看问题。 还有一种人,明明是自己错,也不愿意认错。 他认为这样有损自己的威信。 这是错误的。 因为真正有威信,并不怕认错。 若真正能认错,威信才会更高,上面说的那位禅师处理那件事并没有损伤他的脸面,相反,他的形象更伟大,大家对他更加尊敬。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护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动了别人,教化了后人。 他的威信并没有受损失。 以上举出的这些,是我们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习气。 归纳起来,有个根本的东西在作崇,这就是坚固的我执。 一切都有个“我”,就会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种下了恶因,障碍我们学佛,障碍我们从死苦海中解脱出来。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8-15 10:48: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