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内容: 道源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 —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十月讲于志莲精舍— 施旺坤敬记 一、总释名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天要跟诸位讲的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先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解释一下。 「大方广」,是讲一真法界的本体、法相、妙用。 佛经上都要指出来一切法的本体,本体的名字各经不一样,譬如《大乘起信论》称为「真如」,《妙法莲华经》称为「实相」,《华严经》称为「一真法界」。 不二叫「一」,不妄叫「真」,不是对着妄说真,根本没有妄法叫真。 「法界」是一切法的法性,性就是本体、自性。 也就是一切法的本体,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的自性。 「大方广」三个字,先说「大」,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大。 「大」者包含为义,不是对着小的大,对着小的大不是真大,因为大以外还有个小对着。 一真法界的体,包含一切法,体外再没有一个法,大而无外。 「方」者正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法相,是无相之相,无相之相最方正,不偏不邪谓之正。 一真法界的法相,不是偏法、不是邪法,是最方正的相。 「广」是广博,就是一真法界的妙用广博。 你只要能悟到一真法界的理体,你随时随处都能生起妙用,所以它的妙用甚多,无量无边。 「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每次讲到佛都是这样解释。 但是《华严经》的佛,不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印度国净饭王的儿子,是千百亿化身佛中的一个。 化身佛,也叫应身佛。 佛有三个身: 第一、法身,法身是理体,身是身体,身体是个理体。 证得真理之体,就是证得了法身,就成佛,叫法身佛。 第二、报身佛,报是果报,我们凡夫的身体,是受苦的果报身。 佛是受法乐的果报,小乘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大乘家要修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就是修六度万行修成佛,他的功德无量无边,他得的报身佛,享受的果报法乐,也是无量无边。 大乘家的报身佛,要地上菩萨才能见到,凡夫二乘人都见不到。 佛都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他发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都是这样,发愿度无边的众生。 先度上根利智那些大菩萨,凡夫二乘人,「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释迦佛成了佛说《华严经》,凡夫二乘人看不见毗卢遮那佛的身体,说的圆顿大教听不到,佛相也见不到。 第三、应身佛,佛太慈悲了,「隐尊特显劣」,把最尊贵特殊的报身佛隐藏起来,现劣应身,现一个应众生之机的佛,叫应身佛。 这就是出生印度国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 劣应身就是不高明、卑劣,但劣应身佛不是对着凡夫讲的,是对着报身佛讲的。 《华严经》是报身佛说的,但是依着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分三个佛的名字: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我们现在佛弟子每天吃饭都要念供养咒,供养佛时都要念这三句。 《梵网经》上翻译为卢舍那佛,和天台宗所说的相合。 《华严经》上翻译为毗卢遮那佛,但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佛,清净法身佛是个理体,不说法。 对大乘菩萨说法的是报身佛,对凡夫二乘说法的是应化身佛,应身佛,也叫化身佛。 那《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吗? 实际不是这样,梵音相同,不过《华严经》翻为毗卢遮那佛,《梵网经》翻成卢舍那佛。 我们把它圆融起来解释,《华严经》的毗卢遮那佛,因为证得法身,才能显报身,是法报合一的佛。 虽然名叫毗卢遮那佛,实际还是讲经说法的报身佛。 「大方广佛」讲好了,再讲「华严」两个字。 「华」是开花,是表菩萨的因行,因位修行的行门等于开花,结果才成佛。 身有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有数目字,那是化身佛,让凡夫二乘人看的。 报身佛不能说他有多高,也不能说他有多少相好? 都是按无量讲,不能说出数目字来。 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这些相好庄严从哪里来的呢? 没有自然释迦、天生弥勒。 外道讲的是无因之果,佛教讲有如是果,必有如是因。 这些无量相好庄严,得有无量的因,他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修的无量功德,庄严出来报身佛的相好庄严,所以叫「华严」。 「华严」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报身佛应该叫「华严佛」,这里为什么称「佛华严」呢? 开导给我们听的,你要不要成佛呢? 我们是佛弟子当然要成佛,我们也学发四弘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成佛,是要成小乘或大乘的佛? 当然要成大乘的佛。 你就要修《华严经》上所说的大乘行门,《华严经》上所说无量的行门,那是因华。 你把行门修圆满,就把大乘的佛庄严出来,这就是用因华庄严佛的果德,开示叫我们修因华。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别名讲完。 再讲「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合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简单翻译为经。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别名,具足人、法、喻三种法相。 经的名字千差万别,但是有个原则,要由三种资料组成,叫人、法、喩三种法 相。 法相,就是资料,「人」是能说所说的人,「法」是佛法,「喩」是譬喻。 单种起名,叫做「单三」,何谓单三? 一、单人立题,比方《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是个究竟人;所说的「阿弥陀」,也是个究竟人,叫做单人立题。 二、单喻立题,比方《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的因陀罗网,是譬喻。 三、单法立题,比方《涅槃经》,「涅槃」是法。 「复三」,是两个法重复起来取经的题目。 一、法喻立题,比方《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二、人喻立题,比方《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他说法像「狮子吼」是譬喻。 三、人法立题,比方《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因位圣人,「般若」是法。 「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种资料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是法,一真法界的法。 「佛」,大乘果报的佛是圣人。 「华严」是譬喻,修因位的行门,用因华庄严出来果德。 佛说的经很多很多,无量无边,但是立题有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经题里面的资料只有三种,就是人、法、喻这三种。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华严经》所讲的境界,叫「解脱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人的境界。 佛菩萨的解脱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可以心思得到,可以言议得到。 你心里想不到这个境界,你用言语议论不到。 不可思、不可议,这就是《华严经》上讲报身佛的境界。 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我们要怎样成佛呢?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成佛了。 「入」有悟入、证入。 先开悟,悟入这境界,再依悟入的理体去修行,修行到深处叫证入。 如何能开悟证果呢? 要研究《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就是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品境。 《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第四十卷,最后一卷,不是《八十华严》的八十一卷。 为什么有的写八十一卷呢? 因为《四十华严》不流通,只有看藏经的人才去看它,第一种翻译《六十华严》也不大流通。 《八十华严》现在有流通本,大陆上有木刻本,现在有影印本,也有铅字排印本,所以现在我们讲的都是《八十华严》。 《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流通很广。 大家不去精深研究,以为《八十华严》没有《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卷,一定是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写上第八十一卷,这是错误的。 三种华严,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全部算在一起,一共有四万五千偈。 而《华严经》在印度有十万偈,还有五万五千偈没有翻译过来,为什么不全部带到中国来翻译呢? 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利,经典由印度带到中国,一种是从北方的旱路,要经过一片大沙漠,迷失了路走不出来,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会死在大沙漠。 一种是走南方的海路,当时没有轮船,坐木板的帆船,遇到刮风就把船吹沉了,所以要从印度将经本带到中国来,都是古时候的大菩萨发心冒险,为法忘躯带来的。 你想路途遥远,一个人空手走都走不通,经典怎么带呢? 所以无法一次全部经都带过来,先带过来的是《六十华严》,再带过来的是《八十华严》,接着带过来的是《四十华严》。 《四十华严》确实是接《八十华严》,《八十华严》有一品叫《入不可思议解脱品》,但是经文很少。 《四十华严》全部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品》,经文有四十卷之多。 《八十华严》上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还有五十多位参访善知识的经文没有带过来。 《华严经》说的法相,以十个法相为标准,表事事无尽,十个再乘十个,表示无尽的法门。 有的说九个法相,叫减一时;有的说十一个法相,叫加一时。 善财童子要参访的善知识,应该是一百一十位,叫加一时,绝不会参访五十三位。 《华严经》上有明文,是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可是经文没有来全,只有五十三参。 古人说:《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一切经典讲的佛理,没有超出《华严经》。 天台宗最赞叹的是《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说《法华经》的道理最圆满,超过《华严经》。 不是天台宗智者大师见的理论,没有华严宗,因为智者大师只见到《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都没有见到,他如果见到,会赞叹《华严经》是经中之王。 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为法王,等于国王,贵在万民之上,富有四海之财,佛多么高贵富裕,看《华严经》就知道。 上次我们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到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接续法王之位,能承担法王家业。 你不知道佛有多富贵,怎么承担? 所以一定要读《华严经》,才知道法王有多富贵,你才能发心承担他的家业,才能当法王子。 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一生成佛的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我们凡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生成佛的榜样。 修多长的时间? 即生就成佛。 善财童子做到了,照着善财童子的路修行,我们都能即生成佛。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就是把《华严经》万种因华的行门归纳起来,不出十大愿王。 《华严经》是圆顿大教,度的都是圆顿大根机的大菩萨,就是上根的众生。 中下根的众生,叫他发菩提心,修万种行门,他修不来,这样圆教就不圆满了。 要圆度一切众生,不能舍弃一个众生,把《华严经》的无量行门,归纳为十大愿王。 由十大愿王把众生引导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上次道源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可以成佛,这样中根、下根都可以做到,圆度一切众生。 《华严经》包含一切佛法,归纳到十大愿王里面,过去大祖师立的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立的,就知道《普贤行愿品》的重要。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念完了,要跪下观想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回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我要度一切众生,都入到《华严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发愿,十大愿王,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发的。 回向一切众生的《回向文》,也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发的愿。 晚课念《礼佛忏悔文》有十六个偈颂,也是摘录自《普贤行愿品》,足见《普贤行愿品》的重要。 我们研究《华严经》,要看《华严经疏钞》,在中国依着《华严经》立一个宗派,叫华严宗。 华严宗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 《华严经疏钞》是四祖清凉国师着的。 我们现在看见《八十华严》的经本就害怕,认为经文太长,看不完,清凉国师把《八十华严》着成「疏」,怕人看不懂,又着「钞」解释,写成《华严经疏钞》。 在过去有个说法,着的疏不能放入经文,认为是:「割裂经文,罪过无量。」《大藏经》即是把《华严经》《华严经疏》《华严经钞》分开,要研究《华严经》,必须三本对照看,初学的人不容易阅读。 到了民国,上海有几位大居士发心把疏钞会入经文,经过多年才编辑完成。 首段是《华严经》经文,次段是疏,再次段是钞,这样就不必三本对照看了。 编成以后刻成木刻板流通,弘一大师赞叹《华严经疏钞》很好,等于一部《佛学大辞典》,内容更为丰富。 因为《佛学大辞典》偏重解释佛法的名相,世间法的名相,必须另外看《辞源》《辞海》。 《华严经疏钞》世间法的名相很多,因为它解释一种名相,要解释出来十种道理,依着《华严经》事事无尽解释的,清凉国师学识渊博,是贯通一切佛法及一切世间法的大祖师。 《华严经疏钞》现在台湾有流通,劝请诸位发心请一部来研阅,是至高无上的享受,并且可以得到《华严经》的大利益。 再介绍《普贤行愿品》的注解,清凉国师完成《华严经疏钞》后,《四十华严》才翻译出来,他又着了《四十华严疏》,可是没有钞。 《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在唐朝利益很多众生,尤其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依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不来,决定要依着《普贤行愿品》发十大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清凉国师特别单着一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别」是另外,单独流通叫「行」。 后来五祖圭峰大师,认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着得很好,特别又着「钞」来解释「疏」,书名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收入《卍字续藏经》,此书现在已有单行本流通,诸位一定要发心请来研阅。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朝时在西域有一个「罽宾国」,梵语羯湿弥罗国,罽宾国,是旧的翻译。 新的翻译,玄奘法师翻为「阿谁入」,因为这个国家四面环山,周围都是山林,非常险要,自从建国以来别的国家未曾侵入其国,取名「阿谁入」,有自高自大之意。 《华严经》共有三种译本,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 晋朝翻译《六十华严》,唐朝翻译《八十华严》、《四十华严》。 「般若」,即是罽宾国翻译《四十华严》的三藏法师。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均贯通。 般若为这位法师的德号,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 「奉诏译」,这部《四十华严》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翻译的。 二、别解文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一段是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 「尔时」,就是说完第三十九卷的时候。 「普贤菩萨摩诃萨」,「摩诃」叫大,「摩诃萨」叫大菩萨,等觉菩萨都叫大菩萨。 「普贤」两字怎么讲呢? 行弥法界曰「普」,行是大行,普贤菩萨的行门最大,弥满于法界。 徧法界都是他行菩萨道的所在,普即普徧的意思,他的大行普徧弥满于法界。 位临极圣曰「贤」。 位,是这位菩萨的地位。 临,是临近。 极圣,最极的圣人就是佛。 他的地位临近最极的圣人,与佛只差一等。 《华严经》有华严三圣,中间供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文殊师利菩萨,骑一只狮子。 右边是普贤菩萨,骑一只白象。 狮子表智慧,象表行门,一个大智慧,一个大行门,合起来就是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两个侍者,老的是迦叶尊者,年轻的是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 《普贤行愿品》三十九卷是赞叹如来功德,所以「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是等觉位的大菩萨,他称赞如来的功德特别超胜,叫胜功德,「已」就是赞叹完了。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在华严法会里都是亲证法身,初地以上的大菩萨。 「善财」即善财童子,他年纪轻叫童子。 他最初遇到文殊菩萨,教他发菩提心,再去学菩萨行。 发菩提心就是发愿,发了愿不修行,等于发了空愿,所以发了菩提心,得行菩萨道,得去参访善知识。 因为善财童子是《华严经》的当机者,普贤菩萨跟诸大菩萨说法,也就特别称呼善财童子。 「善男子!」这是普贤菩萨称诸大菩萨和善财童子。 在佛经上,佛叫当机者,往往都叫善男子。 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善男子,包含善女人,佛经上佛往往连着称呼:善男子、善女人! 但是以善男子为首众,善女人是第二众,说善男子即含善女人。 第二种解释,善男子即大丈夫,「善」即发菩提心,此善不是世间凡夫的善,凡夫利益不了自己,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凡夫的善不能称为善。 也不是二乘人小乘的善,二乘人自己了生死,不度众生,也不能称为善。 必须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才是真正发了善心。 发了菩提心的男子,才能称为善男子。 看到善男子的经文,我们就要观察自己,发了菩提心没有? 要是没有发菩提心,虽然为男子身,也不能称为大丈夫,不能称为善男子。 是个女人,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丈夫、善男子。 这里确实是称呼善财童子的,「诸菩萨」已经证得法身理体,地位高,所以放在前面,实际当机者是善财童子,告诉他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赞叹不尽。 下面一行经文,都是这个意思。 「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前面我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完了,你不要以为如来的功德只是这么多。 假使诸佛来赞叹也赞叹不完,不但一尊佛、两尊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也赞叹不完。 下面说赞叹的时间长,「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劫」就是长时间,劫有小劫、中劫、大劫,这是讲大劫。 大劫的时间长得不可思议,这里不是一个大劫、两个大劫,而是「佛剎极微尘数劫」。 剎就是世界,一尊佛教化的地方。 佛剎,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都是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为「极微尘」,极微尘就是最细、最小的微尘。 太阳出来的时候,从窗户缝隙射进来一道光线,你可以看见微尘在浮动,它和空气轻重差不多,不会落下来。 那个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每一分叫「极微尘」,是说尘点很微细,微细到极处了。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世界,把大地的石头碎开来,碎为极微尘。 把一个极微尘算一个大劫,大劫就有无量数。 《华严经阿僧祇品》中,有一百二十五个大数目,都不是我们凡夫算得出来的。 「不可说不可说」,就是大数目的名词,不是一个佛剎微尘数大劫,也不是两个佛剎微尘数大劫,而是「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佛剎微尘数大劫。 上面还有一个「经」字,「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经过这么多劫。 「相续演说」,十方一切诸佛都在演说佛的功德,把佛的功德赞叹完了吗? 没有,「不可穷尽」。 这就是说菩萨赞叹不完,要佛来赞叹。 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赞叹,而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也赞叹不完。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那么长的时间。 「相续演说」,不断的赞叹,还是「不可穷尽」。 这就是极力强调,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怎么赞叹也赞叹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里才说出来普贤菩萨叫当机者的宗旨何在? 如来有那么多赞叹不完的功德,那是佛的果报。 「欲」,是想要。 你假若想要成就这功德门,应当修十种广大的行愿。 如来怎么成就这无量的功德呢? 在因位当中,就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 你想成就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你应当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 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包括一部《华严经》,也就是一切佛的功德,都在这十种大行大愿里面。 「行愿」两字,在其他经里面都叫「愿行」。 「愿」就是我们立的志向,发愿就是立志,也叫发心,「行」就是修的功夫。 你先立志发愿,而后修行门,愿在前面,行在后面。 「依愿引行」,发了大愿,引导出大行。 「以行填愿」,你修行门,把空愿填实,。 满了菩提大愿,你的行门就修圆满了。 《普贤行愿品》把「行」放在「愿」前面,这个深意,就是发的还是十种大愿,可是不是空愿,是即行之愿。 发这个愿,就要修行门,叫「即愿即行,即行即愿。」行愿两字,二而不二,行就是愿,发的愿就是修的行,所以叫即行之愿。 把「行」放在「愿」前面,使我们知道这十大愿王,发了愿就修行。 你见了如来有无量无边赞叹不可穷尽的功德,那是如来的果法。 你见了果法,就要修因,如来的果法是修出来的,所谓不是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不是无因之果。 怎样证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呢? 修这十种大愿来的。 我们要学佛,就先学这十种大行愿,将来行愿圆满,你就任运自然,证得如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的功德。 这十种大愿,合起来就是一个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 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就是佛的觉,也就是佛的道。 我想证得佛的道,要先发道心,就是发成佛的道心,叫菩提心。 要记得,发成佛的心,不是成阿罗汉。 成了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正好满他的菩提大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佛不舍弃一个众生,才叫佛,不然,只是小乘的圣人。 我们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这里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如来的殊胜功德,得发这十种行愿。 成就如来的功德作什么呢? 要自利利他,要下化一切众生。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告诉善财童子如是发心,也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是发心。 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 修行用功求的什么呢? 有的想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好好的享人间的福报。 有的想求生天,在天上享天福。 有的认为人天福报不能久长,发心修行,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结果修成二乘小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这样发心修行就冤枉了。 要知道,修行不是简单的事,你求人间的福报,也要费一点精神,结果不出轮回,求个无常的福报,那不是冤枉吗? 修成二乘小果,也不是简单的事,结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众生,那不是冤枉吗? 同样费力气,你为什么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 这里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心? 怎样修行? 修这十种大行大愿,绝对不会错误。 我们再观察一下现在的佛弟子,每个寺院要是做法会,比如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纪念日,每个寺院都有很多信徒来拜拜。 你问他有什么愿心呢? 求平安。 他没想到来生来世转一个大富大贵的人,更没想到来生来世生天,他也不懂要修成二乘小果,就是求现在平安,这样的佛弟子是可怜愍者,这不能怪他们,应该怪没有人讲法给他们听,他们才不懂。 发菩提心这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怎么会了解呢? 所以道源常常劝请大家,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发心弘法。 你们看佛教东传中国,是像法时代,出了多少大祖师、大法师? 比丘弘法,已经人才济济,不需比丘尼弘法。 比丘尼弘法都没机会,怎么需要居士弘法呢?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大祖师、大法师很少,现比丘相的比丘就不可多得,四众弟子不要负责弘法吗? 佛法等于一个大殿,由四根大柱子撑着,就是四众弟子都要负弘法责任,所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都应当弘法利生。 弘扬《华严经》吗?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但是必须考虑:第一、《华严经》文丰义博,能不能讲好呢? 第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讲一遍就要三年,有没有人听呢? 所以你们就讲《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道理,都在里面,也就是全部的佛法都在里面。 十大愿王,很好学,也很好讲,只怕你不发菩提心。 你发了菩提心,学《普贤行愿品》,去弘法利生,这是做得到的,你为什么不发心呢? 讲这一段话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普贤菩萨讲这一段话,是劝善财童子发心,道源劝请诸位发心,是直接跟普贤菩萨学的,不是扯远了。 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上面经文说应该修十种广大行愿。 「何等为十?」普贤菩萨自己征问,下面自己答复。 十大愿王,前面开经时候就跟诸位说过,我们现在早晚课,都是依着《普贤行愿品》定的,甚至做一切法事的仪轨,都是依着十大愿王定出来的规矩。 「一者、礼敬诸佛」,我们现在做早晚课一进佛殿,先磕三个头,任何一个寺院都是这个规矩。 在家居士家里设佛堂,你进佛堂要先拜三拜,都是依着十大愿王的规矩。 「二者、称赞如来」,拜三拜后要唱佛赞子,因为佛赞比较费时间,现在除了早晚课外就不唱了。 古早的时候天天要唱赞子,因为赞子是赞叹如来的。 先拜三拜之后,要先唱香赞,那是赞叹如来的功德。 「三者、广修供养」,我们现在把广修供养,摆在「礼敬诸佛」之前,因为那是由香灯师办理的。 烧香、献花、献供水,都是属于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晚课要念礼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属于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寺院做早晚课时,大家都要参加,这是做功德,你都应当随喜,这就是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间,这两个大愿实际是一个大愿。 请佛住世,就是为请转*轮;请转*轮,必须请佛住世。 我们现在生于佛前佛后,没有见到佛,想请佛转*轮请不到。 没有见到佛,怎么请佛住世呢? 这就通到现在转*轮的法师身上。 你要是发了十种大愿,你能讲经,自己讲。 不能讲,你遇到会讲经的法师,请他来转*轮,这就通到请佛转*轮。 因为法师会讲经,一般的信徒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请? 你知道哪一位法师会讲经,也知道怎么请法师讲经。 你有因缘准备一间讲堂,就去实现这个大愿,请一位法师来转*轮,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还大。 我本来不应该说这些话,因为我就是讲经的法师,这是不是自己在贪名? 道源如果有贪名的心,不应该说这些话;道源没有贪名的心,应该如是讲。 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请法师讲经,是下面要讲到的「八者、常随佛学」,是跟佛学的。 佛成了佛,就在讲经说法,佛在人间示现成佛,是度人的。 请法师讲经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水陆法会,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能同日而语吗? 因为度人的功德大。 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有人才有这个资格,所以佛在人间示现成佛。 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就是劝诸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希望在座的个个发菩提心。 只要有一个发菩提心,就佛种不断,这一个人成佛有份。 你度一个人成佛,什么功德能与此功德比呢? 这是法师讲经的功德。 但这是你请法师讲经才有的功德,这样请法师讲经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议吗? 「七者、请佛住世」,没有跟佛同时住世,怎么请佛住世呢? 要通到请法师住世。 只要是正知正见的法师,请他长远住世,请法师长远的讲经,请法师讲经有功德,大家都喜欢听,请法师多讲几天、多讲几年,等于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长远的随着佛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佛怎么修,我们跟着佛学,跟着佛的脚步走,决定走到成佛的地方。 要常随佛学,发了菩提心,不要退回来,不要忘失菩提心。 反过来解释,我们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来生来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转大富大贵的人。 修十种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这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权巧方便。 实际这不是跟佛学,是跟人、天学。 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超出轮回,这是二乘的果报,也是佛说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门。 因为说大乘法,你接受不来,所以你学小乘法,是跟阿罗汉、辟支佛学,不是跟佛学。 这里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依着十大愿王来修行,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恒」和「常随佛学」的「常」意思相同。 恒常随顺众生,度脱众生。 恒顺众生,不是跟众生造凡夫业,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方便接引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十者、普皆回向」,「普」就是指上面九种行愿。 「回」是回转,「向」是趋向。 把上面九种功德都回转过来,趋向三个地方:一、回向佛果菩提,二、回向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三、回向真如实际。 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与菩提心相违,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所说是依着经文总标,简单的解释一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种行愿还会详细解释。 善财白言:大圣!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是当机者,弟子跟师长讲话叫仰白,师长跟弟子讲话叫下告,这是佛经上的礼节,叫仰白下告。 「善财白言:大圣!」这是善财童子居于弟子的地位,尊称普贤菩萨为大圣。 登了地是圣位,普贤菩萨是十地圆满的等觉菩萨,所以称为「大圣」。 前面大圣说: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回向,我愿意详细的听。 大圣! 你大慈大悲,不厌其烦,要跟我们讲十种行愿。 善财童子并不是不懂,他是发菩提心的人,是替我们众生请法。 请普贤菩萨详细讲十种行愿,流通十方,流通未来,使众生都得利益,所以善财童子是代众生请问的。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 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有问必答,善财童子来请问佛法,普贤菩萨就答复他。 「善男子!」称呼善财童子。 「言礼敬诸佛者」,「言」就是上面说过,这里再重说。 我前面所说的「礼敬诸佛」的行门,现在我给你详细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先说所礼敬的「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究竟有多少呢? 「所有尽法界」,「尽法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广大境界。 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 按理性上讲,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徧一切法。 事法界,叫诸法之界,每一个世界,是一个事相的法。 一尊佛,也是属于事相的佛,「尽法界」,就是尽有法之界。 下面再说「虚空界」,就是恐怕你们听不惯尽法界。 「虚空界」就是尽虚空界。 虚空是大而无外,佛剎都在虚空之内,尽虚空界内所有的佛剎都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统统包含起来。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剎,就是佛的世界。 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四方,还有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方、下方,按空间讲有十方。 「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按时间讲有三世。 尽法界、虚空界里面,包括十方的诸佛世界,也包括三世的时间。 「一切佛剎」,十方的佛世界,三世的佛世界,「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把这些佛剎都碎成「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都算一尊佛,叫「诸佛世尊」。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佛呢? 因为本来就有这么多的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 《华严经》上的境界是如证而说,释迦牟尼成了佛,他证得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 如他证得说出来的。 他证得「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以他就这样讲。 讲境界给我们听,有什么利益呢? 叫我们悟到我们的真心、佛性。 我们的真心、佛性,本来广大无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是我们凡夫硬起我执,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执着成一个小小的心,局限到小身体里面。 一个人还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转成蚂蚁,执着得更厉害,蚂蚁的心在哪里? 在蚂蚁身体里面,越执着越小。 现在告诉我们要成佛,得先发现自己本来有的真心,是广大无边,所以要说大的境界,叫我们把心放大。 依着《华严经》说的境界,把你的心放大,那你就快开悟、快证果。 这就是叫我们修十大行愿,证得佛的殊胜功德,第一种行愿,礼敬诸佛,就可以得到不可穷尽的功德。 我们都是佛弟子,我们都相信拜佛有功德,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拜两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吗? 假若拜的是尽虚空、徧法界的佛,功德不是尽虚空、徧法界吗? 这是所礼的佛有这么多。 能礼的自己呢? 普贤菩萨以身作则,他礼佛是怎么礼的?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我」是普贤菩萨自称。 「普贤行愿」,因为菩贤菩萨,是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十大行愿,所以十大行愿,叫普贤行愿。 「深心信解」,「深心」是直达本源的心,解,是甚深的解悟。 因为我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大行大愿之力,我深心现前。 由深心发甚深的信仰、甚深的解悟,相信尽虚空、徧法界,有那么多诸佛世尊。 「如对目前」,因为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世尊,都在我的眼前。 就像我们现在拜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们眼前一样。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是讲能礼佛的人身口意三业。 礼拜佛,属于身业;嘴里唱念着佛名,属于语业;存着恭敬心,观想佛的相好,属于意业。 「身语意业」,都要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凡夫贪、瞋、痴的意业,都把它清净了;口里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把它清净了;身体上杀、盗、淫都把它清净了。 「以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拜诸佛,礼拜诸佛不是短时间,「常修礼敬」。 下面再起不可思议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因为「常修礼敬」,前面说所礼的佛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 「一一佛所」,我这个能礼佛的人,要去每一尊佛的所在,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现身。 现多少身呢? 「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我现的能礼佛的身体,不可说不可说。 这是第一种观想。 「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每一个能礼佛的身体,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佛,这是第二种观想。 礼敬诸佛,要发广大心,还要发长远心。 前面说「常修礼敬」,不是短时间拜一次就好,要长远的拜下去。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没有了,虚空界消灭了,我才不要礼拜。 「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空界不会没有,不会断灭,我礼敬诸佛,不会穷尽,永远礼敬,这才叫长远心。 我礼敬诸佛,不是求自利,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是苦果报,众生的苦果没有了,我就不必再代众生礼佛了。 「众生界尽」,众生的苦果是造业来的,因为众生造业才变众生,众生的业尽了,我就不必再礼敬诸佛了。 「众生烦恼尽」,众生造业,是他有烦恼,众生没有烦恼,不造业,不转众生,我也不必再礼敬诸佛了。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可是众生界不会尽,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都不会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要发长远心,代众生礼敬诸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让它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语意业,不起疲厌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不会起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 我所礼敬的佛,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佛,这就是把我们的心放大。 再代众生礼敬诸佛,众生界尽,我才不要礼敬。 众生界不尽,我永远礼敬下去,把我们的心拉长。 普贤菩萨事实上做到这样,我们凡夫怎么作观想呢? 我要拜佛,要拜尽虚空、徧法界诸佛;我要度众生,度无穷无尽的众生。 把我们小的心,依愿力行门,把它放大,放大到横徧十方;把它拉长,拉长到竖穷三际。 为什么要这样放大? 我们的真心本来这么大、这么长。 我们的真心,本来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你就依着自己的行愿,发愿做这个行门,你就证得竖穷三际,横徧十方的真心。 现在讲礼敬诸佛,我们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怎么下手? 过去由西域来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中国话叫宝意,他传授七种礼佛的方法,在《佛学大辞典》上有,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样。 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是不对的,先料拣不对的。 第一、我慢礼:他在礼佛时,心存我慢,没有一点恭敬心,这样礼佛完全要不得。 他觉得在这种场合,不礼佛好像过不去,实际他是拜不下去,因为被我慢障碍住了,这样的礼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第二、求名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求名礼,是拜佛时,没有拜佛的心,装模作样的拜佛,让人家赞叹他很认真在拜佛,实际不是在拜佛,而在求名。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这是专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必须做早晚课,做早晚课时大家都在拜,你就跟着拜,拜时心里不作观想,连恭敬心也起不来。 虽然没有我慢,也没有恭敬,也没有观想,这样没有罪过,但功德很少,这样礼佛不是冤枉费力气吗? 第三、恭敬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称为恭敬礼,《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这种礼佛是对的。 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业,但是心里面要恭敬,所以称为身心礼,身体礼佛,心里也要跟着礼佛。 如果身体礼佛,心里没有礼佛,那就是唱和礼,只是随众拜拜而已。 恭敬礼,就是身心要恭敬,这种礼佛,无论上中下的根机都能学会。 你拜佛时要起恭敬心,身体拜佛要如法,心里面要虔诚恭敬。 身心恭敬的礼佛,怎么拜呢? 拜佛还是用身体拜,心里面恭敬是无相的。 先要讲究身体合乎法则,就是礼佛时要五体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 可是我们中国儒家讲究礼节行「曲身礼」,把身体弯曲起来磕头。 倒身下拜是最极恭敬,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这是在摔筋斗,并且讥谤佛教是外国教,当时称为红人,就是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懂文明,你看他们行礼是在摔筋斗。 过去的大祖师想,因为礼节让众生造口业不对,就请教西域来的三藏法师,中国儒家行曲身礼,他们认为最恭敬,我们佛教能否这样行礼呢? 西域来的三藏法师说:佛教有两种行礼法,第一种礼是倒身下拜,第二种礼是曲身礼,我们现在行礼,就是第二种礼节。 第一种倒身下拜,现在还可以看见,西藏来的喇嘛还是行第一种礼节。 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倡行曲身礼,曲身礼拜,要讲究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要投地。 身体虽然弯曲着,但是身体的五个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两只手掌翻向上。 拜佛时为什么要把两手掌翻过来呢? 是要接佛的两脚,即是「接足礼」。 因为要顶礼佛足,现在我们供的佛像高高在上,有的在佛龛里,我们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观想,把两手掌翻向上,观想是接佛的双足。 要注意,头顶一定要投地,如果没有投地,就是第一种我慢礼。 为什么拜佛时头不投地呢? 就是心里存着我慢,要不得。 另外双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头,有的手伸得很长,不庄严,有时人很多,空间不够,手会碰到前面的人,不礼貌。 有的手翻过来,抱住自己的头,顶礼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头,所以手翻掌要放在头的两边,才庄严好看。 如果拜佛时是一个人,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垫。 如果搭袈裟要保护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脏,所以最好用席子。 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铺着,就不会把缦衣弄脏。 但是大众拜佛时,拜垫还是需要,那是过去祖师按中国人根性订的规矩。 因为;上根的人不喜欢用拜垫,觉得太享受,不够恭敬。 中根的人有拜垫他就欢喜拜,没有拜垫,他就不大肯拜。 下根的人没有拜垫,他不太肯拜,勉强拜时,行唱和礼,心里根本不恭敬,大殿里设有拜垫,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 而上根的人,为迁就中下根的人,还是使用拜垫。 这样下根的人,有拜垫慢慢拜,就不会觉得吃苦头。 为普摄众生,所以祖师研究在大殿里摆拜垫,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们讲堂摆的拜垫,用缎做的,还绣花,拜垫还做高,这是为了庄严讲堂,讲堂以讲经为主,不以拜佛为主。 大众拜佛,你要随顺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垫拜佛,不能做绣花拜垫。 拜垫上绣花,是庄严道场,也是让中下根的人生欢喜心,他看到拜垫好看,就喜欢拜佛。 第四、无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智净礼,智慧清净的礼。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无相礼。 拜佛不能着相,恭敬是对的,但是着恭敬的相,还是不对。 不着什么相呢? 不着拜佛的相。 拜佛至少有两个相:一个能拜的,一个所拜的。 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相呢? 这个道理听大乘经的人,一听就了解,没有听过不知道。 我们凡夫作观想,不要起执着,要以智慧观察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不要起礼佛的执着。 要知道,所礼的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也是真空无相的,这样观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礼佛的真实利益,这叫智慧清净。 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统统把它观空,这叫无相礼。 第五、起用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徧入法界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起用礼。 第四种无相礼,观到真空的理体,真空的理体本来没有相,不是断灭,由真空的理体起妙用出来,徧入法界。 你听到《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就知道怎么拜了。 《普贤行愿品》上说,我们所礼的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无量诸佛,这就是徧法界的佛。 我们能礼的身体,也是徧法界,就是由真空观起出来的妙用。 你不能作真空观,妙用起不来;你能修真空观,能礼、所礼都没有相了。 你起徧入法界的观想,很容易起来,因为有体就起用。 第六、内观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正观修诚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内观礼。 正观,不偏不邪,修最诚敬的礼。 前面依体起用,你能礼的身体,徧入法界,礼拜徧法界的佛,但是无量数的佛,还在你心外。 听佛法重重无尽的道理,你要静下心来听,越听越深,越听越玄,越听越妙,越听越能明了清楚。 你能拜的身体,分身无量数,所礼的佛,徧法界诸佛,我都礼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 佛法是心法,心外哪有佛呢? 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来内观,观到我身体里面就是佛。 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是拜我内心里面的佛,这样就对了。 第七、实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实相平等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实相礼。 实相者,无相也,实相无相,就叫真空理体。 实相,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 前面七种礼,不对的两种:我慢礼、唱和礼不算。 从第三种恭敬礼算起,一共有五种,在没有相之中还不妨碍拜佛,就是拜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种礼。 第四种「无相礼」真空。 第五种「起用礼」起用妙有,徧入法界。 第六种「内观礼」,我是能礼的人,佛是所礼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 现在收回来在心内,有个内,就有个外对着。 第七种「实相礼」,自他内外都平等了,这样你一拜佛,就拜到实相理体上,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实相观,你不是成佛很快吗? 我们拜佛从哪里下手呢? 从第三种恭敬礼下手,身业、意业恭敬,你要口唱佛名,三业虔诚,从这里下手,一步一步加深。 作观想怎么作呢? 文殊菩萨传授我们一个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礼佛观想偈,是在《大悲忏》的文上,《大悲忏》流通很广,大家常拜《大悲忏》,不过没有注意到。 第一句「能礼所礼性空寂」,就是第四种「无相礼」。 「能礼」是我能礼的人,「所礼」是所礼的佛,要观想着:能礼的人与所礼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 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礼、所礼之相,这就是先作真空观。 这观想什么时候作呢? 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伏到地上,就念观想偈,随着观想偈观想,没有能礼的我,也没有所礼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自己,应在诸佛,就是第五种「起用礼」。 真空无相,不是断灭,真空是个理体会起妙用,你越不着相,感应越大,能感的是我礼佛的人,应是在诸佛。 感应之道相交,难思难议。 我作真空观起的感应,不是凡夫可以思、可以议的,因为是从真空理体上起的妙用。 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道场是修道之场,我在这里拜佛就是修道,我的道场如帝珠。 「帝」是帝释天,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玉皇大帝,《阿弥陀经》上讲是释提桓因,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天花板上有一个庄严,就是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就像我们现在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美术灯,叫「因陀罗网」,即帝释天的宝网。 一千颗宝珠,颗颗宝珠都有光明,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映在这一颗宝珠里面,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有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射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 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每一颗宝珠里面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 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 《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 华严境界,不是我们观想得到的,用帝释天的宝珠来譬喻,这个譬喻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想找一千颗大宝珠也找不到。 但是过去的祖师有大智慧,唐朝时是用铜镜,现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镜子来证明。 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你看满镜子都是灯影。 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 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看到室内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的影子,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 佛像无量无边,我们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要庄严出来这一间玻璃做的佛堂,也不简单。 道源还有一个方便,可以用两面镜子来证明,找两面小镜子,两面镜子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照出来的蜡烛有多少? 我们预想:以为镜子里面顶多两根蜡烛,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两面镜子,可能互相反射,里面有两根蜡烛。 你们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 因为是互相反射,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变成两根蜡烛。 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再反射过去,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就愈多。 这样反射过来反射过去,到底是谁叫它反射的呢? 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反射过来反射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 为什么有这么多烛影呢? 因为互摄互入。 华严境界说得太玄太妙,我们试验一下,两面镜子映照的境界重重无尽,譬喻帝释天的宝珠影子重重无尽。 「我此道场如帝珠」,我把道场观空,现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像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 第四句「释迦如来影现中」,比如我们拜释迦牟尼佛作观想,释迦如来的影子现到颗颗宝珠里面,宝珠里面的影子就无量数。 合到《普贤行愿品》的境界,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统统现出来。 如果你拜阿弥陀佛,就观想:「弥陀如来影现中」或「阿弥陀佛影现中」;你拜观音菩萨,就观想:「观音菩萨影现中」,随你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萨,观想佛菩萨的名号。 第五句「我身影现如来前」,我是能礼佛的人,观想重重无尽的佛现出影子。 我的身体也现出影子,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在那里礼佛。 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所礼的佛重重无尽,能礼的自己也是重重无尽。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先讲究身体恭敬,「头面接足」,我的头面要接住佛的脚。 「归命」,表示意业恭敬,拿我的生命来归依,就是恭敬到无以复加,拿我的生命来礼拜佛,叫「归命礼」。 这合七种礼佛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你作观想,无论多么玄、多么妙,还是要从恭敬下手,礼佛时务必要恭敬。 自己拜佛才能作此观想,若是大众拜佛就不适合作此观想。 因为大众拜佛时,丛林里有悦众师在打引磬。 悦众师叫我们拜下去,我们就要跟着拜下去;悦众师叫我们起来,我们就要起来。 依着悦众师打木鱼、钟鼓法器时作观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是作礼佛观想偈的观想,因为时间不够。 一个人拜佛时,可以念观想偈,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着观想偈的道理去观想,一观想就成功。 但是根机差的,谈何容易呢? 根机差的才应该努力精进,拜下去一定要用这六句偈作观想。 观想后起来,再拜下去,还是要念观想偈。 每拜一拜,念一次观想偈,观想久了,真空境界现前,忽然间道场空了! 我在拜佛,怎么好像到虚空里去,佛像怎么看不见? 我能拜的人怎么没有了? 这时候不要害怕,有人碰到这境界很害怕,就是不知道这观想偈。 有人虔诚的拜佛,忘身、忘心,连佛像也忘记,落到真空境界,这是第一步。 还要起妙有呢? 所以多听讲就能得到利益,依着观想偈观,遇到真空境界,你就不会害怕。 为什么要这样观想,真空、妙有、徧入法界呢? 因为佛的境界就是这样。 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直显教,直接说出来他所证得的境界,显明他所证得的境界,依他自己的心意讲出来,不将就众生。 他证得什么境界,说什么样子,如证而说。 佛所证得的境界,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与佛平等平等,毫无差别,佛才讲给我们听。 我们都有佛性,佛性也叫做真心,我们的佛性本来是活活泼泼,玲珑透彻,就是《华严经》上重重无尽的境界。 因为我们众生被无名烦恼障蔽住了,起我执、起法执,天天执着,把广大无边玲珑透彻的真心,执着成妄想心,而且越执着越死板,起不来妙用。 佛说给我们听,我们都有真心,都有佛性,教给我们这个礼佛的观想作什么呢? 叫我们得利益。 第一个利益,拜佛使我们增加智慧。 修行求福求慧,把福求圆满叫福足,把慧求圆满叫慧足,福足慧足成了佛,叫两足尊。 我们现在要学佛修行,从哪里下手呢? 求福求慧,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 先说求智慧,你照《华严经》上的境界去拜佛,你就增加智慧。 你没有听过《华严经》,也没有听过勒那摩提三藏法师传授的七种礼佛的方法,也没有听过文殊菩萨礼佛观想偈,你发心拜佛,智慧增加不起来,所以大家听讲这些礼佛的方法,应该可以得到一点智慧,你如果依着观想偈作观想,智慧不是会天天增加吗? 第二个利益,拜佛使我们增加福报。 古人说:「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怎么礼佛一拜,增加那么多的福报呢? 因为你依着华严观拜的是无量佛,拜了无量佛,不是增加无量福吗? 你的福报增加,智慧增加,等到福慧具足,你不是成了佛吗? 是叫我们得成佛的利益。 在未成佛前,使我们得到增福增慧的利益,所以叫我们要这样礼佛拜佛。 第一种行愿是礼敬诸佛,你照第一种行愿来修礼拜行门,就断除我慢障,能得到尊贵身。 释迦牟尼成了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怎么能得到最尊贵身呢? 拜佛得到的,礼敬诸佛得到最尊贵身。 我们拜佛拜不好,有的人还不肯拜呢? 就是被我慢障碍住了,你要除我慢烦恼,非拜佛不行,我们平常说拜佛,这里说礼敬诸佛。 最初拜佛有点勉强,拜久了就成自然。 你作观想,观想不来,观想久了,就成自然。 久而久之,你就会作观想,得到大利益。 我慢障是五个根本烦恼之一,我们平常只讲三个根本烦恼:贪、瞋、痴。 还有两个:第四、慢,第五、疑。 我慢障,力量还是很强很大,生了障碍,不能学佛法,于是就顺着凡夫造业,一造业就堕到三恶道里,所以我慢障碍很厉害。 慢烦恼的种类有七种,我们凡夫没有智慧,不学佛法,连这些名相都分不清楚,自己天天动烦恼,不晓得生的是什么烦恼? 就是不认识佛,不认识法,连我们自己都不认识,所以诸佛看我们是可怜愍者。 贪、瞋、痴、慢、疑从哪里来的? 与生俱来的,前生带来的,生出来就具有。 第一、单慢:对着其他人起高举之心,认为自己比他人高。 对着他人,或者对着一、二个人,或者对一切人,起贡高的心,总觉得我了不得,这就是慢。 单慢,就是以自己和他人相比较,认为自己无论学问或技术,都比他人高。 但是你不应该起慢心,你比别人高,是你有才能、有智慧、有福报,你应该起慈悲心,他学问不如你,你应该教他学问;他技术不如你,你应该教他技术,这才是发菩萨心。 你瞧不起对方,以为什么都比别人高,这就是单慢,单慢是一种烦恼,你不应该起单慢烦恼。 第二、过慢:是过分的慢,比单慢过分。 他人与自己相等,硬说自己胜过他。 他人胜过自己,偏说与自己相等,所以叫过慢。 第三、慢过慢:过慢是人家跟自己平等,硬说超过人家。 慢过慢是他人胜过自己,反而说自己胜过他人,比过慢更加过分。 第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 为什么叫我慢? 慢由我而起,要是没有我执,根本不会起慢。 有我执,起来一种慢心,叫我慢。 第五、增上慢:指用功的佛弟子,他一用功,起一个我慢心。 从高处说,他证得一种「相似」境界,他认为证得「真实」境界,这叫做增上慢。 他认为自己已经转凡成圣,若是小乘家,他认为证得初果、二果,实际只是证得一种相似境界。 大乘家没有开悟,说自己已经开悟,实际只是得相似的悟境,不是真实悟道,这叫增上慢。 这是老修行起的慢,有的出家后很用功,有的老居士很精进,念佛,一天念几千声、几万声。 拜佛,一天拜几百拜、几千拜。 这样精进用功生起一种慢心,瞧不起别人,认为别人都不如他。 他说:你们都不用功,我一天念五万声佛,你们一天才念五千声佛,是怎么念的? 这就是从用功生起的慢心,叫增上慢。 第六、卑劣慢:卑劣慢是可笑的一种慢,他知道样样不如人,学问没有人家高,道德也没有人家好,但是他绝对不肯低头,他说:「我卑劣我的,你高明你的!」最可怜又可笑是卑劣慢,这种人很难教化。 你说他不学佛法不行,不学佛法怎么能成佛呢? 不学佛法将来可能还要堕地狱,他竟然说:「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 这种「卑劣」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又可怜! 第七、邪见慢:邪见,就是拨无因果,你跟他谈因果报应,他付之一笑,答说:「迷信!」因为他起了邪见。 另外一种是外道,执着外道的修行方法是最正确的,实际是邪而不正,可是他执着得很厉害,你要把他外道的修行方法导正过来很难,因为他被邪见慢障住了。 这七种慢,最厉害的是第六种卑劣慢,和第七种邪见慢,最不容易教化。 前面五种慢,比较容易教化。 礼佛拜佛,最容易消除我慢障,你们看不肯拜佛的人,还有回想自己当初学佛的时候,看见佛像要拜三拜,腰好像弯不下去。 怎么回事? 被我慢烦恼障住了。 等你拜久了,拜得很自然,就是把我慢障消除了。 所以要多拜佛,除我慢障,成了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还没成佛之前,现在就得尊贵身的果报。 尊贵身的果报,正是对着我慢的果报说的,你为什么要我慢呢? 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希望被别人尊重,佛菩萨看见了怜愍你,知道你我慢障重。 凡夫都有我慢,你认为比他人高,他人也认为比你高,怎么会瞧得起你呢? 你瞧不起别人所得的果报,就是别人瞧不起你,所以你的身体就变成卑贱的身体,不会尊贵。 你多拜佛,把我慢障消除,还没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身体已经变成尊贵身。 为什么呢? 因为你见了任何人不会起我慢,就是谦逊之德现前。 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别人看见你特别恭敬,这样你的身体不是变成尊贵身吗? 以上把礼敬诸佛的大愿再多讲几句,因为光照着经文讲过去,经文的意思,没有了解透彻,不能得到利益。 要找到下手处,所以把七种礼佛的方法,尤其礼佛观想偈,以及如何去除我慢障,详细解释。 我们再去礼佛拜佛,就有一个下手处,就知道礼佛时应如何作观想了。 复次,善男子! 言称赞如来者: 「复次」,重复次第再讲第二种行愿。 前面总标时已经说过,现在重复再说叫「言」,现在要详细解释称赞如来,「称」是称扬,「赞」是赞叹,称扬赞叹如来的功德。 「如来」就是佛,佛为什么又称如来呢? 佛有十个德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德号,晚课《礼佛大忏悔文》,前面先念这十个德号,如来、佛都是十个德号之一。 每一部经都有一尊佛为法主,具足三觉才称为佛。 「如来」两字怎么解释呢? 「如来」,是如同先佛而来叫如来,先佛是过去的佛,怎样来度众生? 现在这一尊佛出世,如同先佛而来,照着先佛的规矩来度众生。 「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如」,乘真如实相之道;「来」,来成正觉,来示现成一尊佛。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成正觉,就是成道。 成道前后,一共有八个相,叫八相成道,每一尊佛都是这个规矩。 第一个相从兜率天降下来,第二个相入胎,第三个相出胎,第四个相出家,第五个相降魔,第六个相成道,第七个相转*轮,第八个相入涅槃。 每一尊佛都是这样,这也是如同先佛而来,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小乘家建立的八相成道。 《华严经》是大乘,而且是圆教大乘,有住胎之相,没有降魔之相。 因为要下到人间来成佛,先把魔降伏好了才下兜率天,所以没有降魔之相,多了一个住胎之相。 佛示现人间的规矩,有父亲、母亲,入母亲肚子里住胎十个月才出胎。 但是他在母亲肚子里,就开道场转*轮度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你要赞叹如来的功德,赞叹多少如来呢? 《华严经》上的境界,讲过第一种行愿,你们就知道了。 他礼敬的诸佛,是重重无尽诸佛,尽法界、虚空界,所有极微尘数诸佛。 这里要赞叹如来的功德,不是赞叹一尊如来、两尊如来,而是赞叹这么多的如来。 看着经文,把经文消一下。 这跟前面礼敬诸佛一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里面,「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剎土」就是世界,十方三世一切世界。 这一切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记住这个单位。 世界最小的尘土,在空中飘来飘去不落地,叫微尘,把微尘再分作七分,叫做「极微」。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为微尘,你看有多少? 不只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界、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的极微尘,这么多微尘。 「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每一粒极微尘里面,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诸佛,就这一句的数目字就够算的了,「世间」有的版本写作「世界」。 「一一佛所」,每一粒微尘里面,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诸佛,每一尊佛前面,「皆有菩萨海会」,都有很多很多的菩萨会在一起,怎么叫「海会」呢? 等于海纳百川的意思,大海的水,是由各种水会合在一起,「百川」就是一百条河,其实不只一百条河,多少河、多少江的水,统统流到大海。 海会显其广大众多的意思。 菩萨很多叫云集,也叫海会。 「围绕」,围绕着佛,有佛、有菩萨、有法叫三宝具足。 佛是佛宝,菩萨是大乘的僧宝,佛是能说法的主人,菩萨是听法的大众,所说的法是法宝。 每一粒微尘之中,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诸佛。 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微尘众多,这是说不完的境界。 每尊佛都有功德应当赞叹,不是赞叹一尊佛、两尊佛,而是赞叹无量数佛的功德,这是所赞叹的佛。 能赞叹的人怎样赞叹 发布时间:2023-06-28 08:50: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