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护法论(下) 内容: 护法论(下)谓勋曰。 凉州寡于学术。 故屡多反暴。 今欲多写孝经。 令家家习之。 庶或使人知义。 此亦用之者不善也。 岂孝经之罪欤。 抑又安知武帝前定之业祸不止此。 由作善以损之。 故能使若是之寿也。 帝尝以社稷存亡久近。 问于志公。 公自指其咽示之。 盖谶侯景也。 公临灭时武帝又复询诘前事。 志公曰。 贫僧塔坏。 陛下社稷随坏。 公灭后奉敕造塔已毕。 武帝忽思曰。 木塔其能久乎。 遂命彻去。 改创以石塔。 贵图不朽以应其记。 拆塔才毕。 侯景兵已入矣。 至人岂不前知耶。 如安世高帛法祖之徒。 故来毕前世之对。 不远千里。 自投死地者。 以其定业不可逃也。 如晋郭璞。 亦自知其不免。 况识破虚幻视死如归者乎。 岂有明知宿有所负。 而欲使之避拒苟免哉。 欧阳永叔跋万回神迹记碑曰。 世传道士骂老子云。 佛以神怪祸福恐动世人。 俾皆信向。 故僧尼得享丰饶。 而吾老子高谈清净。 遂使我曹寂寞。 此虽鄙语有足采也。 永叔之是其说也。 亦小有才而未达通方之大道者欤。 不揣其本之如此也。 神怪祸福之事。 何世无之。 但儒者之言。 文而略耳。 又况真学佛者。 岂以温饱为志哉。 本以求无上菩提。 出世间之大法耳。 且道士是亦弃俗人也。 若以出家求道。 则不以寂寞为怨。 若以图晡啜为心。 则不求出离。 不念因果。 世间万途。 何所不可哉。 或为胥徒。 或习医卜。 百工技艺。 屠沽负贩。 皆可为也。 弃此取彼孰御焉。 唐太宗方四岁时。 已有神人见之曰。 龙凤之姿。 天日之表。 必能济世安民。 及其未冠也。 果然建大功业。 亦可谓大有为之君矣。 欧阳修但一书生耳。 其修唐书也以私意臆说妄行褒贬。 比太宗为中才庸主。 而后世从而和之。 无敢议其非者。 呜呼学者随世高下而欧阳修独得专美于前。 诚可叹也。 作史者。 固当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 而修之编史也。 唐之公卿好道者甚多。 其与禅衲游有机缘事迹者。 举皆削之。 及其致仕也。 以六一居士。 而自称何也。 以居士自称。 则知有佛矣。 知有而排之。 则是好名而欺心耳。 岂为端人正士乎。 今之恣排佛以沽名者亦多矣。 如唐柳子厚移书韩退之不须力排二教。 而退之集无答子厚书者。 岂非韩公知其言之当而默从之。 故不复与之辩论也。 近世王逢原作补书。 鄙哉逢原。 但一狐寒庸生耳。 何区区阐提之甚也。 退之岂不能作一书而待后人补也。 其不知量也如此。 盖汉唐以来。 帝王公侯奉佛者。 不可胜计也。 岂害其为贤圣哉。 余尝谓欧阳修曰。 道先王之言。 而作嚚讼匹夫之见。 今匿人之善偏求其短。 以攻刺之者。 嚚讼匹夫也。 公论天下后世之事者。 可如是乎。 甚哉欧阳修之自蔽也。 而欲蔽于人。 又欲蔽天下后世。 幸其私臆之流言。 终必止于智者。 虽见笑于通方博古之士。 而未免诱惑于躁进狂生耳。 如斯人也。 使之侍君。 则佞其君。 绝佛种性断佛慧命。 与之为友。 则导其友。 戕贼真性奔竞虚名。 终身不过为一聪明凡夫矣。 其如后世恶道何。 修乎修乎。 将谓世间更不别有至道妙理。 止乎如此缘饰些小文章而已。 岂非庄生所谓。 河伯自多于水。 而不知复有海乎。 若也使其得志。 则使后世之人。 永不得闻旷劫难逢之教。 超然出世之法。 岂不哀哉。 岐人天之正路。 瞎人天之正眼。 昧因果之真教。 浇定慧之淳风。 无甚于修也。 余尝观欧阳修之书尺。 谍谍以忧煎老病自悲。 虽居富贵之地。 戚戚然若无容者。 观其所由。 皆真情也。 其不通理性之明验欤。 由是念之。 大哉真如圆顿之道。 岂僻隘浅丈夫之境界哉。 六道轮回。 三途果报。 由自心造。 实无别缘。 谓彼三途六道。 自然而然者。 何自弃之甚也。 一失人身。 悔将何及。 三界万法。 非有无因而妄招果。 苟不顾因果。 则是自欺其心。 自欺其心则无所不至矣。 近世伊川程颢谓。 佛家所谓出世者。 除是不在世界上行。 为出世也。 士大夫不知渊源而论佛者。 类如此也。 殊不知。 色受想行识世间法也。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出世间法也。 学佛先觉之人。 能成就通达出世间法者。 谓之出世也。 稍类吾儒之及第者。 谓之登龙折桂也。 岂其真乘龙而握桂哉。 佛祖应世本为群生。 亦犹吾教圣人吉凶与民同患。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 必有名世者。 岂以不在世界上行为是乎。 超然自利而忘世者。 岂大乘圣人之意哉。 然虽如是。 伤今不及见古也。 可为太息。 古之出世如青铜钱万选万中。 截琼枝寸寸是玉。 析栴檀片片皆香。 今则鱼目混珠。 薰莸共囿。 羊质虎皮者多矣。 遂致玉石俱焚。 古人三二十年。 无顷刻间杂用身心。 念念相应。 如鸡伏卵。 寻师访友。 心心相契。 印印相证。 琢磨淘汰。 净尽无疑。 晦迹韬光。 陆沈于众。 道香果熟。 诸圣推出。 为人天师。 一言半句。 耀古腾今。 万里同风。 千车合辙。 今则习口耳之学。 裨贩如来。 披师子皮。 作野干行。 说时似悟。 对境还迷。 所守如尘俗之匹夫。 略无愧耻。 公行贿赂。 密用请托。 劫掠常住交结权势。 佛法凋丧。 大率缘此。 得不为尔寒心乎。 余尝爱本朝王文康公。 着大同论。 谓儒道释之教。 沿浅至深。 犹齐一变至于鲁。 鲁一变至于道。 诚确论也。 余辄是而详之。 余谓。 群生失真迷性。 弃本逐末者。 病也。 三教之语。 以驱其惑者。 药也。 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 治皮肤之疾也。 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 治血脉之疾也。 释氏直指本根。 不存枝叶者。 治骨髓之疾也。 其无信根者。 膏盲之疾。 不可救者也。 儒者言性。 而佛见性。 儒者劳心。 而佛者安心。 儒者贪着。 而佛者解脱。 儒者喧哗。 而佛者纯静。 儒者尚势。 而佛者忘怀。 儒者争权。 而佛者随缘。 儒者有为。 而佛者无为。 儒者分别。 而佛者平等。 儒者好恶。 而佛者圆融。 儒者望重。 而佛者念轻。 儒者求名。 而佛者求道。 儒者散乱。 而佛者观照。 儒者治外。 而佛者治内。 儒者该博。 而佛者简易。 儒者进求。 而佛者休歇。 不言儒者之无功也。 亦静躁之不同矣。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 犹是佛家金锁之难也。 同安察云无心犹隔一重关。 况着意以观妙乎。 老子曰。 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 佛则虽见可欲心亦不乱。 故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之风。 不动如来。 犹四风之吹须弥也。 老子曰。 弱其志。 佛则立大愿力。 老以玄牝为天地之根。 佛则曰。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外无一法而建立。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老以抱一专气知止不殆不为而成绝圣弃智。 此则正是圆觉作止任灭之四病也。 老曰。 去彼取此。 释则圆同太虚无缺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老曰。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文殊师利则以身为如来种。 肇法师解云。 凡夫沉沦诸趣。 为烦恼所蔽。 进无寂灭之欢。 退有生死之畏。 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 植根生死而敷正觉之华。 盖幸得此身而当勇猛精进以成办道果。 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 卑湿淤泥乃生此花。 是故烦恼泥中。 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老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释则曰离色求观非正见。 离声求听是邪闻。 老曰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释则曰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老曰。 智慧出有大伪。 佛则无碍清净慧。 皆从禅定生。 以大智慧到彼岸。 老曰。 我独若昏我独闷闷。 楞严则以明极为如来。 三祖则曰。 洞然明白。 大智则曰。 灵光洞耀。 迥脱根尘。 老曰。 道之为物也。 唯恍唯惚。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释则务见谛明了。 自肯自重。 老曰。 道法自然。 楞伽则曰。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 老曰。 物壮则老。 是谓非道。 佛则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以谓道无古今。 岂有壮老。 人之幻身亦老也。 岂谓少者是道老者非道乎。 老则坚欲去兵。 佛则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老曰。 道之出。 言淡乎其无味。 佛则云。 信吾言者。 犹如食蜜。 中边皆甜。 老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若据宗门中则勤而行之。 正是下士。 为他以上士之士两易其语。 老曰。 塞其穴闭其门。 释则属造作以为者败执者失又成落空。 老欲去智愚民复结绳而用之。 佛则以智波罗蜜。 变众生业识为方便智。 换名不换体也。 不谓老子无道也。 亦浅奥之不同耳。 虽然三教之书各以其道。 善世砺俗。 犹鼎足之不可缺一也。 若依孔子行事。 为名教君子。 依老子行事。 为清虚善人。 不失人天可也。 若曰尽灭诸累纯其清净本然之道。 则吾不敢闻命矣。 余尝喻之。 读儒书者。 则若趋炎附窖而速富贵。 读佛书者。 则若食苦咽涩。 而致神仙。 其初如此。 其效如彼。 富贵者未死已前温饱而已。 较之神仙孰为优劣哉。 儒者但知孔孟之道而排佛者。 舜犬之谓也。 舜家有犬。 尧过其门而吠之。 是犬也。 非谓舜之善而尧之不善也。 以其所常见者舜而未常见者尧也。 吴书云。 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 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否。 阚泽曰。 若将孔老二家比校佛法。 远之远矣。 所以然者。 孔老设教。 法天制用。 不敢违天。 诸佛说教。 诸天奉行不敢违佛。 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明矣。 吴主大悦。 或曰。 佛经不当夸示。 诵习之人必获功德。 盖不知诸佛如来。 以自得自证诚实之语。 推己之验以及人也。 岂虚言哉。 诸经皆云。 以无量珍宝布施。 不及持经句偈之功者。 盖以珍宝住相布施。 止是生人天中福报而已。 若能持念。 如说修行。 或于诸佛之道一言见谛。 则心通神会。 见谢疑亡。 了物我于一如。 彻古今于当念。 则道成正道。 觉齐佛觉矣。 孰盛于此哉。 儒岂不曰。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 髡未尝睹也。 或曰。 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语不云乎。 学也禄在其中矣。 易曰。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书曰。 作善降祥。 此亦必然之理也。 岂吾圣人妄以禄与庆祥夸示于人乎。 或曰。 诵经以献鬼神者。 彼将安用。 余曰。 子固未闻。 财施犹轻法施最重。 古人盖有远行。 临别不求珍宝而乞一言以为惠者。 如晏子一言之讽。 而齐侯省刑。 景公一言之善。 而荧惑退舍。 吾圣人之门弟子。 或问孝。 或问仁。 或问政。 或问友。 或问事君。 或问为邦。 有得一言长善救失。 而终身为君子者矣。 此止终身治世之语耳。 比之如来大慈法施。 诚谛之语。 感通八部龙天。 震动十方世界。 或向一言之下。 心地开明。 一念之间。 性天朗彻。 高超三界颖脱六尘。 清凉身心。 剪拂业累。 契真达本入圣超凡。 得意生身。 自然无碍。 随缘作主遇缘即宗。 先得菩提。 次行济度。 世间之法。 复有过此者乎。 一切鬼神。 各欲解脱其趣。 其于如来称性实谈。 欣戴护持也。 宜矣。 又况佛为无上法王。 金口所说圣教灵文。 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 夜叉唱空报四天王。 天王闻已如是展转。 乃至梵天。 通幽通明。 龙神悦怿。 犹若纶言诞布诏令横流。 寰宇之间孰不钦奉。 又况佛为四生慈父。 如父命其子。 奚忍不从。 诵经之功其旨如此。 教中云。 若能七日七夜心不散乱者。 随其所作定有感应。 若形留神往。 外寂中摇。 则寻行数墨而已。 何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 虽百万遍果何益哉。 余谓耿恭拜井而出泉。 鲁阳挥戈而驻日。 诚之所感只在须臾。 七日之期尚为差远。 十千之鱼得闻佛号。 而为十千天子。 五百之蝠因乐法音。 而为五百圣贤。 蟒因修忏而生天。 龙闻说法而悟道。 古人岂欺我哉。 三藏教乘者权教也。 实际理地者唯此一事实也。 唯佛世尊是究竟法。 而一切法者。 为众生设也。 今不藉权教启迪初机。 而遽欲臻实际理地者。 不亦见弹而思鸮炙乎。 此善惠大士所谓渡河须用筏。 到岸不须船也。 其不然乎。 佛法化度世间。 皎如青天白日。 而迷者不信。 是犹盲人不见日月也。 岂日月之咎哉。 但随机演说。 方便多门未易究耳。 学者如人习射。 久久方中。 枣柏大士云。 存修却败。 放逸全乖。 急亦不成缓亦不得。 但知不休必不虚弃。 又白乐天问宽禅师。 无修无证。 何异凡夫。 师曰。 凡夫无明二乘执着。 离此二病。 是曰真修。 真修者不得勤。 不得忘。 勤则近执着。 忘则落无明。 此为心要耳。 此真初学入道之法门也。 或谓佛教有施食真言。 能变少为。 多如七粒变十方之语。 岂有是理。 余曰。 不然。 子岂不闻勾践一器之醪。 而众军皆醉。 栾巴一潠之酒。 而蜀川为雨。 心灵所至而无感不通。 况托诸佛广大愿力。 廓其善心。 变少为多。 何疑之有。 妙哉。 佛之知见广大深远。 具六神通。 唯其具宿命通。 则一念超入于多劫。 唯其具天眼通。 则一瞬遍周于沙界。 且如阿那律小果声闻尔。 唯具天眼一通。 尚能观大千世界。 如观掌中。 况佛具真天眼乎。 舍利弗亦小果声闻尔。 于弟子中但称智慧第一。 尚能观人根器。 至八千大劫。 况佛具正遍知乎。 唯其知见广大深远。 则说法亦广大深远矣。 又岂凡夫思虑之所能及哉。 试以小喻大。 均是人也。 有大聪明者。 有极愚鲁者。 大聪明者。 于上古兴亡治乱之迹。 六经子史之论。 事皆能知。 至于海外之国。 虽不及到。 亦可观书以知之。 极愚鲁者。 诚不知也。 又安可以彼知者为诞也。 一自佛法入此之后。 间有圣人。 出现流通辅翼。 试摭众人耳目之所闻见者论之。 如观音菩萨示现于唐文宗朝。 泗洲大圣出现于唐高宗朝。 婺州义乌县傅大士。 齐建武四年乙丑五月八日生时。 有天竺僧嵩头陀来谓曰。 我昔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 今兜率天宫衣钵见在。 何日当还。 命大士临水观形。 见有圆光宝盖。 大士曰。 度生为急。 何思彼乐乎。 行道之时。 常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 放光袭其体。 虢州阌乡张万回法云公者。 生于唐贞观六年五月五日。 有兄万年。 久征辽左。 相去万里。 母程氏思其信音。 公早晨告母而往。 至暮持书而还。 丰干禅师。 居常骑虎出入。 寒山拾得为之执侍。 明州奉化布袋和尚。 坐亡于岳林寺。 而复现于他州。 宋太始初。 志公禅师。 乃金城宋氏之子。 数日不食无饥容。 语多灵应。 晋石勒时佛图澄。 掌中照映千里。 镇州善化临终之时。 摇铃腾空而去。 五台邓隐峰。 遇官兵与吴元济交战。 飞锡乘空而过。 两军遂解。 嵩岳帝受戒法于元圭禅师。 仰山小释迦。 有罗汉来参。 并受二王戒法。 破窖堕之类。 皆能证果鬼神。 达磨大师。 一百五十余岁。 灭于后魏孝明帝。 太和十九年。 葬于熊耳山。 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 遇于葱岭。 携一革履。 归西而去。 后孝庄闻奏启坟观之。 果只一履存焉。 文殊师利。 佛灭度后。 四百年犹在人间。 天台南岳。 罗汉所居应供人天。 屡显圣迹。 汀州南安岩主灵异颇多。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 武宁新兴严阳尊者。 俱以虎为侍从。 道宣律师。 持律精严。 感毗沙门天王之子为护戒神。 借得天上佛牙。 今在人间。 徽宗皇帝。 初登极时。 因取观之。 舍利隔水晶匣。 落如雨点。 故太平盛典。 有御制颂云。 大士释迦文。 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感应。 无刹不分身。 玉莹千轮皎。 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 普愿济群伦。 皇帝知余好佛。 而尝为余亲言其事。 如前所摭。 诸菩萨圣人。 皆学佛者也。 余所谓若使佛有纤毫妄心。 则安能摄伏于具神通圣人也。 释有如弥天道安东林慧远生肇融睿陈慧荣隋法显梁法云智文之徒。 皆日记数万言。 讲则天华坠席。 顽石点头。 亦岂常人哉。 如李长者庞居士。 非圣人之徒欤。 孙思邈写华严经。 又请僧诵法华经。 吕洞宾参禅设供。 彼神仙也。 岂肯妄为无益之事乎。 况兹凡夫。 敢恣毁斥。 但佛之言。 表事表理。 有实有权。 或半或满。 设渐设顿。 各有攸当。 苟非具大信根。 未能无惑。 亦犹吾儒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春秋石言于晋。 神降于莘。 易曰。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此非神怪而何。 孟子不言利而曰善教得民财。 于宋受兼金。 此非利而何。 盖圣人之言。 从权适变。 有反常而合道者。 又安可以前后异同之言。 议圣人也。 诸同志者。 幸于佛祖之言。 详披谛信。 真积力久。 自当证之。 方验不诬。 天下人非之。 而吾欲正之。 正如孟子所谓一薛居州。 独如宋王何。 余岂有他哉。 但欲以公灭私。 使一切人。 以难得之身。 知有无上菩提。 各识自家宝藏。 狂情自歇。 而胜净明心。 不从人得也。 吾何畏彼哉。 晋惠帝时。 王浮伪作化胡经。 盖不知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 灭於穆王五十二年。 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顷匡定一十六王。 灭后二百四十二年。 至定王三年方生老子。 过流沙时。 佛法遐被五天竺。 及诸邻国。 著闻天下。 已三百余年矣。 何待老子化胡哉。 吕夏卿序八师经曰。 小人不知刑狱之畏。 而畏地狱之碜。 虽生得以欺于世死亦不免于地下矣。 今有人焉奸雄气焰足以涂炭于人而反不敢为者。 以有地狱报应。 不可逃也。 若使天下之人。 事无大小。 以有因果之故。 比不敢自欺其心。 善护众生之念。 各无侵凌争夺之风。 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 谓佛无益于天下者吾不信矣。 谅哉。 人天路上以福为先。 生死海中修道是急。 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植福。 出离生死。 而不明道。 是犹鸟无翼而欲飞。 木无根而欲茂。 奚可得哉。 古今受五福者非善报而何。 婴六极者。 非恶报而何。 此皆过去所修。 而于今受报。 宁不信哉。 或云。 天堂是妄造。 地狱非真说者。 何愚如此。 佛言。 六道而人天鬼畜。 灼然可知。 四者既已明矣。 唯修罗地狱二道。 但非凡夫肉眼可见耳。 岂虚也哉。 只如神怪之事。 何世无之。 亦涉史传之载录。 岂无耳目之闻见。 虽愚者亦知其有矣。 人多信于此。 而疑于彼者。 是犹终日数十。 而不知二五也。 可谓贤乎。 曾有同僚谓余曰。 佛之戒人不食肉味。 不亦迂乎。 试与公详论之。 鸡之司晨。 狸之捕鼠。 牛之力田。 马之代步。 犬之司御。 不杀可也。 如猪羊鹅鸭水族之类。 本只供庖厨之物。 苟为不杀。 则繁植为害。 将安用哉。 余曰不然。 子未知佛理者也。 吾当为子言其涯略。 章明较着善恶报应。 唯佛以真天眼宿命通故能知之。 今恶道不休。 三涂长沸。 良有以也。 一切众生。 递相吞啖。 昔相负而冥相偿。 岂不然乎。 且有大身众生。 如鲸鳌师象。 巴蛇鲲鹏之类是也。 细身众生。 如蚊蚋蟭螟蝼蚁蚤虱之类是也。 品类巨细虽殊。 均具一性也。 人虽最灵。 亦只别为一类耳。 傥不能积善明德。 识心见道。 瞀[瞀-矛+牙]然以嗜欲为务。 成就种种恶业习气。 于倏尔三二十年之间。 则与彼何异哉。 且迦楼罗王。 展翅阔三百三十六万里。 阿修罗王。 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以彼观之。 则此又不直毫末耳。 安可以谋画之差。 大心识之最灵。 欺他类之眇小不灵。 而恣行杀戮哉。 只如世间牢狱。 唯治有罪之人。 其无事者。 自不与焉。 智者终不曰建立都县设官置局。 不可闲冷。 却须作一两段事。 往彼相共闹热也。 今虽众生无尽恶道茫茫。 若无冤对。 即自解脱。 复何疑哉。 若有专切修行。 决欲疾得阿耨菩提者。 更食众生血肉。 无有是处。 唯富贵之人。 宰制邦邑者。 又须通一线道。 昔陆亘大夫。 问南泉云。 弟子食肉则是。 不食则是。 南泉曰。 食是大夫禄。 不食是大夫福。 又宋文帝谓求那跋摩曰。 孤愧身徇国事。 虽欲斋戒不杀。 安可得如法也。 跋摩曰。 帝王与匹夫所修当异。 帝王者。 但正其出言发令。 使人神悦和。 人神悦和。 则风雨顺时。 风雨顺时。 则万物遂其所生也。 以此持斋。 斋亦至矣。 以此不杀。 德亦大矣。 何必辍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乎。 帝抚机称之曰。 俗迷远理。 僧滞近教。 若公之言。 真所谓天下之达道。 可以论天人之际矣。 由是论之。 帝王公侯。 有大恩德。 陶铸天下者。 则可矣。 士庶之家。 春秋祭祀。 用之以时者。 尚可忏悔。 圆颅方服者。 承佛戒律。 受人信施。 而反例尘俗。 饮酒食肉。 非特取侮于人。 而速戾于天。 亦袈裟下失人身者。 是为最苦。 忍不念哉。 吾儒则不断杀生。 不戒酒肉。 于盗则但言慢藏诲盗而已。 于淫则但言未见好德如好色而已。 安能使人不犯哉。 佛为之教。 则彰善瘅恶。 深切着明。 显果报说地狱极峻至严。 而险诐强暴者。 尚不悛心。 况无以警之乎。 然五戒但律身之粗迹。 修行之初步。 若升高必自下。 若陟遐必自迩。 求道证圣之人。 亦未始不由此而入也。 至于亡思虑泯善恶。 融真妄一圣凡。 单传密印之道。 又非可以纸墨形容而口舌辩也。 文章盖世止是虚名势望惊天。 但增业习。 若比以定慧之法。 治本有之神明。 为过量人超出三界。 则孰多于此哉。 士农工商各分其业。 贫富寿夭。 自出前定。 佛法虽亡。 于我何益。 佛法虽存。 于我何损。 功名财禄。 本系乎命。 非由谤佛而得。 荣贵则达。 亦在乎时。 非由斥佛而致。 一时之间。 操不善心。 妄为口祸。 非唯无益。 当如后患何。 智者慎之。 狂者纵之。 六道报应胜劣。 所以分也。 余非佞也。 愿偕诸有志者。 背尘合觉同底于道。 不亦尽善尽美乎。 或有阐提之性。 根于心者。 必不取于是说。 余无恤焉护法论(终)护法论后序树教圣人。 其设教虽殊。 然于化人迁善去恶。 则其一也。 故曰为教不同。 同归于善。 若夫超出世间。 明了生死。 惟佛氏之学。 无尽居士得兜率悦公。 不传之旨。 以大辩才。 纵横演说。 犹虑去佛既远。 邪见者多。 不知向上之宗。 妄有谤讪之语。 此护法之论。 所由作也。 闽建宁高仰山。 古梅禅师。 弟子慧钦。 游方时。 得此论。 乃与住持智了及诸上士。 谋之命工绣梓。 以广其传。 可谓善用其心矣。 斯论一出。 人得而览之。 殆若贫而得宝。 暗而得灯。 真所谓护如来正法之金汤。 斩邪见稠林之利剑也。 后世之士。 苟未达无尽之阃奥。 臻无尽之造诣。 妄以斥佛为高。 以要誉时流。 聋瞽学者。 宁不自愧于其心哉。 然为其徒者。 不能致力于佛祖之道。 亦独无愧乎哉。 吾尝宴坐寂默。 心境混融纷然而作。 不沦于有。 泯然而消。 不沦于无。 语大则天下莫能载。 语小则天下莫能破。 虽有智者。 其犹有所未尽也。 然后乃知。 凡可以言誉。 可以言毁者。 特其道之粗耳。 至若实际理地。 清净妙明。 凝然湛然。 了无一法。 则又果何所毁。 果何所护哉。 慧钦乃欣然请书以为后序云。 了字彻堂。 饱参来归。 据席说法。 钦字肃葊。 清心苦行。 不私于己。 皆足以恢弘古梅之道。 并识之至正五年二月既望前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虞集微笑亭书 发布时间:2025-08-17 11:14:4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