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亲闻记 内容: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亲闻记湛山倓虚大师著讲经要如经讲。 听经要以神听。 般若甚深妙义。 离心缘相。 语言文字。 讵能诠解之耶。 然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指见月。 由语言文字而契入实相。 渡河之筏。 又安可少哉。 将释此经。 依台宗家法。 应先开五重玄义。 俾听者先聆大纲。 临文自易于了解也。 五重者何。 一释名。 二显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是也名有通别。 先别次通。 初别中应先拣定而后正释。 初拣定者。 一切经立名。 不出七种。 一单法。 二单人。 三单喻。 四人法。 五人喻。 六法喻。 七人法喻。 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也。 此经以法喻立名。 法则般若之妙法。 喻则心为身主。 喻般若心经。 为六百卷般若经之心髓也。 初释般若。 梵语般若。 华言妙智慧。 夫般若之智。 本非世俗之智所可比拟。 亦非世间之慧所能诠释。 且含义深广。 故在五不翻中为多含并尊重故不翻。 妙智有三。 曰实相。 曰观照。 曰文字是也。 夫实相者真理也。 观照者真慧也。 文字者真教也。 从教生慧。 从慧生理。 乃能从二种障碍。 断五住烦恼。 从生死海。 达三德岸。 证般若平等性空。 以是而知般若妙理无穷。 复为万行之导。 故以冠首。 梵语波罗密多。 华言彼岸到。 谓离烦恼证菩提。 度生死到涅槃。 证此二究竟果是之谓究竟到。 夫究竟到云者。 离能到所到之义也。 释名。 心为一切法建立之本。 法界之因。 具有坚实最妙之义。 以心为喻符其奥也。 释别名竟释通名。 经者贯穿缝缀之义。 梵语修多罗。 此翻为契。 谓上契诸佛之理。 下契众生之机也。 约此土之义。 则训为常。 为法。 常不变义。 法可轨义。 谓教行理。 咸可轨与不变也。 举一即三。 言三二即一。 三一互具。 是之谓不可思议。 释通名竟显体。 体者主质义。 名有其体。 得体乃能全性而起修也。 又经若无体。 则邪正不辨。 行人将无所适从矣。 今此经以诸法空相。 为体。 的示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 所谓诸法空相者。 在诸法上即是空相。 以缘生无性故。 若名若相皆了不可得。 故谓之空相。 虽空。 然不泯诸法。 乃曰真空。 真空当体诸法宛然。 乃曰实相。 又者相是有法。 空是无法。 而有与无不即不离。 不一不异。 思议不得。 故又曰妙有真空。 皆是诸法空相之义。 岂非法法皆是真空实相之妙智体乎。 明宗。 宗者旨趣也。 由明宗乃能趣体而领妙旨。 行人所应着眼者也。 此经以无所得为宗。 无所得者。 推求诸法。 不见诸性之谓也。 (见显扬圣教论。 )既不见诸性。 则远离依他。 及偏计执。 证入诸法实性。 是之谓无得之得也。 所谓无所得者。 以无旨趣故。 无旨趣者。 以无彼此故。 无彼此者。 以无同异故。 无同异者。 是无旨趣之旨趣。 方能趣其体也。 何以故。 而诸法空相之体本自如故。 趣之则非。 故以无所得为宗也。 辨用。 用者力用也。 由断惑证真。 而起力用用不离体。 斯有大力。 以力大故。 能除一切苦。 此经即以能除一切苦为用也。 所谓能除一切苦者。 以五蕴。 十八界。 十二因缘。 四谛六度。 皆如如故。 方能除之。 判教。 教者圣人所说之言教也。 判者判差别相殊之致也。 此经在台宗判教。 为化仪中渐后。 化法中带通别明圆。 五味中熟酥。 五时中般若时也。 夫教以起行。 行以入理。 而入理之浅深。 成受用之优劣。 故教不可不判也。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国名。 都长安。 李渊统一中国之号也。 三藏经律论也。 通此三者。 可称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 事迹见慈恩本传。 繁不录引。 译者易也。 易梵字为华文。 易梵言为华语也。 (释译人竟)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 以因上观世间种种音声。 反闻自性。 能所俱泯。 耳根圆通。 故果上得大自在也。 此菩萨行甚深般若。 以智慧光照破五蕴之昏昧。 不被缠缚。 且不同二乘之偏浅。 是以谓之行深。 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也。 蕴者集聚义。 一作五阴。 阴者盖覆义。 言此五蕴能盖覆佛性也。 大般若经曰。 色相譬如聚沬。 瞬息归空。 受相如浮泡。 起灭速如箭。 想相如阳焰。 倏忽便无。 行相如芭蕉。 析之不可得。 识相如幻事。 幻化无实。 一切不出因缘无常。 故毕竟空。 行人知其了不可得之真实义空。 则与般若相应矣。 然此空有四。 一曰断灭顽空。 (凡外所起之见。 )二曰折法真空。 (藏教声闻缘觉所计。 不了义之空。 )三曰体法真空。 (通教圣人所计。 亦为不了义之空。 )四曰妙有真空。 (界外别圆菩萨所悟但中圆中之了义真空。 )是也。 此处空字。 正属妙有真空。 照者能观之智。 五蕴者所观之境。 皆空者。 别明所显之谛也。 五蕴当体无不即空即假即中。 离过绝非。 强名为空耳。 二种生死之因果。 是曰苦厄。 度者救度脱离义。 令法界众生同出苦轮也。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一作舍利弗。 声闻弟子中。 智慧第一。 故说此经时呼其名而告之。 舍利华言鹙鹭。 子者华言。 梵语曰弗。 统言之曰。 舍利子。 鹙鹭目最明利。 其母目如之。 连母名为名也。 因义多含故不翻。 五蕴先举色蕴者。 因众生身执最重。 不审四大元是假合。 妄执为我。 起惑造业。 受苦无量。 若能观破色蕴非实。 则彼四蕴。 可渐次而照破之矣。 色不异空句。 破凡夫并藏教因人执色身世界为常之见。 言色身世界。 本不异于真空。 莫于此虚幻无实之形相。 坚执不舍也。 空不异色者。 破外道断灭及二乘之偏真也。 盖通教圣人。 不达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之旨。 尚偏于但空。 堕于但空一边。 沉空滞寂。 不起一念度生之心。 故晓之曰。 空不异色。 言真空本不异于幻色。 非离色断灭之空也。 既破此不了义之断灭及偏真但空。 又恐钝根者。 将色空分作两橛。 背平等一如之理。 故又和会之曰。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此所谓圆成一心。 无智亦无得者也。 色空境原不二。 悲智念自无殊。 是则住甚深之无住行也。 一念返观。 本自圆明。 谁能缚汝。 而不得解脱哉。 故曰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盖义虽万端。 理无二致耳。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复告舍利子曰。 既知五蕴一如。 当体即是真空实相。 妙有真空。 则应当知。 是诸法上说空相。 非离诸法外别有空相。 方是实相。 实相本自不生不灭。 既无生灭。 何有垢净增减种种对待哉。 众生迷于名言习气。 不舍前尘影相。 始有生灭垢净增减耳。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是故承上启下之词。 在此真空实相之中。 本来清净本自如如。 无色并识之分别。 自此之下。 乃通释诸法。 即是般若妙法。 离过绝非有由然矣。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般若真空。 不但无五蕴。 亦无六根。 不但无六根。 亦无六尘。 不但无六尘。 亦无六识。 乃至者超略之词。 根尘识界。 一切皆无之。 何以言其无也。 因此十八界。 乃对待而生之法。 既对待生。 焉有实法。 而凡夫不了蕴处界本来如幻如化。 以致颠倒迷昧。 轮回六度。 末由自拔。 良可哀愍。 如能于十八界不起分别。 意念不生。 灭三心。 空四相。 则十八界元是清净本然之如来藏妙真如性。 能见本性。 则无处而非解脱自在矣。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生死。 亦无老死尽。 上来空众生相。 此则空缘觉相也。 自无名至老死。 谓之十二因缘。 缘觉根性。 依此而修。 逆之而行。 以求无名(烦恼)。 灭(灭即尽也)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 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 则有灭。 有灭。 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灭。 由是苦尽。 断正使。 兼侵除习。 而证辟支佛果。 众生顺之。 取着贪恋。 是以流转于六道。 菩萨知其本性空寂。 一生观诸法实相。 无流转还灭之可得。 故曰无也。 言无者。 契妙有真空也。 既契真空。 则十二因缘。 无非如来藏妙真如性。 当体咸是三德秘藏。 如无明爱取三支。 皆属烦恼惑道。 烦恼即菩提。 则惑岂非般若德哉。 行有二支属于业道。 而有即真空。 则业岂非解脱德哉。 从识至受并生死。 共有七支。 皆属苦道。 而生死即涅槃。 则苦岂非法身德哉。 此三德皆是真空。 三道皆是妙有。 若空若有。 无非实相本体。 大乘菩萨深悟妙理。 故如实而空之。 亦无无明尽者。 谓诸法既本是真空实相。 而无明乃诸法之一。 亦是实相。 既是实相。 则无无明。 既本无无明。 则何尝犹有无明尽者。 故曰亦无无明尽也。 无苦集灭道。 此空声闻相也。 此苦集灭道四谛法。 乃声闻根性。 依之而修者。 谛者审实不虚义。 苦集是世间因果。 灭道是出世间因果。 声闻知苦断集。 慕灭修道。 而证涅槃。 然此四谛皆由思议分别而立。 如不执着。 则全体是第一义谛。 谛即真空实相。 实相之体。 如实空寂。 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此空权位菩萨有所得之相也。 以文简略。 故以智之一度。 摄前五度也。 非但真空中无前诸法。 即能知空之智。 及所知之空理。 亦复俱不可得。 故曰无智亦无得。 如明斯理。 则了悟真空。 何有理事二障之蒙昧哉。 合上解之。 是则人法皆空。 境智俱泯。 息分别之戏论。 而中道之理斯显矣。 以无所得故。 此牒上起后之词也。 夫灵明本心。 既无能缘所缘之相。 则般若全体。 朗然若明镜之高悬。 无照无不照。 是之谓得无所得。 是乃真得。 此真得者。 乃菩萨之所依归也。 菩提萨睡。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翻觉。 萨埵翻有情。 菩萨自利利他。 觉一切有情。 故言觉有情。 此出能依之人。 般若波罗密多。 所依之法也。 言菩萨依般若如理而修。 圆解了无所得之妙理。 故得心无罣于色身报障。 而色身不碍于生死等五种恐怖。 (菩萨之五种怖畏、曰生活畏、死畏、地狱畏、恶名畏、大众威仪畏),则菩萨任运大业繁兴。 何障之有。 既无业报二障。 何能引起颠倒梦想之烦恼障哉。 三障(惑业苦)既空。 三德斯显。 故云究竟涅槃。 涅槃此云圆寂。 谓德无不备。 障无不尽。 菩萨断德极果也。 菩萨修行。 非此真修。 安能证果。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不但菩萨依般若修而证果。 即三世(过现未来)诸佛。 亦莫不依此般若。 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 所谓如是因。 如是果也。 言得者。 证其本有觉性之谓也。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此总赞般若殊胜功能。 无可比也。 般若功德。 能破坚固执着。 神力无量。 故曰大神咒。 能破幽暗。 故曰大明咒。 无以复加。 故曰无上咒。 超伦绝待。 故曰无等等咒。 是以外道邪见。 凡夫情执。 二乘偏真法执。 菩萨俱生我法二执。 统能破除而归之正觉。 一切三苦八苦。 以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顿然断除。 此真实之般若妙法。 定能离苦得乐。 故曰真实不虚。 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上来所说是为显诠般若。 此乃密说般若。 若显若密。 无非诸佛心法。 众生觉体。 咒是诸佛密语。 但虔诚诵持。 自能除障生慧。 其收功之义。 即在忘情绝解。 不思议之力耳。 般若功能。 殊胜无上。 行人念念观照。 则念念契入实相。 滔滔苦海中。 般若作舟航。 固不难直达彼岸也。 法会今告圆满。 望在座诸善信。 由闻而思由思而修。 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 是则区区之微意也夫。 发布时间:2025-08-19 10:36:5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