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内容: 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 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建立在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特征与南岳一系十分接近,表明直到曹山时期,曹洞宗仍然未改属青原。 曹山本寂(840—901)为洞山良价弟子,深明的旨,堪传法印,师资道合,妙唱嘉猷,使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曹洞一宗,卓然成立。 此宗赖洞山创业,至曹山大成,故有曹洞之名。 曹山继往开来之功,由是可见其一斑。 本寂,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十九出家,二十五受具,咸通初往高安参良价,言问之际,默领玄旨,颇受器重。 后盘桓数载,不违如愚,临行,师更授以《宝镜三昧》,以表传付。 别师之后,先礼曹溪,后住抚州曹山,又居荷王山,主持法席二十年,参学之众,往来不绝,然心不附物,意无求荣,钟陵大王再三迎请,终无一赴。 后终于山居,寿六十二,腊三十七。 一、以五位君臣和五相偈为核心的偏正回互说曹山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开创的曹洞宗理论,他著有《五位君臣旨诀》、《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释洞山五位颂》等,“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使五位之说更加系统。 据《五灯会元》卷十三: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云: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即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僧问:如何是君? 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曰:如何是臣? 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曰:如何是臣向君? 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曰: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总无偏。 曰: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 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指出,虽言五位,其实以三位为本,一者色界,为事,为用,二者空界,为理,为体,三者兼带,理事双融,体用无滞,君臣道合,最妙最玄。 三者既有分别,又无分别。 从境界来论,兼带最高,空界其次,色界最低,然而虽然空界高于色界,臣从于君,子顺于父,却不能重体轻用,有理无事,若有空无色,有体无用,则落顽空,反成陷堕。 故对于理事、体用、本末、空色,既不可昧其分别,又不可执其尊卑,迷其分殊则父子不分,宾主不辨,执其尊卑则有取有舍,陷于边见。 故兼带最是难得,先德推尊,上贤莫识,欲得兼带,须不昧因果,不落有无。 曹洞宗从有分别到无分别,不昧两边,不立两边,与中观派从性空、假有到中道实相的理论相应,但中观派的性空是说自性空,并非实有空界,而且是从否定意义上立说,而曹洞宗则以本来无物为空界,是从肯定方面立论。 曹山认为,己宗的宗要是直显真际,不落顽空。 妙明之体,尽而非尽,无而非无,虽然无形无象,无思无为,却是不可毁伤,不得触犯,譬如君王,虽不离宫门,玉殿苔生,不治事,不受礼,却不敢不朝,有违则斩。 力用是有,不离因缘,却又不借外缘,借亦不得,逢而不借,故有而不执,有而不执,故有而非有。 不欲犯中,故不犯虚玄,回互旁参,虽非无语,却不得犯讳,不可说破,凡有所说,皆是回互,故有句而无句,有说而非说。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修行为本分事,须脚踏实地,深深海底行,不可虚浮,不必外眩,但自潜修即得。 无身有事,即体无用有,体无即空界,本来无物,五蕴非有,用有即色界,有修有证,有位有功,体性空寂,而有弘法利生之用,此乃正理,若舍凡取圣,沉空守寂,直是好无,非但无身,亦言无事,以为如此方可悟道,其实转入顽空,陷于始终。 曹山复作五相偈,? 偈曰: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白衣拜相,是说自下而上,布衣百姓,积功而升,喻修行悟道。 积代簪缨,今时落魄,是说自上而下,世家士族,于今败落,喻本是佛种,今暂蒙尘。 黑多白少,喻正中有偏。 偈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这一偈语与前偈似有颠倒, ? 为正中偏,言君位,所说却是白衣臣相,? 为偏中正,为臣位,所说却是君,当正位者为君,在兜率者为佛,而乌鸡雪上行是说黑上白下,皆与此相不符。 子时即夜半,夜半正明,君王即位,诸道来贺,君臣之分已定,不可混之,故君上臣下,黑上白下,君重臣轻,黑多白少。 ⊙偈曰: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出水面,木马逐风嘶。 白中藏黑,阳中有阴。 用由体生,偏从正来,故用不碍体,偏不妨正。 体用无滞,理事双融,故泥牛戏水,木马逐风,秋舞杨花,夏日结冰。 冰炭相聚而共存,猫鼠一笼而无伤。 ○偈曰: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日将坠而未隐,月已升而初照,日月丽天,回互一个“明”字。 日月并照,上下朗然,故纯白无黑,一切皆现。 理事俱明,体用互显,法境相敌,宾主相见,事功到此,至于极端,然此皆有功之功,有用之用,未得无功之功,无用之用,也只是人天初果,渐修小道,不能速证道果,疾得菩提。 ●偈曰: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纯然一色,理事混然,君臣道合,上下和融,到此境界,释迦未晓,弥勒不知。 此即兼带,为最高境界。 曹山以五相配合五位,只是进一步申明回互傍参之意,无论五相还是五位,以及君臣、爻相等说,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既不是汲引儒家之说,也不是杂取道家之术。 若谓曹洞宗旁通外学,就不符合其本意了。 二、以三种堕说明执于分别之害曹洞宗一方面强调分别说,注重宾主、偏正,反对无原则的盲目尚同的所谓平等,一方面又主张无分别,反对执著于宾主、偏正之说而而落于分别二见。 故而曹山又立三种堕。 据《五灯会元》卷十三:稠布衲问:披毛带角是什么堕? 师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师曰:是随堕。 问? 不受食是什么堕? 师曰:是尊贵堕。 乃曰: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邪? 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所谓类堕,指发初心者,发初心,即《起信论》所说之始觉,虽觉非觉,悟同未悟,知凡俗之可厌,明圣位之可期,故舍凡执圣,二见炽盛,有等级类别之心,故堕于类见,本意莲台宝座,反成披毛带角。 故厌凡求圣是初发心者易生之病,此种人执著于凡圣异类的差别,故分别心重,欲求圣位,反生陷堕,落入畜生一道。 所谓随堕,指发初心,得始觉,了悟自性非干六尘,故回光返照自身,摈却六尘外境,从而心神安宁,修证悟道,然得悟成功之后,却不能了却六尘等事,随之则昧理,任之则碍物,故外道六师即六尘为汝之师,彼有所堕,汝即随堕。 随堕是说发初心者由离世独修而悟道,但悟道之后,唯知净法,不解染法,只知体,不解用,故一入尘世,便被外境六尘所染,随之而堕。 此虽胜于初心,却仍然未得大悟,只是小乘独觉而已,故于声色等事不能了断。 所谓尊贵堕,指明了自性,悟得自家主人公,于是自尊自贵,不出门户,不涉外境,不受食,不取物,不知食者为本分事。 此食其实是正命食,虽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却不受染污,将此见闻觉知为堕,以为其与向前均同,不知己事一明,万法皆从,山河大地总成净境,见闻觉知无非妙用,故欲免染堕,反生净障,落尊贵堕。 尊贵堕自尊自重,本分事尚不取,何况他事,故一尘不染,高于独觉及初心。 据师自言,所谓堕,即混之不得,类之不齐,欲混然无别而不能得,思分门别类而不能齐,因而进退失据,上下两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故而堕于二见,不得出离。 此三种堕,皆是重体轻用,有本无末,凡圣情重,染净心盛,欲免斯累,直须不存二见,心无分别。 欲免类堕,披毛带角即得;欲免随堕,不断声色即是;欲免尊贵堕,不受供养即可。 不以披毛带角为耻,则无类之高低,不受类堕。 断声色求道,遇声色还迷,不断声色,不除生死,生死本无何必除,声色虚妄何须断,但知自家主人公,自然不随声色转。 故不断声色而声色自断,六尘为我奴仆,转从于我,不复为我之师,令我效他,由此可免随堕。 不自尊贵,即真尊贵,自求尊贵,即非尊贵。 不生自贵之心,不受人天供养,八方来朝,虚位不受,不受食,即得法喜禅悦之食,终身受用不尽,不著价,却成无价之宝,最尊最贵最第一,此即免得尊贵堕。 三、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自由精神曹山志慕六祖,道继洞山,对于自性自我十分重视,故一方面但求明得己事,于诸荣利外相毫不挂怀,带有一种强烈的遗世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对外界诸法平等视之,无凡情圣见,无染净二病,甘向“异类中行”。 钟陵大王再三迎请,他始终不下山,并书大梅法常的一偈回绝之:“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视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这首偈虽是大梅所作,却也明确地表达了曹山与世诀绝的精神,一悟之后,心无再移,任其春来冬去,此心再无回转。 这种重视内心的自由、完全不计其他的精神可以是禅宗一贯的风格,与此相应,一切凡圣、理事诸境都是平等无二的,这种平等一方面体现在它们都是无自性的空的存在这一共性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自我的奴仆,不论是佛是驴,皆在我之身后,在此意义上彰显了其平等的一面。 曹山为己性之自由反对顽空,破除空见、佛见,以免净病,同时又反对知见,以破智病。 曹山曾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 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法身无相,觉性圆明,实际理地,纤毫不容。 知见无非兔角,情识皆是蛇足。 说真说妄,论疏分亲,欲明其事,却昧其理。 一则迷于外境,与理事为缘,于诸法作奴,二则丧乎本真,意昧于玄体,心异于大道。 因此求知求见,舍迷求悟,不知反成其迷;说空道无,除染布净,不料适成其染。 自性清净,何必求净;本来灵觉,何必求悟! 值得注意的是,曹山反对空见知见,重视本真之性,此与马祖一系接近,与石头一支有别。 南岳一系继承了六祖如来藏性净之说,主张自性是佛,自性涅槃,性本清净,但莫污染。 青原一系继承了六祖般若性空学说,主张自性明觉,自性菩提,性本觉悟,不可迷失。 是故石头一支重视法空知见,如招提慧朗始参马祖,求佛知见,马祖便言佛无知见,知见乃魔界,令慧朗去参石头,慧朗果于石头得悟。 这表明两系宗风已经形成,石头自解其梦,道是与六祖同乘灵智、共游性海,表明其对智慧觉悟的偏重。 曹山重视如来藏一系之说,以为自身本具如来之藏,有如是宝藏,故一切具足,无所欠少。 据《曹山语录》:人问:古人云人人尽有,弟子在尘蒙,还有也无? 师曰:过手来。 其僧过手,师点指曰:一二三四五六(六疑衍,亦或此僧天生六指),足。 人人尽有,凡圣无别,虽在尘中,何曾欠少? 凡俗之人,总是不肯承当,不信自身本有,一味东顾西盼,寻寻觅觅,虽觅不得,却不肯止。 曹山为其点手,告之五指俱全,丝毫无缺,有什么疑处,更问是有是无、在尘在净? 又据《五灯会元》卷十三: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 师召:税阇黎。 税应诺。 师曰: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虽然身无分文,可与国王斗富,因为心中自有无价珍,识得自家宝藏,终生受用不尽。 清税不识自家宝藏,故求曹山赈济。 山呼其名,税应诺,其中暗藏机锋。 山呼其名,令其回光自照,自识其宝,税应诺,表明他还有自知之明,本性未昧,若能于此有省,则能自名及实,了知自性圆满,勿须他借。 曹山云“清原白家酒三盏,吃了犹道未沾唇”,是说清税不识好恶,明明赈济于他,却不解其味。 若是清税醒悟,便知曹山不过是借花献佛,盗人之宝与人,还欲得赈济之名,赶紧喝止,守护自家宝藏勿失,曹山定然“作贼人心虚”,大笑而罢。 有僧问曹山:即心即佛则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 曹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即心即佛即直下承当,识取自家宝藏,心佛非他,皆是自家,只如牛角,本来是有,不用强调其有。 非心非佛则于前句有疑,不肯承当,或以心为幻化、佛为相好,非但不悟,又加一重枷锁,故说非心非佛以除其病,心佛皆相,只如兔角,本来是无,不必强调其无。 曹山一门应对机缘语句,多与洪州有关,而与石头无涉。 如问即心即佛,问不与万法为侣者,问鲁祖宝云面壁事,举大梅偈,举南泉玉殿苔生意旨,举香严枯木龙吟句等。 值得注意的是,曹山在解释五位旨诀时,曾举“什么物,恁么来”一句,这是六祖问怀让的语,南岳法乳,由此而生,实是非同小可,对于行思与六祖对答句,却一无道及,这是否表明直至曹山之时,曹洞宗尚自认是南岳一脉,并未改宗石头呢? 曹山认为,法身如来藏自性涅槃,本来清净,不动不变,不生不灭,“不变异”,“不变心”,故不立知见,不存妙解,只如枯木,又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始与理相应。 然本寂之体,非同无情,而是能生种种妙用,弘法利生,无事不办。 若但知体寂,不知用有,便入死寂,不能解脱,大悟底地人,当于空寂体上起诸妙用,如死中得活。 有僧问:灵衣不挂时如何? 山曰:曹山孝满。 问:满后如何? 山曰:曹山好颠酒。 所谓孝满,指于空寂清净之体已经完全证得,不用再拂拭守护、恐其有失了,孝满之后,便转父母佛祖为自家,自可随缘放旷、任运东西,处处是道,步步履真,“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酒也吃得,茶也饮得,一任自在,无拘无束。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 答曰:枯木里龙吟。 学云:不会。 曰:髑髅里眼睛。 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石霜云: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石霜云:犹带识在。 师因而颂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其僧却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师曰:血脉不断。 曰: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师曰:干不尽。 曰:未审还有闻者无? 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曰: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师曰:也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香严义端为南泉弟子,石霜不知指的是百丈怀海弟子石霜性空还是道吾弟子石霜庆诸。 枯木里龙吟,即体寂而用生,故寂而非寂,大有生意,体虽寂灭,顿现灵机。 虽是枯木,血脉未曾断,生意自盎然。 髑髅里眼睛,即由定发慧,身心寂止,如同髑髅之断绝情识,故尘翳皆尽,慧眼为开。 是故肌肤尽脱,真性显露,体发皆枯,眼睛不干。 石霜云犹带喜识,有未能净尽之意,故他书载曹山斥之为“老声闻”,并称喜识若尽,则消息不通,何以辨清浊、分宾主? 看起来曹山赞同香严的说法,以为体寂非寂、用有非功、死中得活、回互旁通,不可拘泥失道。 曹山主张自性为唯一真宰,不可变易,得此主宰,佛祖不必求,业惑不须免,触处自由,任意东西。 这种对自由的极端追求体现了曹洞宗的真精神,其他偏正回互之说不过是表达这一精神的曲折方式,不可但言其表,而忘其里,但重其肌肤,忽略其灵魂。 发布时间:2025-08-20 11:42:4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