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云门文偃生平及语录公案 内容: 云门文偃(一)生平【文偃(864~949)】五代禅僧。 云门宗之祖。 俗姓张,世居苏州嘉兴。 幼怀出尘之志,依空王寺志澄出家,侍志澄数年,研究四分律。 后离去,参睦州道踪,经数载,尽得其旨。 既而谒雪峰义存,钻研经年始受宗仰。 此后历叩诸方,益究玄要,令名日盛。 其后复参韶州灵树如敏座下,如敏推为首座。 贞明四年(918)如敏示寂后,广主刘王请师主持灵树寺。 同光元年(923)建光泰禅院于云门山,海众云集,法化四播;刘王尝迎至内廷叩问宗要,师酬答如流,王益崇仰之,赐紫袍及“匡真禅师”之号。 乾和七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 享年八十六,僧腊六十六。 弟子遵其遗嘱,安遗体于方丈中。 北宋? 乾德四年(966,一说元年,或说三年),迎灵躯于内廷供养月余,太祖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师于灵树、云门二寺力弘禅旨。 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 于化导学人时,惯以一字说破禅旨,故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之美称。 此外,亦常以“顾、鉴、咦”三字启发禅者,故又有谓之为“云门三字禅”者。 著有法语、偈颂、诗歌等,由门人守坚编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及《语录》一卷行世。 嗣法弟子有实性、圆明、明教、道谦、智寂等八十八位。 [参考资料]《古尊宿语录》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禅林僧宝传》卷二;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文偃条)(二)语录公案【药病相治】(日种让山著? 芝峰译《禅学讲话》本论第三章)云门药病相治(第八十七则)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 ”这则是依据《华严经》中的︰文殊一日,令善财去采药︰“不是药者采将来! ”善财遍采,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不是药者。 ”文殊云︰“是药者采将来! ”善财乃拈一茎草度与文殊。 文殊提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即云门所举“药病相应,尽大地是药”,更添一句“那个是自己”的话来诱导大众。 故圜悟评云︰“识取钩头意”。 “尽大地是药”,和善财说的“无不是药者”相同;即是说︰尽大地无不是法,宇宙全体都是法。 释迦原是不假他力,自己是释迦;弥勒,也是自己是弥勒,什么也不曾假借过,便是物物全真,个个显露,一切都是壁立万仞的法。 此是本则的中心思想,云门示众的本意也在此。 云门为使人体验此法,说“那个是自己”,给与以思索的端绪。 由于这端绪的摄引,才能于法得到把握,这是云门接化的手段。 但是药病相治一着,原为方便的施设,就是释尊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应机说教,应病与药的,所以只是一种寻常施设的手段,还不是根本法的直示。 换言之︰与药,为淘汰众生的业根使之透达洒洒落落的心境的方便耳。 圜悟曰︰“药病相治,也只是寻常语论。 你若著有,与你说无,你若着无,与汝说有;你若着不有不无,与汝去粪扫堆上,现丈六金身,头出头没。 ”这是药病相治的解说,也是文殊的杀活的手段。 然一说到“那个是自己”︰这是指到法的本源,为使把握住世界未现、佛祖未出世以前的无名无相的无法的法之钓饵。 法的本源︰是无道、无禅、无自己、无名、无相的。 达到这无名无相的法的本源的立场,却来看宇宙森罗万象时,万象和自己也都是法,都是药。 因为若不透入自己即是法之本法,要得到“尽大地是法”的达观,必不可能。 故雪窦颂云︰“尽大地是药,古今何太错! 闭门不造车,通途自寥廓。 错! 错! 鼻孔撩天亦穿却。 ”何故说“太错”呢? 云门希望使人转却一切现象,一切意识,归还到法之本法,可是自古到今,只死在做药会,斯所以错! 本源底里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不凭借种种论究,种种修行,是天然自性真。 如万里一条铁,坦坦荡荡地一物也不立。 “通途自寥廓”者︰是对他之作用言,因为一念起时,则三千诸佛悉起,一一具全,一一本真,任何物也都无少异。 次说“错! 错! ”者:意说“尽大地是药”,已是错;“那个是自己”,也是错! 何以故? 以本源的法,无名无相故;说是“药”是“自己”,已落于第二义,远离第一义故。 至乎是,虽掀起撩天的鼻孔到高而且远的苍空的识见,也须穿却始得,不穿 却,都为无用。 于此又作评唱曰︰“云门云︰拄杖子是浪,许你七纵八横;尽大地是浪,看你头出头没。 ”“拄杖子”,是本源的法;“浪”,是现象。 若识本源底的法全体是现象,就在一物中都体验得本体和现象,既不拘泥于现象,也不滞留于本体,自在的妙用,才自然地自由显现。 然而若仅是认取浪的现象,以离却了本体故,便得不到自由,堕在生灭有无之见中“头出头没”。 照这个意义来看︰“药”,是浪,是现象;“自己”,是拄杖子,是本体。 尽大地是药,指显现了的法,是“教内的法”,不外天台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是“教外的法”,即是自己的本源底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本自圆成、脱体现成的法。 是故通途而成现象,亦无何挂碍,自在无碍。 然而,这不是闭门独自耽着冥想上制造出抽象的概念或假定,凡是我们可履践的大道,必定是自然完备成就的。 这就是早被达磨喝出了的“廓然无圣”。 【云门一字关】(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上,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五)时有僧问。 如何是一句。 师云。 举。 问。 如何是说时默。 师云。 清机历掌。 进云。 如何是默时说。 师云。 嗄。 进云。 不默不说时如何。 师将棒趁。 僧问。 如何是云门剑。 师云。 祖。 问。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师云。 更请一问。 问。 如何是露地白牛。 师云。 觌机无改路。 进云。 放著什么处。 师云。 再举不逾尘。 问。 如何是尘尘三昧。 师云。 桶里水。 钵里饭。 问。 如何是一如体玄。 师云。 欠你一问。 问。 如何是玄中的。 师云。 [祝/土]。 进云。 如何即是。 师云。 速退。 速退。 妨他别人问。 问。 如何是非思量处。 师云。 识情难测。 问。 凿壁偷光时如何。 师云。 恰。 问。 如何是吹毛剑。 师云。 骼。 又云。 胔。 问。 如何是内外光。 师云。 向什么处问。 学云。 如何明达。 师云。 忽然有人问。 你作么生道。 进云。 明达后如何。 师云。 明即且置。 还我达来。 问。 如何是切急一句。 师云。 吃。 【云门两病】(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六)师有时云。 光不透脱。 有两般病。 一切处不明。 面前有物是一。 又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脱。 又法身亦有两般病。 得到法身。 为法执不忘。 己见犹存。 坐在法身边是一。 直饶透得法身去。 放过即不可。 子细点检来。 有什么气息。 亦是病。 上引之中,“光不透脱”系谓凡夫被无明覆盖而虚妄迷执,犹如光线被遮挡,无法自然透射;“法身”即指清净法身,亦为“真空无相”之法身本体。 法身又分未法身、到法身。 尚未证得法身之前,称为未法身、未到底;若已悟得法身,则称到法身、已到底。 云门于此公案中指出未法身、到法身各有二种病。 未法身之病:(一)此阶段因有微细之烦恼,故无法迅速到达法身。 (二)即使到达,亦非真正之“真空无相”。 到法身之病:(一)执着于法身底而不自由。 (二)即使能由法身底跳出,亦不能飞转得无拘无束。 故欲自由自在地往还而无心,唯有根本拔除未法身、到法身之病。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联灯会要卷二十四云门文偃章](《佛学大词典》云门两病条解释)【色声香味,当体菩提】(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六)举。 见闻觉知无障碍。 声香味触常三昧。 师云。 一切处不是三昧。 行时不是三昧。 有处云声香味触。 体在一边。 声香味触在一边。 见解偏枯。 师一日拈起拄杖。 举。 教云。 凡夫实谓之有。 二乘析谓之无。 缘觉谓之幻有。 菩萨当体即空。 乃云。 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行但行。 坐但坐。 总不得动著。 师有时拈拄杖打床一下。 云。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你把钵盂噇饭时。 有个钵盂见。 行时有个行见。 坐时有个坐见。 者般底。 作与么去就。 把棒一时趁散。 举。 古人道。 一处不通。 两处失功。 两处不通。 触途成滞。 师拈起拄杖云。 山河大地三世诸佛尽在拄杖头上。 有甚滞碍。 如今明也。 暗向什么处去。 只者明便是暗。 一切众生只被色空明暗隔碍。 便见有生灭之法。 举。 僧问雪峰。 如何是触目菩提。 峰云。 好个露柱。 有处云。 还见露柱么。 师拈起拄杖云。 有底体上会事。 见露柱祗唤作露柱。 有处道不见有露柱。 见解偏枯。 见露柱但唤作露柱。 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有什么过。 发布时间:2025-08-21 10:03:1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