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 内容: 《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十二因缘品第二十六问曰:汝以摩诃衍(大乘),说第一义,已得闻矣。 我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 答曰:[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痴即无明,众生以无明覆蔽故,于是起身口意业三行。 无明惑也,身口意行业也。 以起行造业故,随行(业)而堕入六趣。 此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中,先出无明及行。 [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以身口意业诸行之因缘,乃有识受六道之身。 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色者众生身,名者众生心。 此出识、名色二支。 [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情尘识和合而生于六触]名色仅略具身心二根,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 名色增长,方乃具足六根,是名六入。 根尘识和合,而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触。 情尘识者,即根尘识也。 此出六入及触二支。 [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因于六触故,即是生苦乐舍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避苦趣乐,乃生渴爱也。 此出受、爱二支。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爱深曰取,四取者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因取故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相续。 若取者不取,便可解脱不受三有了。 此明取、有二支。 [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夏悲诸苦恼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在苦阴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夏悲诸苦恼。 此明最后生老死二支。 如是十二因缘诸事,皆从无明生而有的。 但是无明乃颠倒虚妄,非实有无明生,而是众颠倒妄执。 以颠倒妄执因缘,乃集大苦之五受阴也。 而实五阴皆空,众生妄执为有而已。 如是颠倒妄执,故有十二因缘生死流转,是谓为生死也。 诸行之根,是为无明所造,此虚妄无明,智者所不为也。 无明生则行生,行生则识生,识生则名色生,名色生则六入生,六入生则触生,触生则受生,受生则爱生,爱生则取生,取生则有生,有生则生生,生生则老死生。 故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谓为生死流转十二因缘。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故曰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谓为还灭十二因缘。 其实十二因缘,无生亦无灭。 何以故? 无明虚妄,无生亦无灭故。 我们不妨推求之。 老死由生而有,无有自性,故老死空;生无自性,由有而有,故生空;有无自性,由取而有,故有空;取无自性,由爱而有,故取空;爱无自性,由受而有,故爱空;受无自性,由触而有,故受空;触无自性,由六入而有,故触空;六入无自性,由名色而有,故六入空;名色无自性,由识而有,故名色空;识无自性,由行而有,故识空;行无自性,由无明而有,故行空;无明无自性,颠倒虚妄而有,故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故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非实有生灭,不过在表明真空义而已。 故佛说法,旨在明无生也。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以是事灭者,以无明灭也。 若无明不起,则行识乃至老死夏悲苦恼皆不生。 但是苦阴聚,无明灭则正灭矣。 发布时间:2025-08-21 11:10: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