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 阐教圣众第二 内容: 阐教圣众第二观世音菩萨观世音。 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 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为补处菩萨。 按悲华经。 往昔劫中。 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 观世音菩萨为王第一太子。 名曰不眴。 尔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已。 不眴太子前白佛言。 世尊。 今我以大音声。 告诸众生。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尽迥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我行菩萨道时。 若有众生。 受诸苦恼恐怖等事。 退失正法。 堕大暗处。 忧愁孤穷。 无有救护。 无依无舍。 若能念我。 称我名字。 若其为我天耳所闻。 天眼所见。 是众生等。 若不得免斯苦恼者。 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 愿令转轮圣王于安乐世界作佛事已。 入无余涅槃。 乃至正法住时。 我于其中。 修菩萨道。 是佛正法。 于初夜灭。 即其后夜。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 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 生大悲心。 欲断众生诸苦恼故。 欲令众生住安乐故。 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无量寿佛般涅槃已。 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 所有种种庄严。 无量无边。 安乐世界。 所不及也。 汝于菩提树下。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又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云。 佛言。 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劫。 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 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 国土清净庄严说不可尽。 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 王千世界。 彼威德王。 于其园观。 入于三昧。 其王左右有二莲华。 从地涌出。 有二童子化生其中。 与威德王俱诣佛所。 头面礼足。 听佛说法。 时二童子即说偈云。 诸天龙鬼神。 听我师子吼。 今于如来前。 宏誓发菩提。 生死无量劫。 本际不可知。 为一众生故。 尔数劫行道。 况此诸劫中。 度脱无量众。 修行菩提道。 而生疲倦心。 我若从今始。 起于贪欲心。 是则为欺诳。 十方一切佛。 瞋恚愚痴垢。 悭嫉亦复然。 今我说实语。 远离于虚妄。 我若于今始。 起于声闻心。 不乐修菩提。 是则欺世尊。 亦不求缘觉。 自济利己身。 当于万亿劫。 大悲度众生。 如今日佛土。 清净妙庄严。 令我得道时。 超逾亿百千。 国无声闻众。 亦无缘觉乘。 纯有诸菩萨。 其数无限量。 众生净无垢。 悉具上妙乐。 出生于正觉。 总持诸法藏。 此誓若诚实。 当动大千界。 说如是偈已。 应时普震动。 百千众妓乐。 演发和雅音。 光嚁微妙服。 旋转而来降。 诸天于空中。 雨散众末香。 其香普流熏。 悦可众生心。 尔时威德王者。 岂异人乎。 我身是也。 时二童子。 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 是二菩萨。 于彼佛所。 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来旷远不可计劫。 阿弥陀佛当般涅槃。 般涅槃后。 正法住世。 等佛寿命。 在世灭后。 所度众生。 悉皆同等。 佛涅槃后。 或有众生不见佛者。 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 常见阿弥陀佛。 彼佛灭后。 一切宝物。 浴池莲华。 众宝行树。 常演法音。 与佛无异。 正法灭后。 过中夜分。 明相出时。 观世音菩萨。 于七宝菩提树下。 结跏趺坐。 成等正觉。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其佛国土。 自然七宝。 众妙合成。 庄严之事。 诸佛世尊于恒沙劫。 说不可尽。 国中无有声闻缘觉之名。 纯诸菩萨。 充满其国。 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 普光功德山王随其寿命。 得大势菩萨亲近供养。 至于涅槃。 般涅槃后。 奉持正法。 乃至灭尽。 法灭尽已。 即于其国。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如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 诸菩萨众乃至法住。 等无有异。 如上二经载观世音菩萨。 本愿功德。 取净佛土。 与阿弥陀佛本因。 了无差别。 故其果地庄严。 如是如是。 他如三十二应。 十四施无畏力。 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具足神通。 广修方便。 具如楞严法华及诸经所说。 今不具录。 又大悲经言。 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 观世音菩萨放光普照十方刹土。 自言过去无量亿劫。 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 受大悲心大陀罗尼。 即从初地超第八地。 应时具足千手千眼。 由持此咒故。 所生之处。 恒在佛前。 莲华化生。 故其誓云。 若有众生诵持大悲神咒。 不得往生诸佛国者。 我誓不成正觉。 佛告大众。 此观世音菩萨。 于过去无量劫中。 已作佛竟。 号正法明如来。 大悲愿力。 为欲发起一切菩萨。 安乐成熟诸众生故。 现作菩萨。 汝等大众。 常须供养。 专称名号。 得无量福。 灭无量罪。 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据此经文。 当知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 及专称名号。 回向极乐者。 其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果报略同。 福德正等。 行者思之。 大势至菩萨大势至。 梵语摩诃那钵。 现在极乐世界。 第二补处菩萨也。 按悲华经。 昔阿弥陀佛为轮王时。 大势至菩萨为第二王子。 名曰尼摩。 尔时宝藏如来。 为王及第一太子授记已。 第二王子亦白佛言。 世尊如我所有身口意业清净福德。 尽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遍出功德光明佛。 始初成道。 我当先请转于法轮。 随其说法所经时节。 于其中间行菩萨道。 是佛涅槃后。 正法灭已。 我于其后。 次第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作佛时。 所作佛事。 世界所有种种庄严。 涅槃后正法住世。 悉如彼佛等无有异。 尔时佛告第二王子。 汝今所愿取大世界。 如法所愿。 当于如是最大世界。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由汝愿取大世界故。 因是字汝为得大势。 合上篇所录受记因缘观之。 当知大势至。 与观世音。 同行同愿。 历劫以来。 不相违远。 乃至严净佛士。 先后成佛。 功德亦等。 首楞严经所陈念佛法门。 尤为切要。 大势至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提。 斯为第一。 夫大势至菩萨。 以念佛入道。 乃至修菩萨行。 化度众生。 皆不离此法门。 修净土者。 当知效法焉。 普贤菩萨普贤。 梵语邲输陀。 悲华经。 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 第八王子泯图。 于宝藏佛前。 愿于是不净世界。 修菩萨行。 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 令其严净。 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 亦当教化无量菩萨。 令心清净。 皆趣大乘。 悉使充满我之世界。 佛即改泯图字。 号为普贤。 授记未来于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 称赞如来胜功德已。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 若欲成就此功德者。 当修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 随顺趋入。 则能成熟一切众生。 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 于此大愿。 受持读诵。 乃至书写一四句偈。 速能除灭五无间业。 临命终时。 最后刹那。 一切诸根。 悉皆散坏。 唯此愿王。 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 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 即见阿弥陀佛。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观自在菩萨。 弥勒菩萨等。 此诸菩萨。 色相端严。 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 蒙佛授记。 得受记已。 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以智慧力。 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降伏魔军。 成等正觉。 转妙法轮。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 发菩提心。 随其根性。 教化成熟。 乃至尽于未来劫海。 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偈曰。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据此经文。 诚欲长菩提苗。 行殊胜行。 而不知回向极乐。 发愿往生者。 犹却行而求前也。 至普贤所示念佛三昧。 别见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经言。 尔时世尊入于三昧。 名如来不思议境界。 普贤菩萨告德藏菩萨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为求无上菩提。 发心欲证此三昧者。 是人要须先修智慧。 以此三昧。 由慧得故。 修智慧者。 应当远离妄语绮语。 及诸散乱无益之事。 诣精舍中。 睹佛形像。 金色庄严。 或纯金成。 身相具足。 无量化佛。 在圆光中。 次第而坐。 即于像前。 头面礼足。 作是思惟。 我闻十方无量诸佛。 今现在世。 所谓一切义成佛。 阿弥陀佛。 宝幢佛。 阿閦佛。 毗卢遮那佛。 宝月佛。 宝光佛等。 于彼诸佛。 随心所乐。 尊重之处。 生大净信。 想佛形像。 作彼如来。 真实之身。 恭敬尊重。 如现前见。 上下谛观。 一心不乱。 往空闲处。 端坐思惟。 如佛现前。 一手量许。 心常系念。 不令忘失。 若暂忘失。 复应往观。 如是观时。 生极尊重恭敬之心。 如佛真身。 现在其前。 了了明见。 不复于彼作形像解。 见已即应于彼佛所。 以妙华鬘末香涂香。 恭敬右绕。 种种供养。 彼应如是一心系念。 常如世尊现其前住。 然佛世尊。 一切见者。 一切闻者。 一切知者。 悉知我心。 如是审复。 想见成已。 还诣空处。 系念在前。 不令忘失。 一心勤修。 满三七日。 若福德者。 即见如来现在其前。 其有先世造恶业障。 不得见者。 若能一心精勤不退。 更无异想。 还得速见。 何以故。 若有为求无上菩提。 于一事中。 专心修习。 无不成办。 譬如有人于大海中。 饮一掬水。 即为已饮阎浮提中一切河水。 菩萨若能修习此菩提海。 则为已修一切三昧诸忍诸地诸陀罗尼。 是故应常勤修匪懈。 离于放逸。 系念一心。 要令自得现前见佛。 如是修习。 初见佛时。 作是思惟。 为真佛邪。 为形像邪。 知所见像由想生故。 乃至虚空毛端量处一切真佛。 皆亦如是。 犹如虚空。 平等无异。 自心作佛。 离心无佛。 乃至三世一切诸佛。 亦复如是。 皆无所有。 唯依自心。 菩萨若能了知诸佛。 及一切法。 皆唯心量。 得随顺忍。 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或生极乐净佛土中。 常见如来。 亲承供养。 按此经文。 与观无量寿佛经相发。 修净业者。 其毋忽也。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 或云曼殊室利。 此云妙德。 亦云妙吉祥。 生于舍卫国。 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 从母右胁出。 身紫金色。 堕地能语。 寻于佛所出家(见文殊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经言。 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南方世界。 名曰平等。 佛号龙种上如来。 即文殊是。 央掘经言。 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即文殊是。 而悲华经言。 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 第三王子。 名曰王众。 于宝藏佛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愿于来世。 行菩萨道。 无有齐限。 庄严佛刹。 令三千大千世界。 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 大宝填厕。 又无恶触。 及诸女人。 及其名字。 亦无声闻辟支佛等。 一生菩萨。 充满其中。 佛即号为文殊师利。 于未来世南方世界。 名曰清净无垢宝置。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号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言。 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已。 文殊菩萨复告大众言。 过去宝威德如来时。 有长者子。 名曰戒护。 在母胎时。 受三归依。 年至八岁。 父母请佛于家供养。 童子见佛安行徐步。 足下生华。 有大光明。 见已欢喜。 为佛作礼。 礼已谛观。 目不暂舍。 一见佛已。 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 从是已后。 恒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 是诸世尊。 皆说如是观佛三昧。 其后有百万佛出。 皆同一字。 名栴檀海。 时彼童子。 亲侍诸佛。 间无空缺。 礼佛供养。 合掌观佛。 观佛功德因缘力故。 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 从是已后。 即得百万亿念佛三昧。 得百万阿僧祇旋陀罗尼。 既得此已。 诸佛现前说无相法。 须臾之间。 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受三归依。 一礼佛故。 谛观佛相。 心无疲厌。 由此因缘。 值无数佛。 何况系念。 具足思惟。 观佛色身。 时彼童子。 岂异人乎。 即我身是。 佛告阿难。 汝持文殊师利语。 遍告大众。 及未来世众生。 若能礼拜者。 若能念佛者。 若能观佛者。 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又文殊发愿经。 与普贤行愿品末后偈略同。 终云。 愿我命终时。 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夫文殊普贤。 华严二圣。 所陈行愿。 说法度人。 莫不以念佛为基。 以净土为归。 世有执华严薄净土者。 当知所鉴焉。 祁婆迦尊者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罗双树间。 临般涅槃。 为诸天人说种种法。 复告阿难。 我灭度后。 于未来世北天竺国。 当有比邱。 名祁婆迦。 出兴于世。 曾于过去无量百佛。 植诸善根。 供养恭敬。 深信具足。 安住大乘。 为欲怜愍利益安乐诸众生故。 发如是心。 多闻持菩萨藏。 称扬大乘。 显发大乘。 兴造如来无量形像。 及诸塔庙。 能令诸天人众。 心生信乐。 彼祁婆迦比邱。 修习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 而取命终。 生于西方过亿百千诸佛世界无量寿国。 于彼佛所。 种诸善根。 复经八十亿诸如来所修诸梵行。 以此善根。 于未来世。 过九十九亿劫。 而成正觉。 佛号无垢光。 世界名一切功德庄严(大悲经)。 马鸣尊者马鸣。 梵语阿湿矩沙。 东天竺桑岐多国婆罗门也。 得法于夜奢尊者。 尝制大乘起信论。 末后劝人求生净土曰。 众生以住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诸佛。 亲承供养。 惧谓信心难可成就。 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 回向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 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习。 毕竟得生。 住正定故。 后付法于迦毗摩罗尊者已。 即入龙奋迅三昧。 挺身虚空。 如日轮相。 还复本位。 而取涅槃(传灯录大乘起信论)。 龙树尊者龙树。 梵语那伽曷树那。 南天竺国梵志之裔。 得法于迦毗摩罗尊者。 意欲广演经教。 时大龙菩萨。 即以神力接入海宫。 开七宝函。 与诸方等经典。 九十日中。 通解甚多。 龙即送之出宫。 还天竺国。 大宏法施。 尝造毗婆沙论。 论中有称赞弥陀偈。 其略云。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 是故我归命。 彼佛本愿力。 十方诸菩萨。 来供养听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诸菩萨。 具足诸相好。 以自庄严身。 我今归命礼。 彼诸大菩萨。 日日于三时。 供养十方佛。 是故稽首礼。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 以种种因缘。 叹彼佛功德。 我今归命礼。 其土具严饰。 殊彼诸天宫。 功德甚深厚。 是故礼佛足。 又造大智度论示修念佛法门云。 念佛三昧。 能除种种烦恼。 及先世罪。 余诸三昧。 有能除淫。 不能除瞋。 有能除瞋。 不能除淫。 有能除痴。 不能除淫恚。 有能除三毒。 不能除先世罪。 是念佛三昧。 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 念佛三昧。 有大福德。 能度众生。 是诸菩萨欲度众生。 诸余三昧。 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 复次。 佛为法王。 菩萨为法将。 所尊所重。 唯佛世尊。 是故应常念佛。 譬如大臣。 特蒙恩宠。 常念其主。 菩萨亦如是。 知种种功德。 无量智慧。 皆从佛得。 知恩重故常念佛。 又云。 当欲不离诸佛者。 菩萨世世所生。 常值诸佛。 问曰。 菩萨当化众生。 何故常欲值佛。 答曰。 有未入菩萨位。 未得阿鞞致。 受记莂故。 若远离诸佛。 便坏诸善根。 没在烦恼。 不能自度。 安能度人。 如人乘船。 中流坏败。 欲度他人。 反自没水。 又如少汤。 投大冰池。 虽消少处。 反更成冰。 菩萨未入法位。 若远离诸佛。 以少功德。 无方便力。 欲化众生。 虽少利益。 反更坠落。 声闻辟支。 虽有涅槃利益。 无一切智故。 不能教导菩萨。 诸佛一切种智故。 能教导菩萨。 如象没泥。 非象不能出。 菩萨若入非道中。 唯佛能救。 同大道故。 复次。 菩萨作是念。 我未得佛眼。 如盲无异。 若不为佛所引导。 则无所趣。 错入余道。 设闻佛法。 异处行者。 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 菩萨见佛。 或眼见。 心清净。 若闻所说。 心则乐法。 得大智慧。 随法修行而得解脱。 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 岂不一心求欲见佛。 如婴儿不应离母。 行道不离粮食。 大热不离凉风冷水。 大寒不离火。 度深水不离船。 病人不离良医。 菩萨不离诸佛。 过于上事。 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 皆不能如佛益利。 佛益利诸菩萨。 离诸苦处。 住世尊之地。 问云。 何得不离诸佛。 答。 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 虽行福德。 智慧薄少。 虽行智慧。 福德薄少。 菩萨求佛道。 要行生忍法忍。 行生忍故。 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 灭无量劫罪。 得无量福德。 行法忍故。 破诸法无明。 得无量智慧。 二行和合。 世世不离诸佛。 复次。 菩萨常爱乐念佛故。 舍身受身。 恒得值佛。 如众生习欲心重。 受淫鸟身。 瞋恚偏多。 生毒虫中。 菩萨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 但念诸佛故。 随心所重而受身形。 复次。 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 所生常值诸佛。 如般舟般三昧中说。 菩萨入是三昧。 即见生阿弥陀国。 后付法于迦那提婆尊者已。 入三昧。 如蝉蜕而去。 按入楞伽经。 佛告大慧云。 大慧汝当知。 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 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邱。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自世尊入寂七百年。 而龙树出世。 适符佛记(传灯录毗婆沙论大智度论)。 天亲论师天亲。 梵语婆薮盘豆。 天竺富娄叉国人也。 出家乐闻小乘。 辄毁大乘经典。 后闻其兄无著。 诵十地经。 闻已感悟。 追悔前愆。 欲自断舌。 无著止之曰。 昔以舌毁大乘。 今以舌赞大乘。 补过自新。 犹为善矣。 断舌绝言。 其利安在。 天亲于是研精覃思。 制大乘论。 凡百余部。 并行于世。 所制无量寿经论。 开示净土。 立五念门。 一礼拜。 二赞叹。 三作愿。 四观察。 五回向。 冠以偈曰。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炎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爱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往生。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佛诸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平居兼修兜率观。 愿觐慈氏。 后舍寿经六月。 现形告无著曰。 吾已生慈氏前矣(无量寿经论翻译名义)。 觉明妙行菩萨觉明妙行菩萨。 明崇祯十六年降于吴门。 迄 本朝顺治四年。 以往昔因缘。 应机说法。 开阐净土法门。 首说偈曰。 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议。 以非思议故。 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 悲悯众生者。 说所不能说。 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 显示安乐刹。 令发愿往生。 横截诸恶趣。 由佛阿弥陀。 大愿摄群品。 闻名能受持。 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 专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 将开化导门。 念尔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 应生难遭想。 西方万亿程。 一念信即是。 又云。 所示净土一门。 真诸佛心宗。 人天径路。 今汝等虽求往生。 若发愿不切。 如入海而不获宝珠。 徒劳无益也。 我昔于晋明帝时。 受贫子身。 为贫苦故。 乃发大愿云。 我以夙业。 受此苦报。 若我今日。 不得见阿弥陀佛。 生极乐国。 成就一切功德者。 纵令丧身。 终不退息。 誓已。 七日七夜专精忆念。 便得心开。 见阿弥陀佛。 相好光明。 遍十方世界。 我于佛前。 亲蒙授记。 后年七十五而坐脱。 竟生极乐。 后以度生愿重。 再来此土。 随方显化。 或为比邱。 或为居士。 或为国王。 或为臣宰。 或为女人。 或为屠丐。 或隐或显。 或顺或逆。 皆随顺说法。 导诸群品。 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 阐扬净土。 汝等当一意一心。 坚修此门。 必不相误。 若心志一坚。 又不待隔世而生。 现前亦得见佛。 有偈曰。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 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 汝但息想定虑。 徐徐念去。 要使声合乎心。 心随乎声。 念久自得诸念澄清。 心境绝照。 证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须多念。 从千至万。 心无间断。 则根器最易成熟。 若强之使一。 终不一也。 又曰。 心行处灭。 是诸佛常住真心。 心行处有。 是众生生死业心。 其间不容丝发。 若汝等能绵密加工。 使此心无些子空隙。 方得几分相应。 莫略做半年十月。 便谓我能苦心修道。 不知此正障道处。 切宜慎之。 又工夫虽加。 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 犹未是打成一片。 切莫见些影响。 便即歇手。 是为半涂而废。 必至弃其前功。 毫无所益。 此又学道人大病。 不可不知。 要知佛法如大海。 转入转深。 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 应尽形修习。 造极为则。 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 示曰。 善男子。 心本无念。 念逐想生。 此想虚妄。 流转生死。 汝当知此一句。 阿弥陀佛。 不从想生。 不从念有。 不住内外。 无有相貌。 即是尽诸妄想。 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 非一非异。 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 烦恼尘劳。 无断无缚。 止是一心。 必得一心。 方得名为执持名号。 方得名为一心不乱。 净业功成。 直趋上品。 汝今当发大愿。 愿生极乐。 然后至诚恳恻。 称于阿弥陀佛。 必使声缘于心。 心缘于声。 声心相依。 如猫捕鼠。 久久不失。 则入正忆念三昧。 更欲上进。 当广参知识。 博询高明。 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 大抵修净业人。 行住坐卧。 起居饮食。 俱宜西向。 则机感易成。 根境易熟。 室中止供一佛一经。 一炉一桌。 一床一椅。 不得放一多余物件。 庭中亦埽除洁净。 使经行无碍。 要使此心一丝不挂。 万虑俱忘。 空洞洞地。 不知有身。 不知有世。 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是则与道日亲。 与世日隔。 可以趋向净业。 盖汝生时撇得干净。 抛得干净。 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 大限到来。 洒洒落落。 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 岂不是大丈夫举动。 所以要汝一意修行。 别无沾滞。 正为此一大关目也。 至于修净土之法。 不出专勤二字。 专则不别为一事。 勤则不虚弃一时。 汝今晨起。 即诵弥陀经一卷。 持阿弥陀佛一千声。 向佛前回向。 念一心归命文。 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 此为一时之课。 若初起或身心未宁。 日止四时。 稍宁。 增至六时。 又渐增至十二时。 合经十二卷。 佛号一万二千声。 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 亦可分作四时。 此为每日常课。 余工不必计数。 或默或声。 但摄心谛念而已。 又持名之法。 必须字字句句。 声心相依。 不杂分毫世念。 久久成熟。 决定得生极乐。 坐宝莲华。 登不退地。 勉之勉之。 菩萨说法凡二十四会。 弟子常摄等。 集其语为西方确指。 刊板行世(西方确指)论曰。 维摩经云。 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众生。 盖大乘菩萨。 莫不以菩提心为根本。 即莫不以净土为庄严。 不如是。 无以满普贤行愿故。 入法界品言。 诸大声闻。 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 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 本不得严净佛刹诸神通智。 故于华藏庄严。 不闻不见。 是知博地凡夫。 但能发清净心。 回向诸佛者。 胜彼声闻所有功德。 百千万亿倍。 决能疾入华严不思议境界。 至如文殊师利。 令善财童子遍参知识。 首于德云所。 闻念佛法门。 其卒也。 普贤以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 一念圆融。 顿周尘刹。 修行轨则。 无过于斯。 彼唯证偏空。 高谈无佛者。 智果出文殊普贤上邪。 发布时间:2025-08-23 10:05:0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