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背娑婆而向极乐 内容: 无明所引。 弃觉逐尘。 违远真体。 故名曰背。 返其去路。 复使归还。 斯之谓向。 即指背娑婆而向极乐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先看这一段。 现在怎么理解这个“背”? 返背而向,“背”就是讲一念无明,“不觉”而有一念,这就是无明。 这个无明是指根本无明,与生俱来的。 “无明所引”呢,就“弃觉逐尘”,意为弃舍本觉,追逐外尘。 这个尘就是指“三细六粗”,我们学法相、唯识会学到这些概念。 “三细”就是由于不觉而起一念,形成了无明的三种业相,它非常微细。 第一种是无明业相。 无明业相有觉和不觉、染和净这样的东西,从真如本体变成了阿赖耶。 这时候阿赖耶里面还是很微细,还没有分出能所、主客体,但是已经具有了微细的变化,这叫无明业相。 第二种是能见相。 在无明业相里就有一个觉明了,想看的东西,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对待,一种主客体、能所。 它有妄染、能见的这种能力啊,就形成了能见相。 第三种是境界之相。 当有了能见相,就有一个对待,显现境界之相,就真的看到境界了。 这就是无明的三种微细相状:业相、能见相、境界相。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六粗”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 有了境界相,就会有一种“我要了解它,我要分别它”之心,这就是“智相”。 智相念念地了别、分析不断,就形成“相续相”。 相续相显现出来了,就执著它是苦是乐、是好是坏,叫“执持相”。 执著的时候,就给它建立一些名相概念,假立名相概念,这叫“计名字相”。 有了计名字相的时候,身口意三业就造业,叫“起业之相”。 造了业就不得自在,这个业把你系缚在三界六道,不得解脱,它就有苦报之相,“业系苦相”。 这就是《法华经》讲的“穷子舍父逃逸”喻,渐渐地违背了我们的真如本觉之性,随逐虚妄的境界之尘。 这就是“背”,就是“背觉合尘”。 现在我们闻到了佛法,尤其闻到了胜妙的净土法门,要“就路还家”啊! 我们是从这条路上迷失的,就不需要再找其他回归的路,就循着这条路回去。 原来是向外跑,现在掉过身来向内走,这叫“就路还家”,去见自己的大慈悲父。 “就路还家”,如果是通途教法的修行,那就是先从去除粗的烦恼做起,先破“计名字相”和“执持相”,也就是破“我执”。 其次是破“相续相”和“智相”,就是扫荡“法执”。 “我执”、“法执”扫荡之后,再破无明的三种阿赖耶识的细相。 修行至等觉菩萨的位次,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时,即破了最后的“无明业相”,此时就朗然大觉,回归到真如自性本体了。 这就是到家了,波罗蜜多(到达彼岸)了,这就是“向”。 这个“向”,在净土法门就是信愿称名。 厌离娑婆就是“背”,欣慕极乐就是“向”。 娑婆世界整个就是一个无明业相,三细六粗具足。 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涅槃的常乐我净。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弥陀的光明愿力慈悲加持之下,破这个“三细六粗”,势如破竹,很快破尽。 首先,一往生之后就没有“我执”,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让我们不要贪计身见我执的。 没有“我执”,自然就没有“法执”;没有“我、法”二执,自然就能够契入到无生法忍。 在念不退当中自然就能够到达一生补处位,很快能破“三细六粗”,这就是“背娑婆而向极乐”的意思。 这也就是从“迷惑颠倒”到“觉悟”的一个过程。 发布时间:2025-08-25 10:15:3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