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然教法师:“广结善缘”和“攀缘”有何区别? 内容: 在佛门当中经常可以听到广结善缘这个词。 只有广结善缘,多行善积福,并把自已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的人,才是最欢乐、最幸福的人。 但也经常听到不要攀缘这个词,因为攀缘就有烦恼,所以为人处世应该随缘。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打着广结善缘的幌子到处攀缘,最后弄得自己和他人烦恼;也有的人谨慎得几乎忘了菩提心,当有人向出家人或居士询问时,很多人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怕被别人见到扣上攀缘的帽子,结果给很多准备了解佛法的人印象是佛教徒不积极弘法、冷漠。 那么广结善缘和攀缘的分水岭在哪里呢? 首先应弄明白概念。 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 隋智顗(yi)《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 是说前生没有累计福德因缘,对佛法不能了知,今生听闻佛法只是结缘而已。 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 即指学佛,于佛法结缘。 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 指与僧人结方外之交。 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 由此可知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 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 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 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 广结善缘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 有一位僧人在回寺途中,时近傍晚,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 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宅院,只好拔起脚步去求住一宿,避避风雨。 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说:我家员外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僧人恳求: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它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 仆人无奈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僧人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僧人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员外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回了寺庙。 三年后,员外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 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员外便陪着一起出门。 到了寺院,员外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师父,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师父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 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 员外听了这番话,心中既惭愧又不安。 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还有一位出家人,跟随师父修行,几年之后便精通教理,并且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辨才无碍,修持也很好。 于是辞别师父,准备四处宏化。 可无论走到哪里就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讲经说法。 他一讲经,别人都不爱听,都跑走了。 几年下来依然如此,他想:我发愿弘扬佛法,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听我讲呢? 什么原因呢? 怎么办? 他很是疑惑。 于是就回到师父身边,师父就对他说:你不用去弘法了,就在我身边做些杂务,你再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卖了,卖了之后把所有的钱都买粮食,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扔在草地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鸟什么的来吃,与众生结个缘。 之所以没有法缘,就是你前世没有和人家广结善缘啊。 所以今生你要想人家来听你讲经说法,就先须与他们广结善缘,这样你的法席才会隆盛,他们才会依你来学习佛法。 他就照着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缘殊胜,法席大盛,有许多人踊跃参加、恭敬护持。 那什么是攀缘呢? 攀缘就是攀取缘虑之意。 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 《维摩诘所说经》中说︰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本经中还说: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 僧肇︰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 妄想既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 《楞伽经》中说: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 《楞严经》亦云: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 众生因为无始一念无明,产生贪爱,以为一切可得,六根攀缘六尘,攀缘三界所有,如果以无所得之心就没有什么可攀缘的。 攀缘,心就不清净,心就不平等,烦恼于是就如影随形,甩不掉了。 广结善缘就是在一切有情无情身上广做一切善事,心态是没有分别,没有取舍,没有得失。 结果是诸事顺利,众缘和合,万事大吉。 攀缘就是随顺自己的贪心,名闻利养心重,对待众生两个面孔,心态是有所得,有所取,有所求。 结果是烦恼重重,患得患失,名声毁坏。 知道了广结善缘和攀缘的概念,很明显地看出广结善缘和攀缘的区别,并非不好操作。 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必要像文章开始讲的那样,口是心非或因噎废食。 只要如理如法,就可心安。 发布时间:2025-09-01 14:26: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