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内容: 道源法师: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己四、知见离相(分二) 庚一、见无定相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第十八分是‘一体同观’,‘一体同观’的‘一体’,就是‘无二’的‘实相理体’,释迦如来证得了这个‘唯一无二’的‘实相理体’了,他观一切众生本有的‘实相理体’也就是‘佛性’,与佛本来是‘无二’无差别的;佛知众生的‘实相理体’与佛是相同一个体性的,这叫做‘同观’。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释迦佛先问须菩提,这里的‘如来’就是讲应化身如来,才会跟须菩提对面讲话,所以问他说:‘须菩提! 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 如来有肉眼。 ’如来有肉眼,因为应化身如来,他有父亲,有母亲,他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也是血肉之躯,当然有肉眼! 既然如来有肉眼,这个问题并没有再问下去,就问到这里为止。 如来有肉眼,这就跟一切凡夫相同,但是他同中有个不同的地方,因为他还有下面经文中的四个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这个‘天眼’就是天界众生的眼睛,天界众生的眼睛他不生障碍! 我们凡夫的眼睛,隔著一张纸就看不见,何况隔著一道墙壁,那更是看不见了。 但是‘天眼’他能通达无碍的。 世尊有六种神通,当然也有天眼。 天上的众生虽有‘天眼’,但没有下面经文所讲的三种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慧眼’就是二乘圣人的‘智慧眼’,他能见到‘我空之理’,我们现在是依文解义‘我空之理’对‘我空之理’的境界,我们并没有真正见到。 要是我们能见到了‘我空之理’,那我们的‘智慧眼’就开了。 所以前面说到,须菩提‘深解义趣’后,就感到自己以前所得的‘慧眼’未曾得闻这样深奥的‘般若妙理’,因为那时他只有小乘圣人的‘智慧眼’,大乘般若妙理他尚未听闻,今天才听到,所以感叹不已,如来已具足了‘慧眼’,能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跟小乘人不同,二乘人没有如来下面经文所讲的二种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法眼’就是‘菩萨眼’,菩萨的眼能够观一切诸法的差别相,并能分别得很清楚。 二乘的‘慧眼’他虽然见到‘我空之理’,但是他偏到‘我空’那一边,对一切诸法的‘差别之理’,他见不到;这个‘差别’属于‘事相’,这个‘事相之理’他分不清楚;只有菩萨的‘法眼’才能分别清楚,但是菩萨没有如来的佛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因为如来已经成佛了,当然有‘佛眼’。 佛问到这里,下面并没有再加以解释,这个用意,就是教我们研究金刚经的人,一定要多听闻,听闻了,你还要去思惟,去研究金刚经的道理。 如来之眼叫‘五眼圆明’就是如来同时具足了五个眼。 ‘五眼圆明’有个偈颂如下:‘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他所看的东西都是通达无所障碍,叫做‘天眼通非碍’。 ‘肉眼’则处处生障碍,叫‘碍非通’,‘肉眼’不要说隔个墙壁看不见,就是只隔一张纸就看不出去,所以叫‘碍非通’。 ‘法眼能观俗’,‘法眼’是菩萨的眼,他能够观察一切‘俗谛’的道理。 ‘俗谛’就是事相上千差万别的谛理。 世俗之谛他千差万别,他有个谛理,叫做‘世俗之谛’,菩萨都能知道,他能清楚明了的观察这个‘俗谛’。 ‘慧眼’单能了达‘真空之理’,但是观‘俗谛’观不来。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佛眼’就像一千个太阳,‘照异’就是一个太阳照一个境界,一千个太阳照一千个境界,照的境界虽然不同,但是一千个太阳同一个光体,而且相通的,这叫‘体还同’。 ‘佛眼’能观尽一切,所谓‘眼无不极,照无不明。 ’所观虽差别无量,但同一‘佛眼’所观。 我们把这偈诵明白以后,我们不要只是仰望佛境界高不可攀。 如果为了尊重佛你可以作这样观想。 但是只单看佛了不得,自己却认为永远也没有这个份,那你就太看轻自己的‘本性’了。 我们的‘本性’与佛是‘无二’无差别的,你在‘五眼’上就可以连想到。 佛也是跟我们一样,是由父母生的,他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 但是他为什么会有‘佛眼’呢? 这是他用功修来的,所以说:天底下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 天下没有一个人,父母生下来就成了佛的。 释迦佛的应化身,他示现的相与凡夫的相一样。 在他还没出家之前,他就学这个世间的学问,你看‘释迦佛传记’里面说得很详细,文学他考第一,武学他也考第一。 出家以后,五年参访,再去学外道的一切修行,把印度所有最高的外道的本事都给学完了。 外道最高的禅定‘四禅’,释迦佛也都证过。 但是他觉得这不是究竟解脱,才再去参究,再去探寻,终于最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成了佛。 他这个成佛是从那儿来的呢? 这是他自己精进用功修道修来的。 所以你不要这么想:‘唉呀! 我们怎会有这个资格呢! ’你要是有这种的想法,那你就太没有志气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来有肉眼,我们也有肉眼;但是中间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已具足,佛是靠精进用功修行,才得到证到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如法的精进修行,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证得这‘五眼’的。 为什么呢? 因为经典说:佛与一切众生,佛性本来是平等平等的。 佛是怎样的成佛呢? 佛是靠他自己勇猛精进用功修行而成佛。 我们凡夫因为懈怠放逸,所以才当了众生。 ‘彼既丈夫,我亦尔’。 释迦佛,他是个大丈夫,他成了佛;我们也是大丈夫,为什么不能成佛呢? 因此在‘五眼圆明’上,我们应该起惭愧心,但是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发起精进心去修证这个‘五眼’。 按科文上,他是说‘见无定相’,肉眼观的是肉眼境界,天眼观的是天眼境界,慧眼观的是慧眼境界,法眼观的是法眼境界,佛眼观的是佛眼境界。 这个‘见’所观的没有‘一定’的境界相。 因为能见的眼不是一个眼,所见的境界也不是一个境界,所以才说‘见无定相’,这就是如来‘悉知悉见’的地方。 如来说了‘五眼’,接著就说如来是怎样知道,一切众生心的道理。 庚二、知无实相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迦如来在印度说法,大多数都在恒河两岸说法,听众都能看到奔流的恒河,如果说到众多的数目字,佛就常例举恒河、或恒河沙来作譬喻,目的是使大家容易了解。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佛问须菩提说:‘你意下以为怎样呢? 如来平常说法,有说过这个恒河的沙子吗? ’‘如是,世尊!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 如来是有说过的啊! 如来常常拿这个恒河沙数来作譬喻的。 ’。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 ’须菩提! 如果把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数,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这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 ’把这‘恒河沙数的恒河沙’再以其中一粒沙都算一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算多不多呢? ’‘甚多。 世尊! ’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佛世界太多了,世尊! ’这下面就说到:众生多,众生的心念也多。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尔所’二个字,就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用‘尔所’二个字来代表,‘国土’就是世界。 ‘尔所国土中,’就是说有如‘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 ‘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有无量数之多,如果讲到‘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里面的众生,简直是多得不可思议了。 在多得不可思议中,每一个众生的心念都是千差万别的,他的妄想心,也是念念不停息的;他一时想这,一时想那,这些众生的心念千差万别;而且有无量数那么多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总和,那就根本不可思议了。 但是‘如来悉知’,这不可思议的心念差别,如来通通知道,这叫‘佛知’。 这些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差别为何如来通通知道呢? ‘何以故’呢?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因为如来他懂得‘三谛’的道理,不但懂得,他还亲证过。 这个‘诸心’就是众生的心,有那么多的‘诸心’。 ‘皆为非心’——这又怎么说呢? 如来所知的‘诸心’,就是众生妄念分别的这个心,如来通通知道。 因为这个心本非实有,当体都是空的,所以才说‘皆为非心’,如来知道众生念念分别的,是缘生缘灭,当体即空,如来所知的这个‘杂念心’是经过如来‘五眼圆照’过后,所以知道他是‘非心’,因为是佛知佛见,所以才能澈底的见到,多到不可思议的众生的心。 ‘是名为心’在如来份上,他证到中道第一义谛,这才叫‘是名为心’。 说个比喻,如来证得的‘大智慧’,把他比喻为一个‘大圆镜子’,众生都在这个镜子上起分别,而那个‘大圆镜子’就像尽虚空、遍法界那么的大。 这个‘大圆镜子’大到,就像周遍‘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那样的大。 这里面的众生,虽然多到‘不可思议’,但都在‘大圆镜子’那儿起分别、打妄想,而‘大圆镜子’并没有‘起心动念’要去了解他,但是众生的一举一动,在打什么妄想,在‘大圆镜子’上面都自动的现出影子,所以如来不起分别,就能‘悉知悉见’,全部知道全部见到。 按道理上讲,众生有千差万别的心,这是按‘世俗谛’上讲,说明他‘有个心’;按‘真谛’上讲,只是‘假名为心’而已。 如来已证得‘中道第一义谛的心’,所以你的妄想心,都在如来的‘真心’里面显现,如来他怎么会不知道呢? 下面再加以解释把他总结起来。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里推众生的杂念心,没有个真实可得。 为什么说众生的心‘即为非心’呢? 因为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这个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这三个时际。 但在这三个时际中,要去找这个众生分别心,真正停留的处所都找不到。 因此才说:‘三际求心,不可得。 ’‘心印疏’上有‘三际求心,不可得’的偈颂:‘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我们把这偈颂念熟了,还要去思惟;要闻、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际’就是时间。 这三个时间,‘过去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灭’,这个‘过去心’就是我们的妄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你再对他起种种分别,这叫‘过去心’,‘过去心’他已‘灭’了,没有了,你要上那儿去得到这个过去心呢? 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他不停,也叫‘不住’,他不停住;这一念中具足九十刹那,一刹那具足九百个生灭。 众生的心念,他念念不停,不会停住,你想得个‘现在心’,他已经过去了,你有个念头,想要得到他,他又过去了,非常的快。 因为‘现在心’不停,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又怎样呢? ‘未来心’他还没生出来,才叫‘未来心’。 因为他还没生出来,所以说:‘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先解释:‘三际求心,心不有。 ’过去心已灭,心不有;现在心不停,心不有;未来心未生,心不有。 ‘心不有处,妄缘无。 ’我们众生是个攀缘的心,有能缘就有所缘;能缘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所缘的是虚妄的境界。 能缘所缘都叫‘妄缘’,都是虚妄不实在。 你这个时候‘三际求心心不有’,如果到了‘心不有处,’你观想到‘心不有了’,妄缘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妄缘无’。 你要把能攀缘的妄想心给他观空,妄想心观空了,他还能去攀缘心外面的妄想境界吗? 所以能缘的妄缘没有了,所缘的妄缘也跟著没有了,这就称为‘妄缘无’。 这个‘妄缘无’,就是已把‘妄缘’‘观空’了,妄缘没有了;因此也不打妄想了,也没有执著心外面的境界了;已经把妄缘通通抛舍得干干净净,这叫‘妄缘无’。 到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落入‘断灭’。 ‘妄缘无处即菩提’,烦恼妄缘虽然灭了,但是‘菩提智慧’永恒存在的;这个时候,‘菩提智慧’发生了,‘菩提智慧’是人人本具有,各各不无,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释迦佛给我们的,那么,我们的‘菩提智慧’怎么不现前呢? 就是给‘妄想心’障碍了,覆盖了。 释迦佛初成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奇哉! 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你现在把‘妄缘之心’‘空掉’了,‘菩提智慧’就生出来了。 这个‘菩提智’是从那儿生的呢? ‘菩提智’是众生本来具有的。 ‘菩提智’一生,就是证了‘菩提智果’。 成佛有二个果,一个叫‘菩提果’,证‘菩提智果’是个怎样的境界呢? ‘菩提智慧’他所缘的是‘平等’境界。 因为‘生死涅槃本平等’。 佛法最难了解就是大乘佛法,尤其是最上乘佛法。 而我们众生不明自己的生死之苦,佛说法度生先说‘四谛法’,先说‘苦谛’要我们知道苦,让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生死大苦,你知道了生死大苦,就会害怕生死之苦。 你要出离生死之苦,你就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 ‘涅槃’是梵语,此云:‘寂灭’,意思就是把烦恼断尽生死都‘寂灭’了,就会证得了‘涅槃’。 这是对小乘人说的。 对大乘权教菩萨来说,虽然他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个‘大乘涅槃’可证。 我所了的生死,比二乘人还了得、究竟。 我不但要了脱分段生死,也要了脱变异生死。 因此权教菩萨他还是有个著相在。 但是到了最上乘法,他认为生死跟涅槃只是对待的假相。 这是因为你有个妄想心,所以才能分别知道有生死。 你怎么知道有涅槃呢? 因为你的妄想心执著,认为有个生死之苦,必须要入‘涅槃’才能解脱这个生死之苦。 所以你才执著有个‘涅槃’可得。 但是你这个认为还是‘妄想’的功能。 你现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 ’那个能攀缘的妄想心没有了,‘菩提智’就发生了,在‘菩提智’中无有生死去来可得,因为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对著‘生死’才说‘涅槃’。 生死都空了,那儿来个‘涅槃’可得呢? 所以才说:‘生死涅槃本平等’。 你懂得了这个深奥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 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会落入‘豁达空’。 假使你认为‘生死’本空,就认为没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呢! 你以为这样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实你已经落入了‘豁达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祸殃。 ’你虽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还没有达到真实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还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去求证。 须菩提尊者已‘深解义趣’,他是真实的开悟。 开悟了,他还要起修,不修行又怎么能证得‘佛果’呢? 所以佛法难学就难在这里,因为一时说‘有’,一时说‘空’,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道理。 既然讲到‘三心不可得’的偈颂,现在我引证一个公案来讲。 中国大乘的顿教禅宗,最初由达摩祖师把他带入中国。 因此达摩祖师便成为东土禅宗初祖。 他游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里落脚安居下来。 后来遇到慧可大师来亲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师是可成就的法将,心中欢喜此禅宗顿门心法有所承传。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名神光。 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才改名为慧可。 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够了,善根可以了。 ’神光本是讲经法师,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为精进。 他听说有位从印度来的达摩祖师在传‘禅宗顿门心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他就立刻去亲近达摩祖师,学习此法门。 这个公案的内容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侍初祖达摩,因立雪断臂,求初祖安心。 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初祖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遂彻悟,嗣二祖位。 现在将此公案解释一下。 二祖求达摩祖师安心说:‘我是真心为求法而来,我修道修了这么多年,我的心还是不能安定下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一个安心法门。 ’达摩祖师慈悲怜愍,就说了一句法语:‘将心来,与汝安’意思是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才能帮你将心安好。 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向内一观,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我寻觅了整个内心,竟然找不到那个不安定的心。 达摩祖师又说了一句法语:‘我已安汝心竟。 ’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当下豁然大悟,心中就明白过来,心也就安下来了,而得到了初祖的传法。 从这个公案,我们可以把他合到金刚经的‘三般若’来研究。 金刚经他是教我们要先去‘悟到’:‘实相般若’的道理,再去‘证入’:‘实相般若’的境界。 你要怎样去‘悟’,怎样去‘证’这‘实相般若’呢? 你要依著‘观照般若’,从闻、思、修的‘观照’上先把‘般若’的道理研究通,这样才能依‘文字般若’去起‘观照般若’。 中国的顿教禅宗,他不跟你讲一些解释道理的文字上的理论,怕你只在文字上分别而不去实修,他有他的一套接引众生的方法。 如初祖度化二祖,他就说:‘你将心来与汝安。 ’这一句话就是‘文字般若’,一句话虽只有一句,他也是个语言相,写到书本上还是文字,那就是‘文字般若’,因为初祖说这一句话是应机而说的,不是为了说明‘事理’,解释道理的文字,而是接引二祖入‘实相般若’的‘文字般若’。 这个时候,神光慧可大师在他的‘观照般若’上就‘觅心了不可得。 ’这在宗门下叫做‘回光返照’,一般人都‘往心外看’,尽著心外的尘境,不能把心收回来。 应用‘回光返照’来照自己的内心。 慧可大师这时候,他能‘回光返照’去寻觅他自己的心,这个‘回光返照’的功夫,就是‘观照般若’现前了。 依著这个‘观照般若’的‘妙慧,返照’这个‘妄想心’,念头过去的已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他不停住,‘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生出来,‘未来心不可得’。 ‘三际求心,心不有’,慧可大师就回答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应用‘观照般若’,‘观照’到‘觅心了不可得’这里。 这时达摩祖师就说:‘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慧可大师言下大悟,这就是他亲自悟到‘实相般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慧可大师悟道’的公案。 你受持读金刚经,一定要起‘观照般若’,要从闻、思、修,下手;这个‘思’就是‘观照’。 你不去起‘观照’,光是会讲会说,也只是在文字上分别而已,根本就没有讲到心里去。 一定要用功,用到心里去,这才是真正用心,因为‘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 ’释迦佛的心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智’现前,叫做‘佛心’,‘佛心’‘悉知’‘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用功修行,在‘观照般若’上,道理要先去悟到,再去证入,你连悟都没有悟,又怎么能证入呢? 所以要先有个悟处,再去证入。 在宗下的顿教禅宗,他是以悟为期,你要了生死,必须要先求开悟;了脱生死的门路都没有悟清楚,又怎么去了生死呢? ‘开悟’这回事不是‘依文解义’可以解释清楚的。 下面还有一个公案,可以给我们作一个参考。 就是你‘依文解义’,解得再好,如果碰到真实境界,还是用不上。 就是‘德山吃点心’的公案。 德山禅师他是四川人,他研究金刚经研究得最好,也讲得很好,而且自己注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疏钞’,也叫做‘金刚经青龙疏钞’,有一百二十卷那么多。 他在四川讲经说法,大转法錀的时候,听说中国南方有顿教禅宗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德山禅师听了大光火,认为这还得了,这一定是,狂妄之徒来扰乱佛门的正法。 于是他动起护法之念,就发了一个大愿,要去降伏他们。 他把自己注解的‘金刚经疏钞’一百二十卷,一下子,就担起一大担来,离开四川,要到中国的南方去降伏他们。 那时候交通不便利,都用步行的,肩上挑起了疏钞,就上路了。 在路途中,正好遇见一个卖油滋点心的老太婆。 油滋点心是什么点心呢? 就是用粘米作成的饼子,搁在油锅里面煎,再抹一点糖,这么就可以吃了。 德山赶路,肚子也饿了,正好有这个点心可以充饥一下。 他就把担子放下来,要去买这个油滋点心。 这可说是他因缘好,碰见了善知识,这个老太婆来历不简单,就问德山说:‘你这位出家师父啊! 你担这一大担,是什么东西呢? ’德山回答说:‘这是佛经的注解,叫做“金刚经疏钞”。 是解释金刚经的注解。 ’老太婆说:‘这样说起来,你一定是一位法师了,依我看来,金刚经的注解有这样多,那么,这位注解的人,一定是饱学佛法,请问法师,这是什么人注解的呢? ’德山说:‘这是我自己注解的。 ’老太婆说:‘那更了不得,看来你对金刚经一定很有研究,我对金刚经有一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如果法师答得出来,我的油滋点心,免费供养法师,要是法师答不出来,你给我钱,我也不卖。 ’这个德山禅师一想,我今天应该受你的供养了,你问别的经,我可能答不出来,现在你问的是金刚经,我是研究金刚经的专家,经上的道理,我已摸了很久了,那有答不出来的道理呢! 德山就开口说:‘你问吧! ’老太婆就说: ‘金刚经上,是不是有这么的三句,叫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经上是有这么的三句,这叫做“三心不可得”啊! ’ ‘这三心既然都不可得,那么法师,你今天要买点心,你要点那一个心呢? ’ 这一问把德山禅师问得开不了口。 因为他这一百二十卷‘青龙疏钞’里头,没有解释到‘实相般若’真实境界上,他只是‘依文解义’的在文字上分别而已,他自己没有亲证过‘实相般若’的境界,因为你‘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所以被明眼人一问就问倒了。 他做梦没想到,老太婆会问出这一句,就被难倒了。 所以说‘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抄人家的注解,都是过去古人的,不是自己的。 这就是为什么,宗门下要你自己去‘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开悟,原因就在此。 也只有这样经过‘观照’而‘悟’到的,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德山禅师被老太婆这一问,答不出来,当下惭愧了。 就说:‘你真是了不起! 你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问的问题,我答不出来,我很佩服你,我自己感到很惭愧,老太太!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跟那一位善知识学的呢? ’老太婆说:‘我们这里附近,有一间龙潭寺,里面有一位龙潭禅师,我是向他学了一点点的道理。 ’于是德山就去找龙潭禅师。 龙潭禅师是宗门下‘明心见性’的善知识,比‘依文解义’的法师高明得多了。 一交谈之下,德山他越谈越有趣,就住下来向龙潭禅师这位善知识亲近。 有一天,他去龙潭禅师的方丈室请开示,谈到已经天黑了,龙潭禅师就说,今天太晚了,回去休息吧,德山就告辞。 一出门,天黑看不见,龙潭禅师说,我给你一个纸灯,好让你照路,点燃了以后,德山禅师刚刚接过来,龙潭禅师突然间,向纸灯一吹,‘噗’一声,灯熄了,这下一吹灭,德山禅师当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为什么吹灭纸灯就‘明心见性’呢? 这个公案是要你去‘参’。 如果用文字的道理来解释,恐怕会误了别人,你用解释来‘解’他,你以为你开悟了,其实不是。 ‘解’还是‘依文解义’,只有到‘文字般若’这地方而已。 我们学教的人,都是拿一个纸灯,用他来照照路,纸灯在心外头,心里面本来有光嘛! 你把你心里的光放出来看看,放不来所以要吹灭纸灯,目的就是要你放下‘文字障’,不要执著。 你以为‘依文解义’解得好,就认为你懂得佛法,实际上那些都是佛的,不是你自己的。 吹灭了纸灯德山法师就大彻大悟,后来,才出了一个德山禅师,大宏禅宗顿教,成了一代的大禅师。 发布时间:2023-06-28 10:51:0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