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查禅师: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内容: 原文摘自《关于这颗心》,作者:阿姜查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 那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 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 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 这才是重点。 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 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 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 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 为什么责备我? 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 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 他们所说是真的吗? 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 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 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 有些人非常自大,无法接受批评,且还会反唇相讥,这尤其常见于大人应付小孩时。 事实上,小孩有时可能会提出聪明的见解,但若你正好是他们的母亲,将无法让步;若你是老师,学生有时会说些你不懂的事,但你会因身为老师而听不进去。 这不是正思维。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非常有智慧。 有次佛陀正在说法时,突然转而问他:舍利弗,你相信这点吗? 舍利弗回答:不! 我还未相信。 佛陀赞叹他的回答:很好,舍利弗! 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 智者以开放之心聆听,然后衡量其真实性,再决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树立了教师的典范。 舍利弗所说是真实的,他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对某些人而言,若说不相信,就会被视为质疑教师的权威,因此不敢说而只会附和与同意。 但佛陀并不以为忤,他说你无须为不是错误或邪恶的事感到羞耻,对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这并没有错。 佛陀在此的作为,为身为人师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有时你也可能从小孩的身上学到东西,不要盲目执著于权威的身份。 发布时间:2025-09-08 13:10: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