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内容: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切记! 这个修行是困难的。 心是重要的东西,但训练它很难。 这身心系统里的每样事物都汇集到这颗心,眼、耳、鼻、舌、身都接收感觉,然后将它们传送到心,它是其它一切感官的监督者。 若心受到好的训练,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若还有问题,那是因为心仍有疑惑,无法如实地觉知事物。 「法」圆满无缺 不圆满的是我们的修行了解这点,你们就已完全做好修行佛法的准备。 无论性、住、坐、卧,或身在何处,修行所需的工具都已备妥。 像「法」一样,它们就在那里。 「法」无所不在,就在这里、陆上或水中,无论何处,一直都存在。 「法」圆满无缺,不圆满都是我们都修行。 圆满觉悟的世尊教导一个方法,所有人都可藉由它修行并了解「法」。 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只是那件事的实相。 例如看看头发,只要知道其中一根,便会知道每一根,包括自己与别人的。 我们知道头发就只是「头发」,藉由了解一根头发,我们便能知道全部。 或者想想人,若我们了解自身因缘的真实本质,就知道世上其它所有人,因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法」就是如此,它虽然是件小事,不过却很大。 藉由了解其中一个因缘的实相,我们便了解它们全体的实相。 心只是自然的因缘 就如森林里的一棵树然而,训练是困难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渴爱。 若你不「想要」,就不会修行,若是出于渴爱而修行,便见不到「法」。 仔细想想,若你不想修行,就无法修行。 首先你必须想修行,如此才能真的去做它。 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会碰到欲望,所以从前的禅修者会说修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由于欲望,你见不到「法」,有时欲望很强,想立刻见「法」,但它却与你的心不相应――心还不是「法」。 缘于欲望,所以修行是困难与艰辛的。 当我们坐禅时,想要获得平静,若不想就不会坐下来修行。 当坐禅时,就想得到平静,但如此想时,却反而会造成困扰,让我们感到不安,事情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说:「别因欲望而说,别因欲望而坐,也别因欲望而行。 无论做什么,都别带着欲望去做。」欲望就是渴爱,若你不想去做某件事,将不会去做它。 若修行陷入这瓶颈,就会感到很沮丧,如何可能修行呢。 我们一坐下来,心中就有欲望。 事实上,这颗心只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就如森林里的一棵树。 若你想要木板,它必得来自树,但树就是树,并非木板。 在它真的能为人所用之前,必须先找到树,将它锯成木板。 它原本只是一棵树,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对需要木材的人而言,它的原始状态并没有用处。 心就像如此,它是自然的因缘,本身便具备认知思想与分别美丑等的潜力。 若不修行 就不会知道「法」心必须接受进一步的训练,我们不能就让它如此。 它是自然的因缘,但我们必须训练它,才会了解它是自然的一个因缘,必须改进自然,以使它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法」。 「法」是必须被修行,并带至内心的某样东西。 如不修行,就不会知道「法」。 你无法藉由读书或研究知道它,或即使你知道,这知识也是不完整的。 例如这个痰盂,每个人都知道它是痰盂,但并未完全「了知」它。 为何并未完全了知? 若我再称「痰盂」为「锅子」,你会怎样说? 假设我每次都说:「请将那只锅子拿过来。」那会困扰你,为什么? 因你并未完全了知它。 若知道后就不会有问题,你只会拿起拿个东西,然后将它递给我,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痰盂。 你了解吗? 它之所以称为「痰盂」是由于世俗的惯例,它为世人所接受,因此它是个痰盂,但根本没有什么真实不变的「痰盂」。 若有人想称它为「锅子」,它就是只锅子。 无论你想叫它什么都可以,这种世俗的惯例就称为「概念」。 若我们完全觉知痰盂,即使有人称它为「锅子」也不会有问题。 无论别人称它什么,我们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了解它的真实本质。 了解这点的人,就是了知「法」的人。 带着欲望修行 便是渴爱现在回到自己身上。 假设有人对你说「你疯了」或「你很笨」,那可能是戏虐的话,但你仍会感到不舒服。 事情会变麻烦,都是因为我们有野心,想拥有或达成某事。 因为这些欲望,以及无法如实了知,我们才会不满足。 若我们了知「法」,贪、嗔、痴就会消失。 一旦了解事物的实相,我们就不会再恋栈它们。 若身心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那么它们到底属于谁? 要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我们必须一律智慧。 佛陀说必须练习「放下」。 很难了解「放下」的练习,不是吗? 若放下,就不必修行,对吗? 因为已经放下了呀! 假设你去市场买椰子,当带着它们回来时,有人问你为何要买它们。 「我买回来吃啊!」你说。 「难道你要连壳一起吃吗? 不,我不相信! 若你不打算吃壳,那么你为何连它们也一起买回来?」你会如何回答? 我们带着欲望修行。 若无欲望就不会修行,带着欲望修行是渴爱。 如此思惟将会带来智慧,你知道吗? 例如椰子,你当然不打算吃壳,那么为何要带回它们? 因为抛弃它们的时刻还未到呀! 它们具有包裹椰子的作用。 若吃完椰子后再扔掉壳,就没问题了。 专注 并非把自己绑在结里我们的修行就像如此。 当佛陀教导不要依欲而做、依欲而说、依欲而食,以及依欲而行、住、坐、卧时,是指我们应以离染的态度来做这些事。 就如从市场买回椰子,我们并不打算吃它的壳,但还未到抛弃它们的时候。 椰子的汁、皮与壳是一体的,买时是整个一起买。 若有人想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知道自己再做什么。 修行就是如此,如椰子壳,概念与解脱①共同存在。 智慧必须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要获得它,必须不急不徐地前进。 不过,我们往往都太急了,一开始就急着到达终点,不想落后,而想要成功。 有些人在准备禅修时太过激进,他们点燃一支香,顶礼并发誓:「纵使我倒下或死掉,只要这支香未烧完,就绝不起坐。 我誓死坐到底!」然后开始坐禅,但很快魔罗便从四面八方来袭。 他们才坐一会儿,便觉得香应该烧完了,于是睁开眼偷瞄,「哇,还早得很呢!」他们咬紧牙根,又多坐了一会儿,感到燥热、紧张、不安与困惑。 到了最后关头,他们心想:「现在应该差不多快结束了。」于是又偷看了一眼,「天啊,还不到一半呢!」三番两次地偷看,香仍未烧完。 于是干脆放弃,停下来坐在那里自艾自怨:「我真笨,简直毫无希望!」这就称为瞋恚盖。 他们不能怪别人,因此便责怪自己。 为何会这样? 都因为渴爱的缘故。 事实上,无须经历这一切。 专注的意思是指以不执着之心专注,而非把自己绑在结里。 稳定修行 才是重点但我们可能读过经典,看到佛陀如何在菩提树下发愿:「若未达正等正觉,即使血肉枯竭,我也誓不起座。」在书本上读到这一段,你可能会想自己试一试,效法佛陀的作法。 但你并未想到自己的车只是台小车,而佛陀则是大车,因此可以一路走到底。 凭着你那台小车,如何可能一次就达到目标? 那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为何会那样想? 因为我们太极端了。 有时走得太慢,有时又走得太快,平衡点是如此地难以掌握。 我完全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谈,过去我的修行就是如此。 为了超越渴爱而修行,若我们不渴望,会修行吗? 但以渴爱修行却是痛苦的,我被困住了,进退两难。 然后了解到稳定的修行才是重点,修行必须连贯,他们称这种修行为「在一切姿态中保持一致」。 持续锻炼修行,别让它成为灾难,修行是一回事,灾难则是领一回事。 多数人通常都是在制造灾难,当懒散时,就不愿费心去修行,只有在感到充满活力时,才会修行。 我过去就是如此。 只有当你觉得喜欢他时才修行,这样对吗? 那与「法」相应吗? 它符合佛陀的教导吗? 无论你是否喜欢,都应该修行,这才是佛陀的教导。 多数人都只等心情好时才修行,当感觉不喜欢时,就意兴阑珊,这叫灾难,而非修行。 在真正的修行中,不管快乐或沮丧、容易或困难、炎热或寒冷,你都得去做。 在行、住、坐、卧中稳定地修行,让正念在一切姿势中保持一致。 行、住、坐、卧 持续保持正念起初我囿于「一致」的字面意义,认为站着应和走路的时间一样长,走路应和坐着的时间一样长。 我尝试这样做,但办不到。 若禅修者要让行、住、坐、卧的时间都一致,能维持多久呢? 站五分钟,坐五分钟,躺五分钟我无法一直如此做,因此坐下来进一步想:「那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世上根本没有人能那样修行!」然后我领悟到:「哦,那是不对的! 它不对,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书中对于让各种姿态一致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但只要考虑心,便可能做到那样。 持有正念、正知与智慧――这是你能做到的,这是真正值得练习的事。 无论行、住、坐、卧,我们都一贯地保持正念,这是可能的。 我们要对行、住、坐、卧等一切姿势,持续地保持觉知。 心受到如此训练时,就能持续地意念佛:Buddho、Buddho,那就是觉知。 觉知什么? 随时觉知什么是对或错。 是的,这是可能的,这是真正修行的开始:无论行、住、坐、卧,都持续保持正念。 只要还无法放下 就必须不断努力其次,你应了解那些应该舍弃或培养的情况。 你觉知快乐,也觉知不快乐。 当觉知快乐与不快乐时,心就能在远离两端之间安住。 快乐是松弛之道――耽着欲乐;不快乐则是紧绷之道――耽着苦行。 ②若知道这两种极端,则心即使偏向任何一端,都能再将它拉回来。 当心偏向快乐或不快乐时,立即觉知,并将它拉回来,不让它倾向于任何一边。 我们谨守着觉知,不让心随着习气走。 跟着习气走很简单,不是吗? 但正是由于这简单,而带来痛苦,就如不肯费心种植与照顾作物的农夫。 他喜欢轻松,等到要吃饭时,却什么也没得吃,事情就是如此。 过去我曾质疑许多佛陀的教导,但都无法撼动它们。 因此我便接受那些教导,并以之训练自己与别人。 修行的重点是「行道」③。 什么是「行道」呢? 它只是我们行、住、坐、卧等各种活动,这是身体的「行道」。 至于心的「行道」是:在今天的行程中,你感受到情绪几次低潮? 几次高昂? 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感觉吗? 必须如此觉知自己。 看见那些感觉后,能放下吗? 只要我们还无法放下,就必须不断努力。 当了解到自己仍无法放下某些特定的感觉时,就必须以智慧检视。 当死亡靠近时都不修行,何时才会修行呢? 不断地做,这就是修行。 例如当充满热情时,修行;当倦怠时,试着继续修行。 若无法以全速继续,至少也要以半数前进。 不要浪费时间在懒惰上,不修行只能带来灾难,那不是修行者的方式。 现在我听过有人说:「哦! 今年我真是倒霉透了。 我病了一整年,完全无法修行。」咦? 若当死亡靠近时都不修行,何时才会修行呢? 若他们感觉很好,你认为他们会修行吗? 不,他们会迷失在快乐中。 若感到痛苦,他们也不会修行,一样会迷失于其中。 我不知道人们何时才会想要修行! 他们只看到自己病了在受苦,发烧到几乎快死了。 没错,的确很沉重,但这也正是修行之所在。 当感到快乐时,人们会乐不思蜀,而忘了自己的处境。 好坏、善恶 只能往心里去看我的训练生涯中有段时间,大约在我修行五年之后,那时觉得和别人共住是种妨碍。 我坐在茅蓬中想要禅修,人们时常会来聊天并干扰我。 我受够了,因此前往森林中一座荒废的小寺院居住,邻近一个小村庄。 我独自待在那里,整日禁语,因为根本没有说话的对象。 大约待了十五天后,我生起一个想法:「嗯! 若有个沙弥或白衣④和我在一起就好了,它能帮我处理一些杂务。」我早就知道会出现这种想法,果不其然! 「嘿! 你真奇怪!」我对自己说,「你说受够了朋友,受够了同住的比丘与沙弥,这算什么?」「不,」有个声音回答,「我想要一个好沙弥。」「那些好人都在哪里呢? 你能找到任何一个吗? 你打算去哪里找呢? 整个寺院里只有不好的人。 你一定是其中唯一的好人,才会想逃离那里!」你必须持续追踪思绪,直到你了解为止。 「嗯! 那是个好问题。 要去哪里找个好人呢? 若外面没有好人,你就必须往自己心里去找好人。」除了自己心里,其它地方你都找不到好人。 若你是好的,则无论到哪里都是好的。 无论别人批评或称赞你,你都是好的。 若你不好,则当别人批评时就会生气,称赞时就会高兴。 我反省到这一点,并始终认为它是对的。 「好」一定只能往心里找。 当了解这点时,那个想逃的感觉就消失了。 之后,每次那感觉生起,我就觉知它,并放下它。 无论住在哪里,每次人们责骂或称赞我,我都会反省,关键不在他们说的是好或坏,善或恶一定只能往心里去看。 其它人觉得如何,那是他们的事。 好与坏 都会咬人不要想:「今天太热」、「它太冷」、「它」,无论天气如何,它就是那样,埋怨天气只是懒惰的投射。 我们必须了解内在的「法」,那才会有种比较确定的平静。 当你在禅修中感到平静时,不要急着为自己庆贺。 同样地,若有疑惑,也别责怪自己。 若事情看起来不错,别沾沾自喜;若情况不好,也别闷闷不乐。 只要看着它就好,看看有些什么,不要妄加评断。 若是好的,别执着它;若它不好,也不要排斥它。 好与坏都会咬人,因此别抓着它们不放。 修行就只是坐下来仔细看。 好心情与坏心情都依着它们的本质来了又去,不要一味地称赞心或责怪它。 该庆祝时就庆祝,但只要一点点,不要过度。 就像教小孩,有时可能必须稍微管教他,有时也许必须惩罚一下自己,但也不要经常惩罚自己,若你那么做,最后只会放弃修行。 不要以为 修行就是闭眼打坐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闭眼打坐。 若你那么想,改变它! 稳定地修行是行、住、坐、卧时,都保持修行的态度。 当结束坐禅时,不要以为禅修就此结束,应思惟这只是改变姿势而已。 若如此思惟,就会有平静。 无论你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有稳定的觉知。 若你放纵情绪,一整天都让心恣意游荡,下次坐禅时,得到的将是一天下来,漫无目标思考的残留印象。 平静根本无从生起,因为你已让它冷却了一整天。 若如此修行,心会例修行愈来愈远。 有时我问弟子禅修进展如何,他们说「哦,现在都没了!」你了解吗? 他们也许可以保持一个月左右,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为何会这样? 因为在修行中未掌握到这个要点。 他们一结束坐禅,就放弃定,坐禅的时间开始变得愈来愈短,直到只要一坐下来就想结束,最后甚至不想坐禅。 拜佛的情况也是如此,起初他们每晚临睡前都会虔诚地礼拜,但过了一阵子后,开始分心,很快就完全不想礼拜了,只是匆匆点个头,最后连点头都免了。 他们将修行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确的修行 就是稳定地修行因此,你应该了解正念――不断地修行。 正确的修行就是稳定地修行,无论行、住、坐、卧,修行都必须持续。 这意味着修行或禅修,是在心中而非身体进行。 若心充满热忱,那么就会有觉知。 正确地了解后,就能正确地修行。 当正确地修行时,就不会误入歧途,即使只做一点点,那都很好。 例如当结束坐禅时,提醒自己禅修并未结束,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心还是镇定的。 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若有这种觉知,就能维持内在的修行。 到了晚上再次坐禅时,修行仍然持续无间。 你的精进毫不间断,让心能安然入定。 有些人禅修时,由于未得到预期的东西而放弃,推说福报不够无法修禅。 世人就是如此,他们都站在烦恼那一边。 任何感觉 都是不确定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让心偏离正道,向内看,就会看清楚。 依我看,最好的修行无须读很多书,将所有的书都拿开,并锁起来,只要读自己的心。 打从学校开始,你们就麦收于书本中,我认为现在你们有这机会与时间是很难的,将书本收到橱柜里,并把门锁上,只要读你的心。 每次内心生起什么事,无论喜欢与否,无论看起来是对是错,都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斩断它。 无论生起什么,都只要斩断它。 「不确定」真的是一种重要的修行,他能修慧。 你愈深入观察,愈了解不确定性。 在你根据「不确定」斩断它后,它可能会萦绕不去,并再度出现――但确实它真的「不确定」。 无论出现什么,都只要把这标签贴上去。 然后,你就会了解这相同的老面孔――渴爱的心,它打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日复一日地愚弄你。 你必须观察它,并如实地了解它。 不被感觉愚弄 就不会被世间愚弄当修行达到这点时,你就不会执着任何感觉,因为它们都是不确定的。 你们曾注意过吗? 也许看见一个时钟,心想:「好棒。」买了它后,过几天就感到厌烦。 「这只笔真的好漂亮!」――好到让你买下它,几个月后又厌倦它了。 事情就是如此。 它有任何持续性或确定性吗? 若我们了解这些事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它们错误的价值就会消退。 所有事情都变得无关紧要。 我们为何要执着毫无价值的东西呢? 保留它们,就只是像保留一块破旧布来擦脚一样。 我们要了解,所有感觉在价值上都相等,因为它们全都拥有相同的本质。 当了解感觉时,就了解世间。 若不被感觉愚弄,就不会被世间愚弄。 了解这点的心,将会拥有坚固的智慧基础。 这样的心不会有什么问题,若真的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 当问题不再时,疑惑也就不在,取而代之生起的是平静。 若真的在修行,它就应该如此。 [注释]①概念(sammuti)指的是世间共许的惯例或暂时的实相,而解脱(vimmuti)则是从贪着与烦恼中解脱,是究竟的实相。 ②佛陀的初转*轮中,即指出耽着欲乐与耽着苦行这两端,是错误的道路。 ③行道(patipada):指修行之道。 samma patipada即是正道。 ④白衣(泰文pah kow):准备出家的持八戒者,通常和比丘们同住在一起,除了自己的禅修之外,也帮他们处理一些戒律禁止比丘做的事。 例如,清理毛刷,或在人烟罕至的地区携带隔夜食物等。 发布时间:2025-09-08 14:12: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