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魏承思教授:末法思想与房山石经 内容: 魏承思教授:末法思想与房山石经魏承思 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形成于北朝至隋代。 经过北朝的废佛运动打击, 佛教徒中产生了一种“末法”思想,认为当时已经进入了末法时代。 信行(540一594)创立的“三阶教”便是从这种思想中酝酿而成的。 他把整个佛教按照时、处、人分作三阶,当时是佛灭1000年以后,社会浊恶,众生颠倒,到了第三阶时期,此时必须按照“普佛普敬”的佛法去做。 所谓普佛,就是宣传所有人都具有佛性,一切人都没有差别,从而导致对一切人不分爱憎轻重的普敬思想。 要求僧俗同信同行,勤于实践。 三阶教设立无尽藏院,积聚钱帛,以供修缮寺塔和布施老病贫困之人。 三阶教的教义,在佛教看来是反常的,是异端,因此,整个三阶教的历史是一部被镇压的历史。 隋开皇二十年(60年)三阶教被下令禁止,以后又经过多次取缔,但仍时起时伏。 在末法思想影响下,佛教徒们开始把经典刻在石头上以流传后人,体现了使佛教教义永远存在下去的护法精神。 静琬的房山石经就是这种精神的产物。 隋大业年间(605一617)年,幽州智泉寺(今在北京房山县)僧静琬为了准备在未来佛法毁灭后,能使佛经流通于世,发愿将一切经刻于碑石上,他30年刻经不辍。 静琬死后,历代有人续刻。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9个,藏石经板4195块,成为现今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和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发布时间:2025-09-09 08:33: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