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二)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二)宣化上人讲述1. 大王。 汝年几时。 见恒河水。 王言。 我生三岁。 慈母携我。 谒耆婆天。 经过此流。 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2. 佛说:‘让我再问你:你在几岁开始见到恒河水? ’王答:‘我在三岁的时候,慈母带我去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个时候就知道是恒河水。 ’谒:是参拜之意。 耆婆天,即长寿天,拜此天神以求长寿。 3. 佛言大王。 如汝所说。 二十之时。 衰于十岁。 乃至六十。 日月岁时。 念念迁变。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 至年十三。 其水云何。 王言。 如三岁时。 宛然无异。 乃至于今。 年六十二。 亦无有异。 4. 佛再问王:‘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现在六十岁,随著年月的变迁,更加衰坏。 但当你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呢? ’王答:‘那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直到现在,我年六十二,亦没有变样。 ’5. 佛言。 汝今自伤发白面皱。 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 观此恒河。 与昔童时。 观河之见。 有童耄不。 王言。 不也。 世尊。 6. 佛欲显见性不变,先证明幻身有变,所以再问:‘你现在自悲衰老,发白面皱,面容一定比童年时多皱纹。 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性,和童年时观看河水的见性,是否有童耄呢? 是否有变动衰老呢? ’王答:‘世尊,一点都无变异。 ’7. 有人说:年老见性,亦有变化,好像老眼昏暗,看不清楚。 但如果戴上眼镜,依然能见,即证明见性不变。 看不清楚,只是眼昏,眼根变坏,而见性是永明不昏的。 8. 佛言。 大王。 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 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 不皱非变。 9. 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皱,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曾衰皱。 所以知道,能变皱者才是变,见性不变,就不会皱。 ’10. 变者受灭。 彼不变者。 元无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犹引彼末伽黎等。 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11. 会变坏当然有生灭,那个不变坏的,自然无生灭。 原无生灭的见性,云何会在你身中,受你能变之身一同生死呢? 因此应该知道,能变之身虽坏,真性是常存的。 为何要引彼诸外道,如末伽黎等,都说此身,死后完全灭亡呢? 12. 末伽黎,译作不见道,主张无因无果,死后断灭。 13. 王闻是言。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与诸大众。 踊跃欢喜。 得未曾有。 14. 王听见佛所说,才相信此身,死后不致断灭。 只是舍这个生,而再趣别个生,解除他断灭的疑心。 所以与大会诸大众,闻法欢喜,得未曾有,即是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 15. 阿难即从座起。 礼佛合掌。 长跪白佛。 世尊。 若此见闻。 必不生灭。 云何世尊。 名我等辈。 遗失真性。 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 洗我尘垢。 16. 阿难听佛说真性不灭,又起疑心,故即座起立,礼佛合掌,长跪求佛解释:‘世尊,假若此见性闻性,原无生灭,为何世尊,刚刚责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希望佛兴大慈悲,洗涤我们被尘垢所遮盖之迷惑。 ’17. 阿难以为有生灭,便会遗失;无生灭,是不会遗失。 佛是因阿难为颠倒所迷而遗失,不是因断灭之见而说遗失。 因迷而遗失,非真遗失,只是似失而非失。 18.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 轮手下指。 示阿难言。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 为正为倒。 阿难言。 世间众生。 以此为倒。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19. 于是如来就垂下他的金色臂,千幅轮手,下指于地,问阿难说:‘你见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因屡次遭如来棒喝,又不敢以己见来答。 故推说:‘依照世间一般习惯,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 而我实在不知道,哪样是正,哪样是倒。 ’20. 真性是平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减尚不减,哪有失去的道理呢? 因众生迷而不觉,就好像被尘垢所遮盖而不见,如遗失一样。 佛以臂的正倒,作为譬喻真性不失之理。 21. 佛告阿难。 若世间人。 以此为倒。 即世间人。 将何为正。 阿难言。 如来竖臂。 兜罗绵手。 上指于空。 则名为正。 22. 佛再追问阿难:‘如果世间人以下垂的手为倒,那么世间人究竟以哪样是正呢? ’阿难这时,不敢推说世间人,就答:‘如来的兜罗绵手,指向虚空,就叫作正。 ’23. 佛即竖臂。 告阿难言。 若此颠倒。 首尾相换。 诸世间人。 一倍瞻视。 24. 佛即竖臂,对阿难说:‘如果世间以这为正,像这样的颠倒,只是首尾相换而已。 即下垂的手,换作上竖,就认为正,与臂无增,下垂为倒,臂亦不失。 他们根本不知道手臂,本来没有正和倒,只是自己迷惑,反执著下垂为倒,上竖为正。 即是加一倍瞻视,亦即迷中倍迷。 ’(愚意:倍通背,即颠倒)‘瞻’即瞻仰,仰看上竖之臂;‘俯’即俯视,俯看下垂的手。 无论说正说倒,都不离此臂,但臂根本没有失去。 25. 则知汝身。 与诸如来清净法身。 比类发明。 如来之身。 名正遍知。 汝等之身。 号性颠倒。 26. 可知我的身,和如来清净的法身,比较起来,就知道如来的身,叫正遍知,自了知心包万法。 你等的身,执著心在身内,执著法在心外,这就叫做性颠倒身。 27. 真心本来亦无迷悟,只是悟时名正遍知,悟亦无所得;迷时叫性颠倒,虽迷亦本不失,只是多一迷执而已。 手臂亦一样,上竖为正,而臂无所得,下垂为倒,臂亦无所失。 28. 随汝谛观。 汝身佛身。 称颠倒者。 名字何处。 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 瞪瞢瞻佛。 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 29. 佛说:‘现在随你细心观察,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较,你身既然叫做颠倒,必有名字,亦有相状。 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叫做颠倒呢? ’这时阿难和大会听众,被佛这一问,大家双目直视如来,都不知怎样回答。 30. ‘瞪’,双目直视叫瞪。 ‘瞢’,眼睛昏闷不清叫瞢。 颠倒相亦很难知道在什么地方。 颠倒虽由心而生,但实在是由迷而生执著,由执著而生颠倒,是没有形相的。 难怪被佛一问,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所答。 31. 佛兴慈悲。 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发海潮音。 遍告同会。 32. 佛见阿难及诸大众,不知身心颠倒所在,目瞪口结,不能回答。 便兴慈悲心,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普告同会诸听众。 33. 诸善男子。 我常说言。 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诸所缘法。 唯心所现。 34. 佛说:‘诸善男子,我时常这样说。 色法与心法诸缘,按百法明门论所说:色法有十一种,心法有八种,即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和色法,(心法,有为法不相应,但和无为法有点相应。)再加上六种无为法,共成百法。 诸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增上缘;(三)次第缘,亦名等无间缘;(四)所缘缘。 35. 所有这种种由缘所生之法,皆不出一念心所现。 所谓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万物,都从一念心所生。 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里,不是心被这些万物所包括。 如能认识本来真心,则这一切万法万物,根本都是幻有。 36. 真心如镜,诸法如镜中像、镜中影。 修道便要修至影来即现,影去即灭。 真心是湛然清净,没有半点尘影污染的。 37.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38. 你的色身和识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出来的物,就是你之识心,亦是在妙明真心里。 因为不知道,便错认这个识心为真心,认贼作子,生出种种颠倒相。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7 08:34: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