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五)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五)宣化上人讲述1. 佛告阿难。 吾今问汝。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承佛神力。 见于初禅。 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 见阎浮提。 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佛见阿难,说来说去,还不明白真性,现在又节外生枝,又问怎才能知道是自己的真性,故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来指示阿难,能见之性和所见之物,是清清楚楚,分明不杂的。 什么是无缘大慈? 和你没有缘分,对你不好,更要用慈心来救度他,这是无缘大慈。 什么是同体大悲? 人有痛苦,就好像自己有痛苦。 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来消除他的痛苦,对人如对己,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亦即一人,这就是同体大悲。 2. 我见皈依我的弟子吸烟,我一定劝告。 人若认真修行,是不可抽烟的。 抽烟就是吞云吐雾,把佛光都遮盖。 如果弟子不听劝告,不戒除,就好像错处都在我身上。 我秉承佛之同体大悲心,希望大家都无缺点,都能成为完人,即完全好的人。 如果不能成为完人,那我亦不是完人,因我和你们是一样的。 我要你们完好,所以必须用种种方法,令你们都成完人。 如果每个人都有此思想,有此心地,那么世界便没有斗恨争执,社会才能有真正安宁的日子。 3. 佛对阿难说:‘我现在再问你,你还未证得四果阿罗汉,还未得到无漏清净的程度。 你只是得到佛的神通力帮助,开了智慧眼,所以才能清楚无碍地见到初禅天境界。 而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他能看见阎浮提,好像观看掌中庵摩罗果一样清楚。 ’4. 什么是无漏清净? 无漏清净即最清净,全无染污,一点漏洞都没有。 证到无漏不是容易的,要六根——眼、耳、鼻、舌、身的意,都清净无染。 如果眼睛看见东西,心神就随它跑,这便是有漏。 耳朵听见声音,不能反闻,这亦是有漏。 鼻、舌、身和意亦一样,随物所转,便是有漏。 有漏亦如瓶子有洞,水装上就漏掉。 不认真修行,便是有漏,漏来漏去,从天上漏至人间,从人间又至畜生、饿鬼、地狱,看你所造之业而定。 5. 开佛眼有很多阶段。 从十里,一直至百、千、万里——最远能见八万四千里外之物,亦可以观察八万大劫以前的事。 但不是一开佛眼,便什么都可以看见,要慢慢逐阶而上的。 6. 阿难依仗佛力加被,得到开佛眼,就能看见初禅天境界,没有障碍。 而阿那律尊者,在具足经上说:他的名字是阿那律陀。 意思是无贫,亦译作不灭。 因他曾用稗饭(稗饭是最粗之米饭)供养辟支佛,所以受福报,得到不贫不灭的名字。 他的因缘如下:在过去劫中,阿那律为农夫,每日上山耕种时,必定带稗饭作粮食。 那里山中有一修养者,已证辟支佛果位,他每隔七天,便下山乞食化缘,且循例每次只化七家。 那年适逢饥荒,米粮昂贵,道人下山化缘,连化七家,都无人施供,只得托空钵回山。 农夫看见就可怜他,心里想,道人七日才化缘一次,而每次又只化七家,现在空钵回来,又要多等七天才下山,岂不是要挨饿十四天。 但自己又很惭愧,没有可供养的东西。 只得将自己所带之稗饭诚心送上。 辟支佛接受他的供养,并为他祝福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施故,后必得安乐。 ’说后便离开了。 农夫继续工作,忽然于田中,跳出一支纯黄色小兔,伏在农夫身上,不肯离开。 农夫觉得奇怪,带走回家,叫他的妻子捉下,原来是一支金兔。 从此之后就成富翁,不只这世富裕,而是生生都不贫。 经九十一劫,受福不灭,所以名字叫不贫不灭。 7. 又有一因缘是:佛在世时,他是佛的堂弟,他有一种奇怪毛病,就是每次听佛讲经就打瞌睡,所以被佛责备:‘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佛责他这样贪睡,就好像海里的螺蛳蚌蛤之类,一睡就一千年,不能听到佛的名字。 他听后又惶恐,又惭愧,便生起大勇猛精进心,七昼夜不睡眠,双目竟成瞎子,看不见东西。 佛怜悯他,便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 他专心修持,便得天眼通。 他的见精,可以看见大千世界,和无数的阎浮提即娑婆世界,好像看自己掌中庵摩罗果一样清楚。 庵摩罗果,出产印度,是和桃李相似的水果。 8. 在佛教里,布施功德是不可思议。 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 如阿那律尊者,只供养一包粗米饭,便得这样大的福报。 这是经上所说,应该相信,不要存怀疑之心。 9. 证到辟支佛果位,但托钵还化不到缘,这亦有前因后果。 修道如专修慧不修福,就如‘罗汉托空钵’,好像罗汉化缘,无人供养。 如专修福不修慧,就如‘象身挂璎珞’,象的身上挂著很多璎珞装饰品——璎珞是很美丽的装饰品,只是外丽中空,里面是空虚的。 故需要福慧双修,内解外行,双管齐下,才能得到成就。 10. 诸菩萨等。 见百千界。 十方如来。 穷尽微尘。 清净国土。 无所不瞩。 众生洞视。 不过分寸。 11. 见的程度,相差不同。 初地菩萨,可以看见一百个世界。 二地菩萨,可以看见一千个世界。 三地菩萨可以看见一万个世界。 依果位的不同,见的程度亦各有差别。 十方诸佛,则可以看见无穷尽,如微尘数不完的清净国土。 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没有看不见的地方。 金刚经上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 ’不只是佛,就是菩萨,亦能看得清清楚楚。 凡夫众生,则极尽眼力,近不过分寸,远也只是有限的距离。 虽然见性是一样,不生不灭,但因众生肉眼有限,见前不见后,见左不见右。 如眼前有所阻,隔一重纸,或一木板,便不能看见。 12. 阿难。 且吾与汝。 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虽有昏明。 种种形像。 无非前尘。 分别留碍。 13. 阿难,就现在我和你来观看,四天王所住的宫殿,周遍游览。 上至天,下至地,以及一切水、陆、空中的众生,万物现象,虽然有昏暗光明种种形象,但这无非都是你现前的境物尘影,分别识心所留下的障碍物,藏在脑海里。 故这都是虚幻而不是本有的东西。 14. 四天王是和我们最接近的天界,位置在须弥山半山中,距离地球大约四万二千由旬。 东方名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方名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方是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方是多闻天王,居水晶埵。 四天王的寿命只五百岁,就现五衰相而堕落。 不过,天上一昼夜,已是人间五十年,为什么呢? 现在举一例,你们便可以明白。 天上是很快乐的,没有愁忧,所以不觉时间长。 人间终日忙忙碌碌忧愁苦恼,故感觉时间很长。 可是人间一昼夜,好比地狱五十年。 亦因地狱太痛苦,故时间特长。 由此你们可以明白,时间是没有长短的。 有人曾问我:‘什么是时间? ’我说:‘没有时间。 ’如果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终日快快乐乐,不必说五百年如天上,单说人世五十年,亦很容易便过去。 故时间是由每个人自己的感觉,来分别长短。 我说没有时间,亦可以说,我太忙,不知时间,亦可说我不想知道时间。 15. 汝应于此。 分别自他。 今吾将汝。 择于见中。 谁是我体。 谁为物象。 16. 释迦牟尼佛,因阿难还没有明白真性的道理,所以分别不出真心和妄心。 上面所说种种物象,完全是眼前尘影,有分别就发生执著和障碍,把物象和见性混杂在一起。 现在要阿难自己选择,在能见和所见之中,分别出谁是见性,谁是物象,就不会再生疑惑。 17. 佛说:‘阿难,你应该从这点,来分别自体和他物。 现在我将你目前所见,要你自己拣择,仔细分别——那个是我能见之见精,那个是我所见之物象。 要物和见,分明不杂,自然知道你的真性了。 ’18. 阿难。 极汝见源。 从日月宫。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遍谛观。 虽种种光。 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 云腾鸟飞。 风动尘起。 树木山川。 草芥人畜。 咸物非汝。 (楞严经的道理是妙不可言,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形容的,只有自己领悟。)19. 阿难,极尽你的见性能力所及,从你身边,一直至日月宫,所见的都是物象,当然不是你真性的自体。 远至七金山,此山围绕须弥山(即妙高山),有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共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 因为它的体质是金的,所以叫七金山。 再用你的慧眼、天眼,来详细观察,虽有种种光明,亦都是属于物象,而不是你的见性。 再慢慢观察,从高而下,由近而远,云在飘,鸟在飞,风动尘起。 这里说风动,而六祖坛经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究竟怎样解说呢? 现在问你们:在座众人,何人心动? 是你心动,还是我心动? 如果说:不知道,那么你心就没有动。 究竟是谁动呢? 现在只有照这经文‘风动’来解释。 风动,是天地发威,发脾气。 天地威风一发,能把大树拔起,把房屋吹倒,如龙卷风、飓风,相当厉害。 尘起,尘本来是堕在地上,睡得自在而安祥,可是被风一吹,迫得去工作,做什么工作呢? 它的工作就是触,把干净的地方都遮盖,变为不干净。 再近看地上、树木、山河、草芥,甚至人畜,亦都是物象,而不是你之见性啊! 20. 阿难。 是诸近远诸有物性。 虽复差殊。 同汝见精。 清净所瞩。 则诸物类。 自有差别。 见性无殊。 此精妙明。 诚汝见性。 21. 阿难把物象和见性,混合不清,故不能分出自己真性所在的地方。 上面佛为他举出很多道理,证明是物象而不是见性。 现在这里则说明物是物,见是见,见性和物象是分明清楚的。 22. 阿难,所有近在你身边,远至日月宫、须弥山,一切物象体性,虽有种种状态,千差万别,但摆在你眼前的东西,亦是一同用你的见精来看的,都是清净了然,圆明常照,不起分别的。 而所有一切物类:风是风,雨是雨,树是树,山是山,鸟是鸟,人是人,自然各有差别和不同。 但你之见性是毕竟无有分别的。 见山是这个见,见海是这个见,见张三是这个见,见李四亦是这个见。 因此便应该知道,这个本妙本明能见之自性,实在就是你的本源自性。 23. 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24. 上面佛已将物和见,分析得很清楚。 物是有差别,见是无差别。 那么见性当然不是物了。 佛接著说:如果你一定认为见性也是物象,那么见性应该有个形状,你亦可以看见我的见性,究竟它是个什么形状呢? 是方是圆? 是长还是短? 25. 若同见者。 名为见吾。 吾不见时。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26. 假若说你和我一同看见物象时,我看见这件物,你亦看见这件物,那么,就说,你可以看见我的见性了。 但当我闭眼,没有看见东西的时候,你为什么看不见我这个看不见的见性在哪里呢? 既然不见,而说能看见我见物的见性,这是不对的。 这段文是有点难讲,只要懂得其中道理,便容易明白,否则,这样多‘见’,就会越讲越不清楚,越听越糊涂了。 27. 若见不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28. 如果能够看见我闭眼不见的地方,自然是我能见之见性,自然不是彼所看不见之物象。 这里的‘彼’,是指物。 我见为能见,彼物为所见。 即是说:眼根见物,是我能见之见性,而不是彼所见之物象。 29. 假若你看不见我闭眼不见的地方,那这当然是我之见性,而不是物象,物象是有形状,可以看见的。 既然看不见,当然不是物象,那不是你之真性是什么呢? 30. 见性既然看不见它究竟在什么地方? 你们大家想想,这亦是参禅。 参话头,看看谁能找出它是在什么地方。 大家要明白,见性是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圆融无碍的。 31.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 汝既见物。 物亦见汝。 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 并诸世间。 不成安立。 32. 你既看不见我的见性,这证明见性是无形状,无体性,亦无地方可还。 为何你还不承认是你自己的真性呢? 33. 假如你认为见是物,那么物亦应当是见。 你现在看见物,物亦应该能看见你。 佛对阿难说:‘好像二个人,我看见你时,我便知道是你。 你看见我时,你亦知道是我。 那么——物和物相见,是否能知道呢? 或者物看见你时,物能知道是你吗? 如果物能知道是你,这岂不是无情之物体,和有情之见性,成为杂乱,分不清楚了? 那么你和我,以及诸世界,即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都不能成立,不成世界了。 ’34. 有情世界:即人类、飞禽走兽、有生命者。 无情世界:亦名器世界,即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物类,无生命者。 亦叫正报和依报。 有情,有生命属正报;无情,无生命属依报。 35. 阿难。 若汝见时。 是汝非我。 见性周遍。 非汝而谁。 36. 阿难,假若你看见物象和看见我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是你的见性,而不是我的见性。 因为我和你,同属有情,是不会混乱的。 这个见性是周遍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圣人份上不会增多一点;在凡不减,在凡夫份上,不会减少一点。 甚至远观四天王,近看水陆飞行,都是用你这个见性,既然不属于物,亦不属于我,那么不属你又属于谁呢? 37.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实。 38. 为什么你还要怀疑,真实不虚之自性,本来是自己的家珍,而不敢承认,反来向我寻求,自己实在的真性在什么地方?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7 09:39:5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