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内容: 道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序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序 法航 进入能仁佛学院,亲近源公院长,算来已是整整四年了。 在这四年当中,院长一直坐镇院内,为我们讲经授课,而且规定每一学期至少讲一部经。 这是他老人家为作育英才,而尽责的一面。 院长讲经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誉为台湾独一,就是海内外也无二! 我们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确是盛名毫不虚传。 自从受教以来,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满了庆幸与感激! 善知识难逢难遇,我终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长久。 这是托福于善根因缘,也是仰赖于佛光的照临。 因为亲近院长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获益良多之外,还使我得到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 院长在了生死的行门当中,是以净土法门为依归。 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学法,也就很自然地认识了净土法门的殊胜。 院长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这正同于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虽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识’了。 所以再一转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够直截了当地亲近到慧眼别具的净土宗师,这是何其有幸啊! 由于院长是位净土宗师,所以同学们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听一部阿弥陀经。 去年佛学院学期满,全体同学由院长的领导下,打了个圆满佛七。 佛七期间,院长以阿弥陀经,作为念佛的开示。 一来是满同学求法的心愿,二来是特藉此难得的机缘,为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作修行上的最后强调! 我常想:得遇明师若此,生死从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吧了! 这次佛七的开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给我学习的机会,令我将七天的讲词全部记录下来。 我明知自己没有这份能力,但是四年学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 阿弥陀经的要旨,不出信愿持名,惟愿见闻受持者,都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 倘若信愿真切,报尽命终,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 法航智不蕴灵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论事,略记本末而已,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台湾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会寺 第一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讲阿弥陀经,所以这部阿弥陀经就当成念佛七的开示,在这七天以内准备把阿弥陀经讲完,请大家留心谛听! 首先介绍几部阿弥陀经的注解:一部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位的祖师,他著了阿弥陀经的疏,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疏,再作个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就叫‘阿弥陀经疏钞’;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位的祖师,他注的‘弥陀要解’,在一切阿弥陀经的注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注解。 但是‘弥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这部‘弥陀要解’,我再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一部是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看这两部就可以懂得‘弥陀要解’了。 诸位要是发心研究阿弥陀经,就看这几部注解;但是我要劝导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几遍。 佛经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文不是很好懂吗! 看了‘弥陀经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么道理呢? 这就是蕅益大师把这部阿弥陀经里面的深奥道理都发现出来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两遍是两遍的道理,多看几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释佛经,必须‘分科判教’。 不分科,不知经文之节段,不判教,不知经义之浅深。 释经的方法,以天台宗与华严宗为最完善,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严宗用的是‘十门分别’。 此次解释阿弥陀经消文、释义、显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据‘弥陀要解’。 但有一点与‘弥陀要解’不同,就是不与四教相配合。 因为初学的人,不懂天台四教,若与四教配合得越详细越看不懂。 ‘弥陀要解’用的天台宗‘五重玄义’,即‘名、体、宗、用、教’。 第一释名:即解释一经的名题。 佛经虽多,其题目之取材不出三种,即人、法、喻,其组织之方式不出七种,即‘单三、复三、具足一’等七种立题。 单三者:一、单人立题,如本经。 二、单法立题,如‘涅槃经’。 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经’。 复三者:一、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 二、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 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 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本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及所说的佛,皆是究竟觉悟的人,故为单人立题。 第二辨体: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一句弥陀名号,体即法界,故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第三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 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 故依信、愿、行为本经之宗要。 第四论用:论用者,论其功能力用。 本经以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称‘言教’。 即是如来所说之经,皆名为‘教’。 天台宗分判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之经为‘藏、通、别、圆’四教。 ‘藏教’即小乘教。 ‘通教’即通于小乘,通于大乘之初始大乘教。 ‘别教’即别为菩萨所说之大乘教。 ‘圆教’即圆融无碍,圆摄诸教最高之大乘教。 圆教之经有二部,即华严经与法华经。 蕅益大师则判释阿弥陀经为圆教,他说:‘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皆在此经’! 华严经最后一品,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故本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 法华经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本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 因此判本经为圆教。 以上略讲天台宗之五重玄义,以下开始讲解本经之题目及译经之人。 佛说阿弥陀经 先讲‘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按我国历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天竺(印度)之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国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为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示现涅槃。 第二个‘说’字;‘说者悦也,悦所怀也’。 佛以普度众生为怀,现在说出阿弥陀经,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得随其普度众生的心怀,故欢悦而说。 ‘阿弥陀’乃极乐世界的教主;久远劫以前为大国王,是时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闻佛说法,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 发四十八个大愿,广修无量功德,因圆果满,在西方造成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国。 ‘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 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简称为‘经’。 又经者‘径’也。 径是一种快路,也就是捷径。 走的路不需要绕大弯子,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叫径路。 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是修行法门中一个最快的径路,故‘经’字亦可解释径路之‘径’也。 经题六个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别。 第一个‘佛’字乃‘能说’此经的释迦佛,‘阿弥陀’乃‘所说’的阿弥陀佛;这是能所一对。 ‘佛说阿弥陀’五个字,乃本经的‘别’题,别于一切经故。 ‘经’之一字,乃是‘通’题,通于一切经故;这是通别一对。 讲解经题已竟,再讲译经之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说明译经的时代。 我国当时一连有两个秦国,历史家分为前秦、后秦;尤恐不显明,再加上国王之姓以分别。 前秦的国王姓苻,称为苻秦。 后秦的国王姓姚,称为姚秦。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 古时候法师,分的很清楚;通经者称为经师,通律者称为律师,通论者称为论师。 经、律、论悉皆通达,方可称‘三藏法师’。 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 因他七岁时就大彻大悟,讲经弘法,不异于高寿的老法师! 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寿之德,故称其德号为童寿。 ‘译’是翻译,这部阿弥陀经是在姚秦时代,由贯通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以上讲解经题及译经人已竟,以下开始讲解经文。 在未讲经文之前,先说说‘分科’的重要性。 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经文分不开,则这一部经的纲要就摄持不住,所以要分科。 凡是佛说的经,无论长的经文,短的经文,都分三大科。 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 华严经最长,有六十万字,也是分这三大分。 法华经六万字,一样分这三大分。 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还是分这三大分。 最初发现每部佛经皆应分为三分的是晋朝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说是‘割裂佛经,罪过无边’。 到了唐朝玄奘法师翻译出来的‘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之后,方知印度早有佛经应分三分之说,大家就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 因此反毁谤而转为赞叹! 称之为‘弥天高判’。 现在开始分科: 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乙一、通序乙二、别序 乙一通序分二丙一、标法会时处丙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这是通序的第一科,标法会时处,通序亦名证信序。 通序者,通于一切经,一切佛经开始都有这段经文。 证信序者,有这段经文证成可信是佛说的经。 这段经文亦名六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 ‘佛’之一字,是主成就。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 下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六种成就之由来,是释迦佛四种遗嘱之一。 佛将涅槃时,阿难尊者有四种请示。 第一问、佛住世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 佛言:依四念处住。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谓之四念处。 第二问、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 佛言:以戒为师。 第三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 佛言:如是我闻等。 第四问、恶性比丘扰乱时,佛住世时,佛自调伏;佛灭度后以何调伏? 佛言:默摈之。 因此,佛经开始皆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一段经文。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法生不起来。 佛讲经说法的法会,就是因缘所生的,要有这六种因缘具足,法会才能成就,缺一则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若无信心,法会何由成就? 是故六种成就以‘信’为首。 第二、闻成就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众生,必须说法。 若无‘能闻’之人,法会亦不能成就。 第三、时成就者:说法必须有好的时间,若天气大寒大热,或是兵荒马乱,法会亦不能成就。 第四、主成就者:此为法会中的重要因缘,若无说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种因缘具足,亦不能成就法会。 第五、处成就者:若无说法的‘处’所,法会亦不能成就,将在何处说法呢? 第六众成就者:讲经说法,为令‘众’闻。 若无闻法的大众,法会亦不能成就。 是故以上六种因缘,名为六种成就。 现在开始讲解经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三种解释。 第一是指法之词,指著这一部经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这一部阿弥陀经叫如是。 第二是信顺之词,信顺者就是信仰顺从。 佛说的法我信仰,佛说的法我顺从,这样就如是。 假若不信仰不顺从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为信顺之词。 第三是显理之词,就是显实相妙理。 ‘如是’二字先消文,再释义。 怎么叫做‘如’? 不变谓之‘如’。 怎么叫做‘是’? 无非谓之‘是’。 因为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随时都在变动,所以都不是‘如’;不变动的,没有生住异灭,没有成住坏空才叫做‘如’。 无非谓之‘是’;我们所说的‘是’是有一个‘非’对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个‘非’对待著,并不是绝对的‘是’了。 要没有‘非’才叫绝对的‘是’,所以无‘非’谓之‘是’。 现在依著这两个字来显理,‘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谓之如’;什么法才不变呢? 即是实相妙理。 古时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会变动,故称曰‘如’。 ‘无非谓之是’,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故称曰‘是’。 ‘如是’二字,蕅益大师解释得太好了。 我们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实相理体,依著实相妙理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实相理体,所生之极乐世界亦是实相理体。 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愿行,所生之净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实相所具,亦即自心实相所作,依著实相妙理求生净土,古今不变决定无非,故称为‘如是’。 懂得这个显理之词,我们的信心就坚固不易动摇了。 否则我们以为念阿弥陀佛是个粗浅之法,实际是甚深玄妙之法,因为这是依著实相妙理来念的佛,这样我们 的信心就会坚固,所以‘如是’者亦称‘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们要想修行用功,增长智慧,明白佛理,必须广学多‘闻’,不明佛理怎么修行呢? 所以‘我闻’名为闻成就。 我是指谁呢? 我是指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诸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而且得到总持法门。 凡是佛说的法他统统记得,一句也不会忘记。 所以佛涅槃后,他将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全部背出来,把所背诵之法集录出来,即是现在流通的经典,这是阿难尊者他亲从佛闻的。 再把‘如是’合起来讲,‘如是’若以浅的来讲是指法之词,‘如是我闻’,就是指著如是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故为‘如是我闻’。 讲解佛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就瞎众生的智慧眼。 前面依实相妙理来讲,讲得很深,假如讲不出这么深,不要紧,就以最浅的指法之词来讲,绝对不会错误的。 (释疑)问:世尊成道之日为阿难出生之日,阿难二十岁才出家,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结集经藏时,阿难如何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呢? 答:解释这个疑惑须要知道阿难出家的因缘。 世尊度阿难出家时,阿难说:我很愿意出家,但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我都没有听到,因此我不愿意出家。 世尊说: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过去二十年所说之法,为你再说一遍。 这样阿难才答应出家,所以阿难尊者才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一时’者为时成就。 讲经要有讲经的时间,但是佛经上记载的都是一时,没有说某年、某月、某日,这也是当时结集经藏的人有大智慧。 若是记载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 佛在印度说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时到这个国家说法,一时到那个国家说法,在时间上无论那一国都不好定。 再者,佛法将来流通到全世界,各国的年、月、日也不一样。 尤其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时间更不一样。 如华严经七处九会才说完,人间说了三处五会,天上说了四处四会;这样天上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怎么记载? 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 不能记载的,所以只记载个‘一时’。 这个‘一时’蕅益大师解释得好,怎么称为一时呢? ‘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 ‘师资道合’者,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师愿意讲佛法,弟子愿意听佛法,师资之道就相合了。 ‘说听究竟’者,老师把佛法说究竟圆满了,弟子听佛法也听究竟圆满了,一时圆满,故称为‘一时’。 ‘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为主成就。 一个法会必须有说法的主人,像我们现在开一个讲经法会,必须有一位讲经的法师,没有一位讲经的法师,讲经的法会如何成就呢? 佛住世时,就是讲经的法师,所以他是说法的主人,故称为主成就。 梵语‘佛陀’略称为‘佛’,华言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 觉者是觉悟的人,一个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为佛陀。 那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觉者,而保留了原来的梵音呢? 因为‘含多义’不翻,这在中国翻经的法会有五种不翻的规定。 五种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者。 第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有六义者。 第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 第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不翻。 含多义不翻乃五种不翻之一,即是一个梵语的名相,含的意义很多,而在中国找不到很适当的名词,所以就不翻。 佛陀如果简单的翻成觉者,还不够佛陀的意思。 因为要具足三觉才能称为佛陀。 三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先讲自觉,自己觉悟了称为自觉。 觉悟了什么呢? 觉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 凡夫的心是个虚妄不实的心,本来是空空洞洞没有一个心,我们执著出来有个心。 妄心本来是空的,这妄心没有本体,妄心的本体就是真心,真心是本来就具有的。 用一个比喻来说: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没有本体,波的本体就是水。 在华严经上说:世尊成道时,三叹奇哉! 看见‘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众生就因为把妄想都当成真实的,而起了执著,所以把如来智慧德相统统盖覆住了。 因此众生与诸佛不同,就是众生多了一个妄想执著。 只要把妄想观空,不起执著,立地就成佛。 因为真心本来就具有的,妄想心本来是空的,世尊自觉就是觉悟这个道理。 自己觉悟了以后,就看见众生是可怜愍者,你们本来是佛,为什么要当个苦恼的众生呢? 所以就要说法度众生,称此为‘觉他’,这自觉而又觉他,就是以先觉觉后觉。 第三种觉是‘觉行圆满’;行即是功行,自觉的功行,觉他的功行都圆满,称为‘觉行圆满’。 三觉圆满就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德号。 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觉,佛能自觉,就超过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过了六凡法界。 二乘圣人自己觉悟了,但是不肯‘觉他’,即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 佛不但自觉而能觉他,又超过了声闻,缘觉二乘法界。 而菩萨呢? 他既能自觉也能觉他,但他的觉行不圆满。 佛的觉行圆满,超过了菩萨法界。 这样就超过了六凡法界,超过了三乘圣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独尊,故称为佛陀,译为觉者。 (释疑)问:世尊自己成佛,可谓自觉的功行,已竟圆满。 但是现在还有无量的众生尚未得度,何能谓之觉他功行已竟圆满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众生,应当见佛得度者,皆已度尽,故谓之觉他之功行亦已圆满。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此为处成就。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 乃印度之大国,国王名波斯匿,因为该国名闻全印度,而又物产丰富,故名‘闻物’。 在该国都城之郊外,约六里远的地方,有一祇树给孤独园。 ‘只’是只陀之略译,华言战胜,乃波斯匿王之太子。 太子出生时,适逢与邻国交兵战胜,为纪念其战功,故为太子取名只陀。 ‘给孤独’之梵语为须达多,乃一位长者之名。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这位长者不但大富大贵,而又是大慈善家,常常周给孤独之苦人,故尊称为给孤独长者。 此处道场,乃只陀之树,给孤独之园,故名‘祇树给孤独园’。 现在再详细讲讲此座道场之因缘由来。 须达多长者,为儿娶妇,去了邻国王舍城‘珊檀那’长者家中。 珊檀那半夜起来,打扫舍宅,准备菜饭。 须达多听见了,就起床问珊檀那,全家忙碌是为了请国王或是为了嫁女儿之事呢? 珊檀那说:是为了请佛来应供。 须达多善根深厚,听到了一个佛字,身毛皆竖! 即问:‘何以名佛’? 珊檀那广说佛的功德,须达多又问:‘佛现今在何处? 我很想见佛’。 珊檀那答说:‘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须达多求珊檀那同往见佛。 见佛后,佛为他应机说法,须达多即获得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乃声闻四圣果的初果,已超出凡夫而入于圣人之流。 须达多当即求佛往舍卫国说法,佛即受请,并告他说:必须筹建一座大道场,因为我的弟子很多,要有大的讲堂,大的宿舍的花园才能容纳。 须达多回国后想找一个理想的好地方,结果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地方很大环境清幽,实在太好了。 于是他向只陀太子要求买下这个花园,只陀太子听了笑笑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么能卖花园呢? ’给孤独长者说:‘您一定要卖给我,因为我要请佛来说法。 ’只陀太子的善根没有给孤独长者的深厚,虽然听见了佛字,但没有反应,而他却说了一句戏言:‘如果你一定要买我的花园,必须用黄金把我花园的地面全部铺满了,我就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说:‘好! 我请佛说法甚为重要,黄金算什么呢? ’给孤独长者是个大财主,家里黄金很多,于是用象把金库里的黄金送往只陀太子的花园,把花园里的地面都铺满了黄金。 看管花园的人把此事报告太子。 太子听了很惊讶说:‘有这回事吗? 他真的连黄金也不要吗? ’于是到花园一看,真的是拿黄金铺地。 太子对长者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么可以卖花园给你呢? 我只是跟你开玩笑! ’给孤独长者说:‘你既然是一国的太子,怎能跟我开玩笑呢? 是你说黄金铺满了地面就卖给我,怎么又说不卖呢? ’这一说把只陀太子的善根发动了,心想此人这么多的黄金都舍得,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 于是就说:‘我是太子,不能卖花园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 ’这位给孤独长者是位初发心的人,对于功德之相还是有所执著,认为非买不可。 只陀太子说:‘空地已铺满了黄金,就算是卖给你了,可是树底下没铺到黄金,仍是我的权利。 若是把树拔掉,这个花园就不好看了。 不如这样吧! 树算我供养,花园算你供养的! ’给孤独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 给孤独长者立刻动工,把讲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礼请佛及其诸大弟子来,并把此段因缘讲给佛听,并请佛给此处取个名。 佛说:‘纪念你们两位大施主,树是只陀太子的,花园是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的。 因为只陀贵为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 ‘处成就’是很重要的,我们发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讲经说法,若没有讲堂,怎么讲给人听呢? 所以讲经的处所非常重要。 现在所有翻译过来的经典中,大部份都是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讲的;因为佛说法四十九年,单在给孤独园就讲了二十五年之久。 为什么呢? 因为它环境清幽,设备完善,佛讲经时,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还有其他的人。 若是讲堂小,宿舍小怎么能容纳得下呢? 由此可知,成就一个讲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 讲到这里,把‘丙一、标法会时处’一科讲完。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丁一、声闻众丁二、菩萨众丁三、天人众 丁一、声闻众分三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为声闻众的第一科,明类标数。 声闻众即指这些‘大比丘僧’,这是‘明类’,‘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标数’。 ‘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 第一怖魔,第二破恶,第三乞士。 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后要受比丘戒,登坛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时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宫便会起大震动。 因为他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孙就少了一个,所以他会惊怖,这叫‘怖魔’。 第二破恶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断烦恼,烦恼是恶法,所以要‘破恶’。 第三乞士者,释迦佛规定出家人要去托钵化饭吃。 化即是‘乞’,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称为‘士’。 出家人的托钵化饭与社会上讨饭的贫人不同,因为出家人虽然托钵乞食,但是具有学问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称为‘乞士’。 具足以上这三种意义,叫做‘比丘’。 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经,而参加弥陀法会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称之为‘大比丘’。 ‘僧’是梵语‘僧伽耶’的略译,华言和合众。 和合众分事和、理和。 理和者,同证无为之理;事和者有六种,即身、口、意、戒、见、利,称为六和僧。 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这六种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为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 佛成道后,度了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出家,他们两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领,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后就带来了二百个弟子。 以后再度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这三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领。 优楼频螺迦叶带了五百个弟子来,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各带二百五十个弟子,三迦叶共带了一千个弟子,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二百个弟子加起来,就有一千二百人。 还有耶舍长者子带来五十个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 这些弟子在没有见到佛之前,皆是学外道的,受些无益的苦行。 见佛之后,都断了烦恼,证得四果阿罗汉。 由于感念佛恩深厚,所以发愿尽此一报身,常随于佛。 自此以后,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随到什么地方,故称‘常随众’。 并不是释迦佛讲经时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来听,另外还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在法会听讲。 以上是‘戊一、明类标数’讲完。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是表其果位。 声闻众所证的圣果有四种,即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最高的是四果。 阿罗汉含有三义,第一杀贼,第二无生,第三应供。 第一杀贼者,是个譬喻之词,把烦恼断除,等于把烦恼贼杀死了。 第二无生者,把烦恼贼杀死后,就证得无生,永远不再流转生死了,故称无生。 第三应供者,因为已证得最高的四果阿罗汉,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三义,是因果对照。 比丘因位中之‘破恶’,即阿罗汉果位中之‘杀贼’;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无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应供’。 现在的在家弟子要打斋供众,就是请出家师父来‘应供’,我们出家人不能说去‘应供’,只能说‘赶斋’,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为什么叫‘大’阿罗汉? 因为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故称‘大’阿罗汉。 再一种解释,来此听讲阿弥陀经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故称‘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者,此为‘叹德’。 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现在是赞叹他们的功德。 ‘众’是大众,就是一切众生所知所识,不但知其名,而且识其面,这就是他们功德的成就。 众生怎么都知道他们的大名,甚至于都认识他们的面貌呢? 因为他们常常跟众生结缘,平常讲的声闻众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 但是回小向大的声闻,不但自利,且常利益众生,与众生结缘,所以功德也就无量。 ‘众所知识’,就是赞叹他们的功德。 以上将‘戊二、表位叹德’讲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二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已将‘戊二表位叹德’一科讲完,今天接讲‘戊三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跎、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上首’就是上座,如现在学校‘班长’的意思。 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叫什么名字呢? 因为不可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举出来,所以只列举上首的名字,也就是‘上座’的名字,一共有十六位,称为‘十六尊者’。 ‘长老舍利弗’,‘长老’,就是德腊俱尊的意思。 他的功德很‘长’,戒腊很‘老’,称为‘长老’。 说到戒腊,出家人不是以世俗上的年龄来论定的,而是从受戒后结夏安居的那一年算起,初夏的比丘就是第一年的戒腊,二夏就是第二年的戒腊,功德和戒腊又长又老的,即称为‘长老’。 ‘长老舍利弗’,不单是舍利弗才称为长老,‘长老’这两个字是一直贯通到下面这十五位尊者的,在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中,他们十六位都是德腊俱尊的长老。 这十六位尊者都是上首,为什么把舍利弗列为第一名呢? 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亦译‘鹙子’,‘身’与‘鹙’都是他母亲的名字。 因为他的母亲身材窈窕,故名为‘身’;眼睛像鹙鸟的眼睛那样美丽,故名为‘鹙’。 印度的风俗与我们中国不同,中国人对于父母的名字有忌讳,若取了与父母同名的是为不敬。 印度则相反,用父母亲的名字来取名,才是最尊敬的。 舍利弗就是用他母亲的名,母亲的名字称为‘鹙’,他就称为‘鹙子’;母亲的名字称为‘身’,他就称为‘身子’,‘弗’就是子的意思。 第二位‘摩词目犍连’,华言大采菽氏。 ‘摩诃’即大,采菽氏是他的姓,他在声闻众中‘神通第一’。 第三位‘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也就是隐蔽之意。 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所有的光都会被他身上的光明吸饮去了。 他身上为何有这样大的光明呢? 原来过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脱落了,当时有一个讨饭的女子,生活很困苦,为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礼拜。 礼拜时,他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 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 印度以前最尊贵的钱是用黄金造的,这枚金币可卖得很多钱,等于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于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 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见了这贫穷讨饭的女子,就问道:‘你从那里得来的金钱呢? ’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 ’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么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 ’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我不能用这些钱,请您替我把佛像装金,我就满愿了! ’这下子把造金师傅感动了! 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宁愿贫穷得没饭吃,捡到钱还要为佛装金。 造金师就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装金不要工钱! ’从此以后,第二生,贫女和造金师两人都感得了果报,身上有光明。 到了释迦佛成佛时,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时都出了家。 男的叫迦叶比丘,女的叫迦叶比丘尼。 我们现在所造的释迦佛像,佛旁有两位侍者,一位年轻的是阿难尊者,另外一位较老的就是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抱拳不合掌,就因为他曾为佛亲手装金,十指的光明特别大。 若是合掌,光明刺眼,来礼佛的人,眼睛便会睁不开。 因此佛开方便,令他抱拳,不必合掌。 释迦佛灭度后他是第一代祖师,这位大饮光尊者是‘头陀第一’,头陀华言抖擞,即抖擞精神,精进用功,终身修持头陀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 第四位‘摩诃迦旃延’,华言大文饰,因为他说话很有文采,造的文句也都很文雅,所以称大文饰,他是论议第一。 佛经里有一段公案故事,可证明他的辩才无碍:印度的外道,都是邪知邪见。 根本邪见有两种,一种是断见,一种是常见。 断见的外道,执著人死之后,就永远断灭了,没有来生来世的。 常见的外道,相信人死后来生仍转为人。 这些说法都与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各人造善造恶之业因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怎么会人死了就断灭呢? 既然所造的业因不同,怎么还会永远转生为人呢? 所以就有三善道与三恶道之分。 这些外道都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之说,有一天见了迦旃延尊者,就来问他的道理说:‘你们世尊讲六道轮回,要是造了恶业,就会堕到地狱里受苦,若真的会堕到地狱里受苦,怎么不来向我们报告一声,他是怎么样受苦的呢? 可见这个地狱是不存在的! ’迦旃延答他说:‘这个地狱等于人间的牢狱,若有人犯了法被关到牢狱里,他想要回来向你报告一声也没办法,因为他已失去自由了。 而地狱的苦比人间牢狱的苦何止千万倍,而且一点自由都没有,又怎么能够回来向你报告呢? ’外道听了又说:‘你们世尊说,若是升到天堂就可以享天福,一升到天上去,感得果报就有神通,有神通当然是任运自在了。 但是,我们也没有看见他回来向我们报告呢? ’迦旃延说:‘我们这个人间,污浊不堪,臭气很重。 而天堂的境界清净无染,那些天人在天堂里享天福,以后若再想回来,却受不了人间的臭气,犹如大粪坑一样的臭,好不容易脱出粪坑,又怎么肯再回到粪坑里来呢? 所以他不肯回来,当然就不会向你们报告! ’因此称迦旃延尊者为‘论议第一’。 第五位‘摩诃俱絺罗’,华言大膝,是舍利弗的舅父,他是‘答问第一’,一问一答,百问百答。 第六位‘离婆多’,华言星宿,他是父母祈祷星宿而生的,故取名星宿。 他所说的佛法决定正确,不会颠倒错乱,故称‘无倒乱第一’。 第七位‘周利槃陀伽’,华言继道,为‘义持第一’。 为什么他名为继道呢? 因为他母亲生他哥哥的时候,是在道路旁生的,而生‘周利槃陀伽’的时侯,也是在道路旁生的,故称继道。 根据印度当时之风俗,出嫁后之女子要生产时,都应回娘家生。 以前交通不便,全靠走路,他母亲娘家又离得很远,而且在快要生产时才回去,因此还没有走到娘家,孩子已生出来了。 若不了解印度风俗习惯,一定还怀疑他的母亲为什么生小孩都在路旁生的? 原来是不得已的事。 后来哥哥出家了,他也随著哥哥从佛出家。 释迦佛当时规定出家弟子,每天必须背诵一偈,一偈有四句佛法。 周利槃陀伽因根机愚钝,一个偈总是背不出来,他哥哥谴责他说:‘你如此愚笨,不能出家,还是还俗去吧! ’他被哥哥谴责后,哭泣不已,佛怜愍他,派他做为佛的侍者,拿了扫帚扫地。 佛就叫他背诵扫帚两个字,周利槃陀伽笨到连扫帚两个字都不会背,记得‘扫’就忘了‘帚’,记得‘帚’又忘了‘扫’。 释迦佛大慈大悲,不但没舍弃他,反而权巧方便诱导他。 后来,因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一干二净,证到阿罗汉果。 且能摄持义理,通达一切佛法,圆融无碍,所以是‘义持第一’。 由此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用心,若肯用心,下愚可得上智。 背诵扫帚,即能证果,若用功念佛,岂能不成佛吗? 第八位‘难陀’,华言喜。 他是佛的亲弟,威仪、容貌都是第一,故称‘仪容第一’。 佛出世七天后,他的母亲就别世升天了,怎么还会有个亲弟呢? 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弟,是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生的。 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别世后,净饭王继娶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生了小孩后,非常高兴,所以就取名为‘喜’。 后来佛把他度出家。 难陀怎么仪容第一呢? 我们知道,释迦佛是一丈六尺高,难陀比佛低四寸,即一丈五尺六寸高。 释迦佛具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且威仪又好,一举一动与佛差不多,威仪、容貌都是特别庄严的,故称为‘仪容第一’。 第九位‘阿难陀’,华言庆喜,即庆贺欢喜,乃佛之堂弟,在佛成道之日所生的。 净饭王在此日,得到悉达多太子出家成道之报喜,又得到王弟‘斛饭王’生子之报喜,为庆贺这双喜临门,故取名为‘庆喜’,他是‘多闻第一’。 第十位‘罗侯罗’,为佛的亲子。 这里顺带一提,就是佛的一家人,除了他父亲净饭王,要统治国家无法出家,其他的家人先后都出家。 其中包括他的亲弟难陀,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还有他太太耶输陀罗及亲子罗侯罗全部都出了家。 梵语‘罗侯罗’,华言覆障。 ‘覆’是闭覆,‘障’是障碍。 因为他有闭覆的障碍,他在母亲的肚子里,闭覆了六年才出生。 为什么他会有这种障碍呢? 因为罗侯罗的前生也是个修道人,自己住在山洞里修行。 有一次正想打坐的时候,有一只老鼠跑来跑去,扰乱他用功,想把它打死,又不能犯杀戒。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就拿一种带刺的东西,把老鼠洞堵起来,这只老鼠就被困在洞裹无法出来。 这样经过了六天,老修行才想到老鼠被困在洞里,虽然不会扰乱我,不过在洞里没有东西吃,会被饿死的。 心里越想越不安,也就无法用功。 于是就把带刺的东西拿开,好让老鼠出来。 因为这个因缘,把老鼠堵在洞里关了六天,致使今生投胎到他母亲肚子里时,被关了六年才生出来,所以才有闭覆之障。 罗侯罗是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修行时别人看不见。 他出家时才九岁,那些大比丘证了阿罗汉果,他也一样证了阿罗汉果。 大家很奇怪,他只是个小孩,天天在玩耍,是怎么修行证果的呢? 释迦佛就对大家说,他修行用功,你们不知道,这是密行,故称为‘密行第一’。 第十一位‘憍梵波提’,华言牛哃,他是‘受天供养第一’。 牛哃就是牛吃草的样子。 憍梵波提为什么会得这种果报呢? 这是他的余报,也就是五百世以前是个小沙弥,他看见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牙齿都掉了,吃饭时嘴巴很难看,小沙弥见了在旁边大笑的说:‘看你吃饭的样子好像牛吃草。 ’老比丘说:‘小沙弥,你可别乱说啊! 我是个阿罗汉,你毁谤我将会堕地狱的,你要赶快求忏悔! ’小沙弥一听说是阿罗汉,心里很害怕,就赶快向老比丘求忏悔说:‘我说的是游戏话,没有恶心要毁谤您,请您饶了我的罪。 ’他当下求忏悔,仅仅免了堕地狱之报,来生来世就转了牛。 而且连转了五百世的牛,果报算转完了,今生才转到人道来,加上多生的善根成熟,见佛得度,也证了阿罗汉。 可是还有余报,吃饭时就像牛嚼草的样子。 大众僧一起吃饭时,看见他吃饭的样子都会发笑,但笑了就有罪过,因为他是个阿罗汉。 于是佛对他说:‘你不要在人间受人供养了,你去受天人供养吧! 因为天人有五种神通,一看就知道你前生前世的果报,就不敢毁谤你,也不会取笑你的。 ’所以他称为‘受天供养第一’。 大家听了这个公案后要慎重,不要随便造口业,虽是说了一句游戏之言,招来的果报就太严重了。 第十二位‘宾头卢颇罗堕’,华言不动利根,是‘福田第一’。 因全名的梵语太长,简称宾头卢尊者。 他奉释迦佛之命常住世间应供,应供就是给众生种福田,所以他是‘福田第一’。 我们打斋供众,若能发至诚心,就能感动宾头卢尊者来应供了。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华言黑光。 他长得皮肤很黑,而且黑中发光,名为黑光尊者。 其教化众生的能力最大,故称为‘教化第一’。 第十四位‘摩诃劫宾那’,华言房宿,房宿是星星的名字。 他父母为了要生儿子,就祈求‘房宿星’,等儿子生出来后,就取名为‘房宿’。 他的天文学很好,什么星星他都知道,故称为‘知星宿第一’。 第十五位‘薄拘罗’,华言善容,就是有慈善的容貌。 他是‘寿命第一’,活到一百六十岁。 十八罗汉像里面有一位长眉罗汉,两道白眉拖垂下来,就是这位薄拘罗尊者。 第十六位‘阿冕楼陀’,华言无贫,亦是佛之堂弟,乃甘露饭王之子。 往昔劫中适逢饥荒之年,以一碗稗子饭,供养托空钵的比丘,该比丘已证辟支佛果。 因此感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 现世善根成熟,遇佛出家,在闻佛说法的时候,常常打瞌睡,佛即呵责说:‘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因受佛的呵责,发愤精进,经七日七夜,不眠不休,致使双目失明! 佛怜愍他,教他修持‘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而得天眼,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称‘天眼第一’。 在阿冕楼陀尊者用功的公案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用功不能太缓,亦不可太急。 四十二章经有说,用功就像弹琴调弦一样,弦线上得太松,就弹不出声音。 若上得太紧,一弹线就会断,要不松也不紧,才能弹出好声音来。 所以你们听经时不用心听,一直打瞌睡,那就太缓了。 假若你受了呵责,七天七夜不睡觉,把眼睛弄瞎了,那就是太急了。 太缓太急都不如法,要不缓不急,才能用功,而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是等诸大弟子’,这里是做个总结。 ‘如是’者,指以上所提的十六位尊者,‘等’者,等于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弟子’。 引大众同闻分三科,‘丁一,声闻众’,讲演已竟。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并诸菩萨摩诃萨’,梵语‘菩提萨埵’,略译菩萨。 ‘菩提萨埵’翻成中国话为‘觉有情’,就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 ‘摩诃’是大,‘摩诃萨’即大菩萨。 在菩萨众中有三贤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 等觉菩萨都是大菩萨,下面列举的四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也都是菩萨众中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妙’者不可思议,文殊菩萨,为过去八佛之师;现在于释迦佛座前,示现菩萨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 又译妙吉祥,凡有见其相,乃至闻其名,皆发菩提心,永脱轮回苦,其吉祥不可思议,故称妙吉祥。 佛称为法王,为何他在众菩萨中独被称为‘法王子’呢? 因为他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故称为‘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梵语‘阿逸多’,华言‘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 ‘弥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国话称为‘慈氏’,名‘阿逸多’。 没有那一位菩萨能胜过他的,因为他是补处菩萨之故,所以名为‘无能胜’。 ‘乾陀诃提菩萨’,梵语‘乾陀诃提’,华言‘不休息’,就是精进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进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前一位‘乾陀诃提菩萨’都是一样的。 因为不休息就是常精进,意义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萨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别。 为什么列举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 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连他也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能不相信吗? 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成佛的菩萨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不相信吗? 这两位菩萨表示要我们发信心的。 发了信心就要发愿生到西方,发愿求生西方,就得精进用功。 所以便列举了‘不休息菩萨’和‘常精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只要我们不休息常精进,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像前面列举的这四位大菩萨的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萨。 ‘丁二、菩萨众’讲演已竟。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华言‘能为主’,他能为天主。 欲界有六层天,他是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玉皇大帝。 既然欲界有六层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层天,为什么把他列举出来做代表呢? 因为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释提桓因出来请法的,而且佛讲经说法时,他们就来做护法,所以就把释提桓因列出来作为天人的代表。 ‘无量诸天大众俱’,指天众的人数很多,即有无量的诸天和无量的人众。 ‘大众’,包括四众弟子都在内,‘俱’就是俱集在一起听释迦佛说这部阿弥陀经。 讲到这里把众成就讲完了,就是把六种成就讲完,也就是把‘通序’讲完了。 六种成就以‘主成就’为重要,但比较起来,仍以‘众成就’为重要。 因为前面五种成就,皆为‘众成就’做准备,前面五种成就都准备好了,设无听法大众,讲经法会还是不能成就的。 (释疑)问:经中列举听法大众有三类,第一声闻众,第二菩萨众,第三天人众。 声闻众是小乘弟子,菩萨众是大乘弟子,为什么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各举三种理由,加以解释。 声闻众列为第一者:为‘一、出世相故。 二、常随从故。 三、佛法赖僧传故。 ’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为佛示现的是出家相,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以表僧宝之重要。 二、常随从者,这些声闻众就是经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只要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随从到什么地方,所以称为常随众。 三、佛法赖僧传者,这个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三宝。 佛宝就是释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就是佛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出家的弟子。 佛宝和法宝必须依赖僧宝,才能流传到十方,流传到后世。 佛在世时,以佛宝为重,佛涅槃后,以僧宝为重。 因为没有僧宝,佛宝、法宝都不能住世,三宝就会灭亡的。 有了僧宝,若没道场他会建立道场,并供佛宝让人礼拜;若没有经典,他会去印经典,这样三宝就具足了。 若道场里没有僧宝,大家就不知道佛殿里所供的是什么佛,世人就会将佛像当神像来礼拜;也不了解佛经里讲的是什么,看不懂就把它当成废纸卖。 所以没有僧宝,佛宝和法宝都不能流传于后世。 因此奉劝听讲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要负责任度众出家,否则僧宝就没有继承人了。 在家二众的男居士与女居士,你们都是三宝弟子,护持三宝是你们的责任,护持三宝首先要护持僧宝,护持了僧宝,也就是护持三宝。 若有机会,大家可到泰国去参观一下,泰国的佛教非常兴盛,泰国的比丘仍如释迦佛在世时一样,每天必须出来托钵化饭吃。 在家弟子供养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样的恭敬他们,这点大家应向泰国的居士学习。 另一点希望在家居士发心出家,有的居士说:‘我在家修行也一样,尤其是净土法门,一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话虽如此,但有一点要注意的,释迦佛制戒时规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这是劝导出家众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来出家。 如果在家弟子都不发心出家,僧宝没有继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会灭亡了,所以佛法赖僧传故。 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 菩萨众列为第二者:为‘一、相不定故。 二、不常随从故。 三、表中道义故。 ’一、相不定者,菩萨是随类现身,有时现出家相,有时现在家相。 不像声闻众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萨众列为第二众。 二、不常随从者,声闻是常随众,而菩萨游化十方,不常随佛,所以不列为第一众。 三、表中道义者,声闻著空,凡夫著有。 菩萨则内修观道,不住有。 外度众生,不沉空。 不住二边,是故表中道之义。 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菩萨众列为第二。 天人众列为第三者:为‘一、世间相故。 二、凡圣品杂故。 三、外护职故。 ’一、世间相者,天人众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间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后。 二、凡圣品杂者,天人众包含有凡夫,也有圣人;他的品类很复杂,所以列到最后。 三、外护职者,天人从佛闻法时,都是做外护的职务,所以把他列到最后。 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天人众列为第三,讲到这里把通序讲完了。 乙二、别序 别序者,别于一切经,这一段经文是单叙阿弥陀经的意义。 莲池大师的疏钞里只有通序,没有别序。 这是蕅益大师特殊手眼把此段经文列为别序,具有深益。 别序亦名发起序,有此一段经文以发起正宗分。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没有讲解经文之前,首先要知道,这部阿弥陀经在‘十二部经’中,属于‘无问自说部’,十二部经亦名十二分教。 孤山大师颂曰: ‘长行(非偈颂之经文皆名长行)、重颂(重颂长行经文之义者)、并授记(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者)。 孤起(孤起之偈颂,非颂长行文者)、无问而自说(无人请问,佛自说者)。 因缘(经中所说见佛闻法之因缘者)、譬喻(经中所说种种譬喻者)、及本事(佛说诸弟子过去世之因缘者)。 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者)、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之事者)。 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之经文者)、共成十二名。 广如大论三十三(详见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 ’ 现在讲解经文:‘尔时’,就是佛要开始讲阿弥陀经的这个时候。 ‘佛告长老舍利弗’,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以他作为当机者。 我们要注意,就是本经不是舍利弗出来请问的,而是释迦世尊称其名,然后对他说的。 全部阿弥陀经里的‘舍利弗. .. ’,都是释迦佛叫的,凡讲一段,就叫一声舍利弗,佛怎么说,舍利弗就怎么听;自始至终舍利弗没有请问过一句。 这是跟其他经不同的地方,其他经皆由当机者出来请问的,而这部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 为什么不叫其他的声闻众,只叫舍利弗呢? 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够,听净土法门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净土法门的人,都是智慧不够者。 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和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们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又怎么不相信呢?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注意这个‘是’字。 ‘是’指著娑婆世界。 从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经过十万亿个佛土而后到达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做单位。 ‘过’就是超过,要超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地方‘有世界名曰极乐’。 十万亿个佛土以外,就是十万亿零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那个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极乐世界’。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国土里有尊佛,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翻译在下面的经文里,释迦世尊自己会解释,现在暂且不讲。 ‘今现在说法’,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今还在极乐世界里讲经说法。 讲到这里,把别序讲完了。 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研究得最透彻,阿弥陀经有三个要点,就是信、愿、行。 此三要点为阿弥陀经的三大纲要,信、愿、行三法亦称为‘净土三资粮’。 正宗分所分的三大科,就是依著信、愿、行而分的。 前面所讲的别序,也是叙述信、愿、行的。 本经后面的流通分,还是讲信、愿、行的。 在这一段别序里,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呢? 要注意此段经文中的‘二有’、‘现在’皆是劝信序。 ‘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第一个‘有’,‘其土有佛’,这是第二个‘有’,极乐世界是依报,‘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正报,‘有’一个阿弥陀佛。 释迦佛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出两种,一是‘有’门,一是‘空’门。 佛是应机说法的,众生根机应该从有门入手,佛就跟他说有门的经;应该从空门入手,佛就跟他说空门的经。 比方般若经等是属于‘空’门的经,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都是要我们把相空掉的。 心经也是属于空门的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都是从空门入手,可以得到利益的。 阿弥陀经是‘有’门的经,绝不讲空。 般若经讲三空,即我空、法空、空亦空。 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两个有,依报有,正报也有。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我们娑婆世界里,释迦佛已经过去了,弥勒佛尚未来! 要怎么样才能亲近到佛呢? 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还没有过去,我们为什么不发信心呢? 所以这一段序文是劝信的意思。 ‘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劝愿的序文,我们为什么要生到那个世界去呢? 因为那是个极乐世界。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你为什么要在娑婆世界受苦,而不生到极乐世界去呢? 这是劝我们发愿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是劝我们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个不可思议的行门,所以也叫‘持名妙行’。 你应如何修行净土法门呢? 就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 所以信、愿、行三资粮在别序里都有了,这是蕅益大师以他的大智慧所发现的。 (释疑)第一、有的学华严经的人,但求生华藏世界,而不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因为他们只看过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而未看过四十华严之故。 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 再者,他们亦未认清华藏世界的形状方位。 华藏世界在虚空中形状像一个倒竖的宝塔,上面大,底下小,一共有二十层。 每一层里面都有无量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 有少数不善学华严的人求生华藏世界,而不生极乐世界,这是他根本不知道华藏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也根本不知道极乐世界是在什么地方之缘故。 其实极乐世界就在华藏世界以内,唐朝一行国师,他依著华严经编了一部‘华严忏’,里面有四句回向偈,就是: ‘十方尽皈命灭罪生净信 愿生华藏海极乐净土中’ 学华严经的人,当然愿生华藏世界。 可是,华藏世界有二十层,你要生到什么地方去呢? ‘极乐净土中’,当然是生到华藏世界的极乐净土中了。 娑婆世界也是在华藏世界内,可是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的苦世界,极乐世界却是华藏世界的乐世界。 虽然佛菩萨看苦乐是平等的,但是我们薄地凡夫受苦受乐就有很大的分别。 因为生在苦世界是受苦的,生到乐世界则是受乐的。 所以一行国师的回向偈,是愿生到华藏世界的极乐净土中。 所以学华严经的人,千万别学偏差了。 第二、就是现在对科学常识懂得一点皮毛的人,自作聪明。 说我们的地球一天一夜自转二十四小时,根本没有个东方,也没有个西方,我们天天愿生西方净土,都是迷信。 他认为我们住的这个地球会自转,一转动,东方转到西方,那里有个西方呢? 好像自高聪明。 其实他不晓得‘从是西方’的‘是’,是指整个娑婆世界而言,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里的其中一颗行星。 地球会自转,它是绕著太阳转的。 但太阳却是不动的,整个太阳系在虚空中是为一个单位,而且它有一定的东、西方位。 佛经上所讲的单位不是太阳系,讲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来做单位的。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有一百亿个太阳。 这一百亿个太阳在虚空中都有个固定的位子,不会转动变移的,有一定的东方,一定的西方,那怎么会没有西方呢? 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是说明娑婆世界,一定有西方,西方一定有个极乐世界。 到此别序讲演已竟,亦就是将序分讲完。 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三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已将序分讲完,今天接讲正宗分。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乙一、分二丙一、依报妙丙二、正报妙 丙一、分二丁一、征释丁二、广释 丁一、分二戊一、征戊二、释 正宗分的科文很长,也是依著信、愿、行三大纲要而分的。 起先乙一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而广陈彼土依正之妙果。 ‘陈’就是说,广说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之果都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称为‘妙’,为什么要说得那么‘妙’呢? 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所以就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信心生起之后,接著就是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特别的劝导我们,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是怎么的妙,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你为什么不求生极乐世界而亲近阿弥陀佛呢? 要亲近阿弥陀佛就要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大科劝我们要发愿的。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正确的开示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应该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是‘有宗’的法门,绝不讲‘空’,我们不要执著世间法,因为执著世间法就会流转生死;我们要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了脱无始劫以来的生死,而建立行门。 这三大科就是依著信、愿、行而分的。 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成二科,丙一依报妙,先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妙。 丙二正报妙,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妙。 丙一再分二科,丁一征释,即征问解释。 丁二广释,广为解释。 在丁一征释中又分二科,戊一征,戊二释。 分科分到这里,现在开始讲经文。 戊一、征 舍利弗!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是释迦佛自己征问的。 ‘舍利弗’,叫一声当机者。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西方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分二 己一、约能受用释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此科为约能受用释,能受用者,就是指著念佛往生的人。 这是释迦佛自己解释别序中,‘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 ‘其国众生’,这是约众生说的,因为诸佛菩萨都没有苦,而众生是有苦的。 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 娑婆众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这些众苦。 ‘但受诸乐’,只有享受各种快乐,‘故名极乐’。 现在依著慈云忏主,他以娑婆世界的苦,对著极乐世界的乐,对待的十种分别来讲: 第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我们娑婆世界第一种苦,就是不容易见到佛,释迦佛八十岁就入涅槃了,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才会下生;要等那么久,娑婆世界才有佛出世。 可是弥勒佛只开三个法会,即龙华三会后,又入涅槃了。 所以娑婆世界要想见到佛,实在很困难的,这就是‘不常值佛’之苦。 极乐世界就没有不见佛之苦了,而且有常见佛之乐。 我们众生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莲花一开就见到阿弥陀佛,所以有常常亲近佛的快乐。 第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娑婆世界不见佛,不闻法,是个最大的苦恼。 我们见不到佛,若能遇见善知识,讲经说法给我们听那也很好。 可是到了末法时代,想要亲近一位善知识听经闻法,是不容易的。 不闻佛法,就不明佛理,又怎么能修行用功呢? 所以娑婆世界有不闻佛法的苦恼。 极乐世界不但有佛菩萨说法,连水流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也都在畅宣妙法。 树林里的七宝树被风吹动响起的,还是说法的声音。 水、鸟、树林皆宣妙法。 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不闻法’之苦,只有‘常闻法’之乐。 第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恶友’就是使你不能听经,不能闻法,也使你不能修行用功的朋友,处处阻扰你精进的人。 反过来说善友就是善知识,也包括同参道友。 为什么佛经上不把善友和善知识分清楚呢? 因为辈份高的人,我们不容易亲近,而辈份相等的同参道友则容易相处在一起。 若能亲近到一个善友,他也就是你的善知识了。 比如你交到一个喜欢研究佛理的善友,就会受到他的熏习,也去研究佛理,这样就帮助你用功修行,所以选择朋友是很重要的。 但在娑婆世界却恶友多、善友少。 若生到极乐世界去,只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识,自然会熏习的使你进步,有这一种快乐。 第四、‘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娑婆世界魔事重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 你不修行用功,反而魔境不现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刚发了道心用功,魔事就来了。 结果把仅有的一点道心给魔退了。 娑婆世界有这群魔恼乱之苦。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常常护念著你,使你远离一切魔事,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有‘永无魔事’的快乐。 第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在娑婆世界最大的苦恼是六道轮回。 若堕到三恶道,是苦不堪言。 设若修的善业多,可能不会堕入三恶道。 但是要知道的,就算不会堕入三恶道,能够升到人、天道中,也是不好修行的。 因为我们今生修行了几十年,在三宝门中培了福,升到天上,但又被天福迷倒了,再也不修行,这样还是会堕入三恶道。 假若没有升天,转为大富大贵的人,此亦为一种障碍,因为富贵修道难。 如此一下升天,一下转人,一下堕入三恶道;所以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不息的苦恼。 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则横截生死,把无量劫的生死给截断了。 古人有个比喻,依著其他法门修行,称为‘竖出三界’,竖著往上一步步的高升。 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称为‘横超三界’。 比如在竹竿里面的虫,要是这只虫想超出竹竿之外,若往上爬,就须把竹竿里的节,一节一节完全咬穿了,才能爬出竹竿外,这实在是很困难的! 这表示若依著其他的法门修行,好像要竖出三界那么困难。 依著念佛法门,等于那小虫不用一节一节的往上咬,只要横著把竹竿咬破一个洞,不是马上就出来了吗? 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去,即能横超三界,截断生死,有永脱轮回之乐。 第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娑 发布时间:2023-06-28 11:33: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