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方便品第二 内容: 方便品第二---花雨满天维摩说法有辩才有神通方便度人六度波罗蜜成就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居士病了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如何成就佛身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是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 诸仁者! 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是身无主,为如地。 是身无我,为如火。 是身无寿,为如风。 是身无人,为如水。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 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从慈、悲、喜、舍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从方便生。 从六通生。 从三明生。 从三十七道品生。 从止观生。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从真实生。 从不放逸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仁者! 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这两个字不要随便看过去了,你们学佛的同学答一下: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的第几波罗蜜? 是第七波罗蜜! 这就是打你们一香板,连这个佛学基础知识都没有。 所以方便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门,是但登彼岸的一个法门,不是要你让让路的方便。 方便是一个大法门,十波罗蜜中的一条大路。 现在《维摩诘经》告诉你方便波罗蜜,你看这一品中包含着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罗蜜,这就是话头了。 普通看经以为文字都懂了,其实一点都不懂。 前面是由释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这一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维摩居士。 佛是教主,必须现出家身。 在家的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门。 这一品是《维摩诘经》全经的关键所在。 现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维摩居士出场了。 有辩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里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罗蜜。 维摩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过去生乃至当时,已曾经供养不晓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种植的植,是说维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则就该用木字边的植了。 「得无生忍」,悟了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辩才无碍」,不是说人很会讲话会强辩,而是什么问题都解答得了。 为什么他能辩才无碍呢? 因为多生多世修得口业清净。 其实他的口业修法正如禅宗祖师讲的:「言满天下无口过」。 即使骂人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出发点是慈悲喜舍。 同样的话,他说的人家会信;同样的话,他说的就有份量:同样的事,他说了就可以定案。 如果这一生没有辩才无碍,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没有口业清净,老是批评人家,刺激别人,不讲好话,怎么会有好果报? 更不要说辩才无碍了,以世间法来说,要找有演讲天才的学生都没有。 现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员,他的声音悦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 有人相貌虽不是很好,但是声音好就盖过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游戏神通」,神通已经很难了,他能游戏神通。 什么是游戏神通呢? 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 第六通的漏尽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没有的。 游戏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戏自在。 游戏神通第二个意义是,这位大菩萨活在这个世界是来玩玩的,随时可以走。 「逮诸总持」,佛经讲咒语也叫总持,因为咒语包含了一切意义。 总持的真正意义是一切的总纲,总是涵盖一切的意思,维摩居士已经成就了一切总持。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烦恼、生死等魔,证得无所畏的阿罗汉果。 有些比丘说法不能圆融,而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生死烦恼之魔已经破除了,说一切佛法得无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谓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无所不通。 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说法无所畏,能够降伏世间的尘劳烦恼魔。 你觉得作人作得很累,因为没有到达菩萨境界,不能降伏尘劳。 自觉对人万分慈悲,却换来以怨报德,而生恼怒。 菩萨若不能降魔劳怨,就不能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游戏。 到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参一下,维摩居士能够降魔劳怨,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 世人以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绝对错误的。 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门,不是浅薄地懂了几个佛学名词,看懂了一些经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来求证,深入又深入。 入深法门与善于智度是互为因果的。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我们学佛都晓得先要让大愿,惯用的第一个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学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为主的一点轻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时间也是很短暂的。 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边缘。 我们观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学术界,有了地位或学问的人,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远,乃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达方便,没有方法,不学无术。 话说回来,我们年纪大了,看的各种人多了,就了解这很不容易。 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权倾一时,官拜宰相,有次问一位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朋友劝寇准回去读《汉书》的霍光传,他回去翻《汉书》,原来史书对霍光的评语是不学无术,寇准才知道被朋友骂了。 不学无术的术,就是方便。 我们年轻时常爱批评别人是不学无术,现在年纪大了,觉得不学无术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学而有术的人,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 有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没有条理,一朝当权或做一件事情,耽误别人更大,你说不可怕吗? 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难的。 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 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 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 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 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 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 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 历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 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 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 我常跟与我平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 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 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 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 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 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出。 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 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 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 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 (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 不要装模作样,放松! 休息! 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 听到没有? 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 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 去后面躺下来。 )六度波罗蜜成就「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 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 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 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 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 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 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 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 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 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 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 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 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 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 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 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 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 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 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 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 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 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 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 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 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 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 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 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 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 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 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 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 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 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 偶,是什么都来。 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 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 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淫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 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 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 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 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 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 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 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 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 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 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 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 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 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 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上文都是在述说维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业是这样深。 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佛法所谓的长者,在过去印度是四种姓之首婆罗门阶级中,年高德劭之人称为长者。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长者居士要具备十种德行,年高、有学、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称长者,我们现在有时也依佛教的习惯,写信给前辈时尊称对方为长者。 维摩居士即使在众多婆罗门阶级长者众中,也受长者们尊重,为长者们开导说教更高的出世法门。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这里的居士不是指长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学佛的。 维摩居士在居士众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对世法、世间的因缘还有贪着,不能完全解脱。 维摩居士对居士说法,可以断了居士的贪着习气。 以下的叙述句子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种阶级之一,是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统治者,仅次于婆罗门,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阶级。 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会忍辱的,无勇之人能忍让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窝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历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贵之家,就愈没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残,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内官是太监,中国历史上也称黄门或中宫,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黄门,是非男非女之人。 看中国历史就觉得内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变态心理。 得势的内官连皇帝的性命,挑选继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将,一点办法也没有。 看了《维摩诘经》可以了解,印度历史也一样。 化正宫女是使后宫能够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经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们有定而无最高的慧。 维摩居士还是可以教诲他们般若胜慧,因为梵天仍然贪着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胜慧解脱。 天人也有欲望,例如爱干净是好色,艺术家爱美是好色,爱山水是好色,爱清净庄严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 如何是解脱? 能做到爱山林清洁同猪圈厕所一样就解脱了。 从前在四川我就碰过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晓得大家管他叫疯师爷,他一辈子住在过去那种茅房厕所中,不垢不净,这就是解脱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贪着厕所,那后果不得了,来世要变蛆虫。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还要大。 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这不是第三十三层天的意思,而是那个天界的名称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个区域组成的,勉强比方说等于是天上的联合国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举出来的天主。 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 欲界天的天人同我们一样,贪恋五欲之乐。 大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欲是笑、视、交、抱、触。 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过帝释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来的,不像人世间孩子是向下生出来的。 到了色界天,就没有欲了。 据说如此,你修到那儿去求证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这一关就过不去,精满不思淫做不到,晚上会漏丹,天人都会漏的。 宋朝朱熹写给朋友有首名诗,就是讲欲: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梨涡,就是酒窝,指美人而言。 欲,最基本的一关是男女之欲,两性关系都是荷尔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这荷尔蒙,也不要谈修定通气脉,就成功了一半。 过了这一关,到了色界的几关就比较容易。 看各位修道,都是在二界关上徘徊,像跷跷板一样,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堕。 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跷跷板上,难啊! 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确有这样的次第。 炼精化气做到了就精满不思淫,气满了就不思食,神满就不思睡,都是确实的功夫。 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说基本上破了两性欲的这一关,只是身欲。 还没破眼、耳、鼻、舌四个欲关呢! 看了美丽的衣裳、秀丽的山水你还喜欢吗? 喜欢就着欲了。 舌是食欲,比身欲还难解脱。 譬如这有一杯茶,茶叶要一万块钱一两,想喝一杯吗? 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来,饮食之欲难解脱啊! 你能解脱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还要求解脱。 这里代大家提出个问题,你说欲、色这么难解脱,可是有的人不爱漂亮,是无欲无色了吗? 还有的人,自己长得体面,可是偏偏爱上众人认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 刚才说欲界是荷尔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是神经在作怪。 无色界呢? 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 所以「乍睹梨涡倍有情」,碰到情,你一点办法没有。 我积数十年之经验,很多男女同学告诉我,他们这一辈子决不谈情。 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我前几辈子发过的愿,你碰到了个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 这就印证了红楼梦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还同我们一样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没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无。 无色界的天人连光身都没有,但是这一念情还在。 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儿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断,是永远跳不出三界的。 问题来了,既然断了情又何以称菩萨菩提萨埵呢? 萨埵就是有情,一切诸佛有情。 中国有句老话,「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岂不是多情吗? 他们是已经把情、欲化作慈悲。 当然,从逻辑立场来讲,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萨的有情,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 所以,诸佛菩萨都是我们的大情人,你念他们,他们就会念你,会加庇你。 这个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爱一切众生。 为什么要再三跟大家讲这个道理? 要真求修证,根本就在这条路上,就在此处下刀子,这里病根拔除不了,解脱无望,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回到经文,所以维摩居士在帝释天教化天人,一切无常,不要贪恋欲。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是天神,庙里的四大金刚就是护世天神。 是欲界天中层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就受他们的保护。 譬如韦驮菩萨,相传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门毘沙门天王的一名天将,他是在中国唐朝时始为人所知。 当时有位禅师在终南山上坐禅,一时陷入昏沈跌下山崖,被护法天神托住而没摔死。 禅师叩谢,请求天神现身。 天神现身自称是韦驮,禅师把韦陀相貌描真绘下,才流传于世。 在我们这一个贤劫中,一共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 韦驮菩萨是发了愿,将会是贤劫一千尊佛当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说了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无论他处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够领导他人。 他是我们在家出家的人学习大乘菩萨道的榜样,也是儒家所讲的「化民成俗」,教化民众而变成社会的一股风气。 维摩居士不但做到对世间人「化民成俗」,还能教化天人。 我常用一句俗话来说笑,人家问我多大岁数? 我说「逢人大一岁」,地位呢? 是「逢官高一级」,至于作人,则是「见人矮一辈」,作到了这样,就是维摩居士了。 下面开始是进入《维摩诘经》的正题了。 居士病了「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维摩居士修成功了前面所说的,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法门,充分地利益一切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但是维摩居士生病了。 佛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维摩居士这样一位居士如来,虽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结果还是有病,这佛法怎么去学? 不但维摩居士,连释迦牟尼佛到八十一岁入涅槃,寒风发背,生病而死。 怎么寒风发背? 佛年轻的时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现在要你们打坐时身上披盖好,佛当年可没有这样的设备,所以成了宿疾。 佛有一次这老毛病发了,叫弟弟阿难去化缘,要酥油来熬药。 阿难去到维摩居士家里化缘,被维摩居士骂了一顿,本经后面会讲到。 我们众生有病,为什么诸佛菩萨也不能离开病? 这是个大问题,是个话头,要去参。 我们看佛经,佛与佛见面时会彼此问讯;「少病少恼否? 众生易度否?」可见,成了佛在现身时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众生的烦恼。 众生不容易度是当然的,有时度得佛都要生恼。 有些同学写信问候我:「少病少恼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因为维摩居士有病,消息传来,从国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几千人,都去探视。 那个时候整个印度没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轰动了全国。 可以看到维摩居士道德学识的威风之大。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对前来探病的众人,维摩居士以生病作机会教育、教化大众。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诸仁者!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维摩居士怎样说法呢? 我们可以想象他躺在病床上,向来探病的人说,诸位,我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是不会永恒存在的,而且不坚固,脆弱,很快就会坏掉了,不要信赖这个身体。 由这句话我们反省一下,大家打坐修道搞气脉,求健康长寿,都是在信赖这个身体。 以为是在修道,已经错了,非正见也。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看看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那个你、三年前的你、去年的你,早就死了。 我们觉得活着,真实那个你一天一天都过去了。 这个肉体的我,不是真我。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本,这个身体是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有一切身心的痛苦,都是因为这个肉身而来。 佛经上说过,我们一生当中所可能患的痛,以大类算,有四百零四种,因为地、水、火、风这四大,每一大所发生的痛,各有一百零一种。 同样的意思,老子的表达是:「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诸仁者! 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他说,诸位,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怜惜爱护这个身体。 失掉父亲叫无怙,失掉母亲叫无恃。 这不是叫你自虐身体,而是不要姑息它。 我们对身体愈不姑息,它愈健康,听起来很奇怪,但确实是如此。 接下来一段话,是维摩居士讲这个身体的,文字很好,如果把它当文学境界看过去就可惜了。 这每句话都是方法,是修止观修密宗的观法! 观就是上面讲的「明智」,把自己观察清楚。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我们这个身体,等于水面上浮聚了一堆的泡沫,我们的细胞、血液、血球堆拢一起,外面罩上一层皮,就成个人样。 这层皮剥开来,泡沫一流走就完了。 所以讲聚沫是真的,不是文学上的形容。 「不可撮摩」,是捏不得,抓不住的。 身体像泡沫,水泡不会持久,一下子就散掉了,就像文学上说的「百年一瞬」。 中国文人的文章好,多因通了佛学的缘故。 你能悟到佛学的境界,虽然写白话文,照样可以写得优美。 讲到一瞬,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字寒云,人家比他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是个才子。 当时他写了首诗小院西风向晚晴嚣嚣恩怨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东去骄风动九城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吹梦欲三更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吹梦欲三更」,是讽喻父亲不要想当皇帝,不要争了,光阴似白驹过隙,人生一瞬即逝,不要再作梦了,夜都已到三更了。 真是好诗,外表不像是佛法,真实里子有佛法,等于是引用了《维摩诘经》「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他作了另一首意境相同的好诗: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栏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胜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虚室转明灯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唉! 不要讲诗了,贪恋诗词的文学境界就堕落到了色界、无色界里。 我有时作作诗,一首接一首,正在陶醉,又意识到了,马上自我警惕,不要沈迷。 文学也是情,堕不得。 不过你不会文学,可不要抓住这一点来解嘲,要会而能解脱。 你本来不会,根本没有绑住,解脱个什么! 怕是文学家,恰恰堕在色界无色界的情里。 实际上情也是欲,文人当然有欲,渐渐就会好名好胜,然后就「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在我乡,我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跟我学文章」,这样我见就来了,欲望就生了。 学佛是起心动念都要检查,这是观的法门,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什么事情沈迷上瘾的时候,要实时甩掉,决不受它拖累。 当年我下功夫练字,有老前辈看了夸我将来一定成为名家。 我听了从此不练字,不要成了书法家反而被这竹管子、黑墨困住了。 当年于右任一天到晚为人家写字,真是辛苦,就为了书法家这三个字,我才不上这个当呢! 但是这些你说不会也不行,要样样会,又样样解脱丢得掉,这才是佛法。 样样不会,然后说自己是学空的,那是莫名其妙。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看得懂吗? 这都是修观法,讲身体像火焰。 你看某人气色好,红光满面,就是身体放的烟火,所以精神好,身体状态好。 身心不健康,就没有光泽。 这是怎么来的? 从爱欲来的。 咦! 刚才不是还在讲爱欲不可取吗? 男女爱欲是荷尔蒙来的,这点荷尔蒙能转化以后,就是密宗讲修气修脉修成了,肉身变成虹霓之身,就报身成就了。 佛经上说佛在说法的时候面门放光,是真的,就是虹霓之身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反映,由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眼睛,看到的色彩均不同。 所以「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观法。 如果用普通的说法,是男女爱欲暴发,成为饥渴的状态,如果用定力和智慧把渴爱转化,将所有身上的荷尔蒙精气神转成真液下来,就如醍醍醐灌顶似的清凉,色身就转了。 佛在世时,很多人在佛的跟前只消半天甚至片刻功夫,就证果了。 到我们后世的人,因为福报不够,虽然一心专修,恐怕也要十几年才能证果,同时还得一点魔障都没有。 如果碰到「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嘿! 那就他生再说吧! 凡夫的身体是从渴爱而生,有父母二人贪欲交合的因缘,加上我们的中阴身,三缘和合入胎。 只有精虫卵子没有加入神识,是不能成胎的,纵然成胎也是死胎。 我们得这个人身可难了,虽然维摩居士在本经里那样的贬低身体,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自己这个难得的身体。 佛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共有四难。 佛形容人身难得,如大海中的盲龟浮上海面,正巧头能钻进浮在水面上的一只车轮孔中。 这个机会是如此之难! 我们年轻时总觉得佛说得太夸张了,后来懂了成胎的医学道理,才大叹佛的高明。 我们晓得男性一次排放精虫的数目之多,如几亿盲龟在海中,进入女体还要正巧碰上排卵。 健康的卵子只有一颗,而众多精虫只有一个能与卵子结合,其它都牺牲掉了。 卵子受精成胎之后还要能安度十月怀胎期,并且顺产,这人才出世。 够难得了吧! 我们幸而得了这个人身,又能听到像法时期的佛法,自己再不好好修,下一次的机会恐怕「百千万劫难遭遇」了! 《维摩诘经》每一句话好像都很浅近容易懂,仔细研究下去,每一句关于修持的内容有这样多。 因此再一次告诉大家,看起来容易的反而艰难,看来困难的却没什么了不起,这道理在世法出世法都一样。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芭蕉树的树干是中空的,不是实心的。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我们都认为现在这个身体是存在的,你看看以前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就会觉得如幻梦,照片中的人与你的样子已经不同了。 这个身体只是暂时属于你,不能算是你永远所有,终归是要耗尽的。 究竟此身是不是我? 这是个大问题。 其它的显教皆认为这个身体不是我,四大是假的,四大皆空。 但这个空又从何而来? 何以会起四大? 又都是问题。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认为身体存在能作一切活动,是在做白日梦,是虚妄的见解,把假的当作是真的。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人人都有五官,但是人人就是长得不同,健康不同,肢体也许有残缺,这没什么遗憾,都不是这一生的事,是多生多世因缘业力凑合而来的,身体只是果报所显现出来的影像。 此中道理很深,要在法相唯识里去解决,普通经典没有说,但《瑜伽师地论》就讲得很清楚。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音响音声是由因缘而来,身体也如是。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这看起来是文学境界,真实详细分析是科学的。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各位不要光用耳朵听这些句子,要拿心来听,你把这些句子听到心里面,看看清楚,是不是如此,这样听经才有用。 你听经时拿耳朵听,再拿眼睛盯着文字研究,那只是搞普通文学,是白搞了,属于妄想境界。 这里讲如电是一闪即逝,思想一个接一个,无法停留。 大家喜欢讲空,什么是空? 空是形容不住,不是你去空它,是它要空你。 你打坐求空,觉得空了,清净了,都是在假造妄想,那可不是空。 你不打坐呢? 空就没了吗? 空者是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它。 这个道理不懂的话,你坐一万年也枉然。 「是身无主,为如地。」如同大地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身体也是无主的。 你说买块地有所有权,那是人类社会假定的,反而人是属于大地的,人最终都归于大地。 「是身无我,为如火。 是身无寿,为如风。」身体像火一样,烧完就灭了。 身体无所谓寿命或时间,几十年就像一阵风吹过去了。 「是身无人,为如水。」我们看到大家每人都有个身体,人世间的观念把每个身体叫作「人」,但每具身体都是骷髅堆上血肉,外表长了五官,你称这是人,真实就像流水一样,你看到的就已经过去了,决不回头,身体正如此。 智者如孔子看流水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国演义》一开头也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身不实,四大为家。」地水火风四大房东凑起这个身体给我们住,我们也要交租金,餐餐要喂它,天天要洗它。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这个身体是空的,离开我,无我,也没有我的。 身体自己没有知觉的,一口气不来就同草木瓦砾一样。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我们的身体会动作是因为有口气在,是风大。 风大不来就不会动了。 皮肤底下尽是脏的、臭的,你进开刀房去看看,或者看看受灾而死的尸首,就不会觉得身体可爱了。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人们为身体洗浴穿衣抹香水,还给它吃喝,但它毕竟是留不住的,会消失的。 身体一切灾难的根本,地水火风四大,每一大各会引发一百零一种病变,使人死亡。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身体像是陷阱,人陷在其中,看着老死向自己逼近,终归有一天要死亡的。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身体如此可怕,我们检讨自己的生活,都为了这个肉体的需要在忙,都是为了我们暂住的这个家伙在忙,不是为真正的自己。 肉体需要吃,又拉出来,不是在整你吗? 它要睡,你就得睡下去,它要起来,你也得跟着起来,不是冤家吗? 空聚就是旋风旋气流,中间没有东西的。 「阴界诸入所共合成」,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和生理合拢起来,假想地构成了今天这个假我。 上面是维摩居士,对来探视他的人说法,把这个肉身说得一文不值。 下面他做个结论:如何成就佛身「诸仁者! 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诸位! 我们的肉身极可厌,你们不要上当。 我们要追求每一个人自己生命真正的身体,那就是佛身。 佛身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他们才有。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个个都有佛身;你找到了这个身,你就成功了。 禅宗所追求的所要悟的,是悟这个身,就是法身。 法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我们真正的生命,而我们都找不到。 法身并没有藏起来,它就摆在你肉身上,但是和肉身没有关连,可是它又随时在这里。 你找到了这个身,就证到了法身佛。 这是个要点,学佛追求的也就是这个。 常有年轻同学问要怎么去学禅,用维摩居士在这边讲的一段话就可以回答了,这是正统的禅宗。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接着说法身是怎么证得的。 不是你小忠小信小根器表现一下就证得的,而是来自无量的功德和智慧,这是学佛的两个资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这是讲证得法身的原则。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这是求证法身的下手功夫了。 修戒定慧成就了,就得解脱;解脱之后的所知所见就开发了,透澈了,法身就可以成就。 光功夫还不够,下面说还要从各种作人做事的行为上着手。 「从慈、悲、喜、舍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由四无量心证得法身。 由各种波罗蜜证得法身。 「从方便生。 从六通生。」无量法门誓愿学,遍学一切方便法门证得法身。 从神通具足证得法身,就是法身成就。 「从三明生。」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由此证得法身。 真悟道的人没有不知前生事、将来事的。 虽然道不在神通上,但三明六通都是知道的。 你自己有没有开悟,从这里自己可以印证。 「从三十七道品生。」是证道的三十七种资粮,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从止观生。」前边已讲了止观的道理。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这些名词也不细说了。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切佛法不用发什么大愿,你能做到这两句话就成功了。 「从真实生。 从不放逸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从上面这些无边无量的清净法门,才生如来身,得到成就。 「诸仁者! 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维摩居士的总结,真证得了法身就能了生老病死,否则这个肉身免不了生老病死。 纵然肉身修成金刚不坏,还是有病噢! 不是这一种病,是另一种病。 如修禅时得的禅病,那还不是世间药治得了的。 没有到大乘菩萨第八地不动地以前,小病小恼,乃至大病大恼都在所不免。 所以菩萨要具备的五明中,有一明是医方明。 而要得法身,了生老病死者,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发大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追求大彻大悟的心。 这才是真正的发心,发菩提心。 菩提心也是慈悲心,真发了心的人,对众生一定慈悲。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藉病说法,令无数来探病的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布时间:2025-09-21 11:04:4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