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7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 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 盖之小者,满十由旬。 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上品是十方正士至极乐国土礼供听法。 本品乃极乐菩萨遍至十方,礼供诸佛,随即还归本土听闻妙法。 品末兼表诸天供奉彼佛,及其胜因。 彼国\者,极乐也。 承佛威神\者,承受弥陀威神之加被也。 如本经云: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 下文\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即第十一\遍供诸佛愿之成就。 \供养之具,应念即至。 即第卅七愿,种种供养,随意即至之成就也。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表诸供物,微妙殊胜,超世希有。 供物之中,特以妙花为例。 合为一华\,表无边功德,悉入一句洪名。 十方众生,同归弥陀一乘愿海。 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全体是一法句也。 华盖\者,以华为饰之伞盖。 《法华玄赞》曰:西域暑热,人多持盖,皆以花饰之。 故名华盖,极乐华盖,万德所成。 故一盖中,广含无边德相,微妙难思。 如经所云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 一盖具百千种光,百千种色,百千种香,既香气普薰\,故知光色亦必遍照也。 盖之大小,随人心量,故从十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后至者散新花,前供之花化去,明诸妙供,化现随心。 下曰于虚空中,共奏天乐。 表诸菩萨复以天乐供佛。 天乐之中,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是表诸菩萨于礼供中,兼修赞叹也。 佛德\者,如来所具之功德。 《俱舍论》曰:佛德者,诸有智者,思维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 其三者何:一、因圆德。 二、果圆德。 三、思圆德。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 都悉集会七宝讲堂。 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 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上文表菩萨众游行十方还归极乐,听佛说法。 须臾间\,须臾者片刻也。 相当于四十八分钟(据《俱舍论十二》)。 《唐译》云晨朝供养他方诸佛\。 又云即于晨朝,还到本国。 正是\经须臾间之义也。 于是会聚于七宝所成之讲堂,听佛宣说大教妙法。 大教\者,《起信论》谓一乘法也,菩萨闻后皆大欢喜,自心开解,得悟圣道。 道\者,断惑证理之智慧。 愿发此智,名为得道\。 彭际清《起信论》曰:问:无量寿佛说法,为是纯说一乘,为是兼说三乘? 若纯说一乘者,何得尚有声闻众等? 若兼说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国? 答:纯是一乘,别无三乘。 岂独佛在七宝讲堂,纯是一乘。 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亦纯说一乘,更无三乘。 如《妙法莲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向无二乘,何况有三。 特以众生根智有差,所闻各异,所证不同。 故前文言,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乃至甘露灌顶等声。 其得闻者,或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不退转地菩萨。 具如他译本说。 是即顺余佛土,寄四果名。 实则决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 以能回小向大故。 佛本愿故。 此说甚为精要。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 无量妙华,随风四散。 自然供养,如是不绝。 上文表彼土无情闻法,而兴妙供。 出五音声,是妙乐供养;随风散华,是妙花供养。 如是供养,皆由自然。 《会疏》曰:自然供养,不有为法故。 意为非因造作之有为法也。 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上表诸天供养。 赍\送也,持财与人也;又持物而行路也。 熙怡\,喜悦也。 诸天能具如是殊胜供佛之福德因缘者,盖有数因:一者,无量寿佛本愿加威\。 盖由弥陀本愿威德加被,诸天乃能恭诣极乐大修供养。 第廿五天人礼敬愿\中曰: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诸天于闻名信乐之大乘行人,尚皆礼敬,又焉能不礼敬极乐教主耶? 二者,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 表诸天能至极乐供养,皆因过去生中早种善缘,已曾供养如来,并善能令此善根(坚固善心,深不可拔,故名善根。 )相续,无有缺减。 故今复有如是胜缘也。 三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谓于善根,善于修习、摄取以至成就也。 故今乃能以种种妙供,来至极乐供养弥陀。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更令善根增上。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9-24 11:04: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