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7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 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 末劝端正身心,不忘功夫,以免败悔。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 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上明五恶、五痛、五烧相生之祸。 《嘉祥疏》曰:‘展转相生者,明三毒。 不除恶,恶不绝,苦果不息。 ’又《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 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世)痛后(世)烧,相因而生故。 ’两说俱明\‘相生’,但未详明‘辗转\’之义,净影、憬兴与望西明之。 望西云:‘初明恶生痛烧。 次明烧生恶痛。 \’净影云:‘初明从恶生痛生烧。 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 \’憬兴同焉。 是谓恶与痛烧,互相辗转而生。 恶生痛烧,故入恶趣。 但恶趣众生,三毒弥甚,故烧复生恶痛。 如鸡生蛋,蛋又生鸡,彼此辗转而生,何有已时。 故下云‘敢有犯此\’,‘此\’者恶也。 敢犯恶者,必当永劫辗转于恶趣之中。 故云‘当历恶趣\’。 ‘历\’者经历。 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 故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也。 ‘或其今世\’至‘示众见之\’,明五痛也。 乃现世之华报也。 ‘被\’者受也。 ‘病\’者疾病,诸业病也。 ‘殃\’者殃祸,水火之灾、刑罚之祸等等皆是。 作恶之人,于现在世,或生重病,或招灾祸,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忧苦万端,不能出离。 故云‘死生不得\’。 下云‘示众见之\’者,显此恶果,普令大众,皆得见之。 令知因果不虚,而生戒惧。 下云‘或于寿终,入三恶道’,乃后世之果报,明五烧也。 ‘愁痛\’者,忧悲苦痛也。 ‘酷毒\’,极惨之苦痛也。 ‘焦\’者,灼也,炙也,为火所伤也。 ‘然\’者燃烧。 《会疏》曰:‘燋然,狱火剧貌。 自者,自业所感也。 ’故云\‘自相燋然’。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净影疏》谓上四句,乃‘从烧起恶\’。 ‘更相杀伤\’等,据望西意,‘是则烧生杀生恶也。 \’恶人在狱火中,痛极生嗔,互相伤杀。 是则烧中,重复造恶,结怨成仇,故云‘怨家\’。 互相报债,甲杀乙,乙复杀甲,故云‘更相杀伤\’。 从微至著,愈演愈烈,无有穷期。 故云‘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剧’者,甚也,烈也,多也,增也。 行恶不止,苦增不已,乃成大困,创重祸深,故云‘成大困剧\’,又《魏译》作‘久后大剧\’。 《净影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 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上重明三毒恶因,反复诫诲。 ‘皆由贪著财色\’。 多求无厌足为贪。 贪心牢固曰著。 《宝积经》云:‘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 ’\‘财色’者,‘财\’指钱财货物。 ‘色\’者色情,指男女间之情欲。 《嘉祥疏》曰:‘或贪财,或贪皮肉。 ’又云:‘“皆由贪著”下,出三毒之过。 贪著荣华,贪现在乐造恶。 ’\‘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财物施人也。 《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 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只求自利快心。 不问是非曲直也。 ‘痴欲所迫\’,贪欲之心,实根于痴,故曰痴欲。 《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故此经文明痴贪二恶。 至于嗔毒,已见上段。 ‘所迫\’者,《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也。 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以求快意于当时。 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于来日。 于是威势不常,随即消灭。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施’者,张也。 ‘纠\’者,正也,察也,举其非也。 自然之理,法尔之道,谓之天道。 《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 是故名为天道施张。 造恶必彰,名自纠举。 ’《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 ’又云:‘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 事未发者审察之。 是云纠举。 举,示也。 ’\‘茕茕’,忧思也,无所依也。 ‘忪忪\’,心悸不安,惊惶失措也。 ‘当入其中\’者,《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 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 轮回无间也。 其中者,五道之中也。 ’又《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 故云茕忪当入其中。 ’下云:‘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也。 以上诫恶,下文劝善。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上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也。 ‘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 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 其中第一,即本经也。 ‘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 ‘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 ‘端守\’者,正守。 如教奉行也。 又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憬兴曰\‘圣通佛僧。 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 此则三宝也。 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 ’\‘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 轮回六道,贪欲为本。 生死苦海,智为能度。 以智慧剑斩断贪欲无明等烦恼,即是拔断生死之本。 如是则永离三途之苦。 恶尽则痛烧俱息也。 故云‘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次劝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 ‘作善\’浅释为行善,究实则为‘是心作佛\’也。 ‘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浅释则为身端心正,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也。 深析之则\‘耳当自端’即为观音大士反闻自性之耳根圆通也。 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 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 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 下云‘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 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 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 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更就本宗,第一之善,实即大势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一声佛号,六根俱摄。 即六根自端也。 又灵峰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 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 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善’者,‘是心是佛\’也。 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 ‘嗜\’者,爱好与贪求也。 ‘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 ’\‘尘’,色声香味触五尘。 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 《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 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 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也。 ‘言色\’者,言语与容颜也。 ‘和\’者和祥。 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 色和者,慈光照人也。 ‘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 ‘专\’者专一、专诚、专精。 ‘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 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也。 ‘动作\’者,行动也。 ‘瞻视\’者,看也。 ‘徐\’者,和缓。 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者,匆促也,慌忙也。 ‘谛\’者,审慎也。 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 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 ‘亡\’者丧失也。 ‘功夫\’者,修持之功力。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9-24 13:05: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