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5 内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 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 二者自利利他,转相拯济。 三者重示乐国胜果。 四者谕除疑悔,免生边地。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弥勒领解佛语,深自庆喜。 乃申赞颂,而白佛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教戒’二字见于《魏译》之高丽藏本。 余本多作\‘教诫’《韵会》曰:‘戒通作诫。 \’《俱舍界品颂疏一》云:‘教是教授,令人修善。 诫是诫勖,令人断恶。 断恶修善,故名教诫。 ’又《会疏》云:‘教,上人被下之言。 诫,诫约也。 言彻实理,故云甚深。 转凡成圣,故云甚善。 ’法音广被,普令闻者,‘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会疏》云:‘解脱忧苦者,得闻要津,绝流浪忧。 饱耽法乐,脱生死苦也。 ’意谓得闻法要,乃断流浪六道之忧。 饱尝法乐,则除生死之苦。 ‘佛为法王\’者,《法华经药王品》曰:‘如佛为诸法王。 \’如来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法华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我者释尊之自称。 \‘群圣’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断惑证理之诸圣人。 佛为九界尊师,众圣中尊,故云‘尊超群圣\’。 佛之光明,彻照洞达,无有极限。 故云‘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又《净影疏》云:‘光明彻照,自福殊胜。 达空无极,自智殊胜。 ’复解\‘无极’曰:‘名感十方,有缘斯摄,名无穷极。 ’两解合参,则达空无极,表自智究竟通达第一义空,彻证理体,是为大智。 故云殊胜。 普度十方有缘众生,无有穷极,是为大悲。 如来从体起用,悲智并运,故妙用无尽。 是乃弥勒以福智超胜赞叹佛德。 又佛十号之一曰天人师。 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游步十方,为大导师,故云‘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今得值佛\’。 ‘值\’者遇也。 经云‘人身难得佛难值\’是一大庆也。 ‘复闻无量寿声\’,经云‘信慧闻法难中难\’,何况所闻乃六字洪名,一乘愿海,最极圆顿,不可思议之妙法。 又《弥陀要解》曰:‘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 故令会众,欢喜庆幸。 开发佛智,明悟自性,故云‘心得开明\’。 如《会疏》曰:‘开发佛智,断灭无明,故云开明。 ’\‘靡’者无也。 \‘靡不欢喜’即与会大众皆大欢喜。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 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佛重诲弥勒,首当自度。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此四句实为一大藏教之纲宗。 \‘敬’者恭敬。 敬佛者,《净影疏》云:‘敬荷佛恩,名为敬佛。 ’\‘荷’者承担领受之义。 如来万劫薰修,入佛知见。 乃以佛之知见,开示我等,普令悟入。 以佛果觉,作我因心,不历三祇,顿入佛智。 此正佛之深恩。 我等遵依佛示,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入于实相,是名敬荷佛恩。 依此经中种种教诫,端正身心,止恶修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横生四土,圆登不退,才是真实敬佛也。 故曰‘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大者,即大方广之大,绝诸对待,强名为大。 此云‘大善\’,谓无上之善。 又《会疏》曰:‘三业敬奉,是为敬。 ’以己之身口意三业恭敬奉事于如来,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乃名敬佛也。 非同世俗,但以焚香礼拜为敬佛也。 密宗常云‘清净三门信上师\’,‘以身口意供养上师\’,均是此义。 如是敬佛,实为大善。 又《会疏》云:‘佛如善见药,见闻悉得益。 故为大善。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 盖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实为佛恩中最上之恩。 又以念佛方是‘三业敬奉\’。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实归敬。 若欲真实念佛,首须‘截断狐疑\’。 狐性多疑,故云狐疑。 行人不能绝疑,不敢勇猛直前,谓之狐疑。 当知疑根未断,即是罪根。 倘时信时疑,半信半疑,或勉强试念,而意实未安;或口虽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实念也。 要之,疑情不断,正信难生。 信愿有亏,资粮欠缺。 故须‘截断狐疑\’,老实念去,蓦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 花开见佛,悟无生忍。 如是才是‘大善\’。 上明断疑而念佛。 下复明,念佛即能断疑也。 《安乐集》云:‘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贪嗔痴。 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愚痴少智,心则狐疑。 念佛除痴,疑情自断。 莲池灵峰两大师均云‘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此乃\‘实当念佛,截断狐疑’之又一义也。 ‘拔诸爱欲\’。 憬兴云:‘拔欲者,令离烦恼。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故劝拔除爱欲。 ‘杜众恶源\’,‘杜\’者,塞也。 《净影疏》曰:‘杜众恶源,令离恶业。 杜犹塞也。 恶业是其恶道家本。 名众恶源。 教之断塞,目之为杜。 ’其大意为:杜众恶源之意,即是令离恶业。 因恶业使人入恶道,乃恶趣之本,故称为恶源。 故应杜塞云云。 望西同之。 疏曰:‘杜众等者,令断恶业。 流转生死,恶业为源。 故云之源。 ’《会疏》异是,疏曰:‘诸烦恼中,嗔恚为最,故云之源。 亦指无明为之源。 佛悉断尽,更无余残’。 故云\‘杜众恶源’也。 以上两释,不妨同参。 《会疏》就佛边说。 《净影疏》等,则指行人下手处也。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会疏》曰:‘无谋神化,常体性空,故为游步。 ’憬兴云:‘天上人间,唯佛独尊,故游步三界。 化之纵任,故无所拘碍。 ’\‘挂’者,碍止之义。 又‘挂碍\’,高丽藏本作拘阂。 流作‘拘碍\’,故净影、憬兴、《会疏》诸本,皆本拘碍。 憬兴所云‘无所拘碍\’即‘无所挂碍\’。 以上《会疏》与憬兴,仍是专就佛边说,乃专就《魏译》而释。 今释会本,则应广摄发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游化三界。 经云:‘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 又云\‘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故能\‘无所挂碍’也。 往生之人,游行十方,宣示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顿妙法,导引未度之人,归向极乐。 故云‘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此段经文,前半段谕众断惑念佛。 此下半段劝众知苦修善。 ‘若曹\’即‘汝等\’。 ‘永劫\’劫即久远无比之长时。 今云永劫,则是永久之永久,永久无极也。 ‘五道\’即前‘横截于五趣\’中之五趣天、人、畜、鬼与地狱。 据《会疏》‘汝曹. .. .. .不绝’诸句,意为‘永劫以来,虽值多佛,发大心圣道修行难成就,故常没常流转。 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 ’据上疏意,值佛之人,尚多劫沉沦生死,忧苦不绝。 则未值佛者,更有过焉。 故云‘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于五道之中,常堕三途之内。 至极苦痛,无有绝期。 盖生老病死均极苦痛。 且纯苦无乐。 凡夫业报之身‘恶臭不净\’,何可爱乐。 ‘恶\’者,丑恶、凶恶。 ‘臭\’者,难闻之气味。 ‘不净\’者,不洁。 《心地观经》曰:‘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 \’《大论》中举五种不净:谓种子、依处、当体、外相、究竟等五种,悉皆不净。 种子乃精血,住处为胞胎,当体即全身,外相指形相,究竟即毕竟,悉皆不净也。 《十疑论》谓七种不净:一种子,二受生,三住处,四食啖,五初生,六举体,七究竟。 七种悉皆不净。 故于自身以及他身,实无可乐之处。 纯苦无乐,理应厌离。 故下云‘宜自决断\’。 ‘决\’者下定决心。 ‘断\’者,斩断恶因。 恶因者,即下所云之‘心垢\’。 《会疏》曰:‘贪嗔痴为心垢,反之为三善。 ’\‘洗’谓洗濯。 \‘除’谓遣除。 故云\‘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者,‘言\’谓语言。 ‘行\’指行动。 《笺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谓之忠信。 ’\‘表里相应’者,据净影意,‘表\’指言,‘里\’指心。 其疏曰:‘言表心里,语不违心,故名相应。 ’盖以心口如一,为‘表里相应\’。 兹广其义曰:表者,表现,形于外者皆是表。 ‘行\’亦是表。 ‘里\’者内心,内外一如,是名相应。 此即直心。 《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 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上段显生死轮转,忧苦不绝,劝令出离,是为厌离娑婆。 此段则劝求生净土,即欣求极乐也。 《弥陀要解》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 又以\‘信愿持名’为\‘一乘真因’。 故知世尊劝谕,正是往生切要。 段中‘人能自度\’度自身也。 承上文知苦厌离,‘洗除心垢\’,‘表里相应\’等文而言。 是自利行。 下‘转相拯济\’是利他行。 是即释尊开示之第二点。 ‘拯\’者救也。 谓辗转救度于他身,是即‘众生无量誓愿度\’也。 发此自觉觉他之大心。 念佛名号,才契本经之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既发大心,则应以至诚之心,‘积累善本\’,以求得本愿之妙果。 ‘善本\’同于‘善根\’。 《胜鬘经上》曰:‘善本。 本亦因也。 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又《会疏》曰:‘“求愿”者,愿往生心也。 “善本”通名诸善,别指称名念佛。 ’因称名念佛正是往生极乐之善本。 \‘积累善本’正是一向专念也。 以下释尊重宣极乐之胜妙,谕劝求生。 ‘须臾\’者,为四十八分钟,指片刻也。 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犹如片刻。 后生极乐,其乐无有穷尽。 妙乐无边,超逾十方,无有终止。 故云‘无极\’。 如天台沙门忍空之《劝心住生论》云:‘今生荣华一期之程,结苦果于亿劫。 现世勤修须臾之间,开觉檗于三明。 ’盖因小果大,受报时长。 凡得往生者,经云:‘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如灵芝师释极乐云:‘弥陀净土,境界殊绝。 圣贤同会,闻法悟道,寿命永劫,不退菩提。 更有余乐,不能过此。 只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穷! ’故劝众求生也。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 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 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垂慈,既劝大众,欣求极乐,复谕众生,应舍疑惑,免生边地。 是为如来开示之第四点。 经云‘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是劝众诚敬专修,一心净业。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 \‘悔’者,《大乘义章》曰:‘追返名悔。 \’即追悔返退之义。 ‘过\’者罪也。 ‘咎\’者恶也,灾也。 是劝大众不应疑惑,自生灾患,以免‘生彼边地. .. .. .受诸厄也’。 \‘边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国。 《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厄’,艰也。 《嘉祥疏》曰:‘此中先诫断惑,明怀疑生边地。 离佛前,远至五百岁花不开。 不开且不得至十方供养诸佛。 ’《会疏》曰:‘始终不退名精进。 “求心所愿”愿求往生也。 “疑惑”者,不了佛智故。 “悔”是恶作。 初信后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废。 “自为过咎”者,“彼国不逆违”,自甘生边地故。 “诸厄”者,不见三宝,不闻经法故。 ’《会疏》之解较详。 至于三辈中是否包括边地问题。 《无量寿经钞》论之甚详。 钞曰:‘经说不同。 谓《觉经》(即《汉译》)及《大阿弥陀经》(即《吴译》)中下辈摄(指中辈下辈皆有边地)。 今经(指《魏译》)不尔,别说之。 故诸师亦异。 所谓昙鸾、元晓、法住、如湛等师,存不摄义。 义寂、憬兴、龙兴、仁岳等师,存摄义也。 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但以此经,翻译正本。 昙鸾大师,我宗高祖。 今须依之。 即《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 ”夫三辈,则信心往生,亦所劝也。 边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诫也。 信疑劝诫,天地水火,何得相摄。 ’《钞》论甚善。 具信心者入三辈,存疑心者堕边地。 两心不同,生处必异。 是以今此《会本》,于三辈外,别明‘边地疑城\’,于后第四十品中详述之。 弥勒领受佛旨。 乃向佛言,‘受佛明诲\’。 ‘明\’者,智也,备也,显也,发也。 ‘明诲\’即显发大智,明白完备之教诲。 ‘专\’者专一,‘精\’者精进,‘修\’者修行,‘学\’者学道。 《法华经》曰:‘渐渐习学,悉当成佛。 ’。 \‘如教奉行’表弥勒领解佛训,决定遵行也。 ‘不敢有疑\’,表领受舍疑之劝,不敢生疑。 疑者乃万惑之所由生,故应断也。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5-09-24 13:31: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