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内容: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十、正释经义。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 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 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 今则名为概要,是为贰。 (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是为叁。)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 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 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 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华严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 所以者何? 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 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 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 唯为一大事因缘。 大事因缘者何? 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法华经》乃末後之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 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何以故? 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 以念佛心,入佛知见。 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 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甲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 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 又日道隐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 其难非一。 特此一门,至圆极顿。 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 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 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 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 《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 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 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 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 《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 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 花开见佛,悟入无生。 奇妙疾捷,莫过于是。 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 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 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 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乙 三根普被,圣凡齐收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 《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连,于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聋,况是下于此者,故云下根绝分。 至于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对于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 唯本经之持名念佛法门,圣凡齐收,利钝悉被。 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 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又如本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 彻下,则《观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 可见本经乃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药,能愈万病。 故本经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上明本经,广应群机,而其恩德尤深于我侪凡夫。 当今末法,众生福慧浅薄,垢障深重,唯赖此方便法门。 但凭信愿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 若无如是微妙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 故大悲慈父,两土导师。 悯念我等,开此净土法门,妙显苦乐二土,激扬沉迷众生。 此大火聚,彼清凉池,宝莲在前,刀山在后。 于是自然生起胜愿,厌离娑婆,求生极乐。 既生信愿,更持名号,便得度脱。 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上悟,由有念而入无念,因往生而契无生。 顿悟此心,本来平等。 唐海东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 可见净土宗之妙,首为凡夫得度也。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修行,多诸障难。 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干扰。 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 故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门,属于果教。 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 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于念佛人,摄取不舍。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 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 或以谈他力为著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 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 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 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 是以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 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 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 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 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 念得纯熟,乃忘能所。 心无所住,佛号分明。 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 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 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 故《疏钞》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不可思议! 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 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 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 故称为径中之径。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 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 故更为明确简要。 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 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 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 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 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 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 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戊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 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沉疴。 广疗众病,普施饶益。 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 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 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 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11:36:2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