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壹阿含经 第二十卷 内容: 增壹阿含经 第二十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声闻品第二十八(一)闻如是一时。 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 四大声闻集在一处。 而作是说。 我等共观此罗阅城中。 谁有不供奉佛. 法. 众作功德者。 由来无信者。 当劝令信如来. 法. 僧。 尊者大目揵连. 尊者迦叶. 尊者阿那律. 尊者宾头卢尔时。 有长者名跋提。 饶财多宝。 不可称计。 金. 银. 珍宝. 砗[(王*巨)/木]. 玛瑙. 真珠. 虎魄. 象马. 车乘. 奴婢. 仆从。 皆悉备具。 又复悭贪不肯布施。 于佛. 法. 众无有毫厘之善。 无有笃信。 故福已尽。 更不造新。 恒怀邪见。 无施. 无福. 亦无受者。 亦无今世. 后世. 善恶之报。 亦无父母及得阿罗汉者。 亦复无有而取证者。 彼长者有七重门。 门门有守人。 不得使乞者诣门。 复以铁笼络覆中庭中。 恐有飞鸟来至庭中长者有姊名难陀。 亦复悭贪不肯惠施。 不种功德之本。 故者已灭。 更不造新。 亦怀邪见。 无施. 无福. 亦无受者。 亦无今世. 后世. 善恶之报。 亦无父母. 得阿罗汉。 亦复无有而取证者。 难陀门户亦有七重。 亦有守门人。 不令有来乞者。 亦复以铁笼覆上。 不使飞鸟来入家中。 我等今日可使难陀母笃信佛. 法. 众尔时。 拔提长者清旦食饼。 是时。 尊者阿那律到时。 着衣持钵。 便从长者舍地中踊出。 舒钵向长者。 是时。 长者极怀愁忧。 即授少许饼与阿那律。 是时。 阿那律得饼已。 还诣所在是时。 长者便兴嗔恚。 语守门人言。 我有教敕。 无令有人入门内。 何故使人来入时。 守门者报曰。 门合牢固。 不知此道士为从何来尔时。 长者默然不言时。 长者已食饼竟。 次食鱼肉。 尊者大迦叶着衣持钵。 诣长者家。 从地中踊出。 舒钵向长者。 时。 长者甚怀愁忧。 授小许鱼肉与之。 是时。 迦叶得肉。 便于彼没。 还归所在是时。 长者倍复嗔恚。 语守门者言。 我先有教令。 不使人入家中。 何故复使二沙门入家乞食时。 守门人报曰。 我等不见此沙门为从何来入长者报曰。 此秃头沙门善于幻术。 狂惑世人。 无有正行尔时。 长者妇去长者不远而坐观之。 然此长者妇是质多长者妹。 从摩师山中取之。 时。 妇语长者言。 可自护口。 勿作是语。 言。 沙门学于幻术。 所以然者。 此诸沙门有大威神。 所以来至长者家者多所饶益。 长者。 竟识先前比丘者乎长者报曰。 我不识之时妇报言。 长者。 颇闻迦毗罗卫国斛净王子名阿那律。 当生之时。 此地六变震动。 绕舍一由旬内。 伏藏自出长者报言。 我闻有阿那律。 然不见之耳时。 妇语长者言。 此豪族之子。 舍居家已。 出家学道。 修于梵行。 得阿罗汉道。 天眼第一。 无有出者。 然如来亦说。 我弟子中天眼第一。 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次第二比丘来入乞者。 为识不乎长者报言。 我不识之其妇语言。 长者。 颇闻此罗阅城内大梵志名迦毗罗。 饶财多宝。 不可称计。 有九百九十九头耕牛田作长者报言。 我躬自见此梵志身其妇报言。 长者。 颇闻彼梵志息。 名曰比波罗耶檀那。 身作金色。 妇名婆陀。 女中殊胜者。 设举紫磨金在前犹黑比白长者报言。 我闻此梵志有子。 名曰比波罗耶檀那。 然复不见其妇报言。 向者。 后来比丘即是。 其身舍此玉女之宝。 出家学道。 今得阿罗汉。 恒行头陀。 诸有头陀之行具足法者。 无有出尊迦叶上也。 世尊亦说。 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头陀行者。 所谓大迦叶是。 今长者快得善利。 乃使贤圣之人来至此间乞食。 我观此义已。 故作是言。 善自护口。 莫诽谤贤圣之人。 言作幻化。 此释迦弟子皆有神德。 当说此语时。 尊者大目揵连着衣持钵。 飞腾虚空。 诣长者家。 破此铁笼。 落在虚空中。 结跏趺坐是时。 跋提长者见目犍连在虚空中坐。 便怀恐怖。 而作是说。 汝是天耶目连报言。 我非天也长者问言。 汝是干沓惒耶目连报言。 我非干沓惒长者问言。 汝是鬼耶目连报言。 我非鬼也长者问言。 汝是罗刹啖人鬼耶目连报言。 我亦非罗刹啖人鬼也是时。 跋提长者便说此偈为天干沓惒罗刹鬼神耶又言非是天罗刹鬼神者不似干沓惒方域所游行汝今名何等我今欲得知尔时。 目连复以偈报曰非天干沓惒非鬼罗刹种三世得解脱今我是人身所可降伏魔成于无上道师名释迦文我名大目连是时。 跋提长者语目连言。 比丘。 何所教敕目连报言。 我今欲与汝说法。 善思念之时。 长者复作是念。 此诸道士长夜着于饮食。 然今欲论者。 正当论饮食耳。 若当从我索食者。 我当言无也。 然复作是念。 我今少多听此人所说。 尔时。 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 便说此偈如来说二施法施及财施今当说法施专心一意听是时。 长者闻当说法施。 便怀欢喜。 语目连言。 愿时演说。 闻当知之目连报言。 长者当知。 如来说五事大施。 尽形寿当念修行时。 长者复作是念。 目连向者欲说法施行。 今复言有五大施。 是时。 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 复告长者言。 如来说有二大施。 所谓法施. 财施。 我今当说法施。 不说财施长者报言。 何者是五大施目连报言。 一者不得杀生。 此名为大施。 长者。 当尽形寿修行之。 二者不盗。 名为大施。 当尽形寿修行。 不淫. 不妄语. 不饮酒。 当尽形寿而修行之。 是谓。 长者。 有此五大施。 当念修行是时。 跋提长者闻此语已。 极怀欢喜。 而作是念。 释迦文佛所说甚妙。 今所演说者。 乃不用宝物。 如我今日不堪杀生。 此可得奉行。 又我家中饶财多宝。 终不偷盗。 此亦是我之所行。 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 终不淫他。 是我之所行。 又我不好妄语之人。 何况自当妄语。 此亦是我之所行。 如今日意不念酒。 何况自尝。 此亦是我之所行。 是时。 长者语目连言。 此五施者我能奉行是时。 长者心中作是念。 我今可饭此目连。 长者仰头语目连言。 可屈神下顾就此而坐是时。 目连寻声下坐。 是时。 跋提长者躬自办种种饮食与目连。 目连食讫。 行净水。 长者作是念。 可持一端[叠*毛]奉上目连是时。 入藏内而选取白[叠*毛]。 欲取不好者。 便得好者。 寻复舍之。 而更取[叠*毛]。 又故尔好。 舍之。 复更取之是时。 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 便说此偈施与心斗诤此福贤所弃施时非斗时可时随心施尔时。 长者便作是念。 今目连知我心中所念。 便持白[叠*毛]奉上目连是时。 目连即与咒愿观察施第一知有贤圣人施中最为上良田生果实时。 目连咒愿已。 受此白[叠*毛]。 使长者受福无穷是时。 长者便在一面坐。 目连渐与说法妙论。 所谓论者。 施论. 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不净想。 出要为乐。 诸佛世尊所说之法。 苦. 习. 尽. 道。 时。 目连尽与说之。 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如极净之衣易染为色。 此跋提长者亦复如是。 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以得法. 见法. 无有狐疑。 而受五戒。 自归佛. 法. 圣众。 时。 目连以见长者得法眼净。 便说此偈如来所说经根原悉备具眼净无瑕秽无疑无犹豫是时。 跋提长者白目连曰。 自今已后恒受我请。 及四部众。 当供给衣被. 饭食. 床卧具. 病瘦医药。 无所爱惜。 是时。 目连与长者说法已。 便从坐起而去余大声闻尊者大迦叶. 尊者阿那律。 语尊者宾头卢言。 我等已度跋提长者。 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难陀宾头卢报曰。 此事大佳尔时。 老母难陀躬作酥饼。 尔时。 尊者宾头卢到时。 着衣持钵。 入罗阅城乞食。 渐渐至老母难陀舍。 从地中踊出。 舒手持钵。 从老母难陀乞食。 是时。 老母见宾头卢已。 极怀嗔恚。 并作是恶言。 比丘当知。 设汝眼脱者。 我终不乞汝食也是时。 宾头卢即入三昧。 使双眼脱出。 是时。 母难陀倍复嗔恚。 复作恶言。 正使沙门空中倒悬者。 终不与汝食是时。 尊者宾头卢复以三昧力。 在空中倒悬。 时。 母难陀倍复嗔恚而作恶言。 正使沙门举身烟出者。 我终不与汝食是时。 宾头卢复以三昧力举身出烟。 是时。 老母见已。 倍复恚怒。 而作是语。 正使沙门举身燃者。 我终不与汝食也是时。 宾头卢即以三昧。 使身体尽燃。 老母见已。 复作是语。 正使沙门举身出水者。 我终不与汝食也时。 宾头卢复以三昧力。 便举身皆出水。 老母见已。 复作是语。 正使沙门在我前死者。 我终不与汝食也是时。 尊者宾头卢即入灭尽三昧。 无出入息。 在老母前死。 时。 老母以不见出入息。 即怀恐怖。 衣毛皆竖。 而作是语。 此沙门释种子。 多所识知。 国王所敬。 设闻在我家死者。 必遭官事。 恐不免济。 并作是语。 沙门还活者。 我当与沙门食。 是时。 宾头卢即从三昧起时。 母难陀复作是念。 此饼极大。 当更作小者与之。 时。 老母取少许面作饼。 饼遂长大。 老母见已。 复作是念。 此饼极大。 当更作小者。 然饼遂大。 当取先前作者持与之。 便前取之。 然复诸饼皆共相连。 时。 母难陀语宾头卢曰。 比丘。 须食者便自取。 何故相娆乃尔宾头卢报曰。 大姊当知。 我不须食。 但须母欲有所说耳母难陀报曰。 比丘。 何所戒敕宾头卢曰。 老母今当知。 今持此饼往诣世尊所。 若世尊有所戒敕者。 我等当共奉行老母报曰。 此事甚快是时。 老母躬负此饼从尊者宾头卢后往至世尊所。 到已。 头面礼足。 在一面立尔时。 宾头卢白世尊曰。 此母难陀是跋提长者姊。 悭贪独食不肯施人。 唯愿世尊为说笃信之法。 使得开解尔时。 世尊告母难陀。 汝今持饼施与如来及与比丘僧是时。 母难陀即以奉上如来及余比丘僧。 故有遗余饼在。 母难陀白世尊言。 故有残饼世尊曰。 更饭佛. 比丘僧母难陀受佛教令。 复持此饼饭佛及比丘僧。 然后复故有饼在。 是时。 世尊告母难陀。 汝今当持此饼与比丘尼众. 优婆塞. 优婆夷众然故有饼在。 世尊告曰。 可持此饼施与诸贫穷者然故有饼在。 世尊告曰。 可持此饼弃于净地。 若着极清净水中。 所以然者。 我终不见沙门. 婆罗门. 天及人民能消此饼。 除如来. 至真. 等正觉对曰。 如是。 世尊。 是时。 母难陀即以此饼。 舍着净水中。 即时火焰起。 母难陀见已。 寻怀恐惧。 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是时。 世尊渐与说法。 所谓论者。 施论. 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不净想。 漏为秽污。 出家为要。 尔时。 世尊以见母难陀心意开解。 诸佛世尊常所说法。 苦. 习. 尽. 道。 尔时世尊尽与母难陀说之是时。 老母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犹如白[叠*毛]易染为色。 此亦如是。 时母难陀诸尘垢尽。 得法眼净。 彼以得法. 成法无有狐疑。 已度犹豫。 得无所畏。 而承事三尊。 受持五戒。 尔时。 世尊重与说法。 使发欢喜尔时。 难陀白世尊曰。 自今已后。 使四部之众在我家取施。 自今已去恒常布施。 修诸功德。 奉诸贤圣。 即从坐起。 头面礼足。 便退而去是时。 跋提长者及母难陀。 有弟名曰优婆迦尼。 是阿阇世王少小同好。 极相爱念。 尔时。 优婆迦尼长者经营田作。 闻兄跋提及姊难陀受如来法化。 闻已。 欢喜踊跃。 不能自胜。 七日之中不复睡眠。 亦不饮食。 是时。 长者办田作已。 还诣罗阅城中道。 复作是念。 我今先至世尊所。 然后到家。 尔时。 长者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尔时。 长者白世尊曰。 我兄跋提及姊难陀。 受如来法化乎世尊告曰。 如是。 长者。 今跋提. 难陀以见四谛。 修诸善法尔时。 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 我等居门极获大利世尊告曰。 如是。 长者。 如汝所言。 汝今父母极获大利。 种后世之福尔时。 世尊与长者说微妙之法。 长者闻法已。 即从坐起。 头面礼足。 便退而去。 往诣王阿阇世所。 在一面坐尔时。 王问长者曰。 汝兄及姊受如来化耶对曰。 如是。 大王王闻此语。 欢喜踊跃。 不能自胜。 即击钟鸣鼓。 告敕城内。 自今已后。 无令事佛之家有所赀输。 亦使事佛之人来迎去送。 所以然者。 此皆是我道法兄弟尔时。 王阿阇世出种种饮食持与长者。 时长者便作是念。 我竟不闻世尊说夫优婆塞之法。 为应食何等食。 应饮何等浆。 我今先往至世尊所。 问此义。 然后当食尔时。 长者告左右一人曰。 汝往至世尊所。 到已。 头面礼足。 持我声而白世尊云。 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 夫贤者之法当持几戒。 又犯几戒非清信士。 当应食何等食。 饮何等浆尔时。 彼人受长者教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立。 尔时。 彼人持长者名。 白世尊曰。 夫清信士之法应持几戒。 犯几戒非优婆塞。 又应食何等食。 饮何等浆世尊告曰。 汝今当知食有二种。 有可亲近。 有不可亲近。 云何为二。 若亲近食时。 起不善法。 善法有损。 此食不可亲近。 若得食时。 善法增益。 不善法损。 此食可亲近。 浆亦有二事。 若得浆时。 起不善法。 善法有损。 此不可亲近。 若得浆时。 不善法损。 善法有益。 此可亲近。 夫清信士之法。 限戒有五。 其中能持一戒. 二戒. 三戒. 四戒。 乃至五戒。 皆当持之。 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 若清信士犯一戒已。 身坏命终。 生地狱中。 若复清信士奉持一戒。 生善处天上。 何况二. 三. 四. 五。 是时。 彼人从佛受教已。 头面礼足。 便退而去彼人去不远。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 自今已后。 听授优婆塞五戒及三自归。 若比丘欲授清信士. 女戒时。 教使露臂. 叉手合掌。 教称姓名。 归佛. 法. 众。 再三教称姓名。 归佛. 法. 众。 复更自称。 我今已归佛。 归法。 归比丘僧。 如释迦文佛最初五百贾客受三自归。 尽形寿不杀. 不盗. 不淫. 不欺. 不饮酒。 若持一戒。 余封四戒。 若受二戒。 余封三戒。 若受三戒。 余封二戒。 若受四戒。 余封一戒。 若受五戒。 当具足持之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今日月有四重翳。 使不得放光明。 何等为四。 一者云也。 二者风尘。 三者烟。 四者阿须伦。 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 是谓。 比丘。 日月有此四翳。 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 此亦如是。 比丘。 有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云何为四。 一者欲结。 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二者嗔恚。 三者愚痴。 四者利养。 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是谓。 比丘。 有此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当求方便。 灭此四结。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闻如是一时。 佛在阿罗毗祠侧。 尔时。 极为盛寒。 树木凋落尔时。 手阿罗婆长者子出彼城中。 在外经行。 渐来至世尊所。 到已。 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 尔时。 彼长者子白世尊言。 不审宿昔之中得善眠乎世尊告曰。 如是。 童子。 快善眠也时。 长者子白佛。 今盛寒日。 万物凋落。 然复世尊坐用草蓐。 所著衣裳。 极为单薄。 云何世尊作是说。 我快得善眠世尊告曰。 童子。 谛听。 我今还问汝。 随所报之。 犹如长者家牢治屋舍。 无有风尘。 然彼屋中有床蓐. 氍氀. 毾[毯-炎+登]。 事事俱具。 有四玉女颜貌端政。 面如桃华。 世之希有。 视无厌足。 然好明灯。 然彼长者快得善眠乎长者子报曰。 如是。 世尊。 有好床卧。 快得善眠世尊告曰。 云何。 长者子。 若彼人快得善眠。 时有欲意起。 缘此欲意不得眠乎长者子对曰。 如是。 世尊。 若彼人欲意起者。 便不得眠也世尊告曰。 如彼欲意盛者。 今如来永尽无余。 无复根本。 更不复兴。 云何。 长者子。 设有嗔恚. 愚痴心起者。 岂得善眠乎童子报言。 不得善眠也。 所以然者。 由有三毒心故世尊告曰。 如来今日无复此心。 永尽无余。 亦无根本。 童子当知。 我今当说四种之坐。 云何为四。 有卑坐. 有天坐. 有梵坐. 有佛坐。 童子当知。 卑坐者。 是转轮圣王坐也。 天坐者。 释提桓因坐也。 梵坐者。 梵天王之坐也。 佛坐者。 是四谛之坐也。 卑坐者。 向须陀洹坐也。 天坐者。 得须陀洹坐也。 梵坐者。 向斯陀含坐也。 佛坐者。 四意止之坐也。 卑坐者。 得斯陀含之坐也。 天坐者。 向阿那含之坐也。 梵坐者。 得阿那含果坐也。 佛坐者。 四等之坐也。 卑坐者。 欲界之坐也。 天坐者。 色界之坐也。 梵坐者。 无色界之坐也。 佛坐者。 四神足之坐也是故。 童子。 如来以坐四神足坐。 快得善眠。 于中不起淫. 怒. 痴。 以不起此三毒之心。 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有。 如实知之。 是故。 长者子。 我观此义已。 是故说如来快得善眠尔时。 长者子便说此偈相见日极久梵志般涅槃以逮如来力明眼取灭度卑坐及天坐梵坐及佛坐如来悉分别是故得善眠自归人中尊亦归人中上我今未能知为依何等禅长者子作是语已。 世尊然可之。 是时。 长者子便作是念。 世尊以然可。 我极怀欢喜。 不能自胜。 即从坐起。 头面礼足。 便退而去尔时。 彼童子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闻如是一时。 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 世尊从静室起下灵鹫山。 及将鹿头梵志。 而渐游行到大畏塳间。 尔时。 世尊取死人髑髅授与梵志。 作是说。 汝今。 梵志。 明于星宿。 又兼医药能疗治众病。 皆解诸趣。 亦复能知人死因缘。 我今问汝。 此是何人髑髅。 为是男耶。 为是女乎。 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是时。 梵志即取髑髅反覆观察。 又复以手而取击之。 白世尊曰。 此是男子髑髅。 非女人也世尊告曰。 如是。 梵志。 如汝所言。 此是男子。 非女人也世尊问曰。 由何命终梵志复手捉击之。 白世尊言。 此众病集凑。 百节酸疼故致命终世尊告曰。 当以何方治之鹿头梵志白佛言。 当取呵梨勒果。 并取蜜和之。 然后服之。 此病得愈世尊告曰。 善哉。 如汝所言。 设此人得此药者。 亦不命终。 此人今日命终为生何处时。 梵志闻已。 复捉髑髅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命终生三恶趣。 不生善处世尊告曰。 如是。 梵志。 如汝所言。 生三恶趣。 生不善处是时。 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 问梵志曰。 此是何人。 男耶。 女耶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髑髅。 女人身也世尊告曰。 由何疹病致此命终是时。 鹿头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女人怀妊故致命终世尊告曰。 此女人者。 由何命终梵志白佛。 此女人者。 产月未满。 复以产儿故致命终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梵志。 如汝所言。 又彼怀妊以何方治梵志白佛。 如此病者。 当须好酥醍醐。 服之则差世尊告曰。 如是。 如是。 如汝所言。 今此女人以取命终。 为生何处梵志白佛。 此女人以取命终。 生畜生中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梵志。 如汝所言是时。 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 问梵志曰。 男耶。 女耶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髑髅者。 男子之身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由何疹病致此命终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命终饮食过差。 又遇暴下故致命终世尊告曰。 此病以何方治梵志白佛。 三日之中绝粮不食。 便得除愈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此人命终为生何处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命终生饿鬼中。 所以然者。 意想着水故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尔时。 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 问梵志曰。 男耶。 女耶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髑髅者。 女人之身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此人命终由何疹病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当产之时以取命终世尊告曰。 云何当产之时以取命终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女人身。 气力虚竭。 又复饥饿以致命终世尊告曰。 此人命终为生何处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命终生于人道世尊告曰。 夫饿死之人欲生善处者。 此事不然。 生三恶趣者可有此理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女人者。 持戒完具而取命终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彼女人身。 持戒完具致此命终。 所以然者。 夫有男子. 女人。 禁戒完具者。 设命终时。 当堕二趣。 若天上. 人中尔时。 世尊复捉一髑髅授与梵志。 问曰。 男耶。 女耶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髑髅者。 男子之身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者。 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终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无病。 为人所害故致命终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为人所害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 此人命终为生何处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命终生善处天上世尊告曰。 如汝所言。 前论. 后论而不相应梵志白佛。 以何缘本而不相应世尊告曰。 诸有男女之类。 为人所害而取命终。 尽生三恶趣。 汝云何言生善处天上乎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此人奉持五戒。 兼行十善。 故致命终生善处天上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持戒之人无所触犯。 生善处天上世尊复重告曰。 此人为持几戒而取命终是时。 梵志复专精一意无他异想。 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持一戒耶。 非耶。 二. 三. 四. 五耶。 非耶。 然此人持八关斋法而取命终世尊告曰。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持八关斋而取命终尔时。 东方境界普香山南有优陀延比丘。 于无余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尔时。 世尊屈申臂顷。 往取彼髑髅来授与梵志。 问梵志曰。 男耶。 女耶是时。 梵志复以手击之。 白世尊言。 我观此髑髅。 元本亦复非男。 又复非女。 所以然者。 我观此髑髅。 亦不见生。 亦不见断。 亦不见周旋往来。 所以然者。 观八方上下。 都无音向。 我今。 世尊。 未审此人是谁髑髅世尊告曰。 止。 止。 梵志。 汝竟不识是谁髑髅。 汝当知之。 此髑髅者。 无终. 无始. 亦无生死。 亦无八方. 上下所可适处。 此是东方境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取般涅槃。 是阿罗汉之髑髅也尔时。 梵志闻此语已。 叹未曾有。 即白佛言。 我今观此蚁子之虫。 所从来处。 皆悉知之。 鸟兽音向即能别知。 此是雄。 此是雌。 然我观此阿罗汉。 永无所见。 亦不见来处。 亦不见去处。 如来正法甚为奇特。 所以然者。 诸法之本出于如来神口。 然阿罗汉出于经法之本世尊告曰。 如是。 梵志。 如汝所言。 诸法之本出如来口。 正使诸天. 世人. 魔. 若魔天。 终不能知罗汉所趣尔时。 梵志头面礼足。 白世尊言。 我能尽知九十六种道所趣向者。 皆悉知之。 如来之法所趣向者。 不能分别。 唯愿世尊得在道次世尊告曰。 善哉。 梵志。 快修梵行。 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尔时。 梵志即得出家学道。 在闲静之处。 思惟道术。 所谓族姓子。 剃除须发。 着三法衣。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胎。 如实知之。 是时。 梵志即成阿罗汉尔时。 尊者鹿头白世尊言。 我今以知阿罗汉行所修之法世尊告曰。 汝云何知阿罗汉之行鹿头白佛。 今有四种之界。 云何为四。 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 是谓。 如来。 有此四界。 彼时人命终。 地即自属地。 水即自属水。 火即自属火。 风即自属风世尊告曰。 云何。 比丘。 今有几界鹿头白佛。 其实四界。 义有八界世尊告曰。 云何四界。 义有八界鹿头白佛。 今有四界。 云何四界。 地. 水. 火. 风。 是谓四界彼云何义有八界。 地界有二种。 或内地. 或外地。 彼云何名为内地种。 发. 毛. 爪. 齿. 身体. 皮肤. 筋. 骨. 髓. 脑. 肠. 胃. 肝. 胆. 脾. 肾。 是谓名为内地种。 云何为外地种。 诸有坚牢者。 此名为外地种。 此名为二地种彼云何为水种。 水种有二。 或内水种. 或外水种。 内水种者。 唌. 唾. 泪. 尿. 血. 髓。 是谓名为内水种。 诸外软溺物者。 此名为外水种。 是名二水种彼云何名为火种。 然火种有二。 或内火. 或外火。 彼云何名为内火。 所食之物。 皆悉消化无有遗余。 此名为内火。 云何名为外火。 诸外物热盛物。 此名为外火种云何名为风种。 又风种有二。 或有内风. 或有外风。 所谓唇内之风. 眼风. 头风. 出息风. 入息风。 一切支节之间风。 此名为内风。 彼云何名为外风。 所谓轻飘动摇. 速疾之物。 此名为外风。 是谓。 世尊。 有二种。 其实有四。 数有八。 如是。 世尊。 我观此义。 人若命终时。 四种各归其本世尊告曰。 无常之法亦不与有常并。 所以然者。 地种有二。 或内. 或外。 尔时。 内地种是无常法. 变易之法。 外地种者。 恒住. 不变易。 是谓地有二种。 不与有常. 无常相应。 余三大者亦复如是。 不与有常. 无常共相应。 是故。 鹿头。 虽有八种。 其实有四。 如是。 鹿头。 当作是学尔时。 鹿头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今有四大广演之义。 云何为四。 所谓契经. 律. 阿毗昙. 戒。 是谓为四。 比丘当知。 若有比丘从东方来。 诵经. 持法。 奉行禁戒。 彼便作是语。 我能诵经. 持法。 奉行禁戒。 博学多闻。 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 不应承受。 不足笃信。 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 案法共论云何案法共论。 所谓案法论者。 此四大广演之论。 是谓契经. 律. 阿毗昙. 戒。 当向彼比丘说契经. 布现律. 分别法。 正使说契经时。 布现律. 分别法时。 若彼布现。 所谓与契经相应。 律. 法相应者。 便受持之。 设不与契经. 律. 阿毗昙相应者。 当报彼人作是语。 卿当知之。 此非如来所说。 然卿所说者。 非正经之本。 所以然者。 我今说契经. 律. 阿毗昙都不与相应。 以不相应。 当问戒行。 设不与戒行相应者。 当语彼人。 此非如来之藏也。 即当发遣使去。 此名初演大义之本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从南方来。 而作是语。 我能诵经. 持法。 奉行禁戒。 博学多闻。 正使比丘有所说。 不应承受。 不足笃信。 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 正使比丘有所说不与义相应者。 当发遣之。 设与义相应者。 当报彼人曰。 此是义说非正经本。 尔时。 当取彼义勿受经本。 所以然者。 义者解经之源。 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从西方来。 诵经. 持法。 奉行禁戒。 博学多闻。 当向彼比丘说契经. 律. 阿毗昙。 然彼比丘正解味。 不解义。 当语彼比丘作是语。 我等不明此语。 为是如来所说也。 为非也。 正使说契经. 律. 阿毗昙时。 解味不解义。 虽闻彼比丘所说。 亦不足誉善。 亦不足言恶。 复以戒行而问之。 设与相应者念承受之。 所以然者。 戒行与味相应。 义不可明故。 是谓第三演义也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从北方来。 诵经. 持法。 奉行禁戒。 诸贤。 有疑难者。 便来问义。 我当与汝说之。 设彼比丘有所说者。 不足承受。 不足讽诵。 然当向彼比丘问契经. 律. 阿毗昙. 戒。 共相应者。 便当问义。 若复与义相应。 便当叹誉彼比丘。 善哉。 善哉。 贤士。 此真是如来所说。 义不错乱。 尽与契经. 律. 阿毗昙. 戒共相应。 当以法供养得彼比丘。 所以然者。 如来恭敬法故。 其有供养法者。 则恭敬我已。 其观法者。 则观我已。 有法则有我已。 有法则有比丘僧。 有法则有四部之众。 有法则有四姓在世。 所以然者。 由法在世。 则贤劫中有大威王出世。 从是已来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 便有四姓在世。 刹利. 婆罗门. 工师. 居士种。 若法在世者。 便有转轮圣王位不绝。 若法在世者。 便有四天王种. 兜术天. [礼*色]天. 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便在于世。 若法在世者。 便有欲界天. 色界天. 无色界天在于世间。 若法在世者。 便有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辟支佛果. 佛乘便现于世。 是故。 比丘。 当善恭敬于法。 彼比丘随时供养。 给其所须。 当语彼比丘作是语。 善哉。 善哉。 如汝所言。 今日所说者。 真是如来所说。 是谓。 比丘。 有此四大广演说之义。 是故。 诸比丘。 当持心执意行此四事。 勿有漏脱。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种兵。 乘宝羽之车。 往至世尊所。 头面礼足。 在一面坐。 尔时。 世尊问大王曰。 大王。 为从何来。 又尘土坌体。 集四种兵。 有何事缘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今此国界有大贼起。 昨夜半。 兴兵擒获。 然身体疲惓欲还诣宫。 然中道复作是念。 我应先至如来所。 然后入宫。 以此事缘。 寤寐不安。 今以坏贼功劳有在。 欢喜踊跃。 不能自胜。 故来至拜跪觐省。 设我昨夜不即兴兵者。 则不获贼尔时。 世尊告曰。 如是。 大王。 如王所说。 王当知。 此有四事缘本。 先苦而后乐。 云何为四。 清旦早起先苦而后乐。 设服油酥先苦而后乐。 若服药时先苦而后乐。 家业娉娶先苦而后乐。 是谓。 大王。 有此四事缘本。 先苦而后乐尔时。 波斯匿王白世尊言。 世尊所说诚得其宜。 有此四事缘本。 先苦而后乐。 所以然者。 如我今日观此四事。 如掌观珠。 皆是先苦而后乐义尔时。 世尊与波斯匿王说微妙之法。 发欢喜心。 王闻法已。 白世尊言。 国事猥多。 欲还归所在世尊告曰。 宜知是时时。 波斯匿王即从坐起。 头面礼足。 绕佛三匝。 便退而去王去未久。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 今有此四事缘本。 先苦后乐。 云何为四。 修习梵行先苦而后乐。 诵习经文先苦而后乐。 坐禅念定先苦而后乐。 数出入息先苦而后乐。 是谓。 比丘。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后乐也。 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后乐之法。 必应沙门后得果报之乐云何为四。 若有比丘勤于此法。 无欲恶法。 念持喜安。 游心初禅。 得沙门之乐。 复次。 有觉. 有观息。 内有喜心。 专精一意。 无觉. 无观。 念持喜安。 游于二禅。 是谓得第二沙门之乐。 复次。 无念游心于护。 恒自觉知。 觉身有乐。 诸贤圣所喜望者。 护念乐。 游心三禅。 是谓获第三沙门之乐。 复次。 苦乐已尽。 先无有忧戚之患。 无苦无乐。 护念清净。 游心四禅。 是谓有此四沙门之乐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后获沙门四乐之报。 断三结网。 成须陀洹不退转法。 必至灭度。 复次。 比丘。 若断此三结。 淫. 怒. 痴薄。 成斯陀含。 来至此世。 必尽苦际。 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断五下分结。 成阿那含。 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复次。 比丘。 若有比丘有漏尽。 成无漏心解脱. 智慧解脱。 于现法中身作证而自游戏。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胎。 如实知之。 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 后获沙门四果之乐。 是故。 诸比丘。 当求方便。 成此先苦而后乐。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闻如是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四。 有似黄蓝花沙门。 有似邠陀利华沙门。 有似柔软沙门。 于柔软中柔软沙门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 或有一人。 断三结使。 成须陀洹不退转法。 必至涅槃。 极迟。 经七死七生。 或复家家. 一种。 犹如黄蓝之花朝取暮长。 此比丘亦复如是。 三结使尽。 成须陀洹。 不退转法必至涅槃。 极迟。 至七死七生。 若求方便勇猛意者。 家家. 一种便成道迹。 是谓名为黄蓝花沙门彼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 或有一人。 三结使尽。 淫. 怒. 痴薄。 成斯陀含。 来至此世尽于苦际。 若小迟者。 来至此世尽于苦际。 若勇猛者。 即于此间尽于苦际。 犹如邠陀利花。 晨朝剖花。 向暮萎死。 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彼云何柔软沙门。 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 成阿那含。 即于彼般涅槃。 不来此世。 是谓柔软沙门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 或有一人有漏尽。 成无漏心解脱. 智慧解脱。 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复受胎。 如实知之。 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是谓。 比丘。 有此四人出现于世。 是故。 诸比丘。 当求方便。 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修陀修摩均宾头尘. 翳. 手鹿头. 广演义后乐. 柔软经 发布时间:2025-09-26 10:05:1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