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402 碧峰宝金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碧峰宝金禅师悟道因缘五台山碧峰宝金禅师,世称金碧峰,缙云如海真禅师之法嗣,俗姓石,乾州永寿人。 宝金禅师六岁时依云寂温禅师出家,落发受戒后,一度游诸讲肆,听习经论,穷究性相之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宝金禅师发现自己在修行上却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遂感叹道:“三藏之学,皆标月指耳! ”于是便弃经教的学习,开始游方参学,后入蜀,投缙云山如海真禅师座下。 一日,宝金禅师入室请益。 真禅师特地为他开示了入道之要。 宝金禅师听了,疑情大起。 于是奋志参学,昼夜精勤,未曾稍懈。 宝金禅师曾一度入峨嵋山隐修,日以松柏为食,胁不至席。 其间,他经常入定,或数月不起。 他曾经在一棵大树下打坐,适逢大雨,溪水暴涨,将宝金禅师淹没了。 村民原以为宝金禅师肯定被淹死了,可是七天以后,前往观看,却发现宝金禅师仍在那里,宴坐如平时,只是衣服浸湿罢了。 回到寺院后,一日,宝金禅师偶然提着竹筐,来到园中摘菜,不知不觉间,他又进入了定境,坐在地上凝然不动,三个时辰以后才醒来。 大众都非常惊诧。 真禅师问:“入定耶? ”宝金禅师道:“然。 ”真禅师又问:“何所见? ”宝金禅师道:“有所悟。 ”真禅师道:“悟处如何? ”宝金禅师便举筐示之。 真禅师道:“不是。 ”宝金禅师于是将筐放在地上,拱手而立。 真禅师又道:“不是! ”宝金禅师便大喝一声。 真禅师于是一把揪住宝金禅师的胸口,厉声道:“道! 道! ”宝金禅师便握起拳头,对着真禅师的胁下便筑。 真禅师道:“未在! 此尘劳暂息耳! 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宝金禅师不得已,只好退下,继续用功参究。 一天,宝金禅师正在山间经行,忽然听到伐木的声音,一时汗下如雨,顿然大悟。 他感叹道:“古人道,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 岂欺我哉! 未生前事,今日方知。 ”于是宝金禅师喜踊跃,径直来到丈室,请求真禅师印证。 真禅师听了宝金禅师的通报,并没有急于给他印可。 宝金禅师于是掀翻禅床,拂袖而出。 第二天,宝金禅师又入丈室,参礼真禅师。 真禅师没有说话,却在地上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一见,便用衣袖拂去。 真禅师于是又画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横,然后拂去。 真禅师接着又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个十字,然后又拂去。 真禅师并不理睬,又画了一个圆相。 宝金禅师于是便在圆相中画了一个□字,接着又拂去。 就这样,真禅师前后共画了三十个圆相,宝金禅师皆一一以笔画作答。 真禅师最后呵呵大笑道“参学悟道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宁复几人? ”说完,便为宝金禅师授记、印可,并令他前往北方,大弘道法。 在此之前,宝金禅师曾于定中,看见有一处高山,风景极为秀丽,山中重楼杰阁,金碧绚烂,有很多菩萨,行道其中。 宝金禅师忽然听到有人招呼他说:“此秘魔岩也。 尔修道其中,何遽忘之? ”宝金禅师辞别真禅师后,遂北游五台。 一日,宝金禅师在途中碰到一女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足徐行,后面跟着一条大黑狗。 宝金禅师走上前问道:“何之(去哪儿)? ”女子道:“入山。 ”宝金禅师又问:“入山何为? ”女子道:“一切不为。 ”话音刚落,那女子便不见了。 宝金禅师于是询问同行者,是否看到刚才那个女子,大家都说没有。 这时,有人提醒道,那女子莫非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于是宝金禅师便留在五台,依山卓庵而住,名曰“灵鹫庵”,以侍来者。 不久,宝金禅师便道声大震,僧俗闻风,千里归凑,多时竟达上千人。 大元至正年间,宝金禅师曾奉诏入禁说法。 那天晚上下大雪,宫中有人看见,有一条红光,从宝金禅师的室中直透霄汉。 皇上惊叹不已,遂赐宝金禅师金襕袈裟。 第二年,北方大旱,宝金禅师奉诏祈雨,有大应验。 皇上非常高兴,又赐他“寂照圆明大禅师”之号,并诏住海印寺。 洪武初年,宝金禅师一度被诏至京师,住大天界寺,陪候皇上问法,深得皇上之敬信。 洪武五年壬子(1372),宝金禅师临终示疾。 弟子一再请他作辞世偈,宝金禅师道“三藏十二部,尚为故纸,吾言何为! ”说完便端坐而逝。 403. 千岩元长禅师悟道因缘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乌伤伏龙无明千岩元长禅师,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俗姓董,萧山人。 元长禅师七岁时,经书过目成诵,出入循规蹈矩,有若成人。 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 十九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 一日,行省丞相府设斋供僧,元长禅师亦随众受请。 当时中峰明本禅师亦在座。 明本禅师远远地看见元长禅师气宇不凡,知是法器,便主动地跟他打招呼,并问道:“汝日用若何? ”元长禅师道:“念佛。 ”明本禅师又问:“佛今何在? ”元长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明本禅师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于是作礼,请求明本禅师为他开示法要。 明本禅师便教他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散斋之后,元长禅师便谨遵师旨,于灵隐山中,结茅而居。 后随顺世缘,过早地出世弘化,中止了专修,将近十载。 这十年的生活对他来说,并不自在,自身参禅的功夫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一日,元长禅师喟然长叹道:“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于是,他当机立断,又重新回到灵隐山原来隐修的庵中,终日危坐,奋志参究,胁不至席者三年。 后来有一天,元长禅师前往望亭,忽然听到林中鸟雀啼鸣,恍然有省。 于是元长禅师便匆忙赶往中峰,礼拜明本禅师,并向明本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明本禅师不仅没有给他印证,反而又将他一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觉得心里有些不平衡,当即便愤然而归。 那天深夜,迷迷糊糊间,元长禅师忽然听见有一只老鼠,将喂猫食的碗弄翻了,掉在地上,砰然有声,终于恍然大悟。 整个身心如蝉脱壳一般,浮游于虚空之中,庆快无比,天上天下,一时清朗。 元长禅师喜不自胜,披衣待旦。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前往中峰,请求明本禅师为他抉择。 明本禅师道:“赵州何故云无? ”元长禅师道:“鼠餐猫食。 ”明本禅师道:“未也。 ”元长禅师道:“饭器破矣! ”明本禅师便问:“破后如何? ”元长禅师道:“筑碎方甓(pi,砖)。 ”明本禅师一听,便微笑,并嘱咐道:“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元长禅师悟道后,首先隐于天龙之东庵,后因诸山争相劝请住持,不久便潜至乌伤之伏龙山。 在当地信众的护持下,元长禅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修复了久已荒废的圣寿寺,使之成为一代名刹。 元主因仰慕元长禅师之道名,特赐元长禅师“佛慧圆鉴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元长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春秋七十四岁。 临终有辞世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 发布时间:2025-10-07 10:03:3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