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内容: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讲的是“万法皆空”的佛理。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讲的是这个“万法皆空”;《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讲的是这个“万法皆空”;《法宝坛经》中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讲的也是这个“万法皆空”;永嘉大师在《证道歌》说:“不见一法即如来。 方得名为观自在。 ”讲的还是这个“万法皆空”。 宣化上人解释说:“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若真是明白了,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这是得到“无生法忍”,一法都不立了,那还有甚么呢? 所谓‘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就是一法不立,何处惹尘埃,那还有甚么麻烦? 还有甚么问题? 所以不见一法即如来,你要是明白一法不立,万念俱空。 “方得名为观自在”:这才真正的叫做观自在菩萨。 因为你没有跑,你是做得主了,你没有向外驰求,你没有在六根门头上颠倒,所以才叫“观自在”。 (读者可以参考《无生法忍》一章) “万法”对于我们来说明明是“有”,为什么佛陀和菩萨要说它是“皆空”呢? 原来,在佛教理论中的“空”,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存在”,而是指“不真实”(幻有、妙有),“妙有”与“真空”的关系是“妙有非有”、 “真空不空”。 “万法皆空”的意思是说一切“幻有”、“妙有”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 因此,永嘉大师在《证道歌》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文中的 “顺逆皆方便”说的是我们了解“万法皆空”这一佛理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顺观”——从“毕竟空”到“究竟有”的过程来了解“万法皆空”的佛理;也可以通过“逆观”—— 从“究竟有” 到“毕竟空” 的过程来了解“万法皆空”的佛理;因此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 无论是“顺观”还是“逆观”,重点是要了解“万法皆空”的实质,相对而言“逆观”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比如说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的“万法”,在没有“人类”之前,“人类”的“万法”即是“空”;同样,有了“哺乳动物”,才有了“哺乳动物”的“万法”,在没有“哺乳动物”之前,“哺乳动物”的“万法”也是“空”;同理,“恐龙”、“两栖动物”、“鱼类”、“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也都是如此。 “顺观”是从“空”(无)到“有”的过程,“逆观” 是从“有”到“空”(无)的过程,以“顺观”来说,“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 “鱼类”(水生动物)—“两栖动物”— “恐龙”(陆生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 “人类”,这是动物“进化的历程”。 而这种“进化的历程”用佛理来说则是“因缘所生法”,《楞严经》云:“ 因缘和合虚妄名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佛学常说:“缘起性空”、“ 缘生如幻”,因缘和合则一切法生,因缘别离一切法则灭。 “因”就是我们的“心”,好比“种子”,“ 缘”就是阳光、雨露、、温度、肥料等外部条件。 微尘与微尘之间的“因缘”具足了,“单细胞生物”就产生了,“单细胞生物”产生了,则关于“单细胞生物”生存、繁衍的“万法”也随之产生,如此渐进到“多细胞生物”、 “鱼类”(水生动物)、“两栖动物”、 “恐龙”(陆生动物)一直到人类的产生都是如此。 讲到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四大和合,虚妄名生。 四大别离,虚妄名灭。 ”我们人类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产物,“四大”即是地、水、火、风,我们源于泥土归于泥土的物质属“地”,我们人体里的水分属“水”,我们人体温度属“火”,我们的呼吸属“风”。 “因缘”具足时,我们就从“四大”幻化成“人类”,关于人类的“万法” 也随之产生,因此就有了“生”的“幻象”; “因缘” 别离时,我们再从“人类”幻化成“四大”, 因此就有了“死”的“幻象”。 如果讲具体一些,人们可能会把“万法皆空”的佛理看得更清晰。 比如说我们人类是“哺乳动物”,哺乳类动物(Mammal)哺乳类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 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哺乳动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特征,因而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 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 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 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简单的说“哺乳动物”就是吃“乳汁”(奶水)长大的动物,以“哺乳”的形式来养育后代的方法,叫做“哺乳法”,“哺乳法”是随着“哺乳动物”的产生而产生的,“哺乳法”也只适用于“哺乳动物”,对于“非哺乳动物”而言,“哺乳法”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哺乳动物”产生以前“哺乳法”是“空”,也就是佛学中的“无生”。 因缘具足了,“哺乳动物”就产生了“哺乳法”也随之产生。 其他方面也都是如此,我们不但要从“顺向”来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逆向”来观察事物的“产生”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因此一切事物的实质都是“空”,都是“无生”。 如果我们的眼光过于狭隘就“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因此要有长远的眼光,才能了解“万法皆空”的实质,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大千沙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 宣化上人解释说:‘大千沙界海中沤’:三千大千世界在空里,就像大海里一个水泡一样,很渺小的,不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就很大,所以《楞严经》上说:‘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空在大觉觉性里,就像海里的水泡一样,那么渺小。 ‘一切圣贤如电拂’:那么这个时候,返本还原,一切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一切圣贤只是如电光,一掠而过,毫无踪迹。 我们再来看看释迦牟尼佛的眼光是何等的长远,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视佛道,如眼前华。 视禅定,如须弥柱。 视涅槃,如昼夕寤。 视倒正,如六龙舞。 视平等,如一真地。 视兴化,如四时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十二章·达世如幻》 人们在读六祖所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颂时,“菩提本无树”这一句可能就理解不了,“菩提树”确实是“树”,而且释迦牟尼成佛时的“菩提树”今天还依旧挺拔,为什么六祖要说“菩提本无树”呢?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解决。 (我们把宣化上人的解说放在后文供读者参考。 )下面我们了解一些关于“菩提树”的知识。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 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 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是印度国树。 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大乔木。 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 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 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 叶互生,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骤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 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 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 无总梗,扁球形。 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 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 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 它适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宣化上人解释说‘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 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 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 是青色? 黄色? 红色? 白色? 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 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 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 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对“万法皆空”的佛理有更深刻的了解才对,可是由于人们沉迷与欲望,就变得越来越糊涂了。 就“植物”而言,在“植物”产生之前,关于“植物”的“万法”皆是“空”,这里的“万法”包括了“植物”的生长、繁衍、变异、演化等一切“方法”。 同样,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在“人类”产生之前,关于“人类”繁衍、生存的“万法”也是“空”。 依次类推,一切事物的实质都是“万法皆空”。 “汽车”发明之前,一切关于“汽车”的“万法”也是“空”,比如说汽车的“制造方法”、“驾驶方法”以及随“汽车”产生而产生的“交通法规”、“交通标志”。 同样,“手机”(移动电话)发明之前,一切关于“手机”的“万法”也是“空”;“电视机”发明之前,一切关于“电视机”的“万法”也就是“空”。 一切“万法”皆是“无中生有”,今天在我们看来十分宝贵的“石油”资源,对于不知道如何利用“石油”的原始人来说,“石油”毫无用处。 “核能”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能源”的使用“方法”之后,这些“能源”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有用”的。 《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要知道“此岸”的一切都是“幻相”皆不久长,只有我们的“真心”是亘古不变的。 “万法皆空”的根源在于宇宙的本质是“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中的“沤”(水泡)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 “宇宙”的实质即是“空”, “宇宙”的“实相”即是“空花相”。 《西游记》中齐天大圣法号“悟空”,我们只有“悟”到“万法皆空”(万法无生)的“空”性,才能获得解脱。 “悟能”是要“悟”到“能所双亡”的佛学真谛,“悟净”是要“悟”到“不垢不净”的佛学真谛。 (读者可以参考《正报与依报》一章) 关于“万法皆空”,在《法宝坛经》中也有很好的开示: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 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 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 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 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 虽说“万法皆空”是佛学的真谛,但是不可以“妄说一切法空”,《楞严经》中记载了“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 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世尊。 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 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瑠璃大王,善星比丘。 瑠璃为诛瞿昙族姓。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此,永嘉大师在《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夙债。 ” 宣化上人解释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若明白了,真开悟了,这叫“刹那灭却阿鼻业”,“阿鼻”——无间地狱的罪,也都灭了;你若是不明白呢? “未了应须还夙债”:你要是没有了悟的话,还要还你往昔所造的业,要去还债去。 吃饭要还饭钱,穿衣要还衣钱,吃肉要还肉钱,喝血要还血钱,血债血还。 你没有明白,就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互相借贷,你借我的,等一等又要还;我借你的,等一等也要还,互相讨债还债。 就拿吃肉来说,你吃的时候,觉得很好吃,等你还肉的时候,就觉得痛苦得很,一样的道理,所以“未了应须还夙债”。 “万法皆空” 而“因果不空”,关于“因果不空”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百丈大师每一次在法堂说法,有一位白胡子老人家均随着众人来听法。 有一天众人都走了,独有老人家不走。 百丈大师问﹕“汝是何人也? ” 老人家答﹕“我不是人,而是迦叶佛在世时,曾在此山,也是学佛者。 有人问我,‘大修行家将来还要落因果吗? ’我回答那个人说,‘大修行家将来不落因果。 ’就因为这一句话,遂五百世来都堕入野狐之身。 今天特来请问大师一语,以脱离这野狐身。 ” 百丈大师说﹕“汝问吧! ” 老人家问﹕“大修行家还落入因果中吗? ” 百丈大师答﹕“不昧因果”。 老人家一听,则大悟。 老人家向百丈大师作礼说﹕“我已脱离了这野狐身,我目前住山后,希望以出家僧的葬礼来替我做佛事”。 百丈大师则令僧众准备送亡僧的仪式。 这时的僧众都感到诧异,僧人全在,并无一人升西,何有亡僧? 百丈大师率众僧至后山,在一岩洞之内,以杖挑出一具死野狐,乃依佛事礼仪火化送之。 这一段《指月录》中的故事,是指修道人大法未明,参修悟证有所偏差,竟而走向歧途而失正觉,这“不落因果”同“不昧因果”只有一点点差别而已,然而竟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修道人千万不能拨无因果。 净土法门法师说:“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过去造的恶不受恶报,这叫“不落因果”。 “不昧”是明了,“昧”是不明了。 “不昧”就是明了我受的果报,知道这个果报,是过去什么样的业因感得的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不昧因果”。 世间人昧因果,迷执因果,觉悟的人不昧因果。 我们读《高僧传》,安世高大师他在过去两次到中国广州还命债,那就是不昧因果。 大师前世误杀了众生,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杀的这个人,跟他在一起,也被他误杀,这个因果就结了,帐就结掉了。 他为我们示现,他有这样的神通道力,他可以避免;但是你这一生避免,来生避免不了,生生世世这个帐欠在那里不是办法,总得要还清,“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 诸位从祖师大德这种种的示现,我们就觉悟了,我们就明白了。 “这个世间,人与人之间,哪一个人想占哪一个人的便宜”,没有这个道理。 为什么? 你这一生占便宜,来生要还人家。 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的,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所以今生如果你有钱财被人骗去了,你一点都不要难过,为什么? 你现在没有神通,你现在是昧因果,不是不昧因果,你不晓得这个前因后果。 它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我过去世骗他,今生他把我的骗走了,这个帐结了,欢欢喜喜帐结了;如果我过去生中没有骗他,他来骗我的,没有关系,来生他会还我,我还有什么忧愁? “不昧因果”的道理,如果你想通了,你生活在这个世间快快乐乐,欢欢喜喜,没有吃亏,也没有上当,也没有任何便宜好占。 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通三世,要明白这个道理! “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的根源是——“万法皆空”是从“实相”(彼岸)上来说的,而“因果不空”是从“幻相”(此岸)。 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又因为“此岸”(幻相)即是“彼岸”(实相)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 “万法皆空”的根源在于“自心本空”,正是因为“自心本空”,所以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才说:“觅心了不可得。 ”何止二祖之心“了不可得”,我们每个人的“心”皆“了不可得”。 “佛学”即是“心学”,佛学中的一切,说的都是我们的“心”,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不要“心外求法”,“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因此“法”还是“心”。 《大乘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黄檗传心法要》曰:“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 不于心法上悟。 虽历劫修行。 终不是本佛。 若不于心悟。 乃至于教法上悟。 即轻心重教。 遂成逐块。 忘于本心。 故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 心即法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 事碍理。 常欲逃境以安心。 屏事以存理。 不知乃是心碍境。 理碍事。 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 恐落于空。 不知自心本空。 愚人除事不除心。 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萨心如虚空。 一切俱捨。 所作福德皆不贪著。 ” “世人闻道。 诸佛皆传心法。 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 遂将心觅法。 不知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不可将心更求于心。 历千万劫终无得日。 不如当下无心。 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额内珠。 向外求觅。 周行十方终不能得。 智者指之。 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故学道人迷自本心。 不认为佛。 遂向外求觅。 ” “起功用行。 依次第证。 历劫勤求。 永不成道。 不如当下无心。 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 亦无所得。 无依无住。 无能无所。 不动妄念。 便证菩提。 及证道时。 祗证本心佛。 历劫功用。 並是虚修。 如力士得珠时。 祗得本额珠。 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故佛言。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 恐人不信。 故引五眼所见。 五语所言。 真实不虚。 是第一义谛。 ” “自心本空”的根源,在于能让我们快乐和痛苦的这颗“心”(缘影心)的实质是“六根”“四大”假合而成的。 释迦牟尼佛在《圆觉经》中说:“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 我们常说的自己的“心”(缘影心),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真心”,那个我们快乐和痛苦的“心”,是“妄心”。 我们的“真心”从来不曾“快乐”或“痛苦”过,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我们今天的“快乐”或许在明天就变成了“痛苦”;而我们今天的“痛苦”或许在明天就变成了“快乐”,因此我们要彻底地认识到“妄心”(缘影心)的“虚伪”,不要跟着“感觉”(妄心)走。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曾有过“痛苦”的日子,然而,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我们再去看那些“痛苦”,就能够知道那些“痛苦”是如何的“虚伪”,同样“快乐”也是如此,一切“快乐”和“痛苦”的实质都是“空”,当一个死去的时候我们能够把这一点“看得”更加“透彻”,因为他的一切“快乐”和“痛苦”也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 为什么要说“妄心”(缘影心)是“有害”的呢? 一个人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心”过于“痛苦”而“愁眉不展”,另一个人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心”过于“快乐”而“得意忘形”,这两者都是极端,“愁眉不展”会发展成“痛不欲生”,“得意忘形”会发展成“横行霸道”,这些都是“心”的“毛病”,人们应该努力作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讲到这颗“心”,儒教也是从“心”下手的,《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文中的“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真心”。 因为“自心本空”所以“万法皆空”,故此,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六祖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中说:“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 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 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 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  发布时间:2025-10-09 08:03: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233.html